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战将王玄策-第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黑火药之技艺。换言之,就是要拜李畋为师。

    当弄明白其来意之后,李畋随即就断然拒绝。虽说与周曾仅仅只有几面之缘,但是他已经能够看出周曾这大大咧咧的性格。而碾压黑火药之过程,甚是危险,一不小心就会发生爆炸;做这个行业,需要的是胆大心细,谨慎精致之人,而不是周曾这种毛里毛糙,大大咧咧之人。所以,为了其安全考虑,尽管他数次请求,李畋始终没有同意。

    可是这周曾,二杆子性格出来的时候,总是这么不折不挠,丝毫没有退却的意思。每当天一亮,就来到这司砲监的门口,等候李畋的到来。

    李畋也是一个坚贞之人,向来心细,故而也不曾被其感动。可是随着时日的渐长,再坚贞的心,也被这个彪形大汉的志诚之心所打动。

    故而在一个瓢泼大雨的早上,看着周曾又早早的到来,随即就将其让到了正厅。对他语重心长的说道:“制作黑火药,不是我不想收你,而是因为情况的使然,必须需要心细之人才行。如若一不小心,有丝毫偏差,引起爆炸是小,丢了性命可是事大。人生在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其应有之使命。是要坚贞刚强的活着,而不是做这无畏的牺牲,你可明白我的意思?”

    当周曾弄明白李畋的意思之后,赶忙跪下说道:“我明白先生之意思,更明白制作黑火药之危险,正是因为明白这份危险,了知这份精细,才能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万望先生将我收下,我必将秉承先生之教诲,细心做事,保证不出现丝毫差错。”

    让李畋万万没有想到的则是,这个平时大大咧咧之人;在此时,竟然能够说出这番如此至诚之真理。待他对其又是一番上下端详之后,又回味这,这些日子周曾的所作所为,以及坚韧的毅力;确实像一个粗中有细之人。故而深思熟虑之后,就点头答应了周曾的请求。

    这周曾,听闻李畋答应收下自己,顿时欣喜若狂。按照应有之礼制,行了这三跪九叩之拜师大礼!

    而李畋也将一枚雕刻的甚为精巧的一木制爆竹送给了他,作为火药一门的信物。只见这枚精巧的爆竹,高约五寸,周长两寸,用上等硬木雕刻而成。最外层密密麻麻的刻了甚多之小字,仔细看之,原来就是火药之制作方法。

    而这信物打开之后,里面一层也是甚多密密麻麻之小字,介绍的则是如何制作爆竹之方法。再打开,就是最里面的一层,只见上面依旧是密密麻麻的刻满了甚多的小字,书写的则是这“惊天雷”制作之法。

    当收到如此之信物,周曾又是大喜,于是倒头又拜。

    自此以后,这周曾就时常跟随李畋,学习这制作技巧与制作方法。通过后续的观察,李畋的确发现自己没有收错这个徒弟,因为他发现他的确是一个胆大心细之人。

    没多少时日,周曾不仅精通这火药的压制比例,更熟练了这爆竹的制作技巧。同时让他们没有想到的则是,他又根据师父的引导,研发出了不同的爆竹,因此深得李畋的欢心。

    话再说回来,这次周曾急急忙忙夺路而走之原因:则是突然想起了这火药的改进事项,故而也容不得陈茂材耽搁自己的时间。所以就有了刚才这一幕。

    听老一辈的人时常说起,一技在手,吃喝不愁;也听父母时常说道,技多不压身。

    几句简单的俗语,道尽了中国文化传承的脉络。师徒关系,永远是除了父母关系之外,构成中国文化脉络最重要的关系。

    正是由于这口口相传,师徒相传,心眼相传,才让中国的先进文化,先进技巧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而这种传承更是秉承父母之恩,无私之义,道德之尺,畅行于华夏大地!

    当王玄策与陈茂材弄明白,李畋收周曾为徒之事,则是在两个多月以后。这一日,当周曾拿着一个黑色的家伙,回到他们的邸时,两人才明白这几个月来,他每天早出晚归之用意……

    因为已经过去了不少时日,陈茂材也早已忘却了这个东西是什么,故而诧异的问到:“此乃何物?”

    不过这王玄策,因为多次见过这东西,因此就随口回复到:“这不就是震天雷吗?李畋的东西”

    “对,大哥说对了,此物就叫震天雷,我刚刚改进的。”周曾随即霸气的对他们说道。

    看着二人深感诧异,这周曾于是乐呵呵一笑。不仅没有多加卖关子,反倒是将这一段,早出晚归以及拜师李畋之事尽数告知他们。

    当听闻,李畋收周曾为徒之时,王玄策不由自主的就为周曾这份福报,感到欣慰。而陈茂材也被周曾这份志诚之心,深深感动……

    于是二人,不约而同的对他投去了赞叹的目光……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颗恒心,就如周曾这般。只要想做,就一直的坚守下去,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师父的任何,获得别人的帮助……路也才会更加的顺畅……

    (本章完)

第106章 周曾拜师爆竹祖 玄奘译出新经书(下)() 
说起这震天雷,其实李畋已经发明多年,可是丝毫拿捏不准这引信燃烧之时间,与引信之妥善安装方法,故而不能批量化生产。

    说白了这问题的根源,就在这引信上。这震天雷,要想攻击到敌人,必须是通过抛石机抛出。如果引信制作工艺不过关,点燃之后通过抛石机抛出:引信不是掉落,就是被抛出的速度打灭;或者燃烧过快,凌空爆炸;丝毫伤不到敌人。所以,这也是李畋最大的困惑之处……

