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3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题。当时,孙中山让众人填写入会盟书,由孙中山领导,举行秘密宣誓仪式。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誓词先由李昌宣读,然后每人再各向天宣读一遍。

    兴中会成立后,立即派会员到檀香山各埠进行拓展组织、发展会员的工作。宋居仁、李昌到茄荷蕾埠,建立了以孙眉为主席的兴中会分会。孙眉又到百衣,建立了以邓荫南为主席的兴中会分会。在这年冬天和次年初的数月内,陆续有一些华侨入会。在拓展组织的同时,孙中山开始着手引导会员筹集军费,并召集宋居人、夏百子等二十余人组成兵操队,聘请一丹麦人为教官,进行军事训练,准备回国进行反清武装起义。

    次年一月下旬,孙中山抵达香港。他召集旧友陆浩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拟议扩大兴中会组织,筹建兴中会总部。杨衢云、谢瓒泰同意将他们领导的辅仁文社并入兴中会。经过筹备,租定了中环士丹顿街十三号,此房公开挂的招牌是“乾亭行”。二月二十一日,香港兴中会总部会(或称总会)秘密成立。大会推选杨衢云为香港兴中会会长。

    香港兴中会增订了兴中会章程,把原来的九条发展为十条,提出“设报馆以开风气,立学校以育人,兴大利以厚民生,除积弊以培国脉”的政治主张。香港兴中会的组织机构与檀香山兴中会略有不同。它设一名总办为首,下设一名帮办,再下设管库、华文文案、洋文文案各一人,同时设董事十人,共同管理会务。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集权合议制原则。香港兴中会会员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此外,章程增加了一些对会员纪律约束的条文,对集资筹款办法也有若干新具体规定。

    随后,孙中山同陆浩东、郑士良等人到达广州,在双门底王家祠云冈别墅成立了兴中会组织,前后陆续有几百人参加。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各界的极大愤慨。孙中山认为起义时机成熟,立即与香港兴中会负责人陆浩东、郑士良、杨衢云等奔走于港、澳之间,并亲自拟定起义方针,主持军务,预定于旧历九月初九炸毁两广总督,举行武装起义。但由于泄密,起义未及发动即被镇压。陆浩东被捕牺牲,孙中山逃亡日本。在日本,孙中山通过侨商陈清、谭发,结识了在横滨经营“文经”文具店的侨商冯镜如、冯紫珊兄弟,又联络二十多个华侨,于十一月中旬成立了兴中会横滨分会,由冯镜如任分会长。兴中会又先后在长崎、河内、旧金山以及南非洲等地成立分会,在华侨中发展组织,并多次发动反清武装起义。

    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标志着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的开端。

    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1895年4月17日,对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李鸿章作为战败国的代表,在咄咄逼人的日本政府代表的注视下签署了中日马关条约,历时约九个月的中日甲午战争落下了帷幕。

    1894年9月底,慈禧太后重新起用中法战争时被罢职的奕�为总理衙门大臣,寻求外国调停,对日求和。10月,奕�亲自出面,乞求英国联合美、俄、德等国进行调停。11月初,当日军侵入辽东后,清政府又转请美国驻京公使田贝出面调停,要求列强干涉。1895年1月,清政府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这时,正值日军攻打威海卫,日本政府借口清政府求和代表“全权不足”,拒绝谈判。张、邵二人在广岛住了10天,一事无成,被迫回国。威海卫失守后,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求和。3月14日,李鸿章带着伍廷芳、美国顾问科士达以及儿子李经方前往日本。20日,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相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开始谈判。谈判过程中,李鸿章乞求为清朝“稍留体面”,而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则动辄以战争再起相要挟,肆意勒索。24日,暴徒小山丰太郎还以李鸿章为他们勒索的重要障碍,竟枪击李鸿章于回旅馆途中,伤其左眼下角。按照国际惯例,日本当局对作为外交代表的李鸿章受到伤害,负有严重责任。一些国家纷纷谴责日本政府。日本统治者很担心由此横生枝节,而使日本对中国的勒索“将陷于不得不大为让步的地步”。然而,李鸿章等人却依旧卑躬屈节。据陆奥宗光回忆,当他来到李鸿章病榻前探望时,看到李鸿章尽管包扎伤口的纱布蒙住了一只眼睛,还眯起另一只眼睛,流露出十分高兴的神情与他攀谈,一再感谢日本方面的“厚待”,乞求尽早举行条约谈判。日本政府怕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同时也由于无力继续作战,遂于3月30日签订休战条约。但休战期仅21天,而且只限于北方地区的休战。日本侵略军利用停战议和的时间,占领了我国澎湖列岛。

    4月1日,日本提出一个漫天要价的和约底稿,对李鸿章大肆威吓。14日,以“修正”底稿将“实价”拿出,要李鸿章“限四天内答复”,只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条约上签字。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一)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实际上就是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三)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四)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五)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时,只纳进口税,并在内地设栈寄存。

