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唐-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瓷的酒杯、酒壶之类的器皿。

    在前面不小的宽阔场有一舞姬在翩然起舞,身段婀娜,轻盈优美,舞姿妙曼、衣袂飘飘。仔细看,却是李仙儿在场中舞蹈。身上穿的是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单丝红地银泥帔,衣衫随舞而动,亦幻亦仙。边上弹筝伴奏的是楚三娘并数位弹奏不同乐器的艺伎。楚三娘同样是衣着华丽,盛装端坐。众位周围被几扇屏风围住,莺歌燕舞,场面十分欢庆。

    场中是正在演奏的歌舞,上首的几人正在就手中的诗作讨论着。

    “千红万紫吐芬芳,含香百态醉春装。洛神河畔若为看,夜色月照一缕香。……张相,今晚到现在为之怕是这首诗是目前最好的了,就是诗作者却是从没有听过。”王家家主王家看着手中的笺纸对着正中间就坐的那人说道。

    坐在上首的人接过低声的读了一遍,点点头:

    “这诗的确不错。难得的是切题、应情应景。算是一首好诗。不知道那韩知贤、高子玉等人是否有诗作出来。到时候可以跟这首诗比较一下。”原来是姓张。

    “子寿兄看来是颇为期待他们几人的诗作了。”边上一人说道。中间坐着的人却是张九龄,现在官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实就是当时的丞相了,难怪刚才王建称呼其张相。同时张九龄也是这时期最为有名的诗人了,才华横溢,位高权重,能得他的夸奖确实不易。

    “之前几人确实专门拜访过我。看出来谈吐不凡,确有些才华,如果机缘巧合,我是想提携一二,毕竟人才难得。”

    “哦,那对今晚上的诗作点评,子寿兄可不要偏心,偏袒了这几人。”那人打趣道。其实另外的两位也是身份尊贵的人,只是从朝堂退下来闲居在洛阳,但之前都是重部高官,才华自然是有。

    “哈哈,那里,今天我也不是什么评审,只是兴趣所致,点评一下,何来偏袒一说。有好的诗作我等自然要大力推介。”张九龄笑道。

    其实在各个画舫上,新出炉的诗作都会被人点评一番,但是能拿到这艘主船上的诗基本上应该算是比较公认的好诗了。

    这时候的天还早,画舫刚过新中桥,往下走过了浮桥才会拐进运渠,路程走了不到一半。一般有好的诗作也不会这时候拿出来。都是在近午夜的时候,诗会的气氛进入到最高潮的时候,才施施然说出自己的诗作以求震慑群雄。韩知贤、高子玉等人估计这时候正在其他画舫上与人闲谈,并不着急。

    主船上的这些人边饮边聊,欣赏着歌舞,品评着诗作,气氛融融。正待拿出其中一篇大家讨论时,有喝彩的声音从后方的船上传过来:

    “好,好诗……”

    看来是有不错的诗出炉了。

第19章 白玉谁家郎(二)() 
今晚整个洛神诗会上最引人注目的只有韩知贤和高子玉等寥寥几人。才情即高,名气又盛,兼之人风流倜傥,广善交际,不管是过来的其他才子还是被请来助兴的歌舞伎们都存了心思想上去攀谈。

    大概是见惯了这样的场面,不管是韩知贤还是高子玉都是热情洋溢,与走过来的人热络的说着话,但讲话举止得体、进退有度,并没有陷入被人包围的尴尬困境中。

    韩知贤和高子玉等在画舫起程不久,就去了主船上拜见了张九龄等几人,之前算是正式的拜访过,应该是给张九龄留下了不错的印象,这次诗会上过去拜访算是执晚辈之礼。张九龄位居高位,自有一种位高威严的气度,但是对于自己欣赏的晚辈还是亲切和蔼,与专门过来的韩知贤和高子玉等人聊了些诗文等学问方面的话题,勉励几句,话语中也透露出极欣赏的意思。

