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有一个小世界-第15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渐渐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健忘症又出现了。“艳照…门”的度也直线下降了。

    那么审美疲劳是怎么出现的呢?

    答案很简单,审美疲劳的产生原因是因为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心理上的好奇感。这是心理认知和感知的原动力,如果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务、同一种行为长期的展现在眼前,就会在心理上失去了好奇感,在潜意识里就会让自己的头脑或意识去渴望发现可以重新唤起好奇感的新鲜事物,这时,所谓的审美疲劳就出现了。

    “审美疲劳”一词是在2004年迅速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头禅和流行语的。那是冯导演在2003年底执导的贺岁片《手………机》中的点睛妙用。

    《手…机》里的大学教授费墨发自肺腑地说了句:“在一张床上睡了20年,的确有点审美疲劳。”意思是说因长期的婚姻生活而对配偶产生了平淡和麻木的感觉。

    结果影片一放映,“审美疲劳”就在社会上流行开了。以致于许多人在婚姻里为审美疲劳了事实依据,也为离婚找到了充分理由。

    诚然,人们长时间观赏同一个审美对象的兴奋会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但是不该对对象表示厌弃。

    因为审美不是纯精神的活动,而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美感,同时会有深浅不同的思考,对许多事物更不能只从外观上去欣赏,而要从本质上去认识。

    人本身就是物质的人。物质条件对审美起着根本的制约作用,所以在人的精神领域的审美过程中,应当突出物质的前提。找到对方内在的美,这样的夫妻才会永远都有新鲜感,才能白头到老。

    审美疲劳其实就是喜新厌旧的同义词,尽管不排除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要充分理解,但是在婚姻里绝不可借口审美疲劳,去做喜新厌旧的勾当。

    审美不是万能的,会走向疲劳的。总的来说,审美疲劳是指频繁地受审美对象的刺激,出现注意力下降、记忆力下降、兴趣减弱等幅面影响。

    像有人面对优美的桂林山水。竟然说出不过如此的话。

    造成审美疲劳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个人生理结构特点和社会因素。

    审美疲劳其实与记忆有着巨大的关系。

    大家都很清楚。人的大脑是趋向于遗忘,往往一看到某件事物。现在是紧记着,但是时间一场,你就遗忘了。

    因此,可以说,遗忘曲线就像一条垂直于地面的直线。

    所以,避免遗忘,我们进行重复地记忆,这个在学习上面,那是最明显的,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同样的事情。

    然而,记忆是有技巧的,不是说停留的时间越长。

    根据专家的分析,记忆停留时间在30…40秒左右。

    与之相同,审美如同记忆,都有一个时间区间,超过时间区间,人的审美状态就会呈现下降的趋势。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记忆越清晰,审美的效果就越好吗?其实不然,审美反而贵在遗忘。

    这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遗忘,它大概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忘记事物的物体形态。要达到这个效果,必须通过形象化思维。

    例如,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要记住它小数点后几十位乃至上百位,就必须将没有意义、枯燥乏味的数字变成一幅画面:“山顶一寺一壶酒……”多美丽的画面!我们既得到美的欣赏,也通过形象化让记忆更加深刻。

    第二,心斋坐忘。

    也就是说,必须摒弃私心杂念,包括直接功利性思想、负面情绪等影响。其实,我们的大脑有一种抑制的,也可说是一种自我欺骗的,即是说我们会有意地避免回忆一些不愉快、令人焦虑的东西,以达到心理平衡。

    但是,审美疲劳也会遗忘,与这里的遗忘又有何区别呢?在我看来,审美疲劳的遗忘是只接受、不创造的结果。

    像我们上网冲浪就会有这样的结果。一个网页包含上千上万个超级链接。每点击一个链接,都有的信息,这里面的信息有多少你能够牢牢的记住?没有多少。甚至是零!

    用波………德里亚的话来说,就是符的内爆。信息爆炸泛滥。人们的记忆根本无法运作过来,绝对是需要遗忘,以维持大脑的正常工作。

    我们有些时间被信息牵着鼻子走,应接不暇地尝试吸收的信息,结果,不过只获得浅层记忆,最终还是疲于奔命。

    其实,在浏览网页时。每一条信息都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记忆里早已湮没于的信息群。也就是说,网络加速了人们的失忆。

    这点我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像刚刚浏览了一个信息源,但很快就忘掉,有时干脆不记忆,交给网络算了。

    像有老师提出“中国有哪八大………民………主…党……派”时,我们个个都面面相觑,只好询问百…度和谷……歌,连老师也要上网查询。

    到了这里。相信就会有人有这样的忧虑:科技越是发展,人类的部分也逐渐萎缩,交给科技工具来完成。如常识交给搜………索引………擎,写字交给键盘,邮寄信件交给电子邮件,交流交给msn、qq等。

    毋庸置疑,审美活动是需要情感的,没有情感,审美根本无从谈起,但是,很多时候人会有这样一个感觉。那就是人的情感开始出现萎缩。

    宝岛学者李…敖在北………平………大…学演讲时指出,以前他到北平的店里时。服务员看死你买不起东西,会给你倒上一杯水。那样彬彬有礼的北平没有了。现在是处处设防的北平。

    这样的事情何尝只发生在北平呢?相信在我们身边也发生这样的事情。

    就像是小时候,母亲带着我们去探亲,在路边请了一个摩的。到了目的地,付款的时候,母亲会说上一句:“师傅,到屋内喝杯茶。”

    相信那时候这样的问候很是常见,那时候幼小的你也会十分诧异:摩的司机非同村人,也非熟人,母亲怎么会请陌生人进屋的呢?

