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莺莺传-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年的日子里,要是哪家的小子手上能有一把的炮仗,那绝对是小伙伴里的红人。更不要说这次王氏居然一口气给他买了整整一挂二百响的炮仗,这一回恐怕是要在小伙伴里风光一把了——他脸都喜欢的红通通的了。
  “你这一年开始跟着你爹做事也是辛苦了,娘现在是奖励你。但是要记得一条,不许傻玩儿,有些小子比胆子,炮仗拿在手上炸,是那么玩儿的吗?你要是敢这么做一次,我就让你以后再摸不着。”王氏认真警告赵蒙。
  赵芹芹最鬼灵精,大声道:“娘,我替你看着大哥,若是他不听话,我告诉你。只是,只是娘给我买个新的布娃娃好不好?人家卖的和家里做的不一样呢。”
  还没做事就开始要报酬,这就是赵家小妹赵芹芹了,一时之间一家人都笑了起来。
  旁边张掌柜一边让小伙计给打包东西,一边道:“弟妹要不要还买些盐,越到后头日子越难买到手。”
  扬州是两淮盐运中心,八大盐商都在这里,少了什么都不会少了盐。平常盐价相比外地要低不少——这是当然的,盐商老爷们的宅子都落在扬州。所谓兔子不吃窝边草,不管他们本身是不是扬州人,把个扬州人得罪惨了总是没好处的。
  但是冬日里盐价必然是比平常高一些的,这倒不是盐商有意哄抬扬州盐价——冬日里海盐晒不上来,偏偏腌制腊货要用到很多盐,盐供不应求,上涨是必然的。扬州的盐价还算稳定,听说别的地方如苏州杭州能翻好几个跟头,每年为这个都要整治一批炒盐价的商人。
  王氏笑着道:“不用了,张大哥。上月我已经专门去盐店买了盐,过冬是足够了。”
  冬日里盐价要涨是每年都会发生的事情,谁家不知道?所以凡是手上有余钱的人家都会在腊月之前就买足整个冬日需要的盐,今年王氏就是这么做的。
  等到出了杂货铺,赵家一家人又在路上东逛西看。各种各样的零碎东西买了不少,等着手上挂满了这才心满意足地往回走。
  一路上欢声笑语,直到到了赵家小院里赵吉和王氏的脸色才难看起来——自家屋檐底下的柴草煤炭增加了不少,但绝对没有买下的那么多。
  脑子里一转就应该知道,不是那些送煤炭柴草的有问题。送柴草的并没有从赵吉和王氏这里拿到钱,和家里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没的说。送煤和炭的牙行小子更不用说,难道这么多年的主顾敢糊弄?
  王氏一下就看到了对门西厢房屋檐下的柴草——因为厨房里存不下过冬的所有柴草,所以大家都会码在屋檐底下。之前出门的时候西厢房屋檐下头的柴草已经不多了,这时候却满满的。。。。。。
  赵吉和王氏觉得恼火,一是因为自家要的柴草,不管老二家里是不是真的出钱了,也不该截道儿。另外就是如果老二家没有出钱,那就又是方婆子补贴了。。。。。。才为这件事有过不快,又来这一出?


