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莺莺传-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蓉蓉却是十分美丽的。
  对于这种话; 赵莺莺心里不认同; 但嘴上却会赞同——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大姐的婚礼,喜庆才是最重要的。而从喜庆来看; 赵蓉蓉确实很好看。更何况赵苓苓说的是好话,她有什么不乐意的呢。
  赵苓苓笑嘻嘻道:“姐夫笑的嘴的咧到脑勺了; 真是的,以前难道没见过蓉蓉姐?”
  当然见过,只不过以前是以前,现在却是自己讨到手的媳妇儿,这能一样吗?
  又说了几句调笑的话; 赵苓苓忍不住问赵莺莺:“莺莺姐,我看蓉蓉姐陪嫁了好些绸缎布匹的,用的完么?”
  二十四抬的红嫁妆送到龙家,分给龙闵宇的两间房子都快放不下了!有些嫁妆都摆到了屋子外面的廊子里。当时龙家人的脸上红光满面,来的客人也赞,这显然是长脸了。
  二十四抬嫁妆里面,除了内外房的家具,其他的都是红杠箱装着的。这时候打开来看,既有锅碗瓢盆这种普通过日子的器皿,也有脂粉头油这种。所谓嫁妆么,就是事无巨细!听说有钱人家会把女儿今后用得着的东西都带上,示意不用婆家的一针一线。
  这个所有东西包括了死后穿的寿衣和使用的棺材!
  一般人家当然没有这种力量,赵莺莺家也没有。不过尽自家的力量,还是尽可能周全了。
  不过所有嫁妆里最吸引人的还是那几样,金银首饰和尺头布匹——其实压箱银子才是大家猜测最多的。不过这个往往是不给人看的,大家也就只能自己暗自猜测了。另外还有房宅土地也很吸引人,只是赵家这种人家陪送不来,那也就算了。
  赵家的首饰大多在赵蓉蓉身上,大家看了也是赞叹的,又看陪送的还有一套银的。晓得这是平常可以使用的,算是很用心了——金的可以重要场合用,银的就家常和丧礼的时候使,这确实是有心才能注意到的。
  至于说赵苓苓提到的布匹,确实有这件事。赵家陪送的其他东西虽然体面,但都没有超过自家的层次。只有布匹尺头不同,只不过这也是事出有因。
  当时小定的时候龙家就送了绸缎和布匹,下聘礼的时候更不含糊,总共是彩缎八端,棉布十二匹。而王氏是做什么的,她正是织绸的啊。如今家里也富裕了,并不靠她织绸吃饭,那她织的绸布自然首先想到让赵吉染了给女儿做嫁妆。
  另外赵吉也是,他是开染坊的,和布庄绸缎庄打交道最多。他的女儿要出嫁,置办一些绸缎布匹做嫁妆,那些相熟的老板肯定是便宜卖的。
  这些原因叠加,赵蓉蓉的陪嫁里各种尺头越来越多。最后出嫁的时候,光是绸缎布匹都装了三箱,绸缎一箱,棉布两箱——各色不同的绸缎有湖绸、潞绸、杭绢等,棉布也有松江棉布、毛青布等种类,分别是二十四匹和四十八匹。
  这个数目或许对那些真正的有钱人家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是太平巷子里结亲人家何曾见过这许多的陪送。要说平常使的话,他们还少有买整匹的布料哩!都是到绸缎庄里裁尺头,扯个几尺,十几尺就算多的了。
  而扯布的时候毕竟少,逢年过节也来不了几次,也难怪赵蓉蓉会觉得用不完。
  不等赵莺莺想好怎么和赵苓苓解释,赵萱萱先开口道:“你这是看闲书掉泪——替古人担忧。蓉蓉姐嫁的是什么人家?人家可和咱们这种门户不同,几尺的尺头看重的跟什么似的。到时候光是蓉蓉姐和姐夫两个人,每季都要做新衣。再加上孝敬父母的、亲友赠送的,这些恐怕也用不了几年!”
