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莺莺传-第1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杏儿起床却不是这样; 每日一个钟点起来; 竟是从来没有错过。
  杏儿给李妈妈的铜盆里添热水,腼腆地笑了:“我在家时伺候我爹; 早就习惯了。”
  李妈妈想起杏儿的来历,叹了一口气; 道:“你别多想,这家主家都是好人来着——虽然卖身为奴怎么也说不上好,但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杏儿将厨房水缸里的水添在锡壶里,又把炭火烧旺,低着头看着红彤彤的火炭道:“李妈妈; 我知道好歹的。我家的境况是那样。。。爹早就看不惯我和我姐姐们了,姐姐们熬到嫁人,不是给人做填房,就是给人做童养媳。轮到我甚至等不到嫁人就不愿意养活了,卖给人做奴婢。”
  那火钳拨弄了一下炭火,她表情平静道:“不过做奴婢也没什么不好的,在家的时候伺候父亲、继母、弟弟们,万事不由己。现在被卖了,同样是伺候人而已,又有什么不同呢?好歹主家人好,连脸都没有和我红过一次,和以前相比,我算是过上好日子了。”
  李妈妈忙着点燃灶膛里的火,笑着道:“你能这样想最好,人呐就是要看得开才能过的好一些,不然一辈子岂不是和自己较劲过日子了?”
  说话间灶膛里的火已经燃起来了,她又放了两块木柴进去,差不多了就把洗好的米倒进锅里这是要煮粥。
  “你先去大小姐二小姐房里看看,两位小姐一惯起得早,这时候说不定已经起了——打些热水过去,服侍着梳头洗脸。”
  杏儿应了一声,便撩开门帘子跨过厨房门槛出去了。
  她先去东厢房看,东厢房两间房分别住着大小姐和三小姐。三小姐那间屋子听不到什么动静,但是大小姐房里却点着灯。杏儿知道这是大小姐醒了,忙到门前敲门:“大小姐,我提热水来了!”
  几息功夫门就打开了,开门的是个十八岁上下的大姑娘。她生的清秀可人,又正当时候,因此虽没有锦衣华服珠宝首饰,也颇有一种动人。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已经长到十八岁的赵蓉蓉。
  赵家自赵蓉蓉十四岁定亲之后又过了四年,这四年中间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只不过赵吉王氏两个勤恳经营,经过四年赵家的家业比以前不同。赵吉家后面的染坊已经雇佣了三个师傅和七八个小工,每年有两三百两银子的赚头!
  王氏原先想的要多多地买织机,然后租给人使用赚钱的事也成了。如今她手上已经有了六七张织机,每年都会租出去。她什么也不做,只管收租子钱也能进账三十两上下。
  不得不感慨了,这世上真是有钱的越有钱,因为他们有本钱可以钱生钱。
  这样的赵家虽然还是在升斗小民之列,但是与曾经的赵家却大大不同了。这些不同是方方面面的,放在最表面上来说大概就是赵家如今也是有下人的了。
  赵家第一个下人是两年前买的,两年前鲁地又逢着大灾,人市上买人格外便宜。正好王婆子见王氏和赵蓉蓉赵莺莺每日操持家务辛苦,便劝道:“你们家如今也算得上是殷实人家了,何必事事躬亲?就说侄媳妇你吧,若是不做这些家务,时间放在织绸上,也赚的多。”
  她这句话提醒了赵家,又道:“要我说,你们该买个丫头婆子之类的,不说服侍起居,就是做做粗活也是好的。”
  以赵家的情况确实能用得上下人了,只不过赵家人是苦过来的,哪能想到自家还有用下人的时候,所以竟是从来没有往这上头想过的。这时候王婆子提了一句,这才恍然大悟。
  于是请认识的人伢子介绍,花了十两银子买了李妈妈。李妈妈四十岁上下,正是能干活的时候,又烧的一手好菜——虽然只是家常菜,但是对于赵家也够了。总之这对于赵家来说,比瘦瘦小小的小姑娘可强多了。
  至于说今年十三岁的丫头杏儿,那是今年初秋的时候买下的。这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赵蓉蓉。
  这件事是王氏给赵蓉蓉准备嫁妆的时候,打听龙家前面几个孙媳妇的情况后才决定的。
  “我们家底子比起宇哥儿他大嫂家还是薄了一些,人家到底是承重孙,说亲的时候也不寻常。但是比起其他三家,那又不差什么了。既然是这样,她们有的东西咱们蓉姐儿必定也要有,不然到时候还没进门就叫人小看了。”
  赵蓉蓉许配的龙家老五龙闵宇上头还有四个哥哥,四个哥哥都有了,当然就还有四个嫂子。这家里人口多了就是有这一点不好,什么事儿都不能是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事事要比较着来!