第43章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 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 炖块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 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几年南边冬日越发冷了; 说是薄雪无声; 但是湿湿冷冷的一口气上来; 那种冷比北方北方刮骨头的那种冷另有一种磨人。不过再冷也打不消年味儿——新朝建立起来已经五十年左右; 休养生息承平日久; 民间也渐渐日子好过起来。
  至少扬州这样的地方; 绝大多数人家都要讲究过年的,只不过讲究多少上面有些不同。那些家里殷实的能从腊月起就过年; 直到出了元宵节才算完,中间各个日子过个遍; 家人好生欢喜。家里一般的则只能从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过到元宵。更困窘的不必说,也就是过除夕和元旦两日。
  过不起年的不必说,那些是扬州城里的苦命人,虽然很少; 但的确是有的。
  过年,既是好事,年节大典,热闹好玩,算是给忙碌了一整年的过去一个交代。也是一件难事,过年又称之为过年关,一年欠的账要归还,准备过年要许多花费。这些都是要钱的,而钱本身就是最为难人的东西了。
  只不过这样的愁眉苦脸一般都属于大人,小孩子自然还是都期盼着过年的。从进入腊月开始,就开始在巷子口唱童谣,童谣里头说的都是腊月起种种好吃的好玩的。
  这些日子赵家小院里上上下下都不得闲,腊月初八这一日事情多,其中最重要就是腊八粥。而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却不能真的等到腊月初八来准备,腊月初七这一日,家里就开始为这个忙碌了。
  腊八粥各地有不同,就是同一个地方,根据身份地位不同,腊八粥用的原料也不同。在扬州地方,一般的扬州人家煮甜咸两种腊八粥。甜的用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等,若是咸的,则是在甜粥原料里放青菜、咸排,并且不放糖。
  所以早早的,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这些东西就要准备起来。
  说起来这些果仁之类的东西也是零食,所以腊八粥不要等到腊月初八才能给孩子解馋,在腊月初七这一日就能让孩子偷着吃一粒再吃一粒。
  “莺姐儿,歇一会儿,你去外头叫芹姐儿进来,试一试新做的衣裳。”王氏手上抱着两件新袄子,对正在挑豆子的赵莺莺道。
  赵莺莺放下手上的小笸箩,给搁在了桌子上:“我就去叫!”
  穿新衣和吃好吃的一起都是小孩子最喜欢的事情,赵莺莺带着穿新衣的消息去叫赵芹芹,自然一叫一个准。顺便收获了一大帮小孩子羡慕的眼神,毕竟不是所有人家都有能力给孩子做新衣裳过年的。
  须知道,小孩子穿衣服费,从来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每年做新衣这种事也就是梦里想想。
  “我娘说芹姐儿家里发财了,以后恐怕年年都能做新衣了。”
  “年年做新衣?真好啊!”一个小女儿啧舌:“要是我家也发财了就好了。”
  “嘻嘻,发财哪有那么容易,我和我娘说了,她还骂我痴心妄想哩!”
  “可是赵家发的什么财,为什么就没见到芬姐儿、萱姐儿她们穿新衣?她们不也是赵家的?”
  “嘁,都是赵家的也不同,天底下姓赵的多了去了。她们家和芹姐儿家又不是一家,我爹说他们早就分家了。还说分家了就不能互相沾光了!”
  小孩子的话都是大人说的,他们不见得知道真实的意思是什么。不过倒是很好的说明了太平巷子的街坊对赵家事情的看法,和赵莺莺家走的近的都觉得好,分家之后发财自然不错。和另外两家走的近的不免为他们可惜,按照道理来说,只要没分家家产就算公中的,分的时候要平分。
  芹姐儿高高兴兴地跟着赵莺莺回了东厢房,赵吉和赵蒙两个已经穿上了新衣了。从上到下,都戴着一顶冬日暖帽,穿着一件毛青布宝蓝色对襟大袄,一条黑粗布棉裤,经脏又爽利。底下踩着一双白帮黑面子千层底,这个也是簇新的。
  换上新衣服赵蒙就得瑟地不行,抓了一把的炮仗揣兜里,跑外头巷子去和伙伴玩耍去了。这些日子他在太平巷小子中间可是出尽了风头!
