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战将王玄策-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闻这番为国之恳求,李世民稍稍思索了一下之后,就对玄奘法师说道:“既如此,那朕就特意恩准,弘福寺为法师之驻息之地,在这里设立译经院,翻译梵文典籍如何?”

    听闻此言,玄奘法师赶忙躬身跪下,感谢李世民之无量恩德……

    待李世民亲手扶起这玄奘法师之后,但见他眼珠子这么一转,接着又对玄奘法师说道:“既然这天竺国的戒日王,能为法师举办这无遮大会,朕也愿意为法师举办一水陆法会,请求法师登坛说法,讲解佛教之精义,护佑我大唐万千子民,不知法师意下如何?”

    听闻李世民如此之安排,玄奘法师欣喜的回复了一个字“善”

    于是,这朝堂之上,皆大欢喜,尽数充满这无尽的笑意。

    在这朝会结束之后,李世民又特意下诏:从全国之中,选取精通梵文之僧众,一同参与译经工作。经过一些时日的层层选拔,招募了有二十于位。因此就有了后来玄奘法师之五大弟子:道宣、神泰、慧立、辩机、玄应。

    弘福寺:始建于贞观八年,是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母亲太穆皇后所建,后在贞观十九年,为玄奘法师的译经场所。至今犹存……

    (本章完)

第102章 随盛世佛光普照 论西域君臣策对(下)() 
在随后,根据这译经的需要,玄奘法师具体与朝廷对接之工作,以及关于玄奘法师之用度所需,李世民特令王玄策全权负责,当需要何物之时,悉数报上即可。

    随着这一切的准备就绪,不仅玄奘法师的译经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且在李世民的亲自督促之下,这水陆法会,也是有序的召开这。

    当然这君臣策对也是常有之事,玄奘时常进宫陪伴李世民,而李世民也时常来到这弘福寺内视察玄奘法师的译经工作……

    此去时光,又是不少日子,玄奘法师也渐渐的习惯了回归大唐的生活。随着事情的稳定下来,一切都显着这样的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因为在这译经的协调工作上,时常需要与王玄策细心沟通,再加上以前就是旧相识,因此两人之间也日渐熟悉,感情也日渐深厚。

    在日常的闲谈之中王玄策通过玄奘法师,也了解了更多西域各国之风俗风貌,人情世故。当然,经过玄奘法师这一番声情并茂的讲解,也让他这一颗未曾出世之心,更加的深感好奇与深切向往。不由自主的在他的人生之路上,埋下了一个更大的棋子……

    在这个两丈见方的禅堂中,一个临窗而置的细木方桌,三个用蒲草编织的蒲团,外加方桌之上一套典雅的茶具,以及沿墙而放的不少经书,就构成了玄奘法师禅堂的所有装扮。

    今日,他们二人又抽得一时的清闲,于是就临窗而座,饮茶论道,畅谈人生。随着茶水的第三次沸腾,顿时茶香四溢,满屋生香。

    随着他们细细的品味茶的清香,回味生活的真谛,畅谈佛教人生之时。不曾想这李世民已经带着小侍从在这禅堂外,静听了多时,因不忍打扰玄奘法师之雅兴,故而没有进来。

    趁着他们谈话稍稍停下的间隙,于是,就带着喜悦的心情走了进来……

    当二人发现陛下已静听多时之时,赶忙起身施礼致歉。李世民则是颇为大度的,挥一挥手示意他们不必介怀。随着李世民面对窗子而作,玄奘法师和王玄策也在李世民的恩赐之下,围坐在桌子旁边。

    在玄奘法师亲自为陛下斟上一盏香茗之后,这李世民就轻轻的捏起素色茶盏,咂上这么一口,温婉的说道:“这些时日,朕观法师一番见解与论点,词论典雅,风节贞峻,丝毫不属于古人,实乃公辅之才呀。”

    “陛下过奖了,玄奘仅乃一介沙门而已,仅对佛教典籍甚为熟悉罢了”

    听此一言,但见这李世民带着满满的诚意,略有所思的说道:“既如此,不知法师还俗可好,以辅佐朕,治理天下。”

    听闻陛下之本意,二人均带着诧异之目光看了李世民一眼,发现不像说笑之时。玄奘法师于是稍加思索之后就回复到:

    “玄奘听闻陛下之言,不仅甚为感动,更为陛下求贤之心所敬佩。然玄奘自幼时就皈依佛道,深习各派法门;至今不知孔教之本义,更没有治国理政之方略。如若还俗,无异乘顺流之舟,放弃水路而走陆路一般。不仅没有功劳,反而拖了陛下之后腿;玄奘愿意凭借毕生之修行,用佛道以报陛下知遇之恩。如若此,玄奘甚幸!”在这番言辞恳切的话语之后,只见玄奘法师,赶忙起身,长长伏地而跪拜李世民。

    观此志诚之心,李世民也不好再说什么。因此,就伸手扶起了玄奘法师,答应了他的要求。待其又轻咂一口香茗之后,就想请教玄奘法师这一路西行所遇到的故事。

    听闻此意,玄奘法师就欣喜的从这前出凉州说起,沿着玉门关,讲到了伊吾,谈到了高昌。在诉说高昌之时,特意提起被高昌国王麴文泰盛情挽留,送金供银之事。面对他的这番恩情,玄奘法师亦是答应在其求法归来之时,于高昌说法三年,不曾想归来之时,麴文泰已经作古。