    虽然最终那个摩的司机不会进门,而是很客气的谢谢之后,就走了,但是,那时候的诧异,你现在回想起来,相信那是再珍贵不过的历史画面。

    因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母亲再也不说那句话了,而是急急地付款走人,摩的司机与我们只有金钱的交易。

    探究这个转变,我们也许想起费孝通的话。以前,经济落后,科技还是贫乏,人与人大多是口头交流,关系很简单,简单的形式也显得直接、平实、真挚,那时是熟人社会,人相信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靠的是血缘、地域、民俗等感性东西。

    现在情况变了,社会不再那么封闭了,开放起来,令无数乡下人向往着大城市,而城里的富人却厌倦了大城市的勾心斗角与车水马龙,都纷纷回到乡下地方建筑别墅,喝茶幽会,过上与世无争、宁静致远的农村生活。

    以前,道路不通畅,现在蜿蜒成一个个网络,地球里的动脉被打通,各种汽车川流不息,公交车接驳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加上电话机、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等大件头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便利,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但是,情感始终成了现代人的一块心病,再也回不到以前那种原始的最佳状态。

    就说过年吧,我们的物质不可说比以前差,甚至比以前丰盛得多;我们的利是也不可说比以前少了,而且比以前多了不少。我们大鱼大肉了,收了不少利是了,也到处游玩了,但偏偏没有以往过年的气氛。

    串门拜年以前还挺流行的,现在不复存在;团年饭也是吃而吃,交流感情的成分被省略了。很多深层次东西没有了,替代的是被物质包裹的浅层仪式。

    现在是市场经济的时代,人际关系变得复杂,靠血缘等传统因素不足以维持。于是产生了契约,似乎没有了契约,人们之间没有信任可言。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出自政………治………家之口的名言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展现出“前不见古人”的上升趋势。

    譬如。现在的子女对父母的关系,不是如何孝敬父母他们颐养天年,百年归老,而是对身后的遗产虎视眈眈。

    相信这里面也有科技的影响吧,这以网络的影响为甚。

    现代人都不爱口头交流,而沉迷于网络交往工具,声形并茂的话语变为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现在为什么有如此多网恋呢?我想。他们肯定在现实的土壤中找不到感情的慰藉,只好无奈地求助于网络的。

    由于网络交往的匿名性,谁也不知道谁的真实面目,口口声声说是,说不定是丑陋的野兽。说实话,网络虽然很不真实,但有时令自己比较安心,免于面对面的羞涩,可以比较自由、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也许正由于如此,有时人最丑陋的面貌在网络里会展现。

    过度理性会扼杀美感。抑制美感的产生。

    美的本质是古老的话题,现在好像没怎么提及了。我们以前对美的本质一直都竭力地作出解释,理念说、形式说、关系说、生活说、游戏说、境界说、实践说……无不是我们熟悉的理论。

    这些理论固然有道理。但只能顾此失彼,终究不能给我们一个完满的回答。最后,维………特………根………斯坦站出来做和事佬,说“一切解释不了的东西都应该保持沉默”,好像宣告美的本质的探究已经变得没有意义。

    这个观点恐怕要遭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因为马克思主…义提出“世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不能认识的东西”。

    然而,我们一直追问下去,还有意义吗?在哲学里。我们说通过现象看本质,但美学的本质是不能透过理性来完成的。

    学家西蒙早就说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只能得出最合适的方案,却不能得出最佳的方案。其实。我们追求美的本质,实质上陷入了语言的陷阱。

    美是广阔无垠的,语言也是无垠的,美的本质的追求是与语言互相搭配的过程,却有上千上万种搭配,而且种种搭配都有一点道理,但又并非完美。

    美的本质在语言上不断分延、散播、替补,离真相越来越远。理性过后得出的结论,都是对美的一个侧面的认识,只能解构美的整体性美变得支离破碎。

    美学理论就像一把手术刀,将美解剖得血淋淋的。其实,美的现象一旦陷入理性的泥淖,便不能美了,像人的本身是碳水化合物,谈得上美吗?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对审美客体阐释得太多了,往往适得其反。

    像我们在中小学常做的理解题,有时那个本没有那么多深究的东西,但经过出题人那么一出题,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反而背离了中心思想。

    这是二律背反的现象,我们越是探究,就越是背离真正的本质。

    美是感性的,或者说主要是感性的,“美学之父”鲍姆嘉通一开始就给美学定义为“感性学”。

    在我们殚精竭虑地追求美的本质后,我们几乎发现理性的路线走不通了,而且理性令人头疼,我们应该走感悟性的路线。美有时很轻浮,不许容纳那么多理论。

    像我们看到一朵花,不禁感叹一句:真美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