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时候那些爱情-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本,像如今这般的局势……天子病弱,膝下无嗣,各路诸侯虎视耽耽,最合宜的打算便是莫论如何留下了皇子,将来握着这样的筹码才算稳当
  如此一来,若哪天山陵崩,便可以名正言顺扶幼子登位,而后辅政当权。若没有皇子这个筹码,到时候做为先帝的皇后……哪儿知道会是个什么结果?
  偏自家这位……一直犟成这样儿。
  …………
  刘肇下了早朝,来长秋宫时,众宫人道皇后今日抱恙。
  “阿绥,”刘肇走近了内寝的床榻,下意识地放轻了足音,低声唤道。
  邓绥闻声,缓缓睁开了眼,那眼中密布的血色和眼下深重的青翳看得刘肇心下一痛。
  看到是他,她却是侧过了身去,不愿看他。
  “阿绥……”天子的语声多少心虚,又多少心疼“对不起。”
  她仍是侧身躺着,不言不应。
  “对不起,对不起……”他将榻上的人儿,连着被衾一起拥入了怀中,就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似的,在她耳边一遍遍重复着这一句话,到后来,语声都有些喑哑。
  “陛下,阿绥昨晚……等了一夜。”好半晌,她方轻声回应。
  天子心底里愧疚、心疼、伤楚齐涌上来,只将她拥得更紧了些。
  “对不起,朕、朕只是……”他的话却被她阻住——
  “阿绥明白,所以……阿绥只是心里难过而已。”——我并非怪你,只是自己情难自禁,伤心而已。
  她愈是这样,他就愈加无颜以对,只能就这样静静相拥。
  过了许久许久,宫人们捧了下餔过来,刘肇才意识到已是饭时了。
  刘肇劝着邓绥一起用饭。
  案上有一道野鹿羹,他尝了口,发现……竟是她的手艺。原来——即便这样,她却还不忘替她料理药膳,调养身体。
  ——这,就是他的阿绥啊!
  蓦地,心头多少愧疚齐涌了上来——余生,他定要尽已所能,待她好。
  邓绥有些虚弱地用着饭食,看着他面色愈来愈深的愧色,心底里无波无澜……
  一个受了委屈,伤心却不怨愤,难过而仍深情的妻子,是最能引人男子愧悔又怜惜的罢。
  如今,她最需要的,便是他的心虚与愧疚了。
  在刘肇眼中,之后的一年多日子似乎与先前无甚区别,但嘉德宫的宫人们却知道……自此之后,皇后殿下再未夜里看过医书了。
  …………
  永元十七年末,有宫婢怀妊,次年九月,产下一子,赐名刘隆。
  而汉宫之中,却并没有因小皇子的出生而添多少喜色。天子一向体弱,自半年多前便时常抱恙,而近日更是变本加利……卧病已是半月有余。
  “陛下,用些粟糜罢。”邓绥温声劝道。
  “实在了无食欲。”刘肇清减得厉害,原本秀郁的面庞而已瘦峭了许多,语声也十分低弱。
  “妾加了些甘棠肉在里面,略见酸甜,又有开胃之效,陛下不若尝尝再说。”二十六岁的邓绥,容色清丽绝伦,温言细语,再耐心不过。
  “好。”榻上的病弱青年,自近日重病后,几乎对一向温柔体贴的妻子言听计从,那怕丁点儿食欲也无,听了她这话,也勉力接过玉碗,用了几口。
  “说起来,我这副病体残躯……当真是拖累了阿绥,咳,咳”说话间,他又咳了起来,直咳得佝偻了身子,仿佛把肺腑都要咳了出来。
  “陛下……”邓绥忙替他抚着脊背顺气,好一会儿才稍稍恢复了些许。
  “看样子,这病……”他面色苍白如纸,可终究却没有说下去,只看着一旁神色焦急,满目忧节的妻子道“即如此,诸多的政事,便劳阿绥操心了……今日,朕便交待李桢取了玺印与你。”
  “陛下——”邓绥神色一急,仿佛要说什么。
  “那怕这天下……交到阿绥手中,朕亦是放心的。”他阻住了她的话,病弱的天子微微而笑,仿佛仍是少年时拿了雁鱼时讨她开心时的模样……邓绥看得竟一时涌出了些泪意。
