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老关家的六零日常-第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哎,你这话说的就对了,就只当看老嫂的面子了,别跟他一般见识。他都奔六十的人了,也都回家吃自个儿了。没啥大能水儿了,给他计较啥。再怎么说,他也是长辈。”明子顺着小文哥的话往下说。
  “计较能咋地?没招儿。我现在才真正的体会到,咱家的老人,是真省心哪。以前老姐夫他妈还活着的时候,我都不理解,咋能把他逼到那个份上,现在我是知道了。老人要是作起来,真能把人活活气死。”小文哥真叹气。
  “不至于,不至于。人家仨儿子呢,也不用你养老,作不着咱啥。想开点儿。”明子把小文哥那酒收拾起来,不让他再喝了。
  时间不会为了任何事儿停留,六月二号,老都县城独一份儿的豪华酒楼装修好了,门面全是仿古的设计,看着特别大气。名字是明子起的,就叫关家庄,简单好记,一看就知道是老关家的买卖。本来她想叫庄稼院的,但是家里人都不同意,说是跟装璜不配套。
  服务员早就开始招了,后厨的更是优中选优的试过很多次才选了现在这些人,前台和迎宾也都送到市里大酒店培训了一个多月了。明子还搭了不少人情。
  服装都是定做的,跟装璜的风格完全一致。
  老都县城里,从来就没有这么像样儿的饭店,关家庄开业之前的几天试营业,每天在外面看景儿的都不少人。
  做买卖最在意的就是开门红,试营业的时候,大哥和小文哥就发动了他们的朋友圈儿来捧场。一般人看这装璜就不敢进,找的肯定都是做生意的,不差钱的朋友。再给打个五折,友情价。
  六月十二号开业,正好是明子娘生日。早就通知了亲戚朋友,席开三十桌,在一楼宴会厅里。早早就坐满了人,到了十点五十八分,门来八挂长鞭齐响,特意从市里请的秧歌队大鼓敲起来,秧歌扭起来。门口看热闹的围了几百人。
  开业热闹完了,就是明子娘的生日。飞鸿是下一代的老大,他又学的美术专业,写了一个福如东海的匾,画一幅寿比南山的画。送给他姥姥。还带着弟弟妹妹们,十二个孩子,包括刚回走跑不啥也不懂的可心儿和小龙儿,一起上台代表各自的父母唱了一首生日歌。
  大哥代表兄弟姐妹们讲了话,真情实感,说了很多,说关家这些年的不容易,说明子娘这些年操的心。表达对到场亲朋的感谢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生日宴很热闹,明子娘收获了很多很多的祝福,更多的是羡慕。
  明子娘的生日宴,市里的客人来了不少,都是明子的同学和关系好的朋友,齐老板两口子亲自过来给明子娘祝寿,给足了明子的面子。
  还有一些外地的,都是小文哥的战友或是大哥的朋友。可以说,能通知到的,都通知了,就为了办得热热闹闹的,完成明子娘的心愿。
  纪承是知道明子娘过生日的,但是他没有出现。明子就知道他的选择了。
  大哥一点儿没怪罪他的意思,反而是松了一口气。
  关家庄正式开业了,客人并不多,一天也就两三桌,但都是很高端的客人。说是在老都县城里跺跺脚,县城都得抖三抖的人物也不为过。
  明子没有继续盯在饭店里了,小文哥很擅长这些事情,他完全应付得来。
  因为明子娘过生日,很多平时不常见的亲戚都见到了,明子还找到了一起没雇到的保姆。木王堡二舅给介绍的人,是他闺女的大姑姐的婆家婶子,五十来岁,家里三个孩子都成家立业了。老头儿没了二十多年了。一直是一个人儿。人非常的干净利落,特别刚强的一个人,独自把三个孩子都扶养长大,一个还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京城工作。想把老太太接过去,老太太是自己不愿意,说她还没到养老的时候呢。