  人家都没有的,你最好不要独一个有。而人家都有的,你就一定要有。总之,记得要和光同尘!
  王氏在饭桌上就和丈夫、婆婆商量:“我打听过了,龙家是有下人服侍的。不过宇哥儿几个嫂子里头除了三嫂没有带丫头陪嫁之外,其他的都是有丫头做陪嫁的。我寻思着一个丫头的钱我们又不是出不起,该给蓉姐儿买一个的。不然到时候她进了龙家的门脸上无光。”
  赵吉一边吃菜一边点头:“这件事提醒的及时,还是你们女人家细心!人家闺女有的,但凡咱们负担的起,咱们闺女就该有。”
  于是之后找了相熟的人伢子,带来几个女孩子,小的有七八岁的,大的有十五六岁的。小的便宜,只要七八两银子就能买下,大的贵一些,要二十两银子。最终王氏花了十五两买下了十三岁的杏儿。
  这里面的关窍是在场的王婆子传授给她的。
  “蓉姐儿初冬的时候就要出门了,这时候买个七八岁的小丫头顶什么用呢?时鱼十五六岁的则是太大了,一个的自己的心思也大了,养不熟。另一个就是这个年纪也使唤不了几年了,不合适。”
  最终就选了年纪不上不下的杏儿。
  赵蓉蓉让了让,提着锡壶站在门口的杏儿便进了屋子,先给赵蓉蓉的铜盆里面添水。赵蓉蓉洗脸漱口的时候,她就帮着白床上的被子叠了,把梳妆台上的头油给收了。
  赵蓉蓉见她还要等着帮自己泼残水,便笑着道:“你去给莺姐儿添水吧,泼个水而已,我自己顺手就做了。”
  赵蓉蓉并不是从小被人伺候着长大的,她也是勤恳过来的。因此对于很多小事,即使有了杏儿和李妈妈,她也是一顺手就做了。
  杏儿应了一声,然后就去了厨房给锡壶里添上烧热的水,在去西厢房赵莺莺的房门口候着。
  赵莺莺起床准时杏儿是早就知道的,这时候来开门,杏儿都不用抬头看就知道,一切肯定已经收拾完毕。要是自己再迟一些,说不定莺姐儿已经自己端着脸盆去厨房打热水了。
  刷牙清洁口腔,之后赵莺莺用温温的水洗脸,热毛巾敷在脸上好一会儿,她才揭下来,露出一张白生生的脸。
  赵莺莺生的好,上辈子能进太后宫里当差除了因为她聪明机灵之外,就是因为确实长的好看——都知道太后喜欢长得好的小丫头,特别是年纪大了之后,水灵灵的小丫头在眼前走动更添几分讨喜。
  小时候还不明显,最多就是有经验的长辈看到了她会说是个美人胚子,讲她以后恐怕是姐妹里面最出挑的。但是那也就是说说而已,不懂的人看表面并不觉得她比起一个年纪的小姑娘有什么不同的。
  现在的赵莺莺已经十二岁,十三是豆蔻枝头,说的是这个年纪的小姑娘多少已经能展露出一些少女的风姿。一岁的差别能有多大,再加上赵莺莺吃的好养的精心,比一般的小姑娘抽条也早,所以依稀能看出一些来。
  白生生的皮肤,一个是天生就白,另一个也是她绝少出门的关系。她现在站在一般的市井女孩子中间,活生生能比别人白两层皮子出来。一白遮三丑,何况她生的还好看!