  三月之后,天子病笃。
  邓绥守在病榻前,静静看着已虚弱至极的丈夫,不言不语。
  他神智勉强还清醒,睁开眼看到是她,蓦地露出一个孩子般欢喜的笑容来:“阿绥,你还在。”
  “嗯,我在。”她轻声答。
  “朕知道……阿绥总会陪在朕身边的。”他语声里多少满足。
  “朕也知道,朕的阿绥从来是个有志向的女子”说着,病榻上弥留之际的天子有些落寞地笑笑“好一段日子……朕未看到李桢了。”
  他原本身边的心腹,自取了玺印与她后,便再未出现过。
  她闻言,似乎并不太意外,神色依是从容。
  “阿绥,朕留宿在别处……你是难过且生了怨的罢?”他的一双眸子因为重病,已微微凹陷,此刻,却凝目看着她,问得认真。
  邓绥与他对视,仍无言语。
  “朕,需要子嗣。”他苦笑,而后言简意赅——总不能将这江山,留予那一众虎视眈眈的诸侯王。
  “那是陛下的子嗣,不是妾的。”邓绥却是出声而应,仍旧语声明润,清宜入耳……恍若当年。
  “呵呵……”刘肇怔了好一会儿,而后自嘲地笑出了声。
  “皇子幼弱,待朕……去后,必是太后辅政。阿绥……可会乱我汉家社稷?”他认清了眼下情势,这话问出口时,竟是意外地平和。
  “不会,于妾无益。”她答得从容,神色淡静。
  “那……便好。”他似是十分疲惫地静静阖上了眼,最后轻声道“朕信你。”
  元兴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孝和皇帝刘肇崩逝于章德前殿,时年二十七岁。

☆、  第96章 史书里的真相 
  在《后汉书》的漫漫记叙里,看到邓绥的传记时,当真是眼前一亮的……鲜活生动,如此惊艳。
  史册的记载,自邓绥五岁时的发生在家中的一件琐事开始的。这一年,她的祖母太傅夫人为五岁的邓绥剪头发,老人家年迈眼花,剪刀一不留神就伤了女童的后额。小小的五岁稚女却安安静静地任祖母剪完,忍痛而不言。身边侍奉的人万分诧异,问及缘由,女童回答说:“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
  若史书所载属实,那仅此一事,就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基本性格——懂事,聪慧,隐忍。
  而这三点,也在她之后的人生中一一得到了印证。
  一、颖悟好学
  童年时的邓绥,与其他稚龄的小女孩儿不大一样,她的嗜好是读书,且聪颖过人,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几位兄长都时常拿着课业上的难题向她请教。综上,就是在那个时代里难得一见的醉心经史、勤奋向学的女孩子……搁现在,妥妥儿的“别人家女儿”。
  可惜,在东汉时代,世家大族虽然也会让女儿读书识字,但都只是锦上添花罢了。于女子而言,学好女红、烹饪这些手艺才是正经事,而邓绥则因为醉心于诗书,所以“不问居家”之事,于这些“妇工”一窍不通……在当时,这算是“不务正业”的。
  因此,母亲阴氏非常担心,于是训诫于她——你不学女工以供衣服,却把心思都浪费在诗书上,将来难不成要做博士么?(女子不能出仕,这是反话)
  邓绥实在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尽管并不喜欢针黹烹饪之类的东西,但仍是听取了母亲的教训。然而……她并没有像我原本预想的那样,从此抛却诗书,长向花荫课女红。
  这个十岁出头的小女孩,她拿出了不凡的毅力,日日白昼习女红,夜晚读经史。因此,家中众人都戏称她作“诸生”(当时对读书人的代称,类似后世所说的“书生”)。
