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嫡-第3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明明已经入朝为官,是燕追亲封的七品左拾遗,可朝堂之上,姚释不唤他官品,却称其为世子,虽不说一句羞辱之话,但光是这声称呼,便已经足够令贺元慎难堪。
  周围静悄悄的,前方两列文武官员都低垂着头,并没有人转头朝他看来,可是贺元慎却觉得众人的目光无孔不入,全绞在了他身上一般。
  他年少得志,一心一意要做出一番事业,哪知入仕以来,进的谏极多,受采纳的却很少。
  此时皇上有意大兴土木,耗费财政,他才刚一说话,便遭姚释打断。
  贺元慎忍了心中感受,一张俊脸涨得通红,却强忍难堪问道:“不知下官有哪句话说错了?早前先帝在世时,亦曾有过动土木之念,可当时的同平章事李大人等人分明也曾直言反对,此举不过劳民伤财,动摇国之根本罢了。皇上登基之时,曾减税赋、徭役,金口玉言,如今才不过半年时间,莫非便要自毁前言?”
  燕追听他这话,也不气恼,反倒嘴角微勾,露出笑意来。
  贺元慎目光短浅,这样的人,当初也曾配向他的元娘献殷勤。
  “先帝为太后修建禅定寺,乃是出于孝道,朕令人建国子监,是益国益民之举,何来劳民伤财,动摇国之根本一说?更何况朕允减税赋、徭役,并未出尔反尔,又何来自毁前言?国库丰盈与否,与你左拾遗无关,你拿朕与前陈亡国之君作比,谁给你的胆?”
  燕追将手放了下来,望着贺元慎看。
  他没有疾言厉色的大声喝斥,反倒微笑着反问他,可是不疾不徐的语气却比贺元慎遭人当头喝斥还要狼狈不堪。
  贺元慎恍惚想起当年,庄简公府之上,燕追打了他的那一顿,事后打人者依旧跋扈张扬,被打者忍气吞声。
  他不过年少无知之时,曾对傅明华有意罢了,只是还未有过些许亲近,便被搅了个干净,却仍得罪了燕追,被记恨多年。
  他抬了头去望龙墀之上的椅子中,燕追身体倾斜,眯着眼睛望着他看,似笑非笑,哪怕是隔得这样远,那目光依旧令他不寒而粟。
  “当初先帝修禅定寺,虽是为了孝道,可最终禅寺却一夜之间,遭人拆卸……”
  “强辞夺理。”燕追‘嗤笑’了一声,眼里露出轻蔑之色。
  当初禅定寺遭谁拆除卸,没有人比燕追更清楚了。
  知情者无不对此闭口不谈,唯恐惹了他不快。
  偏偏贺元慎不明就里。
  
  第六百四十四章 再掀
  
  至于银钱,当初燕追强抢容氏百年积攒,容涂英执政以来,曾靠买官卖官赚了不少银子,一并被他当日送到了禅定寺,容涂英伏诛之后,他的党羽亲信自然是一一落马,昔日在他手中买卖官爵的人自然也都一一遭燕追清算。
  众人在大骂容涂英,并遭其连累的同时,那批银子却落到了燕追手里。
  如今修建国子监,恰好这批银两解了燃眉之急。
  贺元慎被燕追喝斥跪在大殿下的台阶旁时,整个人出殿时都是有些浑浑噩噩的。
  事发之后,翰林院中一干学士上书,请求皇上网开一面。
  燕追来到清宁宫时,眼中余怒未消,显然此事与谢家是脱不了干系的。
  两人坐在亭下,傅明华亲自烧了水为他泡茶,一面拿了茶叶轻轻碾压成粉,动作不疾不徐,燕追心里的杀意便在她认真的神色下散了大半。
  那茶才刚炙过,她每碾一次,便发出轻微的响声来。
  旁边放着筛,待碾好茶好,用筛子只取最细嫩的茶粉,而去其糟粕。
  她每一个动作都仿佛可以入画,才刚筛好茶粉,炉上水便开了。
  傅明华才刚要起身,燕追便按住了她的手:
  “我来。”
  她微笑着,便坐着没动,燕追将水倒入碗中,香气便扑面而来。
  “这是今年南沼进贡的月光白。”
  傅明华点了点头,将茶碗小心翼翼的端了起来,每吹一口气,茶香四溢,入口回甘。
  燕追喝了两口茶,眼里已经露出笑意来。
  他身上原本腾腾的杀意此时收敛得一干二净,陪傅明华喝了两盏茶,才搁了茶碗:“今日的事,元娘应该也听到了吧?”