  翠色的眉毛弯弯又细长,天生的蛾眉不知道多少小心修眉的女孩子羡慕她羡慕的要死!
  鼻子小巧挺拔,嘴巴小小的嫣红的。。。总之周围认识的人见她一日日长大,个个都要向王氏恭喜:“你家莺姐儿生的真好!嗳,许给我家做媳妇吧!”
  这里必须要说,《女戒》之类的书籍里虽说劝人娶妇不要看颜色,但是实际上大家都要看一看女孩子的长相的。新郎自不必说,谁都愿意娶个天仙做老婆吧。若是个无盐过一辈子,总是人家在贤惠,那心底也有些不是滋味儿。
  至于公公婆婆,那也是惟愿讨个长相齐整的儿媳妇!
  一个是将来招待亲朋,走出来的人齐整也是他们的面子,不然亲朋表面上不说什么,背后也是要嘲笑一番的。另一个是丑媳妇格外会管丈夫,到时候和自己儿子两厢争执,致使家宅无宁,那又如何是好!
  大家这么说王氏当然高兴,只不过赵莺莺的亲事她哪里会随便许下。按照她的想法,有蓉姐儿这个长姐的例子摆在前头,莺姐儿至少也该有个龙家差不多的夫家,以及龙闵宇一样靠得住的丈夫,这才是了。
  赵莺莺洗完脸就坐在梳妆台前打开了一盒脂膏,这是润泽肌肤的。现下天气寒凉,虽只是初冬时候,风也是干冷干冷的。好多人都皴裂了皮肤,她当然要注意一些。
  赵莺莺一边擦脂膏,一边问杏儿:“李妈妈正在做早饭?”
  杏儿点头,刚才她进去打热水的时候李妈妈面已经发好了,正在调馅儿,这是打算包包子来着。说到这儿,她老老实实与赵莺莺掰手指:“李妈妈调了几种馅儿,有粉丝的、有猪肉大葱的、有香菇的、有素三鲜的。”
  李妈妈一手家常菜做的好,面食也不差,而面食正是王氏不大在行的。李妈妈以前没来赵家的时候,赵家的面食就只有面条、馒头两种。若是把饺子这样的也算成是面食,那就再添一种。
  赵莺莺最喜欢李妈妈包的粉丝馅儿包子,听到这里嘴角露出了一抹笑意。
  早上吃早饭的时候赵莺莺果然迟到了她喜欢的粉丝包子,雪白暄软热气腾腾的包子一盘盘送上来,每种都是分开放的。李妈妈和杏儿把包子和米粥端上来之后王氏便让她们回厨房吃饭了,赵家到底只是一个市井小户,没有立下什么规矩。
  这些下人自家用是用,却没有人想过她们要像别人家的下人一样,等到主人家吃完饭了才能吃饭。
  王氏今日胃口极好,李妈妈包的包子个头并不算小,她却吃了六七个加上一碗粥才住嘴。吃完之后擦擦嘴,她便展开一张单子。
  见她展开这张单子,所有人便什么都清楚了——这张单子并不是什么随便的东西,这是赵蓉蓉的嫁妆单子!
  赵蓉蓉的嫁妆四年前就开始准备了,这几年家里境况越来越好,上面的东西自然是越添越多。到现在已经是拉拉杂杂一大堆,赵莺莺这个从来不嫌麻烦的见到了也只有咋舌的。
  这纯粹是一个见识问题,上辈子她没机会晓得民间嫁娶的时候女孩子有什么嫁妆。这辈子倒是有机会了,但是大家的嫁妆都是装在红杠箱里头抬走的,她家一没嫁过人二没娶过媳妇,她哪里知道这些事情!
  “昨天老刘家儿子把蓉姐儿的棉被送来了,这就又可以勾掉一样了。”王氏十分满意地道。
  老刘家是太平巷子弹棉花的人家,而嫁出去的姑娘有一个很重要的陪嫁,那就是铺盖。这当然得用新棉花新棉被——当然,也有没有力量的人家置办不起,那就不用说了。
  这铺盖也是有说法的,最简的就是一铺一盖,而最隆重的呢,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