  不过,这个聪颖过人的孩子绝没有读成酸腐的书呆子,而是藉此开拓视野,增长见闻,从而思想上比同龄的孩子成熟上许多。她的父亲邓训初时惊讶,后来便十分重视这个女儿,几乎当作智囊。(《后汉书》载: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二、斩衰三年
  永元四年,刚刚平定了窦氏的少年天子刘肇初次选妃。而刚刚满了十三岁的邓绥恰在待选之列(东汉选妃,年龄要求是十三至二十岁)。
  但,就在这一年大选之前,邓训病逝于陇西。
  史书记载,邓绥为此“昼夜号泣”,悲痛欲绝,然后为父亲守丧三年。
  斩衰三年虽然始于周朝,但到了汉初,汉文帝曾特制“短丧诏”,将为君父服丧的日期由三年缩减到三十六日,所以纵观东西两汉,服丧三年的十分少见,而能做到这一点的士大夫,“服丧三年”之事基本都被作为至高的孝行而载入史册,可见是有多难得。
  而服斩衰三年的人之所以少,除了社会风气外,应该也是因为当时对服丧的要求极为苛刻,因服丧三年而身体病损的例子史不绝书。比如《韦彪传》载,彪为父母丧“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又如《逸民传》载,明帝时,戴良与其兄为母服三年,伯鸾“居庐啜粥,非礼不行”,以至“毁容”。
  而邓绥当年为父亲服丧三年后,出孝之时“憔悴毁容,亲人不识之。”
  可见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多大的决心,而坚持下来需要多大的毅力。我读这一段时,心里实在感慨不尽……这个少女,当时只有十三岁。
  三、宫闱十载
  三年之后,永元七年,服满出孝的邓绥,正是十六岁,选入掖庭,成了汉和帝刘肇的宫妃。
  关于邓绥的容貌,这里必须提一下。
  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路读下来,作为正史,笔法端肃,其中写到的女子寥寥无几,而对于她们的容貌则尤吝笔墨(几乎没有!)
  而一枝独秀地,《后汉书》中,对于邓绥的容貌,极尽溢美之词。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范晔的记叙:后(邓绥)长七尺二寸,姿颜姝丽,绝异于众,左右皆惊”。
  身段颀长,容貌绝丽,惊艳四座……当然,也惊艳了初见邓绥的汉和帝。
  这是十六岁的邓绥一生宫闱生活的开端,而其后八年,从新进的宫妃到中宫皇后,她的经历几乎可以作为两汉宫斗的范本教材……真正大开眼界,令人咋舌。
  策略一:卑事皇后
  《后汉书》载,邓绥“恭肃小心,动有法度。承事阴后,夙夜战兢”。也就是说邓绥侍奉皇后,几乎小心到了如履薄冰的地步,而从后面的其他地方,可以看出这样的记叙一点儿也不夸张。
  1、每次宫中宴会,一众妃嫔华妆盛饰,争奇斗艳,而邓绥总是素服,从不特意打扮,而一旦自己穿了与皇后同色的衣裳,即时就会换下。
  2、进见皇后时,从不敢正坐直立,而是微微偻着身子,一方面以示卑微,另一方面大概是因为身段高挑,担心盖过了皇后阴氏。
  3、每当天子刘肇和众人闲谈议论时,他一旦提了问题,邓绥都不敢先于阴后开口。
  4、后来邓绥宠爱渐盛,因担心皇后猜忌,每每天子召见时都借病推辞。
  这时候,邓绥也不过十六七岁……如此心计,如心手腕,如此隐忍,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策略二、笼络人心
  而在小心翼翼卑事皇后之外,而对于后宫的其他妃嫔,邓绥大度容让,为人谦敬。对宫婢寺人们,则是恩泽广布,和善宽仁。
  所以,以此观之,当时邓绥在后宫应该是十分得人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