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战将王玄策-第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句话惹得众人哈哈大笑。只见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相视一笑之后,文成公主就面带笑意的对他们说道:“我和赞布,早都料到了这一点,所以呀,这次宴会,只有肉和酒,让你们吃个够,好好解解馋。”

    “谢公主,谢赞布”列位大唐使团的成员不约而同的说出了这一句感谢之语……

    小知识:在唐代以前,中国与印度的交流走的都是通过西域,跨国葱岭,到达五印度;自从王玄策出使五印度之后,这唐番道通过吐蕃眼神到泥婆罗,以及五印度各地……两国只见的贸易,日渐兴盛。而这条线路也是丝绸之路的南线……

    (本章完)

第95章 玄策辞别戒日王 归大唐再聚一堂(下)() 
随着众人热情的感谢之语,但听这文成公主这样说道:“快,入席吧,这都是自己的家,敞开了吃,敞开了喝。”这一句体己的话语,瞬间又一次拉近了,她们之间的距离。

    于是,这一场只有肉的宴会,在文成公主的亲自安排之下,在松赞干布,禄东赞,桑布扎的亲自作陪之下,展现着数不尽的融洽之感。

    而此时的周曾则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丝毫不管他们聊些什么。只见这众人用了一些肉食之后,王玄策不仅给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讲起了在天竺之甚多故事;更是将这一路走来,所遇到的奇闻异事,悉数告知。

    当听闻五天竺佛教盛行,且可以教化人心之时。这松赞干布不由自主也也对佛教,产生了一种懵懂的向往之情,正是因为他的这份向往,点燃了佛教在西藏大地上的星星之火。

    酒足饭饱之后,文成公主不由的打量起了这王玄策:以前清秀的面容,似乎消瘦了不少,看来这出使的一年多,真的是饱经沧桑。

    而王玄策,也细细的打量起了文成公主。经过这雪域高原一年多的滋润,依旧是这么的清秀动人,富态了不少。

    两颗心就这样又一次碰撞在了一起。不过经过这一年多之隔阂,四目相对,早已没有了昔日恋人的曙光,更多的则是一份相互支持,一份相互信任!

    不经意间,王玄策又想起了文成公主对自己的十五字忠告:预事时,易冷静,要清醒,信父帅,信正义!虽然这是在攻打吐谷浑之时的谶语,可是依旧影响着他的人生走向!

    突然间,就想到了那个绣着鸳鸯的手帕。他仅仅只是摸了摸,依旧又一次将想拿出来的手,缩了回去。这份手帕跟随他已经很多年了,既如此那就继续让其深藏在内心深处罢了……

    这一场宴会,不仅聊得开心,更谈得投机。经过在这逻些城,短暂的几日休整之后,王玄策等人就辞别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继续策马扬鞭,朝着大唐的方向奔去,大唐我终于回来了……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的有趣。掐指算来,王玄策自从与师父东野先生一别之后,已经将近九个年头。自从他离开后不到两年,东野先生,也出了这太行山,一路云游四方去了。

    这些年,这转转,那走走,不仅感到这大唐国富民强,更深感李世民治国有方。在这行将就木的年纪,最挂念的就是这亲人,这师徒之间的感情。于是,就决定到这长安走上这么一遭,与这分别多年的徒儿,再见上这么一面。

    这东野老人就是一个行踪缥缈之人,当别人找他的时候,却是很难;但是在他决定寻找别人的时候,却容易很多。这不,这一日风和丽日,魏征闲来无事,正在书房临摹李世民亲赐给自己的《兰亭序》摹本,只听一门子来报:“门口有一白发苍苍的老者,直呼大夫的名讳,说一定要见您。”

    听闻此言,魏征些微感到一些意外: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敢直呼我的名讳,这会是谁呢?虽然,暂时没有想起,但依旧让门子给迎了进来。

    当老者走进书房的那一刻,这一看不打紧,正是分别多年的东野先生。魏征立马就扔下了手中的狼毫笔,赶忙迎了上来深深施一大礼:“先生一别这么多年,毫无音讯,今天来我府上真是幸哉,兴哉”。

    原来这次东野先生前来,仅仅只是想找到自己的徒弟,见上这么一面。当魏征听明他的来意之后,不仅颇为惊讶,更是深感诧异。万万没有想到,这王玄策不仅是他的弟子,更是当年分别之时,要为陛下培养之人才。

    这些年来,王玄策丝毫未曾向他们提及过这些。只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走到了现在的位置。虽说没有提及,但是他的一切表现,已经足矣展现他的才华与能力:文韬武略,甚是恰当,突厥诚借马,黑山巧烧粮,勇平吐谷浑,威名震西方;再署黄水县,化解百年怨,智谋剿悍匪,百姓多称善;秉承陛下意,出使西南番,一心护大唐,为国立功颜。

    当东野先生,了知这个徒弟的一切之后,也是甚为欣喜。于是,在魏征的提议之下,趁着王玄策还未曾回到大唐,就先见见陛下。于是,二人就到了这大兴宫,查验了鱼符之后,就来到这太极殿,觐见了李世民。不曾想,在这太极殿内,太史令李淳风,江夏王李道宗,恰好也在。

    故人相见,别有一番激动与亲切之感。

    一番寒暄之后,这东野先生也感觉到,面对国事日理万机的李世民,也苍老了很多。随即,说出了几句体己的话语,顿时,让这份暂时分别十多年的感情,更加的浓郁醇厚。

    看着众人都在站着,李世民赶忙吩咐小黄门:“快赐座,赐座”

    于是,落座之后的众人,又是一番相互之间的家长里短,嘘寒问暖,彼此也都相互的了解了一些这些年的故事。

    正在相谈甚欢之时,但见一小黄门,趋步快跑的来到这太极殿的正中,恭恭敬敬的跪下禀告到:“启禀陛下,王长史回来了。”

