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赵氏为王-第1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赵氏的风光,终究也是要到头的。”

    而此时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咸阳,对于白起来说却是心沉到了极点。

    他双手被倒捆在了背后,浑身被绳索五花大绑的严严实实,在身后监斩秦兵的难推下缓缓的走在街上,街道两旁则是兴致勃勃的围着一群看热闹的秦人。

    按照秦律,重要的死囚斩首前都是要绕街巡视一番,以儆效尤再做行刑的。白起不但追捕熊槐失败,更为让人不齿的时竟然未作抵抗就被赵军解除了武装,将已经到手的楚王熊槐拱手奉上。消息传到咸阳后,芈太后大怒,下令将追丢熊槐的秦军至曲侯白起以下的士卒全部押送咸阳,明正~法典后再斩首。

    白起原本以为自己是形势所迫才退回的,回来后最多是降职受罚而已,却没想到芈太后愤怒之下竟然要将自己和手下全部处斩已平息怒火。自己作为主将,更是要被游街示众后再处处斩。

    他自然是猜不到芈太后本是楚国宗室之女,却因为她的父亲得罪了熊槐的父亲宣王而被抄家灭族。她因为年纪幼小才躲过一劫,被送入王宫杂役库为奴婢,辗转十余年才作为楚国公主的陪嫁奴婢一起嫁给了当时的秦惠王。童年时的悲惨遭遇,自然让芈太后对楚宣王父子恨之入骨,所以才对被骗至秦国的楚王熊槐百般羞辱。白起也是倒霉,平白无故受了芈太后怒火的牵连。

    望着街旁对自己指指点点的秦人,白起忍不住仰天长叹。

    自己曾经想过无数种结局,却没想到是要屈辱的死在刑场上,只可惜自己满腔抱负,终究付之流水。早知道那日还不如死抗到底,就算死在赵人的弓箭下,也好过窝窝囊囊的死在刑场上。

    目光望向四周,却看不到半点希望。全身上下被捆的死死的,就算白起武艺高强,逃走也是无望,当下只好认命,低着头只是机械的往前走着。忽然竖起了耳朵,隐隐的听到一阵马蹄声驰来。

    果然,在街头尽头,一队骑士正相驰来。当先的骑士见到巡街的队伍不由皱了皱眉,大声喊道;“穰侯在此,快快让道。”

    穰侯说的就是如今在秦国炙手可热的相国魏冉,咸阳城内自然无人不识。堵在街道上的秦兵们慌慌张张的让开道路,白起因为反应慢还挨了几鞭子,被一脚踹翻在地上。

    眼睛被马蹄扬起的沙尘迷住,白起不禁闭上了眼,侧躺在地上隐约间十余骑从身边驰过,中间着一身黑袍相冠,相貌甚为威武,想来就是穰侯魏冉。

    白起心中忽然燃起了一丝求生**,猛地挣扎站了起来,大声喊道;“秦国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杀壮士!”

    这喊声是白起鼓足了气力拼命喊出的,倒是极为响亮,马上的魏冉也被他惊动了,身躯不由一震,勒缰停下马来,回头诧异的望着正昂首站立的白起。

    一旁的秦兵见白起冒犯了穰侯顿时吓得魂飞魄散,忙劈头盖脸的鞭子抽了下来,嘴里骂骂咧咧到;“闭上你的狗嘴,再喊现在就杀了你。”

    白起却是躲也不躲,只是昂头看着迎头抽下的鞭子,冷笑不止。

    “住手。”魏冉终于出言制止,纵马迎了上来,居高临下颇有兴趣的打量了白起一番。见他虎背熊腰,相貌极为威武,虽是束缚在身却神情从容不迫,喜好勇士的魏冉心中不由对他生起了些好感。

    “你叫什么名字,犯了何事。”

    白起大声说道:“卑职曲侯白起,十余日前追击楚王熊槐至赵境,为赵国大军所逼被迫撤回,因此犯下死罪。”

    魏冉一怔,旋即便想起了却有这事。他是芈太后的弟弟,自然知道姐姐为何如此重责这些人,见白起这般摸样心中不由有些同情。紧盯着白起的眼睛,开口缓缓道;“你为何要说刚刚那番话?”

