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聊斋仙境-第1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绝不是什么岁币的功劳。只有军队能打,岁币才有用。如果军队不能打,再多岁币也没用。

    这一点,主持军事改革的晏殊比哪个都要清楚。所谓的“岁币”其实不过是文官们抢功的行为。

    打仗,他们不行。教化?那更是在开玩笑。

    所以他们才忽悠大宋上下弄出了岁币,然后他们得这和平之功。

    打赢了也给钱,宋真宗御驾亲征在檀渊城下打败了20万铁骑,然而最终却签订了对宋不利的檀渊之盟。虽然史官对其评价很高,认为北宋王朝用每年30万银绢,结束了长达25年的战争,换来了宝贵的和平,赢得了难得的发展环境,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但是游牧民族人不事生产的,20万大军的军事失败,他们自己就好受了。

    汉朝打败了匈奴,说是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如果汉朝也像宋人一样,不断给岁币,不断给胡人叙命,就是终汉一朝,也不可能会有匈奴灭亡的一天。

    打胜了,还要给钱给好处,这也是最最特殊的东方独有了。

    整个世界史都难以找出第二例来。

    因为其它地方的人“蠢”?

    他们不明白打胜了仗要求赔偿,发展本国的硬实力,是“愚蠢”的?应该给敌国钱粮,让他们发展起来,再打一仗的“政治智慧”果然是亚洲独有的啊!

    因为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忽悠的过去。

第278章 、政治才重要() 
后世那么明显的真理……削弱敌人,发展自己。在这时代更是可以开出“发展敌人,削弱自己”的理论,而且说的还让大部分人信了,这样的人绝对是个人才,而且是顶级的人才。

    “武夫夺权?”

    赵祯愣了下来,他没想到他所敬重的老师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这基本上已经是在咒他这个皇宫失天下了。

    “老师,你也是知兵的。如果没有他们,这汴京城恐怕已经被打了下来吧!”赵祯说。

    “不!陛下,不会的”晏殊脱口而出,然后他愣了。

    因为赵祯正一脸玩味的看着他。

    他难道知道了?

    晏殊心中一动。

    然后就听赵祯说:“那朕的皇宫呢?他们说来就来?谁来保护朕?保护朕的皇儿!”

    赵祯的脸色很恐怖,就像所有护崽的野兽一样。

    从历史上就可以看出,赵祯对下面的人很仁,哪怕是有人造反,要夺这大宋天下。他不仅不杀那人,反而让其做官,保护了那人。

    为什么?

    一个,要么他就是史书上写的“仁”,仁到了骨子里了。

    但是他是一个皇帝,一个靠着伪装熬死了刘太后的皇帝。

    这么一个人,心中就没有一点儿戾气?这怎么也不可能吧!

    如果不是真正的“仁”,那就只能是伪装的“仁”,只不过他是伪装了一辈子。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晏殊不想这么怀疑赵祯,但是赵祯是皇帝,而且还是一个被一直人为绝后的皇帝。

    汝南王府虽然干的极为隐秘,但是让晏殊这种拥有了几乎半个朝廷势力的人,他又怎么会一无所知。

    诚然,他是不知道汝南王府会怎么做。他甚至没有深挖,不知道是不是汝南王府的势力,但是这只是因为他没有深挖罢了。

    当年的赵光义可没开个好头儿,宋太宗赵光义是宋太宗赵匡胤的弟弟,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赵光义其在位期间,御驾亲征消灭北汉,基本完成了中原地域的统一。因此后世有人称赞其为一代英主。但事实上,赵光义却并不像史书中记载的那么伟大、光荣、正确,而是一彻头彻尾的小人。首先是赵光义的皇位来的有点莫名其妙。要知道,在中国古代,皇位的继承基本都是父死子继。但宋太宗赵匡胤死后,皇位却是由他的弟弟赵光义来继承的。

    根据赵光义自己的说法,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认为后周灭亡皆因幼主临朝,所以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求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史称“金匮之盟”。但此说法疑点重重,宋太祖在位时期从来没人听说过有这么一份盟约。而且太祖去世时,次子赵德昭已25岁,最小的儿子赵德芳也已经17岁,完全有能力继承大统。

    赵光义继位后,短短几年时间,太祖在世的几个儿子也都相继死去。

    此外,赵匡胤的离世也存在很大的疑点。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进宫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50岁。赵匡胤死前,身体并没有什么大的疾病,一个晚上就突然暴毙,身边又只有赵光义一人。他说自己没有加害兄长,你信吗?

    当年的文官什么都没说,但他们却都记在了心里。此后,大宋皇室一直在死后代。文官们不仅没有追查到底过任何一次从真宗到最后,一直在死,甚至死到没有继承人,只能过继其他兄弟的子女,反而传出了这是老赵家欺负人孤儿寡母的报应。

    报应?真真是可笑。

    一个天道都没有的世界,哪儿来的报应,谁来报应?

    说白了,不过是又一出争家产的丑态罢了。

    这事儿,文官都知道,所以才会发生本应是太宋防守最严的皇宫,却成了总有人“贼人”可攻入的地方。

    没办法谁让老赵家开国两兄弟就没一个好货的呢?