    “你说谁?”李世民,以为自己听错了,赶忙面带惊讶的又问了一句。

    “启禀陛下,奉了您的旨意,出使西南列国的,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王长史回来了,正在宫门外候着”

    “真是择日不如撞日呀,万万没有想到,先生刚刚亲临朕的地盘,你的徒弟可就回来了。快传,快传!”李世民欢欣鼓舞的对他们说道。

    此时的王玄策,带着满面的尘土,风尘仆仆的来到这太极殿,刚跨过这太极殿的门槛,就发现了师父的踪影,瞬间就愣了一下。还记得在长安稳定的那两年,也曾回到曾经太行山的房舍,可是不曾找到师父。他到底去了哪里?一直映衬在他的心头,万万没有想到会在这里,以这样的方式再次相见。

    但见这王玄策行过礼节之后,李世民随即欣喜的对他说道:“爱卿,你的师父也在这里,朕恩准了,快给你师父也行一个大礼吧。”

    王玄策会怎么做呢?请看下节……

    小知识:在松赞干布之前,佛教在西藏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自从和文成公主和亲之后,松赞干布才对佛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自从王玄策第一次出使五印度之后,松赞干布才对佛教有了更深的了解,自此以后佛教才在青藏高原之上开枝散叶,光芒万丈……

    (本章完)

第96章 太极殿玄策荐玄奘 五陵原细数沧桑路() 
听闻李世民的恩旨,只见这王玄策带着激动的泪水,躬身跪在师父面前,恭恭敬敬的行了这跪拜之礼。

    东野先生,赶忙扶起了这个徒弟,师徒二人,相互的端详这对方,他们发现对方都变了。王玄策变的成熟了,而东野先生则变的更加苍老了。师徒二人的浓浓之情,顿时让着太极殿内,充满了无尽的亲情之爱。也不禁的引得李世民与众人分外眼红。

    经过一番简短寒暄之后,东野先生提醒王玄策还是国事重要,于是王玄策就当着五人之面,呈上了这李世民亲自书写之国书,以及各国国君所写下的友好约定。李世民端详着这些包含志诚之心的话语,颇为满意,不住的点着头称赞。

    于是,王玄策就把这出使过程中,所有的经历,都一五一十的汇报给了李世民。在最后,也是最重点的就是这玄奘法师,只听王玄策说道:“微臣曾闻陛下时常叹惜,咱们大唐佛教的微薄,人才的凋落,这次出使五天竺,发现咱们大唐一僧人,游历天竺至如今已有十六年亦,不仅佛法精湛,更名冠五天竺。”

    因为有先前的铺垫,当听闻有如此之杰出僧人之时,李世民随即问道:“真有这样的僧人,他法号如何称呼?”

    王玄策看已经吊起了陛下的胃口,就接着说道:“此人本名姓陈,法号玄奘,洛阳人士。微臣亲眼所见,在戒日王特意举办的无遮大会上,玄奘法师大放异彩,不仅辨倒所有僧众,更获得五天竺僧人的认可,并被亲切的称呼为唐三藏。只可惜,有一件事情,不知道该怎么给陛下说……”

    当听闻在异域大放异彩之时,不仅众人颇感兴趣,李世民更是大吃一惊,竟有如此人才,流落异域。实在可惜。于是当听闻王玄策说起不知道该怎么说之时,就随口说道:“这有什么难的,速速道来。”

    “只可惜,如今他依旧是戴罪之身”

    “此话何解?”

    “只因我大唐边关,早些年是不允许私自出关。可是玄奘法师,为求佛法之真谛,不畏艰辛,只身一人,逃出玉门关,过高昌,跨龟兹,走于阗。一路经过二十多个国家,不仅风餐露宿,更是伴随这黄沙,迎着暴风,经历两年有余才到达天竺地界。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原本也有归家之志,可是这罪责该如何来定……”王玄策这样直白的问起,就是想让李世民给予一个明确的答复。

    李世民早已被玄奘法师的经历以及取得的成果,所深深的折服。没想到我大唐,竟还有如此坚贞之人,朕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人才吗?于是,当听明白其所犯之罪的时候。李世民随即哈哈大笑道:“你真是糊涂呀,这些罪过与玄奘法师取得的成果比起来,就好比萤火虫遇到太阳,一滴水汇入汪洋,实在是微不足道。如若他真能回归我大唐,朕必将出郭相迎。”

    当东野先生、魏征、李道宗、李淳风听到李世民这样一番话语的时候,都深深的为国家,为大唐能有如此之贤明之君感到欣慰……

    王玄策闻之亦是大喜……

    针对这次天竺之行,王玄策给众人讲解了有半天光景;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根据李世民的旨意,将这一路的风土人情,人文风貌详细的阐述记录,留作存档,不过这是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内容。暂且不表!

    面对这东野先生的出现,面对着王玄策的使命完成。李世民今日之心情甚好,于是乎君臣同乐,一场充满轻松,欢乐的庆功宴就这样开始了……

    茫茫历史的长河,总会铭记下不少人的姓名,有的人终归普通,有的人终归承前启后,有的人终归是过眼云烟。普通也罢,承前启后也好,过眼云烟也行;不管怎样,都不枉来过这一遭,当真心的经历过,明白过,思考过,无悔过,才能更深的体会到,感悟到!

    贞观十六年的冬天,天气比往年冷的更早一些,过了新年,就到了这来年的春天。在这这满目荒凉的五陵原上,一个将近三十的年轻人,就这样静静的站着,感受着春天的气息……

    他回味这一路走来的历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