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莺莺传-第2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所以始终是集中主要力量限制赵芹芹外出。
  别人问起赵芹芹最近怎么都不出门了,王氏就理所当然道:“都已经是大姑娘了,她自己也知道事了,怎好意思再满到处乱跑?”
  这话一出,旁的人自然之友赞叹的。就这样,赵家小女儿年纪到了,而且和她姐姐们一样贞静贤淑的名声可不是就传出来了。先不说事情是不是真的是这样,反正王氏的目的是达到了。
  赵莺莺听王氏无可奈何的话,笑着道:“娘就是这样了,刀子嘴豆腐心。嘴上说的严厉,说是要扳一扳芹姐儿的性子,然而一见芹姐儿闷闷不乐,有下不了狠心了。不过要我来说,芹姐儿性子活泼也蛮好的,她心里清楚什么是活泼什么是轻浮呢!您又怕什么?”
  “还不是怕她将来婆家人不喜欢!做姑娘的时候活泼,远亲近邻哪一个不爱?见了都要夸一夸逗一逗。可是做人媳妇的,谁不喜欢轻声细语文文静静的样子?”王氏是赵芹芹的亲娘,所做的一切出发点当然都是为了赵芹芹好。
  赵莺莺只能安慰王氏:“其实这是娘想的太偏了,真正明事理的婆婆又不是没有,您就是其中之一。您想想,您要是有个芹姐儿这样的儿媳妇,乐意不乐意,喜欢不喜欢?天底下难道婆家人都那么难缠?”
  王氏想想:“若是蒙哥儿讨老婆不能使那样的,茂哥儿倒是可以。”
  赵蒙是长子,长子媳妇的性格当然是端方稳重一些好。赵茂是幼子,自然没有这种忧虑。
  “那就给芹姐儿找个小儿子呗!不然您还指望芹姐儿做长子媳妇?”赵莺莺理所当然道。
  赵莺莺的话让王氏响起了什么,忽然笑了出来:“你别说,最近有个媒婆嫂子给我说了一户人家,说是要是芹姐儿说亲。这个人家最好,她一牵线,事情准能成。这家的哥儿就是小儿子!”
  赵芹芹今年十五岁,赵莺莺一出嫁,王氏的眼睛里就只有她一个了,麻利地开始给她寻摸亲事。王氏的这番作为没有瞒着人的意思,于是各方的媒婆都来打听,上门提亲的还没有,可是托媒人来试探的已经不少了。
  这媒婆虽然没有直说,可是话到这个份上,王氏也知道了,这家应该对赵芹芹有意思。
  对赵芹芹有意思本身不算稀奇,赵芹芹综合家世、人才、品貌等,算是左近很出挑的姑娘了。到了这个年纪,一家有女百家求,正是应当的。真正让王氏注意的是那些在她看来,确实可以做女婿的人选,而这家的哥儿显然就是。
  “家里并没有什么营生,有的是乡下二百亩水田,还有两所房子。一所房子自家住,一所房子出租了。家里世世代代是耕读传家,就是体面的好!对了,那哥儿的爹是个秀才,如今在个什么书院做启蒙的塾师,专教蒙童。”王氏兴致勃勃地给赵莺莺说明。
  两百亩水田,也不论是什么品质的水田了,在地狭人稠的江南一带,这已经是了不得的家底了。靠着两百亩水田佃租,这家人什么都不做,一年也能收入二百两到四百两。至于具体有多少,要看是什么品质的水田。
  更何况这还是一个读书人家——读书人家是一个很微妙的存在。若是家中无钱,穷的要饿死人了,这自然不值钱。可是家中但凡能够到达中等,哪怕只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生活,立刻也能显出值钱来。
  关于这一点,赵莺莺倒是能理解。真的那么穷了,吃饭过日子便是第一等要紧的事情了,至于读书不读书的,谁还管?但是一旦解决了吃饭问题,读书就是一件顶好的事情了。因为读书人意味着一种希望,一种出人头地的希望。
  这又和做生意发财不同,或者说比那个要让人趋之若鹜的多。
  别看这世上笑贫不笑娼,真正论起来,这些商户相比起那些做官的的,那又是地下天上了。不然为什么他们一发了财就急着送家里的子弟去读书?也就是为了改换门庭而已!