    白起抬头与之眼神对视,神情丝毫不惧,道;“我大秦至创业以来,数百年不断举兵东向,对天下将相之才更是求知若渴。今上霸业未成,却要平白无故斩杀壮士,是何缘故?”

    “那你有何本事?”

    “胆力绝众,才略过人,长于攻取。”

    魏冉冷笑道;“好大的口气,这么说你自认为是将相之才了。”

    白起神情倨傲道;“穰侯若是不信,大可一试。”

    魏冉见白起相貌奇异,兼之言谈不凡,到真像有些本事的人。心中不由生起了几分兴趣,想了一想便挥手对秦卒下令道;“先将他收监待审,待我查明此事后再做定论。”说完也不待秦卒应命,调转马头挥鞭即走。

    待话声落下,白起才重重松了口气,双腿不禁一软险些跌落。心中却是知道,他这条小命,总算是保住了。

第二百一十章 山雨欲来(三)

    赵国的局势正如徐瑶所料,数日后禁卫军序列突然实行了大规模调整,大批服役三年以上的军官士卒被外调,名为积功升迁,实为调离中枢。同时从各地驻军中抽调精锐补充进禁卫,多为从军未超过三年的青壮士卒。

    赵王此举无疑是想将主父对禁卫军的影响消除,避免上次宫变时候临阵倒戈的事情再次出现。主父在军中的影响多集中在边塞之地,相比较而言内地要少上许多,同样他退位后入伍的士卒相对会对王权的敬畏更加多些。

    因为禁卫军是赵王的亲属之军,退位时主父也将禁卫军的指挥权完全交予了赵何和肥义,平时也不多过问。所以这次禁卫大换血主父并未干涉,只是在旁冷眼旁观。禁卫也借着这次换血的机会大规模扩编,编为六营三千余人,从人数上稳稳压过羽林,牢牢控制住宫中四门中的三门。

    相比较而言羽林的动作就要小上很多,只是将新卒全部调入宫中,编为两营轮值驻守西殿。主父似乎并不愿意与王党争锋相对,任赵章等人如何劝说也是不许。

    禁卫军调整之后,王党接来下的动作就显得直击要害了许多。在一次朝会之上,赵成忽然提到自主父首创虎符制度以来,边军的调动流程似乎并没有完全遵守,将领私自调动军士的事情时有发生。便提议重提虎符制度,希望借此严肃军制。

    虎符最早为秦国首创,秦惠文王年间秦王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掌控,故而用青铜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虎符制度不但有效的限制了边关将领们的军权,使他们只有领兵之权却无调动之权,从源头上杜绝了将领私自拥兵做乱的可能,大大加强了王权。所以为各国所追捧,齐魏等国纷纷效仿秦国也使用了虎符。

    赵雍即位之时,赵国当时军制混乱,边关将领大多飞扬跋扈,对王命多有曲意变通。正是鉴于此他强行在军中推行了虎符制度,将几名不服调度的将领或杀或贬,这才让赵国内轻外重的局面得以改善。但随着赵雍王位渐稳,在军中的地位更是如同中天,赵国国内统帅军队多为他的心腹,再加上常年不在宫中,各种各样的虎符多大百种,携带极为不便,渐渐的赵雍也就不在严格于此时,很多时候将军们都只是凭着他的诏令就调动军队。