  “每季都要做新衣裳?”赵苓苓听的咋舌。要知道想他们这样的人家,赵蓉蓉和龙闵宇这种不再长个的成年人,那就很少做新衣裳了。虽不至于穿衣裳要穿到补丁垒着补丁,洗布料直到洗烂了,但节俭是肯定的。
  而每季都做新衣裳,对于他们来说当然不能说节俭。
  说这些话的时候赵萱萱是很酸的,因为这是进一步让她看清楚了——之前宋氏也在替她打算嫁妆,绸缎布匹这些东西,绸缎只有一对,还是人家下聘礼的时候的东西,棉布则是八匹。
  这样的,在普通人家也很不错了,多得是一针一线也带不上的穷苦人。但是现在看到赵蓉蓉的陪嫁,心中格外不是滋味儿。
  赵莺莺听着赵萱萱的话,就算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也能猜到她的心思一两分。这个年纪的待嫁女孩儿,有几个不在意嫁妆的攀比呢。听说巷子里有的人家闺女,为了几尺布料、一双鞋脚满足不了,撒泼打滚不出嫁呢!
  这听起来很滑稽,但是并不可笑。这些女孩子又不是闲着没事做了,非要闹这种笑话。只不过是身为女儿,她们能提要求的时候太少,而且得到能自己掌控的财物,基本上也只有这一次机会。
  面子什么的,哪有日后好日子重要!
  “我到家了。”从堂子巷龙家回太平巷子先到赵莺莺家,站在门前她还留大伯几个:“大伯和大伯母都进来坐一坐吧,不能打我家门前过,还不喝杯茶的。”
  这时候已经是晚上了,赵贵当然不会真的这时候做客,便道:“一个巷子里住着不必这么客套,随便哪一日都是能登门的。”
  说着便拍响了门上的门环:“老三,老三!送你家莺姐儿和芹姐儿回来了,你来接一接。”
  都是年纪小小的小姑娘,人不进去,赵贵并不敢离开。要是真出了什么事儿,那就追悔莫及了。
  很快就有人来开门了,来的人正是赵吉,看到自家大哥要走也是立刻留人。不过结果么,当然是婉拒了。
  赵莺莺赵芹芹进门,这时候赵家正屋厅堂里的还灯火通明。李妈妈做了热乎乎的汤圆端上来,团团笑意道:“太太让给做的宵夜,二小姐三小姐是吃芝麻的,还是吃猪肉的?”
  一个是甜口,一个是咸口。
  虽然刚才在席上吃了饭的,但是赵莺莺想着赵蓉蓉出嫁并没有心思多吃饭。加上这会儿也到了晚上,肚子果然饿了。于是道:“猪肉的,饿的时候总想吃咸口的。”
  赵芹芹则是要吃芝麻的
  汤圆先给王氏赵家方婆子赵蒙赵茂一人摆了一碗汤圆,然后转身回了厨房,又端上了一碗芝麻的,一碗猪肉的汤圆,这才下去。
  王氏心里担忧蓉姐儿,立刻问起龙家今日婚礼的情况。赵莺莺知道她在担忧什么,便把事情事无巨细地说了。又安慰王氏道:“娘,你就放心吧。大姐她人才好,人也贤惠,如今家里又给她置办了体面的嫁妆。龙家可看重她了,她以后一定会过的好好的!”
  听赵莺莺说龙家如何看重这门婚事,王氏悬起的心才稍微放下。一家人吃过汤圆,又略叹了几句赵蓉蓉出嫁的事情,这才各自散了。赵莺莺进屋子的时候看见对面赵蓉蓉的屋子没有亮光,心中也是一叹。不过之后也打起精神来——赵蓉蓉是嫁人了,以后还是能常常见面的。
  一夜无梦,第二天赵莺莺早间醒来。这时候家里已经没有杏儿了,赵莺莺便很自觉地自己去打热水——虽然王氏有了赵蓉蓉出嫁前买杏儿的事,打算早早给赵莺莺赵芹芹买小丫头,但是小丫头不是还没买么。
  李妈妈已经在做早饭了,她擅长做面食,今日打算做一回猪头卤肉浇的面条。这会儿正和面发面呢。
  赵莺莺看了一眼,晓得自己插手也会被李妈妈婉拒,便不说什么从厨房出去了。
  等到早饭的时候,李妈妈便端着许多碗碟到了饭桌。每人面前都有一碗素面条,另外的还有醋瓶儿、蒜碟儿、黄豆碟儿、猪头卤碟儿、香油碟儿之类。每人照着自己的喜好,把这些配料浇在面条上,自拌了吃就是了。
  赵莺莺赵芹芹这种小姑娘,早上吃一碗也就够了。赵吉赵蒙他们可不够,一碗吃完了,李妈妈赶紧又盛上。
  正在一家人都在吃早饭的时候,忽然外面有拍门声。李妈妈放下手里的面碗,拿围裙擦了擦手,高声道:“来开门了!”
