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香-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园子时,四处参照看园子,与计家通了来往,于是定下儿女亲。柯海有时与镇海玩笑,说让计家送个捐例做嫁妆罢了。镇海当面不与哥哥急,暗里却发狠苦读,铁定心赴下一年的乡试,然后人乙丑会试,中个进士。倒不止是怕哥哥说嘴,柯海自己也不曾入会试。镇海是一个单纯的人,一门心思全在读书上,因书里的世界也是单纯的。前一日,他才从安亭回来,到安亭是去听震川先生讲学。柯海就说:那个老童生,食古不化的,说些什么呢?镇海辩驳:其实正相反,震川先生正是不主张牵强附会,而推崇采各家之长,比如“六经”之本质,司马迁之文理……柯海听见镇海讲学问就怕了,告饶道:这里不是县学书院,是居家住户。众人都笑了,镇海颇有些不好意思,不再说话,低头看柯海搅糊。搅匀了,停放着,明早再要搅一遍,如此三番,才人下一道工序。荞麦一吐舌头:乖乖,好不麻烦!柯海笑道:你以为是糊鞋靠子!小桃冷笑道:除了糊鞋靠子,她还知道糊什么!荞麦说:糊窗户纸!话方才落音,小绸先笑出一声,柯海原以为她不爱听这样村俗的逗趣,见她笑了,放心下来,越发贫嘴,说道:其实,裱字和糊靠子大体上差不多,都是要将两页合一叶,要合得平整贴切,不起皱,一个是糊纸,一个是糊绸子——这“绸”字一出口,就见小绸回眸看他一眼,这一眼如同电闪,柯海吓一跳,想这虽不是乳名,却是夫妻的房中戏,亦不可外漏。就此,又多一重禁忌,加上一道箍。
这盆糊搅了三日,停了三日,面过了性,复又沉下,水面分离。将花椒水滤去,添新水,加白矾末和乳香,调匀了,就可坐锅,用大搅棍朝一个方向搅。这活儿就不是柯海做得了,待要去叫个壮大的杂役来,荞麦却说她可以。人们正迟疑,就看她将阿毛送到妹妹手里牵着,袖子一径卷到腋下,掖在腰里,然后站一个板凳,抱住大搅棍,转磨一样搅起来。那大搅棍是春节里做年糕拌米粉用的,比她人高,因为用力,身体一推一拉,十分的活泼。受荞麦的激发,小绸自告会烧火,并说这火还必须由她烧,因只有她才知道裱字的糊是需慢火,万万急不得。就这样,小绸与众人们稔熟起来,又多一个玩伴。
立春过后,天渐渐暖起来,草木开始泛青,园子开封了。由柯海起头,在园子里设市,做买卖玩。柯海占了碧漪堂,开的是布肆。早几日遣人去购了十匹绢,十匹绫,十匹纱,还向四边农户买了数十匹家织土布,将案子在堂中央拼接成柜台,上头铺排开各种货色,再摆上尺子,算盘,账本,还有一副西洋眼镜,是父亲从一个皮货商手中买来,那皮货商从关外过来,携有无数稀奇古怪的东西,西洋眼镜就是其中一件,花了有四五两银子。本来看东西是清楚的,可一戴上全糊了,而且头晕脑涨,所以不是买来当用物,而是当玩意儿。柯海将西洋眼镜架在额头上,穿一件蓝布衫,系布腰带,袖口翻起,露出衬里的白贴边,作伙计的装扮,站在案子后头,等人来买布。镇海的书铺设在积翠岗上的阜春山馆里,将他的书全搬来,排在书案。书案长,书少,显得寂寥,不兴旺,于是又搬来哥哥的,再向母亲要了些父亲闲置的书,其中有几册是珍本,用绢子包着,装了函套。镇海还是着绸衫,但也配了算盘和账本笔砚。小绸并不与柯海合伙,而是单开一间,在水榭,什么铺子?药铺。柯海专让章师傅着徒弟给打了一口盛药的柜子,一面墙高和宽,无数格小抽屉。抽屉里各放着柴胡、半夏、茯苓、菊花、当归、兔丝子……足有几十味。