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江山美色-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人家的私产,拿出一点儿来做做样子,莫非还要咱们这些草民感恩戴德吗?”,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09章 曹操南进() 
关羽、张飞听着王保长的‘奇谈怪论’,都觉得很有意思,其中关羽是感触最深的,他曾经有过杀人逃亡的经历,对这些豪强的‘善举’和恶迹记忆犹新,此时听王保长的话,倒是觉得寻觅到了知音。

    倒是张飞只是当故事听,察觉不到背后的隐喻。

    三人到了桃花庄,所谓桃花庄,不过是庄口有几排桃树而已,此时正是桃花盛开,风景宜人,关羽、张飞想起桃园结义,曾与刘备祝言同年同月同日生死,可是现在刘备已经生死,二人尚且苟活,俱都是喉头哽咽,满是悲伤。

    王保长去叫了当地的甲长,甲长向三人道:“还好你们来的及时,粥米已经准备了,我叫几个人来帮衬。”

    保甲制是高谨创立的,盗用的是后世的管理办法,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在汉代便有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而高谨的办法则与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相同;利用保甲制,来进行管理。

    众人一道将粥米送上车,关羽张飞看到许多妇人倚着门前缝制衣物,许多人用竹筐子盛着许多布料,便问王保长道:“这些人如何得到的布料,要制许多衣物恐怕家中也用不上吧。”

    王保长道:“她们制作的衣物哪里是自己用,都是官府发下来的布料,令他们制作衣甲,有的是送去军中给军卒穿用,有的则是送去城内的成衣铺子里发卖,官府提供布料,她们则出工,一年下来,也可赚些铜钱补贴家用不是。”

    关羽问:“官府发下来布料,不怕她们不缴上去吗?”

    王保长哈哈一笑,对关羽道:“这些都登记造册了的,多少料子多少成衣,都记的清清楚楚,也不怕她们逃了,毕竟屋田都在这里,更何况许多人家都靠这个过活呢,谁愿意贪墨了这点料子。”

    关羽点了点头:“这倒是一个善政。”

    “可不是?”王保长道:“除了这些,每到闲时,各庄都有铁炉炼铁,打制农具、兵器,这些官府也是收的,一个庄子里配两个工匠,其余的青壮则给他们打下手,反正除了开荒,大家都能找一些事儿补贴家用,一年下来,非但吃喝不成问题,就是送孩童去义学里开开蒙,识几个字也能应付的过来。”

    三人一边说,一边将一袋袋粥米搬上车,装载完毕,王保长告别了甲长,领着张飞关羽原路返回,这一次张飞、关羽只能尾随步行,关羽对徐州的事物多了几分兴趣,便与王保长继续闲聊,王保长知无不言,将徐州的变化都说出来。

    “这下邳郡是个大郡,容纳的流民少说也有十万户,就这些人,每人十几亩荒地,不用一年,便可全部开拓出来,到了那时,你等着瞧,这徐州便是天下第一富州,许多流民听了这些消息,都往这边赶呢,人越来越多,现在官府都把人往青州那边安置,没有办法,地只有这么大,也只能如此。倒是青壮的可以留下,东海郡那边盐池需要上万的人工,再多余的人,还可以去东海那边的新码头造船,再多的人也总有安置的办法。”

    回了村落,王保长召集几个妇人熬粥,随后一面摆好了粥棚,通知各户来领粥水,关羽、张飞一人领了个大粥勺子负责分派,谁曾想到,这两个赫赫有名的大将也有今日,张飞是个急性子,一勺勺的给人舀粥水,脸色就不好看了,一双环眼瞪着那些流民,吓得流民们大气不敢出,倒是关羽较为和气,不骄不躁。

    一直忙过了晌午,二人各捧着一碗粥水,在一处墙根下吸饮,张飞不满的道:“这官差的事实在令人难以忍受,若不是发了誓言,俺真想一走了之。”

    关羽阖眼道:“这个高谨,倒并不只是第二个吕布,能推行如此善政,怕是第二个大哥。”

    张飞道:“这贼厮如何比的上大哥?”

    关羽叱道:“三弟,不得无礼!”

    张飞立即噤声,低着头去喝粥。

    关羽却放下碗筷,阖言捋须,不知在思量着什么。

    许昌城内。

    曹操端坐中央,两侧尽是曹氏心腹,刘晔将徐州的密报已经传来,曹操阅览之后,便立即召集所有人手进行讨论。

    如今的高谨占了青州,吸纳流民数十万之多,其势力甚至不在曹操之下,若再如此下去,早晚有一日曹操要与他一决死战,现在袁绍退去,一时之间再不可能南下,曹操已经预感若是再不削弱高谨,将来必然尾大不掉。

    只是该如何着手呢?曹操是个聪明人,他明白,现在不能和高谨发生任何争端,因为他们还有个共同的敌人,袁绍虽然被击败,可是他太强大了,只需要半年的时间,就可以重新恢复生机,他的真正实力甚至比曹操和高谨相加起来还要强大,在这种情况之下,明目张胆的与高谨分裂是不利的。

    曹操阖着眼,扫视众人,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完美的方案。

    不过他略略失望,随后向荀彧问道:“奉孝何在?”

    荀彧此时亦发现了座中唯独不见郭嘉,连忙道:“曹公何不再派人相请?”

