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1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帅药葛罗拿着弓箭,带领酋长们骑马在营前列队迎候,只见唐军来了六骑,下了马,扔掉兵器,徒步而来,为首的银发白须者,就是69岁的老将军郭子仪。

    药葛罗一眼认出郭子仪,惊喜地对众将军说:“果然是郭元帅来啦!”于是带头跳下马叩拜。

    郭子仪执着药葛罗的手,首先问候回纥可汗叶护,然后指责道:“回纥以往对唐有大功,唐对回纥也有厚报。可如今为何要负盟入侵呢?助叛臣背恩德,实在不是明智之举。我挺身而来,任凭你处置”

    药葛罗不好意思了,忙解释说:“都怪仆固怀恩骗我,他说唐朝皇帝已经晏驾,令公也被害死,我才同来。现在听说皇上还在长安,又亲眼见到令公,才知道上了当。仆固怀恩已经病死,也算天诛。我哪能再与令公交战呢?”

    郭子仪听罢,暗暗高兴,觉得退兵有望,又说:“吐蕃不顾前朝之亲(即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尺带珠丹),蚕食大唐边境,烧杀抢掠。现在他们抢去的财物用车都装不下,抢去的牛羊满山遍野。如果你能帮助打败叶蕃,这些财产、牛羊全归你们了,请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药葛罗欣然应允,说:“我受仆固怀恩之骗,已经对不住令公。今天我一定助令公击退吐蕃以谢罪。”

    药葛罗让部下拿出酒,众将陪着郭子仪举杯共饮。郭子仪几杯酒下肚,发了毒誓:“有负约者,身亡阵前,家族绝灭!”药葛罗也重复一遍郭子仪说过的誓言,于是众人齐声欢呼,气氛热烈友好。药葛罗当即决定,派酋长石野那等6人到长安朝见代宗皇帝,以示友好。

    吐蕃统帅得到回纥与唐军和好,要共同对付吐蕃的消息,慌忙连夜撤退。就这样,郭子仪仅凭一张嘴,便退却10万大军。

    郭子仪并未罢休,而是派大将白元光率领骑兵配合回纥药葛罗大军追击吐蕃军,追到灵台西原一带,展开激战,歼灭吐蕃1万余人。夺回吐蕃掠去的4000子女,接着在泾州又打了一仗,吐蕃再败,退至边境以外。

    仆固杯恩的部队也参与了吐薰的入侵,仆固怀恩原为郭子仪旧部。他现在已死,其部下听说老将军郭子仪又带兵当元帅了,都纷纷来投,就这样,一次万分危急的内外勾结入侵,被郭子仪平息下去。

    高丽、新罗与百济

    隋唐之际,朝鲜半岛上依然是高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唐高祖李渊为了使三国永敦邻好,各保疆土,倾心于唐,于武德七年(624年)二月,分别删封高丽建武为辽东郡王,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新罗王金真平为东浪郡王。不久,高丽王首先改变了亲唐政策,而且经常与百济联合攻伐新罗,新罗无力抵御,屡次向唐求救。

    贞观以后,唐朝内部的统治已趋稳定,遂改变了对三国持平的政策而扶植新罗,抑攘高丽和百济。时逢高丽谏苏文杀主建武,自立为莫离支,并联合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再次向唐求救,太宗决定出兵讨伐。贞观十八年(664年),先于洪、饶、江三州大造战舰四百艘,运输军粮,派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岭,峡劲兵四万,战船五百艘,自莱州渡海,往平壤进发。以李世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六万及兰、河二州降胡趋辽东。李世民亲率六军至前线督战。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又命右武卫将军薛万彻讨伐高丽,俘获很多人。不久,又命江南造大船,派遣陕州刺史孙伏伽募勇武之士,令莱州刺史李道裕运粮和器械。因造船地雅州、眉州百姓的反抗以及太宗去世,战争宣告破产。