  夫妻之间,傅明华也没有隐瞒,听他一问,便微笑着也放了盏:“听说了,卫国公府世子遭皇上喝斥,跪在了宣徽殿下的台阶旁,跪了三个时辰。”
  “事情传得倒是快。”
  燕追笑了两声,眼里露出阴戾之色:
  “世家的手,伸得太快。”
  昔日的世家,就如一条蛰伏的龙,等待着时机成熟罢了。
  当初太祖废九品中正制而开创科举,谢家怕是就等着这一天。
  燕追在向阴氏动手时,谢家也在一旁虎视眈眈。
  门阀世族的力量有多强,从他前一刻准备设国子监,打草惊蛇之后开始,谢家便借贺元慎来了个反击,速度还如此之快。
  当日先帝虽除去以容氏为首的门阀世族,但真正艰难的还是四姓这样于燕氏并无好处的祸患。
  翰林中的学士都是由燕追亲自提拨,将来这些人出了翰林院,会被任派到大唐各个州府郡县。
  燕追不敢去想,若这些人仍以谢氏马首是瞻,将来的大唐怕是仍会受世族把持,情景怕是比之先帝时期更加艰难。
  当年的太祖背负骂名,才压制了四姓多年,留给嘉安帝艰难的局面。
  可如今先帝才将大唐交到他手上不到一年,便出了这样的动乱。
  燕追眯了眯眼,他如今握笔执政,可当初他却是从马背上得到军权,骨子里杀意浓烈。
  他脸上露出狠色,傅明华却伸了手,放在了他手背上,他愣了一愣,本能的反手将她握住,将她脂香满溢的手放到唇边轻轻啄了啄,眼神渐渐柔软了下来。
  “元娘?”
  燕追温声的唤,傅明华任由他将自己握住,沉吟片刻,才叹了口气,说道:“三郎,翰林院中的学士大多自江南,受谢家驱使而来。”燕追点了点头,两人原本并靠着跪坐在束腰方几两侧,虽说她离得原本就不远,可燕追心中却觉得不大满足,手臂稍一使劲儿,便将她一把拉进了怀里来。
  她伸手来推他胸膛,燕追却以手肘将她鹅黄绡纱袖摆压制住,她挣扎不得,那轻薄的阔袖往下滑,露出一截如新剥荔枝一般的凝香皓腕来。
  “我近来总在思索,”
  外间杨复珍等人仍在,可他却仍霸道,她也就半靠在他臂弯里,提及这段时间也困扰自己问题来:“翰林院中的学士三郎不可不用,只是却不能大用。”
  可为小官,却绝不能入朝为大官。
  若为小吏,无论是受谢家驱使,还是受天子驱使,都如车马一般,可为燕追用,却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他应了一声,美人儿在怀,明明她说的是正经事,可是燕追却有些心猿意马了起来。
  她半躺在他怀中,胸前拥雪成峰,那淡紫色的诃子衬得肌肤晶莹无暇,露的一截粉腻的胳膊亦是柔软,香气似兰。
  “……依我看来,此时翰林学士有空管卫国公府世子的闲事……”
  她细声细气的说着话,可此时燕追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他的手轻轻在她腰侧游走,挑开轻薄的凌罗,抚摸细腻的胸线。
  傅明华又想挣扎,他却抚了抚她头发:
  “接着说。”
  他的手隔着诃子轻轻勾划,使她双腿都紧绷了起来,这样怎么说得下去?
  她含羞带嗔的看了他一眼,他却握了她胳膊,懒洋洋的催促:“说!”
