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风云录之兵锋残剑-第2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息怒,臣妾罪该万死。”郭惠妃浑身轻颤,已是吓得花容失色。

    朱元璋见状愣了一下,半晌才柔声道:“爱妃请起,此事与爱妃无干。你们出去吧,朕想单独待会,说着转身蹒跚着步伐走向后殿。

    夜幕刚垂,酉时已过。

    胡惟庸正自一边看一边与师爷对弈,俗语云:一心不可二用,但胡惟庸却偏偏有这个本事,看到中妙处禁不住出言赞叹,不时望一眼棋盘信手一子。坐在其对面的师爷虽是冥思苦想,但棋盘上的局势却是不容乐观。己方白子几经冲突却是处处受劫,四角已被黑子牢牢占据。

    这盘棋败局已定,师爷不仅呵呵笑着道:“大人技高一筹,属下万难相抗,这盘棋属下认输。”

    胡惟庸面带微笑放下了本,伸手取过茶盏道:“师爷过谦了,这棋道与做人一般,师爷尚缺一字真言。”

    师爷引颈来问:“大人所说,是何真言?”

    胡惟庸却是不答,慢慢了口茶。师爷等的有些心急,却又不好开口去问。半晌,胡惟庸放下茶盏笑道:“很简单,这个字……。”话刚说了个头,门外一声禀报:“胡大人,宫里来了消息。”

    胡惟庸闻言忙道:“进来。”

    门开处,一名青衣壮汉进了房。

    这青衣壮汉来到胡惟庸身前,恭恭敬敬递上一张字条。字条是折叠的,折口封着红蜡。

    胡惟庸接过字条,挥了挥手,青衣汉子退身出了房门。

    胡惟庸拆开封蜡,打开字条看了一眼,不仅哈哈大笑:“天助我也。”

    师爷在一旁不解的问道“|不知大人喜从何来?”

    胡惟庸阴阴一笑道:“宫里传来消息,皇上这几日感怀常遇春病逝,竟是心绪烦乱,连郭惠妃都被斥责,如此一来便是机会。”

    师爷心中不解,不由得问道:“大人这话从何说起?”

    胡惟庸笑道:“张大奎其人在朝中根基尚浅,只是与常遇春汤和二人相熟。如今常遇春病逝,汤和远在中省,张大奎可谓是独木难支。本官可借机参他一本,以皇上如今的心境,相必张大奎死期不远。只要皇上动了杀心,看谁还能保得住张大奎,哈哈哈哈哈。”

    师爷闻言不仅赞道:“胡大人神机妙算,属下佩服之至。”

    胡惟庸一顿才道:“刚刚和你说的那一字真言,现在可以告诉你了,这个字便是‘狠’。俗语说的好,人不狠站不稳。成大事者若没有狠心,何以成事?”

    师爷连连作揖恭维道:“胡大人高见,属下受益匪浅。”

    胡惟庸再次端起茶盏,细细了口茶,这才吩咐道:“你去请吏部侍郎樊鲁璞,及刑部侍郎盛元辅二位大人今晚过府赴宴。”话音一顿,仿若又想起了什么,这才又补充道:“还有礼部清吏司的赵康赵大人也一并请来。”

    师爷在一旁提醒道:“胡大人,明日是老妇人七十大寿,为何今晚请宴?”

    胡惟庸叹气道:“明日上朝,总不能由本官上奏弹劾张大奎吧?如此浅显之事还用本官再说?”胡惟庸有些不耐,当下挥挥手道:“去办吧。”

    胡惟庸的师爷并不聪明,因为胡惟庸不喜欢聪明的人在自己身边。愚笨的人有两个好处:一是听话,凡事不经思索便会照令行事。二是解闷,无论是下棋还是论辩,胜利者永远是自己。胡惟庸喜欢这样的感觉,因为他自己就是聪明人。

    “是,属下这就去办。”师爷说着,躬身一礼出了房。

    胡惟庸望着师爷出门,心中却满是得意:‘张大奎,本官看你此番死不死’……。

    次日凌晨,百官齐聚内皇城外。寅时一过,百官进宫朝拜。

    直到百官入了金銮殿,两班站立恭候许久,仍不见皇上临朝。

    再等了小半个时辰,宦官一声长喝:“皇上驾到,百官早朝。”