    高宗时期,高丽、百济继续侵夺新罗的地域。永徽五年(654年),新罗北境三十城被夺去,高宗在调解、警告无效之后,决定对百济诉诸武力。显庆五年(660年),左卫大将军苏定方大破百济,虏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送往京师,在百济故地分置熊津、马韩、东有等五都督府,各统州县,任命百济酋渠为都督、刺史、县令。命右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总兵镇守。龙朔二年(662年)刘仁愿、刘仁轨再战百济,使百济各城皆复归顺。为了保证新罗与百济不再发生纠纷,麟德二年(665年),唐朝命原百济太子隆与新罗王法敏至熊津会盟,结好和亲。

    乾封元年(666年),高丽王盖苏文卒,他的儿子男生代为莫离支,男产、男建为争权而攻男生,男生不敌,遣子泉献诚向唐求援。高丽内部为争夺王权而引起的兄弟之争给唐王朝灭高丽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唐一面派大将契何力接应男生投奔唐朝,一面于第二年派李世率郭待封、薛仁贵等部众两万,攻入高丽。总章元年(668年)攻克平壤。唐将高丽国土分为九都督府、42州、100县,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总辖各州县,提升原酋帅有功者为都督、刺史、县令,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检校安东都护,总兵二万镇守。迁徙高丽民38000余人于江、淮、山南、陇右等地广人稀地区。

第144章 隋唐(32)() 
高丽、百济先后被征服之后,新罗逐渐拥有高丽、百济的土地,统一了半岛,国势日益强盛。唐朝曾被迫将安东都护府内迁于辽东,后又迁到新城,不久改称都督府,至中宗时恢复旧名。在新罗逐渐强大的事实面前,唐及时调整与新罗的关系,及时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使新罗一直和唐保持友好关系,向唐朝进贡,协助唐征战,承认唐主的天可汗统治地位。开元二十年(732年)九月,渤海王武艺派将领张文休渡海骚扰登州(今山东牟平)玄宗没有直接发兵反击,而是令入朝长安的新罗王族人金思兰归国发兵进讨。新罗的每位新主正式即位之前,都要向唐申请册封,如大历二年(767年),新罗王宪英死,国人立其子乾运为王,同时派大臣金隐居奉表入朝,请求加封册命,唐以乾运为开府仪同三司、新罗王。几乎每一位新罗王都曾派使臣向唐朝拜,表示效忠于唐帝,并向唐奏报本土重大事情。有些王亲和使者在贡献方物之后留在长安宿卫,以尽人臣之义。

    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新罗影响很大,新罗的都城模仿了长安、洛阳的建筑格局,也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新罗的职官很多是沿用了唐官,如宰相,侍中、司农卿、太府令等。新罗入觐唐主时,往往向唐索取各种文化典籍,如晋书、唐礼、杂文。唐东宫开置崇文馆,新罗子弟入学者很多,学习儒家经典和教义。在新罗,也开设“国学”,讲授的内容包括周易、尚书、毛诗、礼记等。新罗派来入唐学习的人,多时达一百余人,不少人参加了唐朝的进士科考试,时称宾贡进士。新罗人崔致远历任漂水县尉、淮南从事、承务郎、侍御史、内供奉等职,著有桂苑笔耕集。很多人学习汉人的诗赋辞章,其作品与唐人差不多。由于新罗文化的发达,所以,被当时人誉为君子之国。

    除了来唐学习的留学生、奉命往还的使臣外,新罗来唐的人流中还包括经商和求法者。新罗与唐水陆皆通,来唐求法的人不在少数,唐代的许多名山大刹中都曾留下新罗僧人的足迹。文登的赤山院中就曾驻留很多新罗僧人,在九华山,新罗王子金乔觉曾长年居住在这里传教,由于他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高僧,所以也使不少新罗人慕名而来。从新罗来唐经商的人往往泛海而来,从唐登州海行一千余里就到达新罗西北的长口镇。为了停留往来的新罗行人,沿途设有新罗院。据日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记记载,文登设有新罗院,县东南70里有新罗所,楚州(今江苏淮安)和涟水县又有新罗坊,作为新罗人的聚散地。