  赵蓉蓉手上抱着三套新衣裳,见两个妹妹回来了,就让她们跟着自己进卧房换衣裳。
  姐妹三个的新衣裳用的是同一个颜色,上身都是红底白碎花对襟立领小袄儿,下身都是红色的。不同的是,赵莺莺和赵蓉蓉是裙子,赵芹芹一个人是裤子。其实赵莺莺在此之前也都是裤子的,不过王氏见她翻过年就是大姑娘了,做新衣的时候特意做的裙子。
  传出来三个姑娘齐齐整整,特别是赵蓉蓉已经很有一些大姑娘的风姿了,王氏看的格外喜欢。又看赵莺莺:“莺姐儿也到了可以穿裙子的年纪了!这个好看。”
  若是大户人家的小姑娘,那自然是从小穿裙子,但是普通人家则不然。这里头的原因无非是钱闹的,一条裙子,哪怕是最简单的裙子,那也比裤子费布料。所以为了省布料,也就是省钱,穷人家的女孩子小时候都是穿裤子的。
  只不过根据各家境况不同,穿裤子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有的人家女孩子直到十三四岁,彻底长成大姑娘了,这才给穿裙子。有的家里殷实一些的,就能早一些。
  赵莺莺家里早几年也没有现在这么宽裕,赵蓉蓉就是到了十岁上下才给穿裙子的。再看堂姐妹也差不多,二房家里的赵芬芬赵芳芳比赵莺莺大两岁,今年九岁,也依旧是穿着裤子的。照着她们姐姐的例子,应该还要再等一年才能穿裙子。
  王氏这时候也穿着红通通的新衣,毕竟是新年,男人也就算了,女人家哪能不穿红。看了看自己生下的三朵金花,觉得整个巷子里恐怕没有比这更齐整的姐妹花了,心情大好:“过年这几日好生玩儿!”
  说着抱了最后一套新衣去了大房那边——这是孝敬方婆子的。一家人做新衣,王氏自然也不会少掉婆婆。
  只不过送新衣这件事她就算是做,也做的颇不是滋味儿。上一回家里办年货买柴草煤炭的事情确实让人恼火!
  送柴草煤炭的过来,当面就让二房截了一半去了。当即赵吉和王氏就火了!且不说这是自家定的,半道截去算什么!就说跟闹心的问题,钱怎么算?
  “娘?我从牙行和老乡那里定了煤炭和柴草,怎的数目不对?”赵吉一开始没说什么,怕自己冤枉什么人,所以打算先问清楚前后因果。
  方婆子脸色有一点不自然,强笑道:“你二哥家里也要用柴草煤炭,我想着都是买来的还没出钱,就先让你二哥买去了。家剩下的煤炭柴草还剩下许多,我算过了,只要不大手大脚地使,用到开春容易。”
  王氏皱眉:“娘,那柴草还没花钱,可是煤炭是花了钱的。二哥家的钱在哪里?分了多少煤炭出了多少钱?”
  方婆子说了一个数,赵吉和王氏面面相觑。实在是这个数目不对,这是按照入冬之前的价格开的价,可是这些东西入冬以后一天一个价,这时候和那时候已经很不同了。
  两人心里很清楚,要么是二房占了一点小便宜,用入冬之前的价格买现在的东西。要么就是方婆子又在补贴二房了,自从和赵莺莺姐妹做绢花以后,一开始她一个月靠着绢花就有二两银子的收入。
  后来赵莺莺转做结子之后,方婆子和赵蓉蓉做绢花速度慢了下来,价钱也大不如前,只能赚个零花钱,比大房和二房做绢花好一些而已。
  但即使是这样,也多少攒下了一些钱。所以这几个月,但凡二房的在她面前哭诉,她就要出钱补贴。赵吉和王氏不是没有意见,只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至于这一次,两人其实怀疑依旧是方婆子补贴了二房。
  实在是前科太多!若真是自家出钱来的,何必偏瞅这个时候出手?
  “娘,柴草钱我就不给你了。二哥给的那煤炭的钱顶上柴草应该绰绰有余——今天先这样了,我先回房了!”赵吉d话说的硬邦邦的,拉着王氏就走。
  方婆子本想留人,又说不出什么话来。她何尝不知道赵吉是看出她在补贴二房,这才生气的。可是她能怎样,她是为娘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