一半是家中原有的,一半是从市里药铺中现买的。柜面上除去笔砚算盘,多了写方子的纸笺,称药的小戥子,包药的黄裱纸,又有一本《神农本草经》。店主穿平常衣裙,只在头上戴一顶蓝布帽,脑后垂四角方巾,作先生的模样,显得很俏皮。荞麦带了小桃、妹妹,依然组成三人党,就在荷花池边,倚一具山石,竖一面幡,幡上写一个“酒”字,其实呢,卖的是馒头。就地砌一眼柴灶,从厨房里搬来面案,铁锅,笼屉,笼布,和面盆,三个人是这么分_丁的:荞麦揉面、上笼、生火,蒸出了由妹妹用胭脂点上红,再捡出来,排在箩里,端到小板凳上,小桃专司买卖。阿奎阿毛洗净的脸,擦了粉,额上也点了胭脂,好像两个大馒头,并排坐在幡下,是阿福娃娃,求开市大吉。柯海巡视一遍,觉得还是市井气不足,繁荣不够,他筹划着摆成一幅清明上河图。于是,又遣几个仆佣摆出一个肉摊,其中一个名叫鸭四的杂役,十四五岁,正在爱玩的年纪,异常得意,穿一身短打,头上扎了白布巾,提拳站在肉案后头,头顶悬着上好的肋条肉,外加整一爿猪腿,案面上排了一列刀:斩,剔,刮,剁,全磨得雪亮,看了令人胆寒。要说这一家上下,有谁见过卖肉的架式,远远近近往这边跑来看。那鸭四踌躇满志,手扶着胯,目光炯炯,四下里扫一圈,左右移步,再扫一圈,立定。
这边蒸腾着,隔墙万竹村里的人坐不住了,申儒世觉着侄儿们闹得有些过头。去年八月十五一景,沪上议论纷纷,众声哗然,刚消停下来,倏忽又来一景。前一出是雅,后一出是俗,可谓天上人间,却都是惊人的别致。兄弟奢靡成性,侄儿们也是不拿钱当钱,再大的基业也经不起这般挥霍。单是糟蹋银两倒还在其次,就怕危及身家性命。据传,当今翰林院大学士叫张居正,很有些威势,最憎厌苏松一带的富户,极力主张课重税,风声鹤唳,多少应当含蓄些好。越思忖越不安,便去老太太的房间,将园子里的情景作一番描述。本意是让老太太去辖制,不料适得其反,老太太听得兴起,立时要去亲眼瞧一瞧。早说过,老太太很惯小儿子,连带着惯孙子,这会儿来到天香园,只见一派热火朝天,情不自禁地欢喜起来。园子里的人也很高兴,因为迎来了第一个主顾。老太太依次看了店,也买了东西。布店里买的是绫子,一吊钱就买了一匹;书铺里买了一本旧书,买过来就还回去的,也是一吊钱;然后就来到药铺买药,小绸还真给切了脉,开出一副养生方子,一味一味配齐,还是一吊钱——老太太的眼睛从孙媳妇的后背身打量过去,看出迹象来,心里盘算一下,荷花满塘的时分就要进人口,一高兴,又给了一吊钱;馒头店里买了十个大馒头,阿奎阿毛一人给了一吊钱;鸭四那里也停了停,老人怕膻气,没买,只是看鸭四噼里啪啦将一段后腿骨斩成一堆碎渣,嘱他挥刀时看清楚四下有没有人,别闯祸了。一周看毕,老太太吩咐叫大家尽兴玩,但是园门得守紧,不能让外人混进来,自家亲朋就另当别论了。说是亲朋,那亲朋的亲朋呢?总是一视同仁。所以,一带二,二带三,园子里络绎不绝地来人,真成了集市。先是镇海让人拿了书,收摊不卖了;再是馒头店的灶火险些儿燃了草木;鸭四又忘形,村话俚语连连,小孩子都学嘴了……终于关门大吉,园子里已经让糟践遍了。
等园子里的草木修整好,池水放清,亭台楼阁补一遍漆,桃花绽开,小绸的身子一日一日显出来,就不愿出门了。

4 莲庵

