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莺莺传-第2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在她房里用的。只有赵莺莺,因为怕坏了脸上的妆,只能吃些精巧的点心,或者喝几口水。
  赵芹芹见了可怜道:“上回大姐姐这样我就觉得难过了的,当新娘子真是活受罪啊。”
  旁边的林氏笑着摸了摸已经显怀的肚皮:“芹姐儿这话说的,要说莺姐儿这般已经算好的了。那些大户人家的小姐,据说身上大礼服格外沉重,头上的装饰和发髻更不用说。一旦化好妆,连动都不能动太大,生怕一不小心出什么问题,耽搁了成亲!至于说吃的、喝的,那可不敢给,要是要解手,那可就麻烦了!”
  赵芹芹听林氏说的咋舌,最终只能摇头:“姐姐这样已经够难了,还有更难的,实在想不出。”
  等到两姑嫂吃完了,赵芹芹帮着收拾了,然后把碗筷之类的给递回去。
  这时候外面气氛越好了,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吃完这顿饭,只等着吉时,然后就要新娘子哭嫁了!
  吉时到的挺迟的,因为婚礼原本是昏礼,也就是黄昏时分,日夜交合的时候。赵莺莺去到赵家行礼的时间必然不可能太早,当然太迟也是不可能了。到了时间,林氏赶紧给赵莺莺盖上并蒂花开红盖头——这是赵莺莺最先绣的嫁妆之一,一针一线精细的不得了,大抵她心里也是指望这能给她嫁人开个好头吧。
  然后有赵芹芹赵苓苓这两个妹妹扶着进了堂屋,其实不必扶的,这段路她走了多少遍?即使盖着盖头也没影响,可是这是规矩,自然要做足!
  堂屋里赵吉和王氏高坐,王氏跟前放着一个蒲团,赵莺莺就跪在这蒲团上,靠在王氏膝头‘哭嫁’。
  所谓哭嫁就是唱哭嫁歌,一套套都是早就定好了的。本意应该是让女儿表达对父母的不舍,体现的是孝道。只不过这一句句的都是唱词,难说有什么真情实感,更多的也就是走完一个习俗而已。
  只不过套路里面也不见得什么都没有,想到重生十年,梦里梦外,她已经彻底过上新的人生了。这里是她最最亲密的,上辈子想了无数遍的家人,而这一次她要离开他们,进入一个普通女子的新生活了。
  这些年的日子清清楚楚,双目微酸,眼泪就真的滴落下来——她赶紧低头!眼泪要是顺着脸滑下来,说不定就要坏了妆容了,还是直接从眼睛里面滴落更好。
  哭嫁时候假装的哭腔和真正的哭腔是不同的,王氏这个做娘的如何听不出来!她那些回应哭嫁歌的唱词也就带上了真正的泪意,母女俩个算是假哭嫁变真哭嫁!
  司仪见这不大对,怕耽搁了吉时,连忙完成了哭嫁,让赵蒙这个当哥哥的把赵莺莺背上花轿。从这一刻起,赵莺莺就不能踏上家里的地了,赵蒙要把她直接送上花轿。
  赵蒙再不是赵莺莺当初刚回来时候的少年人,他肩膀宽阔已然成年——就连老婆都讨了,再过不久就要当爹了。
  “妹子,好生过日子!崔本那小子若是欺负你,你回家来和哥哥说!”
  赵莺莺在赵蒙的背上眼泪迷了眼睛,哽咽地说不出话来,只能点头。


第161章 
  崔本在前头骑着马开道; 后面就是男傧相和赵莺莺的喜轿; 然后跟了赵莺莺那二十四抬的嫁妆,一路上不紧不慢地往崔家去。又因为两家相近,并没有可赶的; 既要参加赵家喜宴; 又要去到崔家喜宴的客人也能不慌不忙; 看热闹一样陪着接亲的人慢慢走。
  “新娘子来了!”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 原本无事可做的崔家亲眷都涌到了崔本家大门口; 人挤人要到前头看热闹。其实能看到什么?落轿之后桃儿给撩起了轿门帘子; 将赵莺莺扶了出来。赵莺莺头上盖着盖头,根本什么都看不见!