    在上船的时候,韩知贤和高子玉都已经被安排到了不同的画舫上面。过来主船上还是存有拜见张九龄、希望得到对方赏识的意思。交谈中的不漏声色,张九龄隐隐透露出来的意思两人是知道的,随后在主船上没待多长时间,别过张九龄等人回到了各自的船上。

    叫好的声音就是从高子玉所在的画舫上传出。

    虽然高子玉和韩知贤的诗才相差仿佛,但至少在今晚的洛神诗会上隐隐有被韩知贤压过一头的架势。虽说一开始两人都没有出手写诗,但是今天的洛神诗会谈到比较多的话题却是有关牡丹的,在以牡丹为题的诗作中,韩知贤相对比高子玉要更加有名气一下。从跟其他人见面闲聊的时候就能看出来。

    与韩知贤见面的时候,一般人都是问:

    “韩兄最近有什么咏牡丹的新诗没有?”

    “今晚上牡丹诗还要看韩兄的了。”

    而与高子玉的对话基本上是省去了牡丹的字样。当然在表面上是看不出来高子玉有什么不高兴的神情,但是其内心还是希望能在今晚的诗会上压过韩知贤的。

    佳句偶拾,刻意的去寻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就有些颠倒始末了,其实韩知贤也不一定就能再写出太好的牡丹诗句的。总之,从刚才主船上开始这两位才子之间的气氛就颇为有些微妙,当然也许只有两人心中知道。

    高子玉所在的画舫上自然是以高子玉为中心,其他的人在畅饮闲聊的时候一直在观察高子玉,看其是否有什么新的灵感,顺便写出一、两首好的诗词来。当然,珠玉在前,有一部分人是熄了今晚写诗的想法的,于是只顾着听歌赏舞,饮酒看花。

    当然不可能因为高子玉在,整个画舫的人就不再写诗,依旧有跟高子玉比较熟识的人在陆续的写出一、两首诗来供大家鉴赏,语气说道就比较委婉许多:

    “某偶有灵感,有几句诗请大家品评品评,正好高兄也在,还望不辞吝教。”说完大都拱拱手,向着高子玉道。

    这时候高子玉也会把写好的诗词拿过来,认真的品读一番,说的当然是恭维的话:

    “崔兄的诗很好,这句道尽了牡丹花的雍容华贵,颇得文字精妙。高某如果没有灵感也是写不出这么好的诗的。”

    于是满座皆喜。众人见高子玉并不恃才而骄,也无意贬低他人,气氛慢慢变得更加融洽,写诗的人也多了起来。

    于是有人便起哄着请高子玉赋诗一首。

    在各个画舫之上主人家都精心放置了不同的牡丹花。高子玉所在的画舫中央摆放的是几盆白色和紫色的牡丹。其实不止是牡丹,任何花色一般都是越浅或者越深越不容易栽培。从前面的这几株牡丹就可以看出诗会主办者的心思。

    众人围着这几株牡丹欣赏品评着,于是有人便提出用白牡丹或者紫牡丹为题写出一首诗来。其实这已经属于命题了,临时起意最不容易,但众人都不愿落了面子,就算没有灵感的也赶忙回忆一下自己准备的诗是否有符合主题的。

    场面变的安静下来。众人或低头沉思,或细观牡丹,希望从中获得些许灵感。

    琵琶声响起,是今天在场的一位歌姬在轻轻弹唱,却是金凤楼另外被请来的李颦儿,在金凤楼是仅次于楚三娘的当红歌姬。但凡参加这类聚会的歌舞伎们最是能察言观色,李颦儿见众人沉思,略显冷场,于是拿过琵琶,边弹边唱,是最为流行的《清平调》。乐曲清新悠扬,歌喉婉转动听,在这略微安静的氛围中却是恰到好处的。

    不多时,有人道:

    “有了。”