  “是这家的小儿子——这家有兄弟两个。”说到这里,王氏似乎有些不满意:“按照他家的说法,水田不能平分,大儿子是长房,得分走一百五十亩,只有五十亩是小儿的。不过另外有了补偿,除了给起个和现在住的屋子差不多的房子给小儿子,另外那出租的宅子也归小儿子。我问过了,那宅子颇大,是个小三进,为了方便出租已经分成了前后两半,现在每年瓦片钱也有二三十两。说起来也马马虎虎了。”
  虽说民间多喜欢小儿子一些,可是分家产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不能完全以喜好来决定。更何况对方是一诗书传家的读书人,读书人么,总是更讲究一些的。所以最后的家产分成这样明显有利于长子的局面,也很正常。
  这都不算什么,怕的是那些表面上专程一碗水端平,实际嫁过去之后才知道丈夫待遇不好。那时候说什么不是迟了?最多就是分家产的时候帮着去闹而已。
  赵莺莺心里有一本账,算一算就知道了,若真是这家人,那么未来小夫妻两个衣食无忧没问题,大富大贵——或许,这要看赵芹芹会不会经营了。
  “那家小儿子读书怎么样?”赵莺莺首先想到了这一点,对方的身家在众多求亲者里面算不得好。不过读书好不好也是身价的一部分,如果是个读书好的,自然立刻身价百倍。
  “有些灵气,可也算不得好。我去像巷子里张秀才打听过了,这话的意思是,运气好的话,二十多岁就能当秀才,运气不好,考到老应该也能捞到一个秀才。可是举人,乃至于进士,那就需要大运气了!”王氏既不算满意也不算失望。
  赵莺莺点点头,心里衡量了一番,觉得这户人家还可以。不过具体的,还要看那家的人好不好。婆婆是不是刁钻的,嫂子是不是大度的,小姑是不是难缠的,哥儿是不是上进的。一样样要细看,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决定的。
  王氏说到这里,小声与赵莺莺笑道:“这家人也是十分聪明的了,不算是格外有钱的,可是能一直坚持诗书传家。除了勤俭朴素之外,也就在于他们会挑媳妇。专门找那种家底厚实又会经营的——家底厚实看的到,至于会不会经营,这就很看眼光了。”
  就像这一次一样,这一辈有两个儿子,那么本来只够一人舒舒服服读书过日子的家产要分成两份。这还是兄弟少了,真要哪一辈有兄弟四五个,立刻就得让家里打回原形!读书可是很贵的。
  所以不仅要子弟勤俭节约不学坏,还要子弟会生发。可是读书又是一个需要专心的事情,分心去学经营产业,那读书就肯定没有希望了——理所当然的,这件事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找一个会经营的媳妇。
  从这家如今依旧过的很滋润来看,他家确实很会挑儿媳妇了。甚至这一次挑中赵芹芹,别人不知道,赵家人自己还会没数吗?赵家这几个姑娘其实都是很机灵很会经营的那一类。就算是赵莺莺,她也只是不喜欢风险颇大的生意而已,真的要经营,见识远超过一般街坊人家女孩子的她会比别人差?
  母女两个到头来闲话半天,根本没有说什么别的,全放在赵芹芹的婚事上面了。这时候赵莺莺才有些明白为什么那些已婚妇人都爱说这个,这个时候谈论果然和做姑娘的时候感觉不同,就连她也投入进去了。
  唯一不好的大概是赵芹芹玩儿野了心,赵莺莺直到离开她也没回家。赵莺莺也不等她了,抱着自己的包袱,慢悠悠地晃了回去。
  回去的时候崔本还没有到家,家里只有桃儿他们。桃儿给赵莺莺开门之后接过了赵莺莺的包袱,给赵莺莺说下午有哪些事情发生了,其中最重要的是某个崔家亲戚家里要办喜事嫁女儿了,请赵莺莺和崔本大后天别忘记过去。
  这种喜事其实是早就知道的,就算不通知也是一样。可是这又是一定要通知的,若是没有这一请一接,气性大的甚至就不去了——你都没有接我,实在是太不尊重人了,那我又为什么要上赶着去?