    殿内百官齐齐跪伏余地,齐声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直到朱元璋坐上龙椅,这才道:“众位爱卿平身。”

    百官闻圣谕,这才纷纷起身复立两班。

    此刻的太祖皇上朱元璋,由于多日忧思不眠不休,已是形容憔悴了许多。宦官看在眼里,心知皇上心神俱疲,当下再次高声唱到:“百官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话音刚落,殿下一声高唱:“礼部清吏司的赵康有本上奏。”

    :

第二章 谗言进谏() 
按阶论,礼部清吏司不过是从五的官员,故此要排在殿外面圣。

    赵康这一生因其才疏学浅,做官做到从五已是极限。但自从攀上了胡惟庸这颗大树,可谓是时来运转。昨夜胡大人宴请了几位官员,哪成想竟也请了他赵康。这真可谓是天降洪福啊。

    胡大人许偌,若是参倒了张大奎,便举荐他做礼部员外郎五。虽是官升一级,但也强过于无。若是皇上一怒之下杀了张大奎,那么就举荐他做礼部侍郎四。

    此刻的赵康,满脑子乌纱帽,这一嗓子喊出去,倒也惊得金銮殿上的几只鸟雀纷飞。

    “宣礼部清吏司赵康,觐见”殿内宦官一声高唱,赵康闻言提了衣袍前摆便即向大殿行去。上了阶梯进了殿门,赵康却不敢再向前走。因为殿内朝圣有朝圣的规矩,越往前的官阶越高。赵康就在门前屈膝跪倒。

    “皇上,臣赵康有本奏。”赵康说着竟是痛哭流涕。

    太祖朱元璋见到赵康如此,却不仅眉头一皱,不耐道:“有话就说,哭哭啼啼成何体统?”

    赵康颤抖着手由袖中取出奏本道:“臣官职卑微,此奏本本应由礼部钱大人审阅,其后转呈皇上。但臣不忍见伦常将废,故此冒逾制之罪奏本,望皇上明鉴。”赵康说罢,双手捧着奏本跪伏余地,竟是哭的一塌糊涂。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太祖朱元璋以手扶额,多日不曾好好安寝,现在经这赵康一闹,却有些头痛。身旁的宦官见状,忙上前问安。太祖朱元璋叹口气道:“呈上来。”

    宦官领旨,下了须弥台走到赵康身前接了奏本,回身时竟是轻蔑的瞪了赵康一眼。意思很显然,是责怪赵康奏本不分时候。赵康正趴伏于地,却没看到宦官的眼色。这也难怪,但凡五以下的官员,见了皇上没有不打怵的。所谓龙威如狱,皇恩似海便是这个道理。

    宦官回到太祖朱元璋身旁,双手将奏折呈了上去。

    太祖朱元璋接过奏折打开,草草看了一眼,竟是转瞬龙颜大怒。

    “赵康,你好大胆”太祖朱元璋说着竟将手上的奏折狠狠地向远处的赵康投去。

    赵康一闻皇上震怒,在殿门口险些吓尿了裤子。心中不禁埋怨,自己找谁不好,偏偏去找西门外的‘刀子刘’代笔啊。这‘刀子刘’在京师应天颇有名气,不光是代写信而且代写讼状。其笔力论词尖酸刻薄却让人无法辩驳,谁找他代笔写状子打官司,每每十告九赢。由于其文笔犀利,固有‘刀子刘’之称。

    太祖朱元璋指着赵康骂道:“你一个小小从五清吏司,竟敢状告一太保?朕不办你,伦常何在?”

    话音未落,站在班首的刘伯温出班奏道:“皇上息怒,臣刘伯温有本奏。”

    刘伯温乃是太祖朱元璋的肱骨之臣,无异于大明朝的军师。见刘伯温有话,太祖朱元璋自然是不能稍息怒火,随即温言道:“刘丞相有话但讲无妨。”

    刘伯温却不说话,走过去将朱元璋扔出的奏折捡了起来。回过身来问询道:“皇上,这奏折,臣可否一观?”