  傅明华被他握住,只得接着道:
  “三郎有没有要为他们寻些事做呢?”
  他没有出声,可是依傅明华对他的了解,燕追心思慎密,行事周全,不可能没有想到这一点。
  果不其然,下一刻他并没有隐瞒,只是将傅明华揽得更高了些,低头在她耳畔小声的道:“我欲重编《世族志》!”
  傅明华一听,便眼皮重重一跳。
  当年的《氏族志》曾引起多少血雨腥风,哪怕是发生在傅明华还未出生之时,可事后她也隐约曾听说。
  事态好不容易平息,燕追却又有意效仿太祖当年举动,她嘴唇动了动,正要开口,却似想到了什么,愣了一下,又紧紧抿住嘴唇,眼中露出惊疑不定之色来。
  乍听燕追重提编修《世族志》,使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太祖当年令人修《氏族志》的情景,也容易使人想到当初被血洗的世族。
  可是当年的世族已经尽数湮灭于几十年时光中,如今剩下仅存的便是四姓罢了。
  
  第六百四十五章 波澜
  
  其中阴氏族人却是因为定国公府薛涛举发的缘故,族人死的死,逃的逃,不成气候,哪怕就是要起复,将来有三姓相助,也不知得是多少年以后。
  燕追的举动初时听来有些鲁莽,可仔细推敲之下,却又别有意图。
  他欲令人建国子监,想要瓜分谢氏利益,将天下学士的心收归己用,只是谢家的名号,非一时之功,要想扳倒谢氏,不是单单一个国子监便能办到的。
  无论此时燕追令人修建的国子监是不是利国利民的举动,但在真正的大儒、学士眼中,谢家族学才是正统,远高贵于国子监。
  人的名,树的影,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还得燕追另使手段才成。
  而当年太祖编修《世族志》,将谢氏排列于燕氏之后,便在读书人之间引起了轩然大波,死伤无数之后,此事不了了之,事后不少人心中虽认为若论世族、门阀地位,谢氏在燕氏之上,可嘴上也是不敢提及的。
  若燕追再来一遭,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天下读书人哪怕心中有气,终有一日,谢家的声势也要被打压下去的。
  更何况他恼怒翰林院中的学士食君之禄,却为谢氏所用,为谢家而奔走,定是要为他们找些事做。
  这编修《世族志》一事交到翰林院中的人手上,这些学子怕是也会焦头烂额,又哪里有余力,再为谢家将来出力奔走。
  若推辞以编修之职,便是表明不愿入仕,谢利贞想借这批学子入仕的念头自然落空。
  但若是这批人才愿编撰《世族志》,那么谢家在他们心中地位却以是一降再降。
  无论如何,这也是一桩有利于燕追的事儿。
  更何况世族盘桓多年,数次遭屠戮,却死灰复燃的缘故,与世族之中,每一个族人心里凝聚力也是有关。
  而使这些世族分支一心一意捆绑一起的,便是荣誉、名望了。
  “我欲将天下世族、门阀,分为一宗三姓。”
  燕追淡淡的笑着,伸手替傅明华将衣裳整理妥当。
  “这大唐,最大的宗族,不应该是三姓,而应该是我燕氏。”
  他缓缓开口,没有大声的宣告,仿佛是在陈述一个天经地义的事罢了,尽显睥睨之态:“哪怕是人人称道的谢家,也该排在燕氏之后!”
  他直接剔除了如今已经遭围剿之下四处躲藏的阴氏,将昔日大唐里声名显赫的四姓称为三姓,若消息一旦传扬开来,对于四姓也是一个打击。
  傅明华的生辰,燕追一早便已经令人着手准备了,除命妇入宫朝拜之外,月底之时,燕追放榜诏告天下,欲修国子监的消息,又令翰林院再次编修《世族志》,排一宗、三姓,将燕氏定为第一宗族,载于书册。
  当初太祖令人编修《氏族志》的情景才过去二三十年时间,那年的腥风血雨,如今稍年长一些的人怕是都还记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