  “知道了。”赵莺莺应了一声算是记下,这次的喜宴也算是她第一次参加崔家亲戚这边的喜事,是早就有打算的。所以并不怎么挂心,只不过感叹了一句:“最近是什么日子,怎么大家都说起婚事的事情了?在家的时候才听我娘念叨了一耳朵要给芹姐儿寻摸亲事的事情呢。”


第175章 
  此时; 哪怕不是世家大族; 普通百姓依旧聚族而居。但是城里可没那么容易,因为除了最早入城的那一批; 其余的进来,哪还有整块的地让人买到一起?所以同族人往往只能尽量买到相近的地方。
  住得近是有考量的——哪怕分支再远,那也是同族; 往往能互相照顾; 遇到外面的困难也能共同抵御。如今这个年头生存不易; 只有集□□同的力量才能生活的更好。
  崔家也是如此,崔父这一支居住的地方离其他各支距离并不远,平常走动是十分容易的。赵莺莺之前跟着崔本、崔家大嫂等人还去过各家; 算是认认门路,是免得以后见了亲戚都不认得的意思。
  这一次嫁女儿的人家; 算起来是崔本侄儿辈。毕竟是大家族了,总是年纪差不多,辈分差得远的也多了去了。至于说血缘远近,大概是四服。也就是出了三服,但又在五服之内,不算是近亲,可硬要说有多远,那又不是了。
  可别小看这种亲缘算法,很多情况下同族人并没有多少交情,那么平常交往的分寸就在这上面了。赵莺莺只问崔本和这家有没有特殊的交情,崔本说没有; 其余的赵莺莺不必再问,也知道到时候礼钱给多少,茶钱拿多少——婚礼和别的喜事不同,除了普通的份子钱算礼钱外,还有人家出来奉茶的时候得在茶杯下头放些钱,这就是茶钱。
  等到这位‘侄女儿’嫁人这一日,赵莺莺先去找了崔家大嫂,妯娌两人结伴去了这家。赵莺莺不是不可以单独行动,只不过她是崔家刚进门的媳妇,各家已经认得,却不甚熟识。这种场合下跟着大嫂,可以免了她不少麻烦。
  果然,见到她是跟着崔家大嫂走的,很多不相干的人搭话就不来了。而崔家大嫂和族中妇女交际也不会漏了赵莺莺,往往会把她拉上。赵莺莺是少出门,却不是因为性子腼腆不善交际。这种场合中,她跟着众人说话,话并不多,却每每恰当,让人如沐春风。
  站到一旁的族中妇女有的对尤氏笑道:“你家这个弟媳倒是娶着了,平常从不见她出门,心里觉得是个最清静老实的。这也就罢了,只是难免觉得会不会太害羞了一些,日后有些场合得当大用的时候,会不会拿不出手?如今再看却不用担心了,明明就是一个佳妇人。”
  尤氏听人家赞赵莺莺心里就不舒服,只不过这个场合她又不能反着人家来——所谓一家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至少对外的时候是要共同进退的。人家现在在给赵莺莺说好话,那就是给她说好话。她驳了人家,先不若人家会不会因此改变对赵莺莺的看法。恐怕头一个先要背后嘲笑她了!
  就在尤氏气不顺的时候,外面有人到:“诸位嫂子、婶娘、婆姨的,奉茶的要过来了。”
  各家便三三两两坐好,低声说话起来。这时候一般是按照关系亲密与否各自坐的,不过像赵莺莺妯娌这些,因为血缘亲近,不管关系好坏都是要坐在一起的,不然真的坐远了,引得人猜测妯娌不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