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赵氏为王-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雍正是鉴于此,才借着改革军制之名将臣下手中的军权通通收回,严格限制了私兵和家将的规格。在腹地推行县制,县令掌政事,直属于相邦;县尉掌军职,直属于大将军,因赵国未设大将军一职,故而由赵王直接掌控各地军事。令尉二职各有归属,平时互不相干,惟战时以令为尊。

    同时又在边地设置了代郡、雁门、云中、上党四郡,郡守主管四郡军政,手提边军精锐,皆有赵雍心腹之人担当,且有御史为辅,主管军中监察和刑责,能直书赵王。两者互不相统,皆直接听命于赵王。

    又借鉴魏国和秦国的变法体制,规定凡五十人以上兵员的调动必须有君主的虎符作为信物,虎符为两半,一半由赵王随身携带,一半交由将军。若遇战事,则赵王将随身带着的虎符托付将军,将军将虎符拼凑完整,凭此方可以调动大军。若无虎符调军,则以谋逆论处,当诛九族。

    赵雍的此举改革,大大的削弱了士大夫手中的军权,将军队这个强大的凭仗牢牢的掌握在赵王的手中,只要军队效忠于君王,那国家内部就绝不会出现掌控之外的动乱。即便是赵雍退位后,为了表示对这项自己制定制度的遵从,便将虎符悉数交予其子赵何,他这次前来北地,也是按照程序手持王诏和虎符的。

    但边郡的兵员调动却不同于内地,像雁门云中这样的边郡,长年与胡人交战,每次遇大战,还需要临时征调大批善骑射的边民入伍。若是事事皆要奏请赵王定夺,一来一回的路程就要一二月之久,必然会错失战机,这样会极大的束缚住了边军的战力。所以赵王将完整的虎符交由郡守佩戴,可以自绝军中之大小军事,五千人以下的调防无须请示邯郸。

    而雁门和云中两郡互为唇齿,皆是赵国两块突入胡地的触角,向来兵员调动皆是一体。雁门郡守程亮为主帅,云中郡守屠谷第为副帅,共同节制这北地二万精骑,四万步卒,以及十余万可以随时征召入伍的边民。

    只是这个程亮和屠谷第私交非但不睦,关系反而极为恶劣,才短短的几天相处,就在主父的前面争吵过几次,两人都指责对方治军不严,用人不善,数次出战延误了军机,相互揭短要求主父严惩。

    这二人都是军中悍将出身,端是一样的火爆脾气,有一次甚至差点当场打了起来。主父却对两人的争斗不偏不倚,任由二人在面前毫无风度的吵闹也不多加责怪。

    赵信起初还觉得奇怪,心想主父如此精明识人之人,怎么会把这一对冤家放在边地二郡做搭档呢,待看见了主父嘴角不经意流露出的笑容,略一思索这才恍然大悟。

    雁门和云中二郡因为远离邯郸,郡守自主之权极大,反而王权的影响倒是有些力不从心。若是程亮和屠谷第两人一团和气的待在北地,赵雍远在邯郸反而是放心不下。唯有两人势同水火,互相瞪大着眼睛监视着对方,这样赵雍才能巧妙的把握住平衡点,遥控二郡。

    所以只要程亮和屠谷第二人能识得大体,在战时能保持一致,赵雍对二人的明争暗斗大多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此不闻不问。

    君王之道在于平衡,御下之术的精髓所在是让臣属们既不生疏,又不亲如一家。其中张弛把握,便是做为君王的学问本事了。

    待后续粮草辎重备齐后,赵雍便率大军拔营北上,浩浩荡荡数万铁骑穿过雁门和云中,巡视了十余座城池关隘,再转而西向,出长城进入了楼烦与赵国交界处的草原,径直向西,目标赵国国境最西端的高厥城。