  大家看热闹归看热闹; 其实还是很有分寸的。见崔家大嫂将一个红绸子扎成的花球一端放在崔本手上; 另一端递给新娘子,就晓得这是要牵着去拜堂了; 所以一个个地都让出一条路来。
  崔本脸上带笑; 在前面牵着,赵莺莺走在后面,因为盖头只能看到脚底下一小块土地,幸亏有桃儿在旁边扶着。无论是跨火盆、走门槛、下台阶; 都没有什么事儿,最后顺顺当当地走到了大堂里。
  旁边的人当然看到了桃儿,一般的人家,扶新娘的都是新郎家嫂子这样的人。而桃儿绝不可能是嫂子啊,而且更多的人看到她是跟着轿子走来的。再看打扮,穿戴都不差,不是绸就是缎,簇新新红通通,但也不像是新娘子的姐妹啊。
  “嗳!猜什么猜,我见过的,人家是赵家给新娘子准备的陪嫁丫头!之前还见过她日日上街买菜哩!”
  “丫头?啧啧,赵家也是舍得的,这么大的黄花闺女,怕不是要十几两银子?这就随随便便给个姐儿做了陪嫁。这是怕家里有太多事让闺女做,舍不得罢!”
  赵莺莺之前的崔家媳妇只有崔家大嫂陪了一个丫头,其他的的尤氏、吴氏、古氏,都是没有的。虽然之前就知道赵莺莺要带一个丫头做陪嫁,可是当真看到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说又是不喜欢,就是吴氏也撇撇嘴:“咱们这样的人家要什么丫头?难道有什么事情不能自己做了?还说是最能干的一个,好大的贤名!难不成都是吹嘘的?”
  只有崔家大嫂和古氏不说话,崔家大嫂自己也是陪嫁了丫头的,听到吴氏这句话反而不喜欢——那不是把她也给骂进去了?至于古氏,因为丈夫不得力,娘家也只是平平的关系,一贯不会再这些事上说话,已经习惯沉默了。
  崔家大嫂才懒得管妯娌们的酸溜溜,只笑了笑,站到了堂屋旁边的位置。这时候堂屋上首两个位置只做了崔父一个,至于两边则是挤满了人,亲缘近一些的靠近上首,亲缘远一些的靠近门口。至于更远的客人,自觉的就不会站到堂屋里头,门外看看热闹也就得了!
  主婚的看时辰差不多看,便念‘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崔父也笑呵呵受了礼。然后就在众人的哄笑中,赵莺莺被送进了洞房,崔本则是要在前院陪客。
  新房被赵家送来的家具归置的齐齐整整,赵莺莺坐在当中的月洞架子床上,红色的帐子上绣着各色草虫,这是赵莺莺的手艺,连带着家具一起送来的。床上铺着厚厚的棉被,也都是红缎子的面,这是崔家自己准备的。
  床上撒满了花生、桂圆、红枣、瓜子这些,寓意‘早生贵子’。赵莺莺坐在床沿上,端端正正再不动的。屋子里除了桃儿,还有崔小月、崔家大嫂和尤氏作陪,至于吴氏和古氏,则是在外面忙着招待女眷。
  这时候赵莺莺的嫁妆也陆陆续续搬进来了,因为前院在摆酒席,人多手杂的并没有在那里晒嫁妆,只在新房前厅一个房间和正屋房檐下略晒了晒。大家凑过去看了看,最后自然是只有赞的。
  晒嫁妆虽说是传统,但能做到晒嫁妆的却不是全部。抱着一个小包袱进门,或者嫁妆不甚丰晒什么?当时是只有嫁资丰厚的才会说什么晒嫁妆。所以赵家摆开了架势要晒,别人就该知道东西不少,可是真正看到还是吃惊。
  就见二十四抬嫁妆塞的满当当,有人立刻就说了,要是松些放,弄出三十六抬恐怕再容易不过了。人家装衣裳布料的箱子只要半满就够了,哪像是赵莺莺这些嫁妆满的快合不上盖子了!其他的东西也大都如此,这个说法并不夸张。
  除了数量,更重要的是嫁妆的质量。放压箱银子和贵重首饰的箱子不会开,只在这箱子上头放了一个小匣子,匣子里面是一些银首饰、小珠花。可是这些在普通人家看来就已经是很好的陪嫁了,这样大咧咧地摆出来,不禁让人猜想起下面的箱子装的是什么。
  除了这些箱子,其他的箱子就开的很随意了,那满当当的布料箱子,全都是滑溜溜光灿灿的绸缎料子,更加家常普通的棉布倒很少见。而这样的布料竟然装了满满两大箱,这如何不让人吃惊!