    赵匡胤本身就是无赖混子,夺了柴家的江山。那些正人君子们该出声的,当年已经全出过声了。

    到了赵光义夺哥哥为什么要说话。

    而对于终宋一朝的兄杀侄子,弟弟也杀侄子

    看着呗。看着看着,也就习惯了。

    甚至可以说,还有不少文官在鼓励这么干。

    不是他们鼓励这种行为。而是这种你杀我下一代,我杀你下一代的行为,实在是太好了。

    说的大一点儿,这总比汉朝的八王之乱,要好的太多了。不会影响任何的百姓。

    更重要的是他们杀来杀去,死的也都是皇家的人,不会死到他们大青巾们的头上。

    所以,这样的行为才是被允许的,并且暗地支持的。

    “陛下!万事都可以协商!但是万万不可动刀兵啊!万万不可以啊!”

    这一点,到了晏殊这地位,他比谁都明白。他对赵祯是忠心,但这已经成为了大宋“选拔”皇帝的祖制,就是他也不敢揭开。

    一旦揭开,那可真的是要不知道死上多少人了。从赵光义开始,这事儿牵涉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一旦皇帝发现了事实,试问他还会认为朝廷大臣们的忠吗?而那要杀自己后代的兄弟们,皇上还会仁下去吗?

    而且大宋的王爷们有些像汉朝的王爷,都有领兵传统。有兵权在手的他们会甘心任皇帝杀戮?

    到时便是个群王皆反的局面。哪怕想用汉朝的推恩令都不行。

    因为汉朝的推恩令之所以行的通,便是因为它惠及的就是诸王的后代们。

    而这事儿一揭开,只要有脑子,就会发现这是有人故意让他们互相杀他们的后代。

    诸王争皇位,杀光皇帝的儿子,自己坐上去。

    不揭开,这坐上皇位的就是最大的赢家。然后文官们一忽悠,军权交出来。

    可当他们发现坐上那个位子后,只是一个轮回的开始,而且是自己成为被杀后代的那一个。皇帝们会怎么做,还用问吗?

    至少会抓死了军权。

    可是没军权的皇帝才是吉祥物,有了军权五代十国已经证明过了。

    没人愿意用自己的命来试一下皇帝有军权,会不会任性。

    而且能劝说皇帝不重视武人,费了他们先辈多少的功夫。重来一次,他们还办的到?

第279章 、业务能力还在() 
晏殊想的很多。不是他能联想,而是最近发生的事太多,他不得不多联想。正所谓劳心者治人,不愿意多联想的,已经全都治于人去了。

    总有刁民想害朕啊!

    晏殊想的多,但是赵祯却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只觉得他只是调些人手救自己的臣子罢了。而晏殊已经老了,再和他说下去,天都亮了,到时候大臣们都睡醒了,这事更麻烦。所以本着快速解决,爱护总臣的心,赵祯觉得大家就别在这儿瞎比比了,有这功夫,人都救出来了。

    他们老赵家对神仙,从来都是有救错,没错过的。更不用说沈石还救过他儿子了。

    赵祯发了善心,一挥手,七八个健壮的小内侍围了上来,将堂堂大宋首相带去休息了。

    这完全是没有任何恶意的。这所以是体格健壮的小内侍们,还不是敌人总是打汴京主意的恶果?

    他,堂堂大宋的皇帝,调不来军队保护他的皇宫,他只能打一打健壮太监的主意。

    其实这还不是文官们害的。皇帝想调人手保护自己,他的大臣们就告诉他,这会招来胆大包天之辈给他戴绿帽子。

    皇帝一想,这倒也是,只能从太监中选壮硕的了。

    但是皇帝的安危什么的,这等“小事”,事过就忘,没人会记得自己阻过皇帝寻找安全感。这样的事要是老记得,他们就不是政治人物了。

    本来这是很正常的变化,但是晏殊不是什么名侦探,从他的角度上看……今夜皇帝急召自己进京,然后便扣留自己在宫中,就连派了两个强壮的内侍保护着,也让他理解成了扣押。

    要出事,这是要出大事儿!

    皇帝是不是已经知道了?不然他为什么这么干?

    正所谓做贼心虚。事虽然不是他晏殊办的,但他却是个知情人。他知道这事一旦引爆,皇帝非把这大宋上上下下的人当仇人不可。

    赵祯哪儿知道他不过是报下恩,与沈石合作一下,还有这许多的恶心事。

    他是真的相信了大臣们的忽悠,皇宫中有正常男人会给他戴绿帽子。

    这样的事,从古到今,只要是正常男人就没有不防的。他根本没有多想。

    而且赵祯毕竟是大宋的皇帝,这国家的主人,理论上这国家的军队也是他的。现在救自己儿子的人需要帮助了,他派出一点儿军队,赶紧去救人。怎么了?这没毛病。

    至于为什么绕过大臣?

    这不是明摆着的吗?朝廷的工作效率有多高,他能没点儿逼数。等他们上班,等他们研究完再发兵,真的是什么都结束了。

    一如那个封锁区,到现在也没有解除掉,不就是吗?

    虽然说这样是为了安全,但效率太慢。

    赵祯走来走去,他用了印,让包拯去调军,不仅仅是担心沈石的安全,他更想知道自己的军队对妖邪的战力到底是怎么样的。

    如果干不过,一切都不用说了。他会当成什么都不知道,就当世上无妖邪。这一点,刘太后在世时,他就干过,而且干的很成功……他熬死了刘太后,自己还是皇帝。

    但如果军队干的过他的心也就不免要活泛一下了。有妖,也就意味着长生不是吗?

    总之这都要看自己手中的实力,自己有什么牌打。

    但是赵祯行动之后,却忘了晏殊。晏殊从来就不是一个认命的人。

    他忠于皇帝,但当年请刘太后垂帘的同样是他。

    从某一角度上说,他是一个非常有大局观的人。但是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