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战将王玄策-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而,今日之天竺已经不再是西天佛国了,且我大唐,对其称谓五花八门,既然面对如此众多之异议纠纷,更应按照梵文Sindhu。直接翻译为“印度”岂不更好。况且梵文印度的意思正是日月,这样显得更加妥当。所以嘛,王长史以后请称呼为印度,别再谓之天竺了”。

    王玄策听得他的这一番解说,不仅头头是道,更条条在理。于是恭恭敬敬的对着玄奘法师,充满笑意的深施一礼到:“唯”。

    于是,在这大唐西域记中就有了这样一段记录:译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归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不仅王玄策,还有这一众弟子,也被这一解释所深深的折服:的确应该如此,只有统一,方可更久远之流传。而这时候有一个人,已经悄悄的在门外倾听了多时,此人正是拘摩罗王派遣的使臣夏尔马。

    原来这小沙弥听从了玄奘法师之嘱咐,就引着夏尔马来到这译经堂。当其正准备进入之时,听到玄奘法师正在声情并茂的,说起这翻译印度二字的缘由。一方面即不忍心打扰其雅兴,另一方面也想听听这印度二字的由来,于是就拉住了这小沙弥,示意其暂且等一等。

    听闻玄奘法师这一通解释之后,连连感觉到解释的颇为在理,也翻译的甚为妥当。于是,就步入了这译经堂,用标准的唐文说到:“东印度国使臣夏尔马,见过玄奘大师”

    小知识:这一章说明的正是印度二字的来历,小伙伴们看明白了没……

    (本章完)

第118章 改天竺名为印度 抒胸意离别畅谈(下)() 
    听闻这“印度”二字这么快就被用到,众人也都些微楞了一下,不过稍作停顿之后,随即哈哈大笑。至此时,玄奘法师等人才知道这夏尔马已经倾听了多时。

    “外臣不曾想,玄奘法师竟是如此严谨之人,实在是让人佩服,这印度二字,的确翻译的甚为妥当”夏尔马诚恳的对玄奘法师说起。

    “外使过奖啦,这都是小僧应该做的事情罢了”玄奘法师颇为有礼的回复到。

    待三人见过礼节之后,玄奘法师谈话之间,就将这夏尔马礼让于了茶台旁边。

    至此时,这夏尔马才仔细打量起这译经堂。只见这译经堂长十丈,阔三丈;是南北走向,在面东之方向,开有雕花镂空的红木大门三个。

    在沿墙的位置,均是安放着金丝楠木做成的书架,书架之上翻译完毕和未曾翻译的各种善本,分门别类,整齐划一的码放着。

    十来个端坐在书架之前的青年僧侣,均在仔仔细细的翻译这梵文经典。

    每人案头之上均有一个檀木笔架,各种型号之毛笔笔直的悬挂其上。一个简单质朴没有花纹装饰的端砚,安放于笔架一旁。在砚台一侧,一个雕刻着精美纹饰的徽州墨锭,也是让这文房用具颇为雅致。

    在这案头之上,除了这文房四宝,更多的则是堆积的如小山一样的书籍与笔记。随着一阵清风抚来,阵阵浓厚的墨香,让这译经堂颇具文雅气息……

    而这茶台,正在这译经堂的最北端。在玄奘法师的礼让之下,王玄策在这茶台旁边西向座,夏尔马则是东向座,玄奘法师自己南向坐。落座之后,玄奘法师随即亲斟黑茶,于夏尔马面前的素色茶盏之内。这夏尔马小心的拿起茶盏,轻轻的咂上这么一口,顿时感到口齿生香,回味无穷。

    望着这夏尔马对着煮茶器具颇为好奇,于是王玄策就细心的给他解说到:“这正是我唐人,日常饮用之茶,这些乃是寻常所用的煮茶器具。咱们饮用这黑茶,乃产自这秦岭深处,经过揉捻,炒制而成。再加上这文火三煮三沸,不仅生津止渴,还可以提神静气。”

    听得王玄策的这番解说之后,夏尔马不仅对大唐的茶文化,有了一点简单的了解,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随着话匣子的打开,只见这玄奘法师彬彬有礼的问到:“贵国大王,请求翻译之经典,至今日已经翻译十之有三,不知贵使前来,可为此事乎?”