    于是拿起放在边上的毛笔,随手写在空白的笺纸上。有人凑过去看,低声读出来,好与坏都有人点评。随后又有几人写出来了,一并记录下来,供人轮流品鉴。

    虽说才思敏捷,作诗就快,但诗词一物并不是快就好。每每好诗都是经过精雕玉琢才能呈现在众人面前,能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诗句无一不是这样来的。先前做出来的诗大都还是在牡丹的花色上下了功夫,就白色或者紫色做文章,凸显牡丹花色的清新艳丽。仔细评起来也就中下之作。有人是在写不出来也就罢了,转头看别人的诗或者认真听曲儿。

    画舫上的人这时候有意无意的会看一眼高子玉,其实大家都在期待着名满洛阳的才子能写出什么样的诗作来,就连弹奏琵琶的李颦儿也边唱边注视着高子玉。

    高子玉端坐在牡丹花前,两眼微眯,并没有看那牡丹花,而是望着弹唱的李颦儿,且双手随着乐曲歌调微微打着节拍,看上去仅是在现场颦儿姑娘的歌曲罢了。

    一曲《清平调》在羽音收尾,李颦儿歌声停止,高子玉也与此时睁开眼来,起身笑道:

    “高某幸得一首,请大家斧正。”

    其实这时候的人在高子玉睁开双眼的一瞬间,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他身上,看着高子玉起身,走到案几上拿起笔来,一气而就。

    “叶底风吹紫锦襄,宫炉应近更添香。试看沉色浓如泼,不愧逢君翰墨场。”

    高子玉写好之后,退后一步,站在那里微笑着望向众人。早就有人上前拿起来大声读了出来。

    从整首诗来看,写的是紫牡丹,但是诗的格调远比刚才那些诗要高。通篇只有第一句点出诗咏的对象,喻作紫锦,却是道出牡丹花瓣的柔嫩如锦缎,光泽色彩绚丽。第二句转而赞叹牡丹花香,后两句诗意更进一层,由花色浓重如泼,转而叙说在今天的诗会上得见这些牡丹,不枉此行,同时也暗指与在座诸君相识,也是一场缘分了。

    这首诗被人诵出以后,在场的其他人略微沉思就已经明了其中的意思,其实高子玉自然知道自己写的诗要比其他人作的要好很多,自己颇有这种自负。众人也明白与高子玉之间的差距,只是怕高子玉与自己做的诗差距太多,落了脸面。但是高子玉最后一句“不愧逢君翰墨场”却是把自己与众人摆在平等的位置上来,并没有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样子。

    在场诸位也都是文人才子,自然明白高子玉的意思。于是上前满口的称赞:

    “高兄大才,这首诗一出,今天的诗会高兄就要技高一筹了。”

    “高兄这首牡丹诗雍雅脱俗,确为诗中第一品。”

    “怕是那韩知贤在这首诗面前也要退避三分。”

    赞叹声、喝彩声响起,有人鼓掌高呼“

    “好,好诗……”

    随后李颦儿就这这诗词浅浅吟唱起来。

    早有人誊抄了一份,快速送到主船上去。大概主船上的人听到刚才的喝彩声也在等着有人过来禀告事情的经过,顺便了解一下是谁的诗作能够喝的满堂彩。

    没过多长的时间,高子玉的这首诗便传到了李清所在的船上。众人赶紧接过誊抄着那首诗的笺纸,围了上去。

    于是有人大声的念了出来,赞叹声又起,许多人都在评说估计这首诗算是今晚的最佳诗作了。也有人叫过船工,看样子是要上前面的画舫上去,大概是想去拜访高子玉了。

    李清默默在心中读了两遍,也不得不感叹是一首好诗。其实,应该来说李清的诗词才能并不出众。后世虽然是大学教授,但是学的、研究的都是历史方面的东西,在诗词歌赋上面并不出众。即便是后世专门研究诗词的人水平也不一定就比现在的这些在场的才子们好。

    古时候的读书人在诗词歌赋上下的功夫绝对的令后世的人汗颜,更何况这时候正是历史上诗作最为辉煌的时期,任何一个穿越过来的人大概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