  走到大门前,抽开门闩,嘀嘀咕咕:“是谁啊,这个时候过来?”
  这正是吃早饭的时候,稍微懂点规矩的人都不会是这个时间登门。一个是太早了,另一个是人家正吃早饭呢,这是招待你啊,还是不招待你?委实给人出难题。
  打开门一看,是一个三十多岁,不上四十岁的妇女。一身青布衣,头发用蓝花布头巾包着,风尘仆仆。不过从面目轮廓灯大概能看出,她年轻时候也应该是个俊秀姐儿。
  她身边还带着两个十三四岁上下的女孩子,穿着碎花衣裙,和她一样也是风尘仆仆的,眉梢眼角还有一些疲惫。看样子,似乎是母女的关系。
  青布衣的妇女,紧了紧肩上的包袱,满怀期待问道:“这是赵家么?”
  李妈妈不知道她是什么人,在这条街上也是从没见过的。一时不敢确定,迟疑道:“这家是姓赵,只不过不晓得夫人是什么人。”
  那妇女一时喜上眉梢,不过没有欢喜多久,又有两行泪流了下来:“嗳!可算是找到了,月娥、雪梅,还不快叫舅妈!”
  两个女孩子微微福身:“舅妈好!”
  这可把李妈妈唬了一跳,赶紧侧过身子躲开这一礼,道:“夫人弄错了,我是这家做粗活的婆子,可不敢受礼。”
  这时候王氏才觉得门口动静不对,大声问道:“李妈妈,是谁上门来了?”
  李妈妈本来在左右为难,听王氏这样说,便道:“不认得,只是人说是太太家的亲戚!”
  李妈妈显然把这母子三人当作是来打秋风的亲戚了,或许是赵家那个远房吧——如今赵莺莺一家日子越过越红火,偶尔确实会有一些亲戚来上门。赵家的有,方家的也有。
  “那就快请进来!”王氏显然和李妈妈想的一样。而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待客,不管怎么说都是亲戚呢,虽然打秋风这档子事儿没什么人喜欢。
  那青布衣的妇人才知道自己是弄错人了,心中暗自责怪自己:这妇女面相如此老成,怎么会错认成三哥的浑家,自己实在是太粗心。
  只不过她面上并没有表露出来,只赶紧拉着两个女儿走进赵家。
  这时候赵家本在吃早饭的一家人都停了筷子,有客人在场还扒着吃的不放,那也太失礼了。于是推开碗,都看向了院子里走来的母女三人。
  几个孩子倒还好,王氏恍若未觉有什么不对。只有方婆子和赵吉猛然站起身来,方婆子擦了擦眼似乎是不敢相信:“二丫头,二丫头?是你吗?”
  那妇女也是满脸的泪痕:“娘,是我,是不孝女回来了!”
  说着带着两个女孩子猛然扑倒在方婆子跟前。
  “这是怎么回事儿啊?”赵莺莺一面瞟着正房堂屋,一边问王氏。
  刚才那带着两个女孩子的妇女可是把赵莺莺赵芹芹等孩子吓了一跳,赵莺莺只能从祖母和父亲的称呼推断,那是自家亲姑姑。可是自家亲姑姑她是见过的,只有嫁到镇江去的大姑,实在不是这个样子的。
  两边哭了一阵,王氏看出一些意思,便把孩子们都带走。让方婆子母子二人和那妇女好好说话。
  赵莺莺心里疑惑,也只能问王氏了。
  王氏叹了一口气道:“你年纪小不知道,等你懂事的时候,这件事早就没什么人提起了。”
  事情说起来已经是快二十年的往事了,那时候王氏甚至都还没有嫁到赵家。当时赵吉有个十六岁的小妹,这个小妹闺名叫赵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