    “多谢法师对我迦摩缕波国之事,如此的尽心尽力。我此次前来一方面,正是为了此事;另一方面更是为了看望一下法师,在离别之际特向法师辞行”夏尔马谦谦有礼对玄奘法师说道。

    原来这夏尔马这些时日,带着众人不仅游历了长安城之名胜景点,更看尽了长安城之一切。虽说这大唐甚是繁华,可是时日一久,也颇有一番不习惯;再加上思乡之切,因此也想离开大唐,返回祖国。

    在前来大唐出使之时,拘摩罗王多番叮嘱他,一定要来拜望一下玄奘法师。

    夏尔马为了显示其志诚之心,更为了多对大唐有一番了解,以便和法师更为妥当的交流,因此也就将这拜见之事,放在了离去之前的压轴时间。

    因为在夏尔马到来之前,虽说也时常打探这译唐入梵的工作,可是丝毫到不到准确的消息,因此也多多少少的存在这质疑。当听闻玄奘法师说起这,翻译工作已经进展了十之有三之时。再看着这些勤勤恳恳一心翻译的青年僧侣,也渐渐心宽了甚多,于是在寒暄的过程中也是连连致谢。

    随着谈话的再次深入,这夏尔马就向玄奘法师,诉说到了这些年迦摩缕波国的变化:“自从上次在王城一别法师,虽说咱们之间仅有两面之缘,但甚是思念。这几年,我拘摩罗王在东印度推广佛法不仅成效显著,更颇有建树。至如今,我们东印度之百姓,不仅获得了教化,一心向善;并且罪犯盗匪也比以前的那些年头,少了一半还多。在法师的谆谆教诲之下,我大王也渐息刀兵很久,百姓也在这安稳的日子之中悠闲度过,整个东印度呈现的清平安乐。换言之,这一切都是法师您的功劳。”

    玄奘法师至此时,才在脑海之中勾勒起,曾经与夏尔马在五印度相见之印象:一次正是在无遮大会之上,在拘摩罗王旁边站立的正是此人;另一次则是在曲女城的送别之中,离开印度,返回中土,这夏尔马也在拘摩罗王左右侍候。鉴于他刚才的那番奉承的话语,玄奘则颇为亲切的对其说道:“这不仅是你们大王的恩德所致,更是佛陀之恩赐,小僧仅仅只是抛砖引玉罢了”。

    听闻拘摩罗王治理下的迦摩缕波国,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王玄策也不由得想到了曾经治理黄水,以及李世民治理国家之宗旨。

    只有把百姓放在第一位,让百姓吃饱穿好,再将这向善的教化得以推广;百姓自然而然的就容易接收,国家自然也就安定了下来。

    于是就接着二人的话茬说到:“治国理政,贵在治民,也贵在教化人心,当百姓都明白其中之道理,国家自然也就相安无事,盗贼匪患消无。贵国拘摩罗王看来是获得治国之真谛,真是百姓之福,甚幸,甚幸”。

    二人,听闻这点中要害之话语,也都会心一笑,连连称善!

    三人又是一番,家长里短的闲谈寒暄,时而得王玄策点头称赞,时而获玄奘法师微微一笑,时而让夏尔马面带笑容连番夸奖。

    于是,三人之间的友谊在品茶畅聊之间,不仅更近了一步,也都互生好感。

    两日之后的长安城外,五陵原旁;一行四十多人的迦摩缕波国的使团,不仅带着李世民丰盛的赏赐,更带着在迦摩缕波国,不曾见到的珍稀物件,随着一阵阵马蹄声,离开了这长安城……