上海县城有一个疯和尚,不知从什么时候,又从什么地方来,南门边墙根下,草席支了个小棚住下,白日里就披发跣足穿街走巷,摇一个小铃化缘,声称要造座庙。讨来的钱,一枚两枚穿起来,挂在脖子上,日积月累,也有数百枚,可在颈上绕两周,但距离造庙,却何止十万八千里。有时出城讨要,便踪迹消失,二三天,七八天后,再又现身。终于,有一回,一去不来,再不见人影。直过了有一年大半载的一个冷天,阴霾中飘起了小雪,肇嘉浜龙德桥上躺了一具无名尸,哪个过路的好心人在尸身上罩了一张芦席,转眼间积了一厚席的雪。然后,就有人看见那一席雪拱起来,拱起来,拱翻了,原来底下是个活人,伸腿坐着,手里举着小铃,颈上绕几圈钱,腰里也缠几圈钱,疯和尚回来了!那一年正是申家喜事盈门的一年,有人将疯和尚送到申家门上,吃素念佛的老太太便留下了,让他住在天香园。莲池北边,有一小阁,就作了香堂,可算是完了和尚的心愿。自此,和尚再不到街里乱走,只在香堂供奉。因衣衫整洁,三餐饱食,形象日趋端肃,竟然很清俊的一条壮汉,半点也不疯,行为举止十分得体,只是言语极少,从不与人交谈。凡园内有事,一律闭关,足不出户。渐渐的,人们都忘了有他这么个人。
这年春上,就是园里做开市的玩耍不久,老太太就有些不适,吃不下东西,胃气胀。请先生来诊脉,配了几服去湿的草药,服下去胃口略开些,却又犯了心口痛。再请先生诊脉,再开方子配药吃药,心口痛好些,却觉得身上乏力,卧床了。申儒世写信与申明世商量,商定在天香园那间香堂上加盖正殿与两翼侧殿,配成一座正经庙堂,取名莲庵,为老太太积善积德,求佛保佑。于是,还是请章师傅。这边兴起土木,老太太果然长了精神,正殿完工时,还让人扶着过来,亲手燃了香。大家方才安下心,顾得上别的。而就在此时,小绸生了,娩下一个女儿。多少有点儿失望,但生养总是高兴的事,老太太做太婆了。所以,满月还是操办了一桌酒。前阵子因老太太生病布下的愁云一扫而净,重又开晴。这家人的性子多是容易高兴的,一点点由头,就要制造大热闹。恰如老太太事前推算的季候,分娩时的满塘荷花,此时结了莲蓬莲藕,风清月明。酒席摆在碧漪堂里,已经是收敛着,还是有十数桌。堂上张着各色纱灯,投到水里,满池子姹紫嫣红。举座欢喜,只有小桃不乐意,因为阿奎方才过的三岁生日,并没有操办,合家都在忙老太太的病,小桃以为是托辞,实是看轻他们母子,席中间便扯了阿奎退出来,又喊了荞麦,一同到对面水榭里说话。
荞麦随身携一个手炉,盛了几片炭,烤荸荠给两个孩子吃,一边听小桃发牢骚。小桃这一年又丰腴一些,更加标致,也更加像一个姨娘,眉眼间有一种怨艾的风情。她拔下发髻里一柄银簪子,在势头桌面上乱划一气:不过是个丫头片子,说到底为他人做嫁衣裳,这么大动静不怕人笑掉牙!里巷间早都在传这家人少规矩,如今不是送给人说嘴的。荞麦就劝道:不论怎么说,阿奎是阿叔,长一辈的人,不与侄儿们计较。小桃听到“阿叔”的称谓,更不平了:阿奎做不做阿叔干我何事,又不能沾什么光,他是叫大太太妈的,倒叫我三妈,总之,我是要让他改口的。荞麦说:叫什么不是叫,小孩子全是有奶便是娘,总是和你最亲!听这话,荞麦也是长大了,通了世故。形象上呢,好像突然拔了个头,身子长了,脸也长了,有了个杏仁般的下巴颏,可神情却是孩子气不减。乡下人家规矩不那么森严,就放任了她,阿毛是叫她阿妈的。这会儿,看见两个孩子吃荸荠吃了一嘴黑炭。干脆用炭灰替两人画上胡须和王字纹,成了两只花狸猫,十分可笑。小桃则是越说越气:勿论怎样,我是老爷跟前的人,住过楠木楼,她们谁住过啊?荞麦趁了话说:那你还气什么呀?大太太待你不薄,心里并没有分先后高低,要说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