  这样的人行,孩子跟在她身边儿,最起码三观不会崩坏。
  明子第二天特意开车去木王堡接了二舅,到王婶子家去串了个门儿,一进门儿,明子首页对家里的整洁劲儿就满意了。再跟王婶子一聊,就更没啥说了,很明白的一个人,爽利,泼辣。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孩子,还真得这样儿的。
  直接跟王婶子说了来意,王婶子想了想,没有立刻同意,说考虑两天,就是同意了,家里的房子,地啥的,也得安排明白了她才能走。
  三天之后,王婶子到了县里,跟明子说,愿意到她家里去做保姆。正好那天,王婶子也是头一次看到两个孩子,一看见就稀罕得不行,可能岁数大的人,都这样吧。
  王婶子身上的爽利劲儿,跟明子娘挺像的,两个孩子每天跟姥姥在一起,太熟悉了,所以对差不多的王婶子并不排斥。
  明子娘仨的行李也收拾得差不多了。
  第二天就带着王婶子一起搬回了军区大院。
  玲子姐在家里等了两个多月,看了两个多月的家,总算是正式上岗了。两人年纪相差十来岁,都是寡妇人家,同病相怜的,也不会相处不来。三室的房子,两人一人一间,正好。孩子们晚上跟着爸妈住,也不住她们看着,说起来,工作真的是很轻松的了。挣的还比上班都要多。哪里找这么好的工作去。
  顾向北很满意,他终于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儿的生活,也不嫌弃累得慌,既使在基地的时候,如果没有特殊的事情,他宁可每天花两三个小时在路在,也要回家来住。晚上更是从来不让明子动手儿。
  孩子长这么大了,除了顾向北在家的时候,帮着明子晚上带一带孩子,明子一直都是自己带的。虽然她白天的时候经常都在外面跑,孩子们跟着二嫂和大舅妈的时间比跟着妈妈的时间还多,但是晚上,明子从来不假他人之手的。
  搬回来也是,就算花钱雇着两个人呢,晚上孩子也还是跟着爸妈住。
  有顾向北在了,明子总算能睡上个囫囵觉了。这一年多,就没怎么睡过整宿的觉。
  自打搬回了家,明子就进入了半全职主妇的生活,每天出去买买菜,安排安排食谱,带着孩子出去遛弯儿,周末顾向北休息的时候,全家到公园野餐可是逛逛博物馆得周围的景点儿啥的。
  有时候,顾向北在基地回不来,明子还会带着孩子去慰问慰问他,也让孩子见见世面。
  一周顶多抽出来三两天的时候,回县城里看看爷爷和爹娘,再到工地和马场看看。饭店肯定也会去,有时候还能在饭店里遇到熟人,就聊一聊。好几次,还遇到了老同学呢。现在,省里市里来客人,大部分都是关家庄接待,做生意的,来了大客户,也都往关家庄带。小文哥的人面是一天比一天广。
  运输公司的活儿,基本上都是他从客人那里拉来的。
  而且,客人多了,相处和熟悉了,还能帮着联系联系事儿啥的。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还是跟大哥有关的。
  九零年,城里的建筑工地越来越多,水泥的生产是有限的,很多工地都不能保证每天开工。自家的工地是不愁的,之前囤下的水泥够用的了。
  有一天,大哥在关家庄接待一个外地回来的老乡,以前县里一把手的儿子,哪大哥算是朋友的朋友。现在在某个大城市做局长,回老家看望长辈,跟大哥联系了,大哥做为地主肯定得接待呀。正吃着饭着,小文哥进来敬酒,大家一块喝了两杯。小文哥就知道那人的身份了。回头到另一个房间打招呼的时候,那人正好是个建筑商,跟几个同行正在诉苦,水泥不够用,工地开不了工呢。小文哥就留了个心眼儿。
