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升职记-第2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大家用尽一切办法保证蚕茧与生丝的正常供应,但是这场生丝战争只能没有开始就告一段落,衡王爷准备了无数惊天动地招数,却是全部落空,气得他咬牙切齿,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到徐进身上。

    毕竟现在衡王府是师出无名,他们在青州府内可以自由活动,却不敢进入登莱两府,莱州王知府更是公开放出话来,衡王仪卫司不许有一兵一卒进入莱州府,一旦擅自进入莱州府责任自负,莱州府概不负责他们的安全,而在登州府活动风险那更是九死一生。

    而现在福王府到东三府来圈占庄田,那自然是师出有名,衡王仪卫司的精兵强将可以交由徐进统带,出了问题都有万历皇帝帮忙善后,自然可以万无一失,肯定能给柳鹏那小贼致命一击。

第401章 施粥() 
只是徐进却还是有些犹豫:“动刀动枪不好,那柳小贼有好几百人马,你们衡府仪卫司不可能尽数出动,到时候我手上也就是几百人马可用,未必能稳操胜券。

    只是对于这个问题,周杜达早有准备:“徐典膳只管放心,王爷还特意准备了一路精兵强将。”

    徐进大喜望外,他问周杜达:“是哪一路精兵强将?”

    周杜达当即回答道:“是沂州卫的义士。”

    “沂州卫?”

    徐进没搞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沂州卫的军士怎么会听你们衡王府调动?”

    他不是山东土着,根本不清楚这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实际就是山东土着,也未必能搞清楚这其中的缘故。

    沂州卫虽然在山东境内,但是并不属于山东都司,而是直属于中军都督府,这是朱元璋当年精心设计的制度,但现在早已经是错漏百出千疮百孔。

    不管是已经成了摆设的中军都督府,还是山东都司都对沂州卫有鞭长莫及总是管不到的感觉,而沂州卫的军士也在这种情况下因此有了更多行动上的自由。

    因此衡王府才能借用沂州卫的军士,让他们出来打个零工,周杜达就说道:“徐典膳,沂州卫军士月粮不给,穷苦至极,您随便事后随赏一些银子,他们就愿意替福府效力。”

    当然周杜达的潜台词并没有说出来,沂州卫的军士擅自向登州方向出动自然是最犯忌讳的事情,但是替福王府圈占庄田又不一样,福府庄田是万历皇帝眼中重中之重的当务之急,不管沂州卫的军士搞出了什么问题,最后都有万历皇帝出面善后。

    徐进也装作听不懂周杜达的潜台词,他只是说道:“原来沂州卫有这么多忠心义胆之士,不过这次出师要名正言顺啊,我们要告诉登州父老,我们是为了泾王遗地去的,与登州父老无关!”

    与登州父老无关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好好渲染一下龙口与泾王遗地的关系,告诉登州父,如果不把整个龙口划给福王府,那么就有一万五千亩的福府庄田落在登州府的名下,整个登州府都要共同承担这一万五千亩的地租,到时候柳鹏在登州肯定是步步难行举目皆敌了。

    龙口在莱阳县的施粥已经进入第六天了。

    江清月的眼睛又红了。

    她算是走南闯北见过很多大场面手上也不知有多少条人命的女汉子,但是看到莱阳县的这番场景,她眼睛红了不止一遍。

    “惨,实在是太惨了,没想到会这么惨!”

    龙口是一个被称为“小蓬莱”的地方,今年虽然遭遇了百年大旱,但是因为大眼井和方塘的关系,至少胡有六七分收成,江清月在龙口看得的是阵阵欢声笑语。

    可是到了莱阳就不一样,江清月没想到莱阳已经快成了人间地狱。

    江清月原来以为莱阳县的预备仓多多少少有些存米,而北海钱庄又借了差不多三千石米豆给莱阳县,情况应当不错,可是到了莱阳县以后,江清月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一回事。

    莱阳县虽然已经开仓放粮,甚至还直接把很多米谷贷借出去,总算让莱阳的情况平稳下来,但是手上至少得有几个闲钱才能买米,哪怕是官府借粮,也得既有铺保历年又在里社解纳赋税才行。

    可是莱阳县的逃户流民就很难享受这样的待遇,更何况莱阳县的开仓放粮只针对莱阳县民,而莱州府的情况已经是接近惨绝人寰,他们在本乡本土找不到出路,只能蜂拥涌入邻近的莱阳县。

    现在莱阳县城有着数以千计的流民,在施粥之前,县城的大街小巷每隔一两天就有一具倒毙的流民尸体,而且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流民的死亡正在急剧上升。

    看到如同野狗一样的流民,江清月实在忍不住,已经哭了好几回,而旁边的丁子杭劝道:“大小姐别哭了,你不如跟柳少再写封信,让他先送二十石糙米过来。”

    旁边的庄调之补充了一句:“恐怕二十石糙米远远不够,现在离秋收还有好几个月,最少也得三五十石!”

    庄调之这么一说,江清月倒是明白过来:“不写信了,我亲自回一趟龙口,跟柳少好好说一说这边的事情。”

    写信跟回龙口完全是两回事,江清月又问了一句庄调之:“调之,你还有什么想法没有?”