    同时也有更为现实的原因,虎符制度凡事都要请示君王,在加强王权的同时也大大束缚了将领的自决之权。秦魏等国尚且还好,因为咸阳和大梁处于关中和魏国心腹之地,前线的将领请示君王并不需要太久。可赵国却是不同,邯郸地处赵国的最南端,与最北边的云中郡和雁门郡相隔千里,若是遇袭也要做到凡事请示的话,那岂不是坐视敌军长驱直入。

    种种原因让虎符制度在赵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当年主父不过是接着此事削弱将领们的权力,待将军权牢牢握在手中后虎符制度便也流于形式,大多时候只是一纸空文而已。所以赵成今日忽然提出,在朝的所有人额恍然醒悟,心知大王是要对主父最为倚重的军权下手了。

    若是虎符制度得到了严格执行,从此任何五十人以上的军卒的调动只能由赵王一人所决,这等于生生剥夺了主父的掌军之权,除了亲卫羽林外,他再也调不动一兵一卒。

    赵成此举无异于釜底抽薪,直接向主父党发起了致命一击。

    赵成话声才落,赵章便迫不及待的跳出来出言反对道;“本君以为不可。”

    赵成见他直言不讳,丝毫不顾及自己这个长辈的面子。心中自然不喜,冷哼道;“你能有什么高见,说来我听听。”

    赵章并非庸才,对军中制度更是知之甚详,这正好问到了他擅长之处,便侃侃而谈道:“虎符制度虽然有助于加强军制,却也抑制了将领们自主之权。若是长久以此,必然会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我赵军的战力定会下降不少。”

    赵成冷笑道:“那为何秦军愈战愈强,丝毫不见你说的战力下降。”

    赵章却是胸有成竹道;“我赵国不同于秦魏之国,秦国之精华所在不过关中尔,魏国不过河内。以秦国为例,前哨离咸阳不过数百里,平时秦军的主力皆在咸阳附近,再加上境内阡陌便利、直道甚多,若遇突发军情,大可以从容请示君王,再从咸阳调集重兵支援。”

    “可我赵国大不一样,南边邯郸做为中心,西边以晋阳为中心的上党等地,北边是以代郡为中心,兼顾云中雁门二郡。这三块相隔数百里,甚至千里。再加上国内道路并不便利,所以不同于秦国的内重外轻,我们赵军的主力大多都在边塞之地,这就要求给边关的将领们更多的自主权,如此才能让我们赵军保持活力。”

    论起军中之事,赵章自是行家,赵成到被他说的哑口无言,只好将目光望向李兑,使了个眼色过去。

    李兑不慌不忙的站了出来,清了清嗓子道;“君上所说是有些道理,但既然当初主父制定了虎符制度,并得以贯彻执行,自然有其中的道理,安阳君认为可对?”

    李兑咬定了虎符制度是主父制定的制度,赵章倒也不好反驳,只好冷哼了一声并未说话。李兑接着说道;“至于安阳君担心的事却是也有些道理,当真有些为难。”

    说话时眼神望向肥义,又道:“肥相身为相邦,想来心中定是已经有了分寸。:

    肥义看了一眼李兑,朝着赵何行礼道;“大王,臣以为虎符关乎赵**制,主父当年既然已经推行也证明有效,那确实应该继续执行下去。我赵国素来内轻外重,时常生出兵乱,正是因为边关将领权力过大所致。如果在位的赵王是如同主父那样强势君王,或许能够强压住军中将领,可大王文弱,并无领军资历,军中老将多有不服之心,长此以往,恐会有变。”

    肥义此话说的中肯十分,连座上未发一言的主父都不由动容,神情似有所思。他心中清楚肥义所说确实是实情,他在位时之所以能牢牢掌控军权那是因为他领军数十载,赵国的新式骑兵完全是他一手创立。

    可他可以做到并不代表他的继承者们也可以做到。赵何文弱,并没得到军中宿将们的认可,今后若是自己不在了,他未必可以镇住这些老将。远的说下去,若是赵国这种内轻外重的局面继续保持下去,对赵氏后世君主来说是个心腹之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