  还有装衣裳鞋袜的箱子,一般人家只得一两件见客预备的体面衣裳,赵莺莺装的满满的,倒像是穿不完的样子。特别是看着鞋箱子打开,几十双的鞋子放在眼前。亲戚妇女都是啧啧称奇的。
  再就是放绣品的箱子,这可是赵莺莺的第二张脸!门帘子、花帐子、椅帔子、镜罩子。。。。。。一样样的,描龙绣凤、花鸟虫鱼,这样的好女红自然不是一般人家能见到的。就连崔家大嫂也惊讶道:“这个弟妹不简单。”
  尤氏兴致缺缺,只看着那银首饰下面的箱子,她倒是想知道那里面是不是真有特别之前的东西,又或者是赵家在强撑场面。
  “有什么不简单的,不就是一点子女红?做得好又如何,描龙绣凤的,弄的眼花,可到头来也当不得饭吃。至于上身,好看是好看,可要是弄坏了,那岂不是心疼?”
  崔家大嫂却笑了笑:“先不说女红是咱们女人家的本业,做的好本就不简单。就是按弟妹你说的,当不得饭吃,那也说错了,好女红能换钱,如何当不得饭吃?老四媳妇平常也做这些补贴家用,她只是零碎做而已,可因为手艺出众,那也能赚上一年十来两。你看看咱们这新弟妹手艺比老四媳妇如何?”
  老四媳妇就是古氏,因为老四崔智讨生活实在不好,家用不够,所以她常常做些女红补贴家用。她倒没有学过什么了不得的绣法,用的样子也很老派,但因为心灵手巧技艺不错,倒是比周围的大闺女小媳妇都要赚的多。
  尤氏到底是个从小要学女红的妇女,或许她在这一点上比不上古氏,更比不上赵莺莺。但鉴赏的能力还是有一些的,何况赵莺莺的手艺明摆着比古氏高明太多了。所以不假思索道:“自然是本哥儿他媳妇强的多——你是说。。。。。。”
  又是也不傻,当然明白了过来。古氏的手艺零散地做尚且能一年赚个是来两,赵莺莺要是专心做女红,那一年能赚多少?这个问题在尤氏脑子里一闪而过,伴随着一些艳羡。只不过这很快就消退了,那种猜测的问题哪比得上摆在眼前的来的让人揣测!赵莺莺这嫁妆摆出来可把几个妯娌都比下去了,她心里热切。只可惜这是人家的陪嫁,却不是她的!
  崔家大嫂和尤氏本来的职责是陪伴赵莺莺,这时候出来帮着晒嫁妆,既然都开了箱了,接下来就不干她们的事了。他们两个撩开帘子,回到了新房这边。赵莺莺依旧坐着一动不动,旁边的桃儿也站的像个门神。
  这时候有个亲戚妇女过来笑道:“你们家本哥儿讨了个好媳妇,别的不说,礼仪规矩绝对是一等一的。咱们在这个看了好一会儿,真是坐着一动不动!连盖头边上的缀的小穗子也没有荡过!”
  市井人家当然不会像那些大户人家一样要求礼仪,这新娘子一动不动等着揭盖头的规矩其实也松散的很。只要新娘子没把盖头弄下来,没有身子一扭一扭,像是插不稳的蜡烛一样不断晃动。时不时轻轻动两下,大家根本不会说什么。
  可是要是有个新媳妇真能做到规规矩矩,她们也不是不识货的。先不说这有什么重要的,只说人能做到这一点,那必定是特意学过规矩的。所谓见微知著,从这一点倒也能说这亲戚妇女说的对。
  ——赵莺莺何止是学过规矩,应当说这世上学规矩比她更严苛的,至少在民间是不多的。这些年下来或许已经松散了很多,可是经历就是经历,那些岁月成为了习惯的东西,这辈子继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