    施粥的主意最初是庄调之想出来的,柳鹏自己是东良巡检,所以招远就不准备在县城施粥,而是改在东良村附近收买人心,而莱阳却是龙口下一步经营的重点,所以江清月就带着庄调之与丁子杭一帮人来莱阳收买人心。

    只是对于莱阳这次施粥,江清月可以说是毫无准备,她原本以为散个十石八石糙米就够了,以至于根本没带粮食过来,而是准备从谷家粮铺借个十石八石糙石就够了。

    只是莱阳这边的情况远远比江清月想象中恶劣得多,大家包括江清月自己都是第一次经手施粥的事情,一时间手忙脚乱,根本没有任何头绪。

    还好庄调之是大店庄氏子弟,大店庄氏是莒县也算是数得头上大户,每逢灾年庄氏都会组织施粥,庄调之年纪虽轻,但也跟着长辈搭过几次施粥棚,因此他出马以后,这次施粥才变得有章法起来。

    按照江清月的看法就是一切都变得井井有条,那些故意闹事的流民直接被驱赶出粥场,来占便宜的本地居民也在第一时间被庄调之带去游街示众,江清月手下甚至更是多了一支二十多名青壮流民的队伍来维持秩序,而维持这支队伍的代价是每天多喝一碗粥而已。

    而且不是庄调之出马,江清月根本不知道施粥之中居然还有这么多花样,一斗糙石应当该加多少水,让粥里虽然都是水,但总算还能算是一碗粥,又怎么样打着柳鹏的名义找莱阳的富户化缘,从他们手里硬生生抠出来一石几斗陈米。

    而且在庄调之的调度之下,这碗粥的质量变化不小,一会稀一会更稀一会稀得只剩下水,让流民们怎么吃不饱,然后再让流民到江清月面前报状,江清月会狠狠地训斥庄调之这些经手人,因此第二天粥就会立即变浓起来,只是这样的情况只能维持一两天,粥就会再次变稀,直到流民再次找到江清月告状为止。

    其它方面也差不多,只有江清月出面干涉了,情况才会好转,江清月不出面,或者流民找了其他人解决问题,情况都不会有任何好转的迹象。

    现在江清月在莱阳流民心目中的地位就象万家生佛差不多,若是庄调之这么操作,江清月还真想不到一天一石陈米,居然让收买了大半个莱阳县的人民,特别是这些流民更是把江清月视作碧霞元君一样的人物。

    江清月对于庄调之的表现非常满意,因此她特意咨询了庄调之的看法,而庄调之也不负江清月的希望,他说道:“遇到柳少的话,他光在东良村施粥可不行,得在招远县城设个粥场,不然的话,流民直接涌过来,直接涌到黄山馆与龙口去,这可绝对不行!”

    江清月同意庄调之的看法,虽然她本是江湖女儿,但是居无定所衣食无着的流民实际就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果不是她在莱阳这边摆开粥棚施粥,恐怕这边已经生出不小的乱子。

    不管是龙口还是黄山馆,或是新近统治的马停寨与东良村,都可以说是龙口帮的基本地盘,如果成千上万的流民涌入这些地区,肯定会生出无数的乱子,基本来说除了救济难民之外,什么事情都不用干了。

    哪怕能支开上百个粥摊一一施粥,流民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仍然无解,更不要说大量的流民流入还带来一系列的严重问题。

    因此柳鹏与龙口帮上层早就有定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允许少量流民流入龙口,但要以技术性的流民为主,但是连柳鹏都没想到,莱阳县这边的流民情况已经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

    因此庄调之的建议实际就是在招远、莱阳两县建立缓冲区,让大部分流民长时期停留在这一地区,好让龙口有足够的时间对流民进行甄别,不能任由流民毫无控制进入黄县。

    只是说到这,丁子杭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小姐,您要回龙口的话,帮我争取三十个编制的名额,我跟这些流民沟通过了,他们要求不高,给口饭吃先活下去就行了!”

    问题在于三十个名额可不是小数字,因此江清月并没答应丁子杭的条件,他只是问道:“子杭,你要这么多编制干什么?这可是三十张嘴,再说了,你需要用人的话,直接从帮忙看粥场的流民义勇中找就行了!”

    现在龙口在大旱之中已经进入紧缩,哪怕是增加一张嘴也得柳鹏同意才行,现在帮忙看护粥场的二十余名流民义勇也是临时招募过来,每天多给一两碗浓粥罢了,偶尔还允许他们带老婆孩子过来喝碗稀粥。

第402章 流民() 
而丁子杭的意思已经够明显,他要一口气招募三十个流民,对于现在必须精打细算的龙口来说,虽然不是一个大数目,江清月却必须先弄清楚前因后果再说。

    只是丁子杭自然有自己的一番大道理:“江大小姐,我之所以要这么干,非要三十人不可,是为了同闻香教争夺流民,争夺这登州的民心啊!”

    闻香教在龙口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词汇,在座的人除了加入龙口没有多久的庄调之,都知道龙口与闻香教是仇深如海,根本没有任何调和的可能,双方随时会有激烈到极点的冲突,因此丁子杭这话让江清月一下子站了起来:“没想到又遇到闻香教的老朋友,闻香教那边有什么举动?”

    这种百年大旱本来就是闻香教借机发展的最好时机,丁子杭当即说道:“莱阳这边闻香教徒本来就不少,现在又从莱州府来了不少闻香教徒,他们一直准备在流民之间发展信众,只是他们根本没想到这些流民中也有来历的……”

    这批流民之中不但有罗教等民间教门的信众,其中还有几个类近坛主的角色,对于闻香教这样挖墙脚的行为自然是无法忍受,自然一齐到丁子杭这边告了闻香教一回状。

    丁子杭如获至宝地说道:“他们说,这一回莱州过来的流民之中就有闻香教的大头目,他们是带了宝卷和银子,应当地准备在莱阳这边好好搞一搞。”

    莱阳号称“地方八百里”,是一个人员特多辖境特广的超级大县,柳鹏对于莱阳可以说是势在必得,怎么可能容许闻香教在莱阳胡闹,因此江清月毫不客气地说道:“把他们的爪子都给我们剁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