    自从这周曾拜师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之学习。待吃透这些原理以后,就改进了这引信的制作方法。在先前,制作引信之时,仅仅只是在最内层缠裹火药,用桑皮纸包裹,撵细而成。

    而周曾经过多次琢磨以后,就另辟门路;通过多次设想,多次燃烧引信之实验。就改进了这引信的制作方法。

    依旧是通过桑皮纸缠绕,只是在最内层将火药减半,缠绕一圈之后,再撒上火药,如此三番,虽引信为之变粗,但是燃烧效果丝毫不差,并且因为增加的桑皮纸缠裹层数,以及厚度,故而将燃烧的速度降缓,燃烧之能力加强。

    在通过师父的首肯之后,制作的新型惊天雷,自然也就顺利通过了这抛石机的检验。

    还记得在后半晌的检验之中,周曾计算好引信的燃烧时间后,仔仔细细的裁剪了引信。

    只见一在站在巢车顶端的兵士,高声唱到:“东偏北三寸”。于是在瞄准手的示意之下,一众拽手随即就挪动这脚步,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待周曾亲自点燃这固定瓷实、包裹严谨的震天雷之后,随着瞄准手的一声:“放”。这一众拽手,随即一用力。但见这点燃的震天雷,犹如出膛的炮弹一般,准确的落在了二百步开外,在画定的区域内爆炸。

    尽管此次试验不仅投掷成功,也点燃成功,同时还爆炸成功;可是地上,仅仅只被炸出了一个一尺大小的小坑。

    虽然这仅仅只是一个小坑,威力也不是很大;但是这种作战方式,却开创了火药的运用,制作的开端。

    正是因为这仅仅只是黑火药的初次应用,并且也有这很大的麻烦。比方说:在每次投掷之时,总是需要算好引信的长短,因为只有计算精确,并且落到恰当的位置,才能引起大的杀伤力,而这种杀伤力要明显的比石头强了很多很多。

    但是,如果计算不准确,可能就会凌空爆炸;除了震天响,丝毫没有杀伤力。也可能落地很久,没有爆炸;引信反倒被对方给弄灭了,也是起不到丝毫的杀敌作用。

    于是乎,鉴于其使用之麻烦,引信制作要求的严格,黑火药的运输与存储等一系列问题;在刚开始的阶段,一直没有在战争中得到大规模的使用。

    当他们二人,弄明白这周曾对震天雷的贡献之后,随即也被他缜密的思路所折服。虽说,也已知晓出现的种种问题,不过正如李世民在视察司砲监说的那样:万事开头难,只要多加改进,机会总是会有的。

    随着周曾的解说完毕,三人也都在探讨这这样的问题:如果真能将这个震天雷应用在抛石机上,并且按照自己的预想,达到理想中的爆炸威力,这将会是革命性的进步。不仅能改变攻防战之模式,更能改变战争胜利的天平。当研讨到这里的时候,三人都愣住了,随即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只有前人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进,不断的铺垫出坚实的基础;才会让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请记住这个人,李畋。正是他的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之下,中国人利用将近三百年的时间,将黑火药从发明的阶段,过度到了使用阶段。也正是因为李畋的铺垫,李畋的探索,周曾的改进,又经过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在大唐末年,火药终于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年轮,来到了公元646,贞观二十年腊月十五日。这一日不仅是大的朝会日子,而且还是贞观二十年最后的一个大朝会。按照惯例在京九品以上官员,将悉数参加。而玄奘法师虽说没有品级,但是也应邀参加了这次大的朝会。

    随着这回来的一年多时间,尽管每天都忙忙碌碌,但是译经的工作,也仅仅的只完成了四分之一。因为玄奘法师追求的是质量,而不是速度。根据他的要求,这翻译出来的经书:不仅要本本都是经典,而且要本本都通俗易懂,本本都教化人心;换言之,一定要达到一字千金的程度。

    除了这译经工作的进展之外,还有另外的一件喜事,需要奏报给皇帝陛下。而玄奘法师也想通过这件事情,给这个年过半百的大唐天子,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算是对他这继位二十年来的一份贺礼。

    中国人历来都有逢十庆典的习惯,今年又恰好是李世民继位的第二十个年头。百官都建议适当的庆贺一番,可是因为李世民不仅爱惜百姓,更崇尚节俭,为了不劳民伤财,故而就谢绝了众臣的心意。因此,这二十年的关口,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走过……

    这一日的天气特别的寒冷。一路而来,不仅荒草早已被霜打的洁白无比,而且大兴宫门口的几只,雕这龙饰花纹的金黄色铜缸,已经结上了厚厚的冰凌。

    上朝来的大臣们不是带着手暖炉,就是戴着熊皮手套。而甚为清廉的官员,面对如此寒冷的天气,也只能凑个暖或者不住的搓着双手。

    而王玄策不穷也不富,所以就戴了一双普通的棉手套;并且官服之内,早已被厚厚的棉衣裹得严严实实,看起来倒是颇为臃肿。

    而玄奘法师,细细的看起来,和他别无二致。只见他在两个小沙弥的护送下,赶着一个大车,就来到了这大兴宫的门口。四目相对,互施一礼之后,又相互寒暄了几句,验明了鱼符,就一起步入了这巍峨的大兴宫内……

    小知识:玄奘法师的译经工作,从贞观十九年(645年)一直到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结束,前后历时7年。

    (本章完)

第107章 遇祥瑞贞观盛世 随谏言直抒心胸(上)() 
贞观二十年,腊月十五的天气,虽然甚为寒冷;但是不一会红日已经从,大殿东侧的山脊之上挤了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