    会昌以前,由于唐王朝的大力扶持,新罗在朝鲜半岛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开成以后,唐朝内乱迭起,无法顾及新罗,虽然民间往来从未中止,但上层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已日渐疏远。

    渤海国

    是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世代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以渔猎为业,同中原关系密切。他们的祖先商周时称肃慎,两汉至魏晋时称挹娄,曾长期役属于扶余。曹魏初年摆脱了扶余的控制,开始直接通贡于中原。北魏时改称勿吉,逐渐打败扶余人并入据今松花江流域,仍臣属于中原政权。隋唐之际称,已拥有粟末、黑水、安在骨、拂涅、号室、伯咄、白山七大部落。其中以居住在粟末而得名的粟末最为强大。粟末部在七部中地处最南,位于白山(今长白山)之北,南与高丽为邻,西接契丹,大体分布在以今吉林市为中心的松花江中游广大地区。因靠近内地,受汉族影响较大,社会发展比其它部快,当时有战士数千,常与高丽进行战争。大业元年(605年),粟末败于高丽,其首领突地稽率众归附隋朝,被隋安置在柳城(今辽宁朝阳)一带,逐渐同当地汉人融合。突地稽被封为辽西太守,唐初拜右卫将军,他的儿子谨行,任营州都督,封燕国公。留在故地的粟末人则与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诸部先后沦为高丽的附庸。唐总章元年(668年)唐灭高丽,这部分粟末人同数万高丽遗民一道被迁居于营州(今辽宁朝阳)附近。武周万负通天元年(698年),营州都督赵文翙为政残暴,松漠都督契丹人李尽忠率众反,杀赵文翙,占据营州。次年,武则天派大军镇压,契丹大将李楷固等归降。当时,徙居营州的人和高丽人也参加了叛乱,武则天为了分化他们,封酋长乞四比羽为许国公,粟末的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四比羽拒绝封爵,与乞乞仲象率令领人和高丽人,乘乱离开营州,东渡辽水,欲返回故地。武则天命李楷固领兵追击,杀乞四比羽。乞乞仲象亦卒,其子大祚荣,为人骁勇,善于用兵,与李楷固大战于天门,李楷固败归。圣历元年(698年),大祚荣率众到达故地,在东牟山(今吉林敦化东北)和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建立了震国。大祚荣自立为王。起初,震国为防备唐朝的讨伐,曾不得不依附于突厥。神龙三年(707年),唐朝派侍御史张行岌招抚大祚荣,双方和解,大祚荣派遣中子大门艺入侍。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派鸿胪卿崔忻宣劳,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大祚荣成为唐室藩臣。从此,这里的专称渤海。玄宗在大祚荣所部设立忽汗州,渤海统治者同时也是忽汗州都督,唐宝应元年(762年),第三世王大钦茂被晋封为“国王”后,渤海与唐廷关系更为亲密。此后,历世诸王的继袭均经唐廷册封,终唐之世遣使朝唐一百数十次。其间除大武艺之世一度与唐发生冲突外,对唐始终和好。

    渤海的疆城,初限于部分故地,“方二千里”,经大祚荣、大武艺父子两代扩充,逐渐扩大,第十代宣王大仁秀号称渤海国中兴之主,他南定新罗,北略诸部,境宇至“方五千里”,其地南接新罗,东临日本海,东北与黑水为邻,西同契丹接壤,西南与唐交界,包括今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苏联部分地区。首都初在“旧国”(今吉林敦化一带),天宝末迁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建国初期有编户十余万,人口数十万,后期人口增至300万,有“海东盛国”之誉。

    渤海的典章制度仿效唐朝,中央置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