    编者说:迦摩缕波国使臣,与贞观二十一年出使大唐的原因,正是因为玄奘法师,这是史料所明确记载的。

    (本章完)

第119章 定方略君臣同心 使西域四人再议(上)() 
    人生似茶,正如他们三人所饮之茶,总带有那么一丝苦涩。它需要细细的品,越到后面越能体会到她的香醇。

    起起落落的茶叶,何其相似那浮浮沉沉的人生。然而,茶叶终究要沉于杯底,正如人生不得不谢幕一般,那么的无奈。

    茶香缥缈,沁人心脾。茶味甘醇,令人回味无穷。正如人生,不求多么灿烂,但求能为他人,为社会做出一丝贡献。当然,人生之中更深层次的折服,则是为了更好的开始,更好的辉煌。

    三尺龙泉万卷书,上天生我亦何如,不能治国安天下,妄称男儿大丈夫。远赴异域任高飞,沟通万国筑堡垒,秉承为国为民志,只为四海一统时。这就是当时各国外交使臣的最基本目的,最质朴的心胸。他们跋山涉水,远赴异域,不仅仅只为了心中的那一抹梦想,只为了那一份为国为民的志向,更为了天下大同,四海一家。

    待这迦摩缕波国使臣夏尔马,离去的几日之后,这泥婆罗国的使臣热尔曼,也是带着对长安的无尽回忆,带着对长安美好的印记,满载这不少珍奇货物,以及大唐皇帝的恩赐,准备离开这长安城。

    但见这长安城外的五陵原上,三个人正在送别这来自遥远国度的使者。这三人正是王玄策、陈茂材、周曾。

    因为和德瓦国王这患难与共的关系,他们自然也是对这泥婆罗使者倍感亲切。热尔曼不仅在私下里,带来了德瓦国王的问候,更是带来了国王的款款之情。

    只见这花开满地的五陵原上,王玄策谢过热尔曼带来的问候之后,也代表自己向德瓦国王送去了发自内心的真挚问候。

    谈话之间,他就从随从的手中,接过一坛上等的杏花村米酒,亲自斟满四个黑釉陶碗。万千话语,均在这一碗酒中,四人举起这满满的情谊,没有丝毫言语,颇为利爽的一饮而尽。

    这热尔曼,用手拂去嘴角的酒渍之后,随即拱手施一大礼,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沿着唐番道,往这吐蕃方向走去。望着这个健硕的背影,虽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但是情谊却深深的埋藏在众人心中……

    此时的春天,已经被春风彻底的唤醒。随着阵阵清风拂起,八百里关中平原,也在和煦的微风吹拂之下,染满了生机。连翘用黄色的花朵,点缀这春天;海棠也以惊艳的姿态,迎接着阳光。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梨花染白了大地,红叶李点缀这清新。随着春风吹向了大兴宫,吹向了太极殿,吹到了弘文馆,吹向了正在思考着春天的李世民之脑海中……

    伴随着这份春意,但见一个小黄门快步穿过充满绿意的廊道,来到李世民跟前,躬身禀告道:“启禀陛下,江夏王李道宗,赵国公长孙无忌已在宫门外候着”。

    “传他们进来”

    “唯”在这小黄门一声答应之后,但见他依旧带着小碎步,原路返回传旨去了;而李世民则回到了他的御座之上,依旧处理起了奏疏。

    没多大一会,这江夏王李道宗,赵国公长孙无忌,已经衣冠楚楚的到了这弘文馆内。看着正在几案前处理奏疏的李世民,随即趋步上前,行了一礼。李世民按照惯例,一番礼节性的寒暄之后,依旧礼请他们二位安坐在雕花秀墩之上。

    这次前来,是李世民传他们二位过来的。所以,这李世民就单刀直入的向他们,诉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朕有一事,始终闹不明白该如何来处理,所以就请你们二位过来探讨探讨。前些日子,这泥婆罗国使臣热尔曼出使咱大唐,听其所言,雪雁对吐蕃贡献颇大,朕心也是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