    太祖朱元璋叹口气挥手道:“看吧,真真气煞人也”

    刘伯温得了圣谕,这才展开奏折细细看来。奏折乃是呈皇上御览,刘伯温虽然身为丞相,但也不能未经许可便擅自观看,这是逾制的重罪。但为替皇上分忧,刘伯温这才先问询再看奏折。

    刘伯温先是看了一遍,这才微微一笑道:“宵小之辈,文辞刁钻。皇上切莫动怒。”说着刘伯温转过身来,向着赵康问道:“这奏折是你所写?”

    赵康闻言惊得连连磕头道:“不敢欺瞒丞相,这封奏折是下官请人代笔,丞相饶命啊。”

    传闻,刘伯温有通天彻地之功,鬼神莫辩之能,能预知前后五百年之兴衰。兵战略更是烂熟于胸,大明朝能有今天,刘伯温居功至伟,当列群臣之首。创业未半之时,得刘伯温指点,红巾军百战百胜。太祖朱元璋多次称赞刘伯温曰:“吾之子房也”

    赵康本就是胆小懦弱之人,此刻见刘伯温问话,哪里还敢有一丝隐瞒,当下承认是找人代笔。而他却没有想到,对皇上他说是自己所,对刘伯温却是说找人代笔,这无疑是犯了欺君之罪。

    胡惟庸本以为赵康惹了皇上雷霆之怒,自己另外安排的两人便出班煽风点火,到那时张大奎必死无疑。哪成想赵康如此不济事。刘伯温一出来,竟将赵康吓成这个样子?

    赵康的求饶,刘伯温微笑对之。太祖朱元璋在殿上却是冷哼道:“刑部尚周桢何在?”

    周桢出班道:“臣在。”

    太祖朱元璋问道:“以周爱卿所见,这赵康该当何罪?”

    周祯略一思量,这才道:“论罪该斩。”

    “办了吧”太祖朱元璋挥了挥手,复又以手扶额。话音一落,殿外走进两名金甲武士,拎鸡一般将赵康拖了出去。

    “这赵康不说,朕还真把那个张大奎忘了。”太祖朱元璋叹口气这才续道:“据奏报,张大奎私收白银三十万两,况有卖官之嫌。众位爱卿有何高见啊?”

    胡惟庸闻言觉得机会来了,这才向不远的刑部侍郎盛元辅使了个眼色。

    盛元辅会意,出班奏道:“皇上,臣有本奏。”

    “讲。”太祖朱元璋懒懒的说道。

    “臣以为,张大奎之罪无须再议,私自收受贿赂已是明证,依大明所颁律法,贪赃过十两即斩,张大奎万死难赎其罪。”盛元辅说完自回班列。

    太祖朱元璋闻言,向刘伯温问道:“依丞相之见,此事当如何处置?”

    刘伯温略一筹措,这才禀道:“依臣之见,张大奎杀不得,其因有三:一则,其乃是后宋唯一遗臣,若杀之恐天下人说皇上不念旧情。二则,张大奎与汤和将军乃是故交,汤将军又是皇上自幼的玩伴,无异于手足。若杀张大奎,恐汤将军寒心。三则,常遇春将军卒去,军中固然不乏猛将,但能与常遇春将军一较高下的,实在如凤毛麟角。悉闻常将军曾与张大奎在军门一战,二人势均力敌不分伯仲,若贸然杀之,大明又损一员盖世猛将。”

    太祖朱元璋皱了皱眉头,这才道:“当年朕封他官时,他就是不肯就武职,说什么见不得兄弟惨死之类的话,叫朕如之奈何?”

    刘伯温轻轻一笑道:“此事好办。”刘伯温话音一顿才道:“张大奎在苏州的宅院乃是皇上赐予的,皇上可颁旨收回。”

    朱元璋闻言一愣,忙大摇其头道:“言而无信之事,朕岂能为之?”

    刘伯温笑道:“皇上可将张大奎在应天的宅院赐还给他,将其家眷尽数迁来京师。对其家人则言其在北京汴梁任职,而实则将张大奎贬至汤和将军手下。”刘伯温一捋须冉又道:“元庭余孽虽处极北,但仍窥伺北平之地,时刻皆想复国。如今徐达元帅镇守北平府,北有惠帝西有王保保,形势不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