    听到这里,李世民就打断了玄奘法师的话语,哈哈大笑到:“不曾想这麴文泰,对法师竟是如此之礼遇。想当年这麴文泰阳奉阴违,暗地里联合西突厥,阻断我西域商道,又时常侵犯伊吾。朕多次征其入朝,他总是借故推脱,于是乎在贞观十三年,在他再次侵犯伊吾之时,朕特命行军道总管侯君集挥师直逼高昌,不曾想大军还未曾到达,他已经给吓死了。”

    随着李世民的话语,王玄策就接话道:“这就是小人之下场,坏事做尽,还想祈求佛祖之庇佑,实在是愧对法师的一片志诚之心。此阳奉阴违之人,不封朝廷旨意,一言不合,就肆意侵吞邻国。正是应了那句谶语:高昌兵马如霜雪,大唐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

    “正是如此,勤恳正直之人即使不修佛法,只要信佛自有佛陀庇佑。换言之,不管何人,只要秉承善念,佛就在心中。而贪婪之人,即使供养再多财物,也消除不了本世之恶念”玄奘法师也随着他们的话语说道。

    听闻此言,三人也都相视一笑,心境坦然。

    待玄奘法师诉说完这西行的趣事之后,只见王玄策脑海一闪,就这样说道:“法师既然对西域各国如此之了解,并且还游历一百多个国家,这自是前无古人的壮举。我感觉法师可否将此次游历,整理成书,以流传后世”。

    “对对对,玄策所言甚善。朕以为可以分成:疆域情况,人口数量,四时岁时,邑居衣着,文字教育,饮食宗教,赋税物产等等方面,像山海经那样详细的叙述”李世民也是欣喜的对玄奘法师建议道。

    听闻二位之言,玄奘法师也感觉到,是该留下此书,以流传后世,于是就开口向陛下请求道:“既如此,那就请陛下亲赐一书名吧!”

    但见这李世民,转念一想就说到:“那就称作《大唐西域记》吧”

    于是乎,在以后的日子里,巍峨宏大之《大唐西域记》就在玄奘法师口述,辩机和尚手书之下诞生了。

    这本书不仅为中国史学界研究西域天竺历史指明了方向。更为混乱漆黑的印度历史,留下了灿烂的一抹亮光。

    这本书就像一根火炬一样,不仅照亮了尘封已久的印度历史,更为后世的考古学者和印度学者提供了详实的史料。

    当然也为本书的主人公王玄策提供了一个了解天竺,学习天竺的简洁途径,更为其以后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地理学基础……

    小知识:在唐初,有两本介绍五印度的书籍,其中一本就是玄奘法师所撰的《大唐西域记》;另一本则是王玄策在后来书写的《中天竺游记》。

    (本章完)

第103章 玄策亲至司砲监 李畋再讲黑火药(上)() 
历史的天空总会为有心之人,留下应有的空间。其实生活中,不止是历史人物,就拿我们平时的小事,只要处处留心皆是学问。

    虽然万事开头难,但是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的积累这些困难,增加自己的阅历,才能更加的充实自己,磨练自己。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即使难题突然出现,也会有的放矢,迎刃而解。

    就如玄奘法师这一艰辛历程,从刚开始一默默无闻的僧人,到现在名震天竺,扬威西域,称雄大唐佛坛。这一切不仅是他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更是他凭借这处处留心,四海为家,贤者为师的信念得来的。

    同时,也应了那句谶语:昔日艰难无人识,一朝成名天下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玄奘法师这种锲而不舍,刨根问底的精神,不仅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深思。通过这么多时日的接触,王玄策自然而然的也从玄奘法师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特别是这种追本溯源,刨根问底的精神。

    当面对新鲜的事物,有人是拒绝的,有人是引领的。正如这个世界,万事万物总有对立的两面,矛与盾永不停息。

    黑火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他的发明,则纯属偶然。不用多说,大家也都知晓,这正是前辈先贤葛洪在炼制丹药时,无意间发现的。随着他的开创,才有了后来人的继承。

    在火药的开始阶段,仅仅只是被看做一种丹药;但是慢慢的,人们发现他的爆炸,似乎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于是,就有人琢磨这,如若将这种爆炸加以改良,还会炼制出什么样的精致丹药呢?古代的中国,向来不缺少这种答疑解惑的能手,有疑问,自然就会有解决的办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对黑火药的认知,不仅仅只是留存在简单的炼制丹药,以及改良丹药方面。而是通过万千次实验,进而发展到除瘴祛病的医学方面。

    这件事情,通过现代人的观点来解释,正是因为有硝石的存在,这种爆炸恰恰能抑制住当时不太强烈的细菌病毒引起的瘟疫。这在黑火药发明的三百年历史中,已经算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了。

    自从发现这种爆炸可以抵御瘴气,抑制瘟疫之后,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办法,让其便于存储,便于运输,便于使用。

    随着过年的开始,每家每户都会燃烧竹子,噼里啪啦的声响自然也就驱赶了“怪兽年”。于是就有人琢磨这,将黑火药放入竹筒,不仅爆炸之声远胜于竹子,且还能驱赶瘴气。面对如此好用,如此有用,如此颇有科技含量之物,怎能不让其代替简单的燃烧竹子之行为呢!

    而这一切都要感谢一个人,生活在大唐初年的爆竹鼻祖李畋。正是他对黑火药的研究,才有了后来人不停的进步。他的这份承上启下,应该让我们后来人永远的铭记。

    自从大唐初年高祖李渊设置司砲监,让李畋亲自执掌之后。虽然不时有新品出现,但是影响并不是很大。仅仅只是这几个年头,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以及黑火药的改良,引线的制作工艺小小提升,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要不是贞观十九年元宵夜这一场绚丽的烟花,似乎没有人记得起这个李畋。所以,他也算一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人物。

    当然了,正是因为他的这份时常沉默,也让王玄策对他不甚了解。尽管如此,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