    这次出行程亮和屠谷第并未跟随,因为主父出巡事关重大,所以两人分别回到各自郡内保持戒备,将主力大军尽数调集边关,密切关注着楼烦、林胡二部的动向。令廉颇有些意外的是程亮临走前竟然向主父大力推荐自己,赞赏他为雁门第一勇将,举荐廉颇统帅他带来的一部二千骑兵,主父点头许诺。

    在与赵信谈到此事后,廉颇大概也猜出了程亮的心思。想必是程亮认为廉颇因为拒守马邑一事被主父看重,认为廉颇凭着他的才华将来出人头地绝不会是难事,所以这才转向示好,助他一臂之力,也为日后二人和解提供了基础。

    廉颇的意外跟随倒是让赵信十分高兴,他在军中熟识的人并不算多,再加上之前与石虎的事情被众人所恶,虽然得到了主父警告众人不敢针对他,却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给他看。偌大的军中,赵信唯一熟识的人不过只有韩胜一人。而韩申身为郎中令,平时军务繁忙,也没空搭理他,幸好廉颇来了,赵信也不至于那么无聊了。

    赵信既为郎官,职责当然是护卫和侍奉在主父身边,奈何这个主父天生精力旺盛,又不习惯被一大堆人前拥后戴,这到白白便宜了赵信。赵信趁机向主父央求,说想学习治军之术,求主父许他时常跟随廉颇身边。赵雍本就对这个整天跟在自己身边的小跟屁虫有些不耐烦了,便挥了挥手让赵信自己定夺。

    于是这十几日白天赵信则跟随廉颇,到了晚上再回到主父身边侍奉。起初赵信之所以对廉颇生出好感,无非是对他的“不得已为之”生出兴趣,谁知道相处一段时间后,却愈发发现廉颇是个罕见的将帅之才。若论所读之兵书辩论,廉颇未必是赵信的对手,可论行军布阵、领军略地,十个赵信也不是一个廉颇的对手。

    廉颇年纪虽然不大,却生性沉稳,心细如发,喜笑皆不言语色,观之颇有大将之才。又兼之治军严谨,赏罚分明,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从不特殊。才短短数日,便已经得到部下的一致拥戴,这点让令赵信佩服不已。

    每日的行军扎营,别部人马喧哗,多少会有些混乱。惟独廉颇所部丝毫不见其乱,进退布置皆是井然有序,连赵雍看见了都夸廉颇有治军之才。

    与廉颇朝夕相处的这段时间里,赵信一边用心的观察着廉颇的治军之法,一面趁闲暇的机会向廉颇问起他读兵法时心中不解的地方。廉颇在北地从军十余年,用身经百战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实战经验自然非常丰富。他对赵信本就有些好感,对他所问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恨不得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

    赵信本身就是极为聪明之人,熟读兵法,悟性极高,正如王诩所说的一样,欠缺的不过是火候罢了。而廉颇丰富的作战经验正好弥补了赵信实战的不足,这些日子廉颇的言传身教,让赵信受益匪浅。

    这一日大军行至一处河畔,赵雍见此处水草肥美,景色怡人,十足一块难得的放牧之地。只因为地处在赵国和楼烦的势力范围之间,两国的牧民都不敢在这里放牧,好好的一处草场,竟白白荒废了。

    赵臃见此大叫可惜,心中有些留念,便令大军停了下来,扎营在此休息一日,正好也借着河水洗一洗人马身上的风尘。

    赵信仍和往日一样和廉颇讨论这兵书,这次说到的是《孙膑兵法》上关于九势的分析。廉颇抛开经据,仅仅是从自己扎营的经验分析谈起,角度新颖,让赵信兴趣大生,在一旁听的津津有味。

    两人席地而坐正说的兴起,忽然听见远处一阵苍凉的号声缓缓响起,沉闷的声音愈来愈高,竟转为凄厉。

    二人对视一番,皆从对方脸上看到了惊惧之色。

第三十二章 北狩(二)