    曹操立即叫人去寻,没有郭嘉,曹操心里没底。

    郭嘉出生于颍川,此地是汉末时期最大的人才库。当时为各路英豪出谋划策的谋士;十之六七出于此地。少年时代的郭嘉就展露出非凡的智慧;他喜欢与长者交谈;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常使长者们自愧不如。一次;一个外地来的术士见到小郭嘉;大为惊叹;称此男孩是姜子牙太公转世。从此;郭嘉就有了一个绰号—“小太公”。

    光阴往荐;饱读诗书的郭嘉转眼长大成人。他长得清瘦俊朗;又有一双清澈深邃的眼睛。这位“小太公”自信而清高;喜欢无拘无束;交友非常挑剔;只与心目中的仁人志士来往。但他待朋友非常真诚、热情;喜欢通宵达旦地饮酒畅谈。郭嘉21岁的时候;在朋友田丰等人的鼓动下;投奔到袁绍帐下。

    袁绍当时被称为“天下英雄”。他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厚礼待之。但数十日一过;郭嘉便看出袁绍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于是;郭嘉毅然离袁而去。郭嘉是在袁绍最风光的时候离开他的;这非但要有极大的勇气;更要有超常的眼光。

    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6年。而后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伤心之余;曹操写信给荀彧;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大喜;十里相迎将郭嘉接入自己的营帐;共论天下大事。郭嘉比曹操小岁;但对曹操的宏国伟志似乎了如指掌。当曹操就天下形给向郭嘉问计时;郭嘉一语道破要害;趁议曹操乘袁绍攻击公孙瓒之时先消灭吕布。这样不仅能使曹军扩大实力;又可以避免以后曹袁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又询问郭嘉;作为谋士;最关键的素质是什么?郭嘉说战争和下棋一样;没有一场战争是事先部署好的;熟读兵法只是入门;军师的优劣在于临场应变。郭嘉明晰透彻的分析;让曹操一下看到了光明的未来。曹操听完感叹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真吾主也。”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事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优如朋友一般。据载;二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其亲密程度可见一斑。在严于治军的;曹操营帐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不仅如此;曹操还暗地里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郭嘉是幸运的;只有曹操这种雄才大略的人;才敢于使用郭嘉这类藐视礼法的人;并把他引为“知己”。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郭嘉在曹操集团中的重要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因此,若没有郭嘉在旁,曹操实在心里没底。

    郭嘉可以算是最诡奇的谋士。如同一颗耀眼的流星,闪射夺目的光芒划过汉末暗红色的天际。弱冠之年的郭嘉,就已养成了对世俗社会大翻白眼的隐士癖气。他只同两三知己来往,除却亲朋和慧眼识英的高人以外很少有人了解他。

    只不过天才的郭嘉不屑于遵守礼法,甚至有些放荡不羁。你说他“生活放纵,不拘小节”,是不错的。但是那个时候的放纵并不是现在的乱搞不正常关系的意思,而是不收约束的意思。看郭嘉的用计就能看出,他天不怕地不怕,敢于冒险,乐于冒险。

    只不过,在重大事务时却独独不见郭嘉,却是十分不同寻常的事,以往从未发生过,这令场中的众人颇有些摸不着头脑,不过郭嘉行为乖戾,亦令人难以猜透,所以大家倒是并未过于在意。

    等了半晌,仍不见人来,曹操已有些心神不宁了,沉眉道:“再叫个人去寻。”

    众人这才看到了曹操的焦躁,纷纷交头接耳。

    再过了一刻,郭嘉终于来了,只不过这一次他口中喷吐着酒气,一步三摇,醉醺醺的被人搀来,曹操面色颇有些不悦,不过很快又晴转多云,哈哈笑道:“奉孝又私自去饮酒,若今日不能为吾想出对高谨之策,便要罚你。”

    郭嘉捂着头,满是痛苦的模样,道:“曹公,某饮酒并非取乐,而是有一事想不通。”

    曹操问:“所谓何事?”

    郭嘉道:“今袁绍在河北称雄,已受了小挫,暂时不能南进,而高谨新占青州、徐州,南有袁术,北有袁绍虎视眈眈,主公却仍高坐许昌,不知何故?”

    曹操突然听到了某种隐喻,心知郭嘉是故意如此,忙问:“请奉孝说下去。”

    郭嘉突然之间酒气散去,屏退搀扶之人,向曹操恭谨的行了个礼道:“曹公,机不可失啊。高谨新胜,锐气正盛,而袁绍新败,暂无南下之忧,曹公若不趁此剪除其余诸侯,岂不是坐失良机?”

    曹操方才醒悟过来,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局限,他一直在忧心河北袁绍和徐州的高谨,殊不知这天下的诸侯多如牛毛,现在正在扩张的大好良机,却满脑子放在这二人身上。

    他想不到自己竟这样的糊涂,高谨、袁绍虽然都是雄心勃勃的人物,可是他们能在天下立足,令他曹操生出忌惮之心,俱都是有丰厚的实力,先说袁绍,据有河北三州,兵多将广,称雄一时。再说高谨,如今已据有青、徐二州,又得到了东海的盐池,假以时日,必然成为不可小视的人物。

    他们之所以能够称雄,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实力,而曹操此时的实力并不雄厚,如果说袁绍占据的是河北的辽阔土地而数百万户的人口,而高谨则占住了盐池,掌控了天下的青盐,从而拥有最雄厚的财力。而曹操所依仗的,不过是汉献帝这个政治资本罢了。

    郭嘉道:“曹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