    马关条约签订后第六天,沙俄因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危及它的利益,纠集法、德两国进行干涉,强迫日本放弃割让辽东半岛,这就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日本无力对抗,被迫接受三国条件。结果,中国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要向日本赔款库平银2亿两,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合计2�3亿两。使日本陡然成了腰包膨胀的暴发户。日本前外相井上馨又惊又喜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日本财政部门根本料想不到会有好几亿的日元(日本全年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或个人都顿觉无比地富裕。”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的3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向俄、法、英、德四国三次大借款,总计三亿两,连本带利共6亿多两。这些借款不仅利率高,折扣大,而且都附有政治条件,列强假此庞大债务攫取了大量权利,从经济上、政治上进一步控制了中国。

    反割让台湾斗争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十七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民众义愤填膺,进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割让台湾的斗争浪潮。在京赶考的台湾举人上书督察院,强烈抗议清政府割让台湾,表示台湾人民“如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台地军民必能舍生忘死”,为反抗日本侵占台湾奋战到底。台湾各界人士也以罢市、发表檄文、通电、上书等形式表示强烈抗议,表示要誓死守御,与山河共存亡。诸多民众拥到台湾巡抚衙门,抗议示威。台湾一带人民出发“桑梓之地,义与存亡”的誓言,每天都有数以千百计的群众参加抗日义军。

    台港民众发布的誓死抗日檄文六月二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割让台湾证书。实际上日军却早已于五月二十九日由近卫师团从冲绳中城湾出发,分两路进攻台湾。台湾巡抚唐景崧及大小官吏和当地一些地主豪绅,仓皇内渡逃命,使日军不战而胜,于六月七日入侵台北。

    唐景崧逃跑后,台湾人民纷纷组织义军,共同推举当时驻防台湾的刘永福为首领,领导抗战。

    六月中旬,日军近卫师团由台北南犯,先后在新竹、台中、彰化、云林一带遭到台湾军民的激烈抵抗。当日军分兵三路进攻新竹时,刘永福派分统杨紫云为新竹守将,吴汤兴、姜绍祖率义军协同防御,与日军相持一个多月,多次打退日军进攻。在激战中,杨紫云苦战阵亡,姜绍祖力战不屈,最后壮烈牺牲,新竹沦陷。七月下旬,徐骧和刘永福联合反攻新竹,在城外三里的十八尖山上激战终日,大小战役二十余次,但因武器不良,只好退守大甲溪、台中、彰化一带。八月下旬,日军南犯大甲溪,徐骧和刘永福部将吴彭年同守大甲溪。吴彭年伏兵于大甲溪旁,突然出击,日军大败,溃退北渡,徐骧的伏兵又大呼横截,日军纷纷落水,死亡无数。激战数日后,因日军收买汉奸土匪袭击,日军才强取大甲溪。八月底,日军进犯彰化,抗日军民奋勇抵抗,双方在彭化东门外八卦山展开激战,击败日军主力师,日军少将山根信成毙命。后日军收买汉奸,由小路抄袭义军。义军拚死抵抗,吴汤兴率30人冲向敌阵,中炮牺牲,吴彭年率300勇士死守八卦山,全部英勇战死。徐骧率众冲锋肉搏,突出重围,退往台南。台中、彰化失陷后,刘永福急派王德林率军守嘉义城,派杨泗洪率军反攻彰化,高山族人民纷纷起来抗战,派遣700健儿参加徐骧的义军。义军虽多次反攻彰化,终因补充极度困难,无力克复。

    手持原始武器的台港高山族抗日义士十月上旬,日军近卫师团在不断增援的情况下,倾巢出动海、陆、步、马、炮全力进攻,台湾军民英勇奋战,日军才用很大力气侵占了云林、大莆村。接着大举进犯嘉义。嘉义志士林昆岗号召人民武装起来和守军王德标部合力抗击日军。王德林在城外设地雷诱敌,一举杀死敌人七百余。后来日军用大炮轰塌城墙,窜进城中,义军浴血巷战,逐街逐屋地争夺,杀伤日军无数,日军近卫师团团长中将北白川能久亲王也受重伤而毙命。日军死伤甚重,气急败坏,疯狂进攻。而台湾军民死命苦战,林昆岗发誓说:“如果天命绝我台湾,今天一战当先把我打死!”闻者奋战。此时军民已饥困寡不敌众,林昆岗英勇战死,嘉义城破,王德林奋战阵亡。日军用了重大代价夺取了嘉义,接着包围台南。

第293章 清朝(47)() 
刘永福黑旗军和徐骧等路义军在嘉义失陷后仍坚持抗战。日军第二师团在台湾南部枋寮和台南以北的布袋口登陆,配合近卫师团夹攻台南。布袋口登陆日军与义军大战于曾文溪,徐骧率义军和高山族勇士死守曾文溪,战至枪弹继绝,仍持短刀迎击敌人。徐骧持刀督战,大呼“此地失守,台湾就完了,我是不愿偷生还大陆的。”于是与从者五十余人皆战死。十月中旬,日军夹攻台南府城,刘永福率军驻守安平炮台,城中绝食,守军溃散。十九日刘永福兵败返回大陆。二十一日台南沦陷。

    台湾人民经过五个多月的激烈战斗,抗击了日本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打死打伤日军32000多人。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写下了悲壮的一页。在此后日本统治台湾的五十年时间里,台湾各族人民一直坚持反抗侵略,要求返回祖国的斗争从未止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