    此号为赵军中斥候所持有的警戒号,名为鸣镝,若遇敌军来袭则吹之警戒。若是大股敌军来犯,则三息预警。

    此地已经属于楼烦部的势力范围,有敌军来袭,那定是楼烦无异,而且绝对是有备而来。

    号声响起的同时,廉颇已经迅速反应过来,伸手放到唇边吹起口哨,不远处的坐骑会意加速奔来。廉颇飞快的翻身上马,调头驰向营地,赵信也随之上马跟上。

    大营之中,赵军早已警觉,骑士们纷纷上马按照各自归属集结。不到片刻,原本沸腾喧嚣的大帐渐渐平息了下来,十几个巨大的赵军方阵已经形成,部曲之间相隔不远,井然有序。

    赵军中五人为一伍,二伍为一什,五什为一都,十都为一曲,二曲为一营,一营千人,设校尉一名,两营为一部,设都尉一名,是为赵军大军团作战的基本单位。若遇战事,赵军也是按照各部序列迅速集结,主帅则调遣各部伺机而动。

    各部刚刚集结完毕,只见远处高地红旗翻动,各部将军都尉见之立刻放弃营地,率部前往高地占据各处要地,各自厉兵秣马,一片肃杀之气。

    从预警到占据高地,赵国大军所用的时间不过短短刻钟不到,若论天下精兵,何国敢掠赵国锋芒!

    高地之上,赵雍正面色平静的望向远方,神色沉着,丝毫不见慌张。在他身后,十几位赵军将领和都尉已经悉数到齐,廉颇和赵信也奉令匆匆赶到。

    远处天地的尽头,远远地传来闷雷轰隆响声,一抹黑线从天边涌出,越来越粗壮,越来越急促,竟如同倾泻而下的洪水般骤然涌出。伴随着腾腾冲而起的烟尘,大地微微颤抖,树林被惊起的飞鸟“吱呀”乱叫,仓皇不知所措。天边瞬间被黑潮所湮没,赫然竟是一支声势浩大的骑兵军团。

    “备战”,嘶声的吼叫声在赵军阵前响起,二万多赵军齐声巨吼,弓弦紧崩,马缰紧握,每一个赵军脸上看到的不是惊慌失措的恐惧,而是隐隐兴奋的神色。

    犹如狼群看见猎物一般嗜血的眼神。

    仿佛在他们前面的不是一支数目远胜于自己的大军,而是一支任他们随意宰割的羔羊,那些看似气势汹汹的敌军骑士,他们犹寄存在颈上的头颅不过是自己换取赏金的器物。

    他们的王,他们伟大的王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嗜血的渴望,还有这无比的自信,藐视天下一切的自信!赵雍让他们深深的相信,只要紧紧的握住手中的长弓,时刻不忘拔出腰间的利刃,他们可以靠着自己的双手获取一切的一切。

    功名!女人!财富!爵位!

    甚至是整个天下!

    大地在微微颤抖,每一个赵军士卒的血液也随之沸腾不已,他们紧紧的握紧长弓,目光坚定的望向他们的王,等待着他的一声令下,等待着他带领着他们收取敌人的头颅!

    而此刻的赵雍,面色却愈加平静,只是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破敌大计。

    “大英雄者,应胸怀大志,腹隐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吐冲天之志。”看着沉思中的主父,赵信心中忽然想起了这么一句话。

    此时赵军中唯一面露的忧色的恐怕只有郎中令韩胜。

    他面带焦色,大步向前急声说道;“主父,楼烦人这次恐怕是拼命了,我看他们规模不下十万,足足四倍于我。”

    赵雍微微一笑,却说道;“你说错了,这个楼烦王我虽然没见过面,却是了解不浅,他若只有四倍于我,绝不会敢和我赵雍对战。他此次前来,必然留有后手。”

    话声未落,却又闻见南面*响起,漫天的骑兵从南面冲出,声势虽然略输于楼烦部,却也相差无几。打的旗号正是林胡。

    这回轮到诸将齐齐色变。若是仅仅楼烦一部,他们有十足的把握可以一举大破,可若是加上同样声势的林胡,那战事无疑充满了变数。

    赵雍却哈哈大笑,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