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凤和鸣-第2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是一阵沉默,众人脚底不由自主窜起了一股凉气,明明初春已至,他们却觉得犹如置身三九寒天。

    女帝的耳目到底有多少?竟然一个不差的把他们都查清楚了,要知道今日之前,他们当中还有些人不知道有其他世家参与呢。

    “想来镇北王送过来的世录谱,是女帝授意了。”

    没人能反驳这话,有人从自己怀里掏出一本世录谱,翻开了其中一页,“这里,被撕掉了几页纸。”

    而被撕掉的,正是他本家祖宗的发迹史,亦即是他们家在世录谱上的记载。

    这人环视一周,片刻后又道:“看来你们跟我一样。”

    又回到了一开始之前的问题。

    “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半响之后,有人果断的站起身,“我张家退出。”

    惹得其他人齐齐看向他,中年男子收起那本世录谱,“我不信你们看不懂女帝这背后的意思,我张家全族上下三千多人,恕我不再奉陪了。”说完转身就走。

    又有第二个人站起身,“我程家也退出,《百家盛典》一出,我们家的老一辈心心念念的就是想参与其中,他们护女帝护得紧,也说即便是真的参加科举,相信家族中的子弟也不会落榜,流言已经没用了。”

    同样的说完也走。两个人干脆利落的走了,在场其他人去意更甚。

    “走吧,还不如现在开始就好好敦促家中子弟读书,争取在一个月后的科举中拔得头筹。”

    屋子里的世家纷纷低头,一个是姜元羲的耳目众多让他们心寒,二是姜元羲无声的威胁让他们忌惮不已,每个人其实心中都不甘,却不敢自己出头,想要等着其他人继续在前头冲锋陷阱,试探女帝的反应。

    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贫道,可惜没有人做那个出头的傻子,有一人退缩,其他人也就萌生了退意。

    “就这点胆子?”姜元羲觉得无趣得很,若是那些人还能继续下去,兴许她还会高看他们一眼,赞一声他们勇气可嘉,不过是送了一本世录谱就退却了,让她颇有一种难受的感觉。

    姜伯庸耸了耸肩,他也没想到世家会雷声大雨点小,亏得他还严阵以待呢。

    俗话说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世家这回自己退缩,日后怕是更难成大事。

    世家不足为患,姜元羲就把这事抛之脑后,转而说起其他事,“《百家盛典》工程浩大,自数百年前百家著说被毁,各家传人逐渐湮灭在百年间,就很难再找到他们的著说了,要重现数百年前百家齐鸣的盛况,难度甚大。传旨下去,只要有人能献出百家的著述,都可以在《盛典》里头挂个名儿。”

    挂名这种事,姜元羲还是采纳了顾以丹的意见提出来的,用在《盛典》挂名的这种巨大的名利,诱惑那些人把收藏起来的百家著说献出来。

    “若是献书的人有真才实学,让段公考校过之后,可以让他参与其中的编纂。”姜元羲又补充道。

    姜伯庸点头应诺,姜元羲又颇是忧心的问道:“《盛典》不是一日两日能编纂好的,可能需要耗时甚久,段公的身体可撑得住?”

    她听说段公忙完了登基大典之后太过劳累,还差点感染了风寒,故有此一问。

    姜伯庸摇头失笑,“陛下有所不知,自从盛典的明旨昭告天下,段公就好像变成了青壮小伙子一样,说话的嗓门都大得很,走路都能带着风,脸色红润,天天打一套五禽戏不在话下,前天我去探望他,他还嘲笑我说我这个年轻人的身体,还比不上他这个老人家的好。段公还说无论如何都要在有生之年把盛典编纂好。”

    姜元羲同样失笑,“这么说来,段公身体甚好,如此朕就不担心了。让段公不要着急,有个好身体,才能总览全局。”

    姜伯庸笑着道:“陛下放心便是,我已经嘱咐了大夫,每三日上门给段公把脉,他身边也放了两个长随,会随时注意他的身子骨和作息饮食。”

    姜元羲放心了,她相信有段公在,盛典绝对不会有问题,于是有问起另一件事:“朱先生的稻谷种子我们存了多少?”

    “足足有五万石。”谈起正事,姜伯庸神色正经起来。

    五万石看着多,可只要一想起是他们这些年陆陆续续攒下上来的,就不觉得多了。

    姜元羲吩咐道:“春耕快到了,让虎贲军、血狼军、陌刀军、黑蛇军分别往东南西北四路运送粮种,一定要分发到各郡城、各县城的百姓手中,今春的粮种务必要换上朱先生的稻谷种子。”

第424章 粮种

    “带上户部文书,分发粮种的时候,重新把户籍登记造册,也把田地重新登记造册。”姜元羲又道。

    这也是应有之事,新朝初建,自是要重新对百姓们的户籍登记造册,既是换上新朝的户籍,也是重新核定新朝的人数和农田,到时候秋季收赋税,也不至于抓懵瞎。

    姜元羲还有另一层深意,她当初与天下百姓约法三章,其中第二章就是以《商律》为主收受赋税,而《商律》里头明确规定:

    家中恒产一万钱以下的,交赋税一成;家中恒产一万钱至十万钱的,收赋税两成,家中恒产十万钱至五十万钱的,收赋税三成;家中恒产五十万钱至百万钱的,收赋税四成,家中恒产百万钱以上的,收赋税五成。