  回头把大哥叫出来,把这个事儿给大哥一说,大哥就有数儿了。
  送那个朋友走的时候,就跟他提了一嘴,说有个朋友的工地水泥不够用了,能不能帮忙解决一下。那人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他工作的那个城市,最重要的工厂就是水泥厂,正好归他管。当时就给厂里打了电话,打了招呼,挂了电话就给大哥写了一个条子,一万吨水泥。
  大哥拿着这个条子,到了水泥厂,水泥厂又给开了厂里专用的提货票。
  这个提货票只是一种许可证,凭票购物,有票的人才能买到水泥,提货票,多少钱都没有货。
  大哥拿着这个票,直接提回来一万吨水泥,运到马场。
  小文哥这边儿通知那些个建筑商,水泥有货了。那些人直接就到马场提货,水泥都不用落地就直接能卖掉,大哥也没多加,一吨就加了十五块钱。去掉自家留下的,挣了十万块钱。
  就这么简单,十万块钱,到手了。
  这也是小文哥做为中间人做成了最大的一笔生意。之后,时不时的,帮着中间拉一拉线儿,谁也不好意思白着他,一年也不少挣,并不说他就缺那点儿钱,而是爱好,他就爱跟人喝酒聊天,就爱交朋友,都是顺手的事儿。最起码一年的烟钱酒钱和车的油钱够了吧。谁家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还能嫌钱多啊。
  入秋,明子回家的时候,明子娘跟明子说,让她没事儿的话,多回来几趟,看着点饭店和工地。
  “婶儿,出了什么事儿了?小文哥咋了?”没听他说过啥啊……
  “雪儿的眼睛有毛病了,文儿跟他媳妇儿带着孩子看病呢,没那么些工夫了。”明子娘就跟明子说。
  “雪儿眼睛咋了?”雪儿出生之后,天生就是对眼儿,认真看东西的时候就对眼儿。孩子眼睛特别大,黑眼珠很亮,睛睛很漂亮。再说对眼儿的人也不少,没听说过有啥毛病。再没听说孩子的眼睛有啥别的毛病啊。
  “这不是前些天,你老嫂她妹子去市里上学嘛,你老哥老嫂去送她,就把雪儿送我这儿来了。那一天,我就发现,这孩子看东西老爱斜着眼睛看,不正脸儿看东西。晚上他们来接孩子的时候,你老嫂也说,发现孩子看东西总侧着脸看。到县医院一问,大夫说可能是眼睛有毛病。又去了市里医大,说是斜视,先天的。必须得治,不治的话,以后就得瞎。”明子娘边说边叹气,这愁人劲儿的。
  “啊……”怎么这样呢!明子都不知道该说点儿啥,心里不得劲儿,雪儿从生下来开始,她一直看着长这么大,别说她爸妈是啥心情了,就是她这当姑的一听,心里都跟针扎了似的。
  “婶,你也别着急,有毛病咱就治病呗。只要能治就行。没事儿,啊。”明子安慰老太太。
  “我这辈子竟长病了,我还不知道长病是咋回事儿?大夫说了,能治,就是费点事,孩子得遭点儿罪,再就是遭点钱的事儿。别的都行,费事不怕的,花钱更不要紧,挣钱不就是为了花的嘛。我就是心疼孩子,那么大点儿。”
  “年纪小也有好处,早治好了,早好。”这安慰,好无力。
  明子当天又去看孩子。不仔细看,还看不出什么。
  “老嫂,大夫咋说的啊?怎么个治法?”
  “大夫说孩子现在还太小,做不了手术,得等她长到五六岁的时候,才能做手术。”老嫂总快哭了。
  “那手术之前呢,这几年就这么挺着?”听着这么不告谱呢。
  “嗯呢。只能平时多看着点儿,别让她总偏着脸看东西,怕到时候一脸大一脸小。一个小姑娘,要是一脸大一脸小,将来可怎么整啊。”
  “是不是大夫的医术不太行啊?咱们换医院再看。多看几家医院,再说,没准到更大的医院,就有地方能治了呢。”医大是省里最好的了,但是可不是全国最好的,没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