    而当中《商律》当中明言,恒产囊括铺子、别庄、田地等等,所算总价值,即为恒产的多寡。

    姜元羲让户部的人重新把户籍和农田登记造册,既是为了查隐户,也是为了重新核算各家的恒产多寡。

    这么多年过去,又经历了战乱,不少人家的人口和恒产都发生了变化,总不能拿前朝的记录做今朝的依据。

    只看世家能拿出这么多金子买长安城的宅子,就知道这些世家恒产多着呢。

    每每想到《商律》,姜元羲就要为顾以丹鼓掌赞叹,要多么七窍玲珑的人才能想出这样的律法?恒产少的,交的赋税就少,恒产多的,交的赋税就多,如此,平民百姓们就能多些喘息,国库的大头就由世家豪强富商来支撑着。

    这样一来,既能压制世家豪强的发展,不至于让他们吸着国家的血养家族,也能保证平民百姓们能在底层不会被国家压得喘不过气。

    《商律》之好,姜元羲下定决心要成为祖宗规矩,往后继任的皇帝都不能抛弃。

    而如今朝廷草创,三省六部有些连一把手都还没有的,科举还没实行,姜元羲也没有征召世家子出任官职,所以姜伯锦管辖的户部除了他自己,手底下连个正经的官职都没有。

    但一开始姜元羲就说过她不管你们怎么找人手,但有事她只找领俸禄的人负责,然后姜伯锦就把姜家和岳父家的年轻子弟拉了一溜出来给他打下手,没有正经的官职,没有俸禄,但他有金子啊!

    他财大气粗的自己发金子做这些人的俸禄,把三十几号人耍的溜溜转,把整个户部玩得风声水起,名声都传到其他几部和中书省、门下省去了。

    这回可好,姜伯锦的做法给了其他人极大的启示,其他人不是把自己家里人就是把妻族、外祖家的年轻子弟拉出来当手下,不过他们没法像姜伯锦那样给那么多的金子,也幸好这些家族非常支持他们,想着自己子侄能先别人一步学着处理朝政,不要俸禄他们倒贴都干。

    其实姜元羲听到小哥弄出来的这一出之后,颇是感慨的对阿方道:“还是小哥的脑瓜子转得快,这也能被他玩出个花样,怪不得能黑了世家这么多金子。”

    同时姜元羲也在暗中观察那些年轻人的品行、办事能耐,这些年轻人必定是会参加科举的,不然他们的家族也不会倒贴都让他们跟着姜伯庸、曲成文等人干。

    对姜元羲来说,学识永远不是她择官的第一要素,若是这些人的学识到时候在科举上没能斩三关过六将,只要他们的办事能力和品行让她满意,一个正经的官职是少不了的,谁让她才是最后定科举名次的人呢?

    她要的是能帮她打理朝政的能臣,而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

    那些家族把子弟送到姜伯旭等人麾下帮忙,其实只是抱着让子弟好好熟悉一下新朝堂的分工,学习一下怎么处理朝政,没想过姜元羲有这样的打算。

    姜元羲也没有对其他人说出她的打算,这一切都是在暗中进行着。

    姜伯庸闻言挑了挑眉,“百姓们的粮种我们朝廷自是不收取一个铜板儿,那世家豪强的呢?”

    姜元羲笑笑,“世家豪强金子银子多的是,怎么能与民争利呢?让小哥去处理吧。”

    姜伯庸就明白了,啧啧称叹,“只要那些粮种能让亩产增多的事传了出去,不怕那些世家豪强不动心,要知道百姓们富裕一点的顶多就是几十亩田地,跟世家动辄就百倾地、千倾地可不同。

    假若一亩地增产二斗米,百倾地就是多了两千石,千倾地就是两万石,这么简单的筹算,相信那些世家豪强一定会打个好算盘的。

    只要动心了,就逃不出六郎的手掌心了,看来国库又要增加一大笔金子了。”

    按照姜伯锦的性子,这回肯定又要大宰一笔世家豪强,怕是那些世家还是跟上回那样,就算心里恨得要死,也会咬着牙捧着金子跟姜伯锦买粮种,不然别家买了粮种一年就多了几千石的粮食,他们家没有,到秋收还要按照恒产多寡被姜元羲收赋税,那得多亏!

    “也不知霍尚书把国库建好没有。”姜元羲同样会心一笑。

    姜伯锦把长安城卖出了天价,赚了二十来万的金子,不仅把姜元羲的私库补上,还让国库一下子就充盈起来,户部七八间屋子堆满了装金子的箱子,几百个虎贲军日夜不停的驻守巡查,无关人等想要靠近,都会被虎贲军抓拿。

    因着国库还未建好,金子暂时放在户部,姜伯锦已经连续好几天进宫跟姜元羲哭诉,说户部连个落脚办事的地儿都没有了,哭着喊着让姜元羲把金子都搬走,姜元羲只得派人去催促霍景山赶紧修好国库。

    “春耕之事尤为重要,必定要敦促各地做好春耕一事,明儿就让四军出发吧,不能再等了。”姜元羲神色一肃,认真道。

    姜伯庸点头应诺,“陛下诏,微臣敬闻圣命。”

    “五哥,长安城的太学院快要建好了,等你忙完这段时日,不若你去太学院里头教书一年?”

    此话让姜伯庸怔愣不已,“陛下这话何解?”

第425章 国学

    “五哥可还记得卢夫人曾经办的那个免束的书苑?”姜元羲问道。

    姜伯庸点点头,但仍然疑惑不解,那个书苑跟他要去太学院任教有关系?

    “朕觉得此法甚好,准备在大雍各地都开办一个国学,朕想让更多普通老百姓的孩子都能识字读书。

    朕想拟定家中恒产十五贯家资以下的,家中有六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孩童,都可以免束进国学。

    就跟太学院一样,除了启蒙都相同之外,等过了启蒙阶段,那些孩子们就能跟丹阳县的孩子们一样,可以去药堂、可以去工堂进益。

    国学每日响午提供伙食,这一顿伙食同样也不用银钱,且每月月底都要进行考核,头三名还能得到奖励。

    头名奖励十两银子,第二名奖励八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