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伐明-第1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上绝顶聪明的嘉靖皇帝,经过多年与文臣的斗争,终于使中旨慢慢合法化,成为皇帝的一种权力。尽管如此,在此之后,应信用内阁、而不应滥发中旨的意见,仍接连不断,没有一个皇帝在原则上加以拒绝。

因为君主拥有至高无上权力,各个君主的性格并不相同。每届内阁成员又各有特点。所以君主与内阁矛盾后,越过内阁,迳发中旨处理政务之事也不少。

但是明代皇帝虽有时下中旨处理政务。似乎由他独断专行,实际上并不合乎惯例、制度。

皇帝自己心理上大概也得承受很大负担,怕成不了“明君”。所以万历皇帝对阁臣的抗议,只得以“不省”了之。反过来也就证明,一般情况下,必得受内阁的限制。

此外。除了内阁之外,还有六科给事中也在制度上直接起着限制皇权的作用。

明初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成为独立机构监察机构。其重要权力之一就是:皇帝所下中旨,内阁未反对,草成敕诏;或内阁票拟,合皇帝心意,批准执行,都得再发至给事中处详审。如以为有害整个统治利益,同样可以封还诏书。

正因为内阁、给事中等各种制度的限制,在明代,表面上废去宰相,君主独断专行更加厉害。实际上发展的结果是,君主行使权力时在制度上受到的限制比过去更大,想要独断专行的困难更多了。

到了崇祯皇帝这里也是如此,尽管他胸怀大志,想要一扫万历、天启二帝的颓废。但是因为没有受过正规的帝王教育,崇祯皇帝的政治手段非常匮乏,根本不是老奸巨猾的阁老大臣的对手。

为了免除制缚,崇祯皇帝只能通过中旨传达自己的意愿。

崇祯皇帝为人暴躁,并且残忍,对待哪怕是保扶他登上皇位的首辅来宗道,也没有留一点儿体面。

像这样性格刻薄,内心敏感多疑的皇帝,是非常不好伺候的。所以哪怕崇祯皇帝下发中旨,一般的阁老、给事中也不敢冒着极大地风险封还。

接到崇祯皇帝的中旨,晋陕总督杨鹤也非常为难。作为一个文官,他对于皇帝肆意践踏规矩也比较反感。但是对于崇祯皇帝的认识,这两年来杨鹤也有些了解。杨鹤本人并不算眼睛里不揉沙子的刚烈之臣,他尽管心中不高兴,也决定奉旨行军,去通州城下看看情况再作打算。

几日以后,等甘肃总兵杨嘉谟带兵赶来,杨鹤就汇合了九边五万精兵,浩浩荡荡的朝着通州城杀来。

通州守将正是后金镶红旗旗主岳托。镶红旗在代善岳托两代旗主的治理下,发展的比较兴盛。仅仅岳托的镶红旗下面,就有三十个牛录,旗丁差不多八千。

这一次跟随岳托出战的旗丁,也只有不到三千人,其中一千人是精锐的披甲人,剩下的一千只是贫穷的跟役。最精锐的八百人,正是威震天下的白甲兵。

白甲兵又叫白摆牙喇军,是满洲八旗最精锐的军队,每一个牛录也只有十几人。

这些白摆牙喇军,每一人都是骁勇善战的勇士。他们能够熟练的使用强弓,射得重箭,每一人都有一手过得去的箭术。还能穿起三层重甲,使用钉头锤、狼牙棒、破甲斧充当攻城陷阵的重步兵。

此外因为辽东塞外的艰苦环境,这些白摆牙喇军人人都会骑马射箭,还能够在马上披甲冲阵。既能充当骑兵,也能充当步兵,能适应大部分艰苦的地形。

哪怕在整个东亚大地,当时的白摆牙喇军都是第一等的精兵。尽管白甲军精锐善战,但是人数却不多,整个满洲八旗的相加,也不过六七千人。

这些白甲军,与明朝的家丁一样,大部分在战争中充当旗主、甲喇章京等满洲贵族的护军。(未完待续。。。)

第六十七章岳托

通州城内,岳托麾下的兵马超过一万。除了驻扎着岳托为旗主的镶红旗三千人外,还有察哈尔、哈拉沁、苏布迪等蒙古骑兵总计三千人。

剩下的五千人,则是跟随满洲旗丁征战的家奴。尽管他们没什么甲胄,但是因为八旗军最重军功。只要在战争中立下大功,不仅可以得到丰厚的赏赐,还可以抬旗成为旗丁。

所以这五千辅兵的战斗力并不软弱。因为平时操练严谨,这五千辅兵的真正战力还超过九边明军。

岳托登上通州城头,看了看城外的杨鹤大军。

只见城外尘土飞扬,杨鹤大军正在安营扎寨。大军分为三股,分别扎下三处营寨,死死地围住了通州城。这三处营寨呈品字形,距离不超过五里,可以方便的互相支援,无论岳托攻打那一座营寨,都会三面受敌、难以建功。

杨鹤、满桂等文物将帅用兵沉稳,并没有给岳托留下空子。

对于这一点,岳托并没有疏忽大意,他少年时就屡经战阵,以英武善战闻名辽东。

外面的明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岳托并没有害怕。他亲自带着三千蒙古骑兵,一千满洲披甲兵,八百白甲兵大约五千人策马冲出了通州城。

岳托九岁时就跟随父祖进山打猎,在少年时代就以骁勇闻名八旗军。他虽然不被父亲代善喜欢,但是却很受祖父努尔哈赤喜爱。在他屡立战功之后,努尔哈赤还将镶红旗交在他手中。

此人现在虽然刚刚三十岁,但是战争经验已经超过二十年。早已经是一名久经战阵的将军。

此人因为少年时与皇太极交好,所以受到皇太极影响很大。寻常的时候并不歧视辽东汉人,反而在战场上非常愿意使用提拔汉将,让他们建立功勋。

岳托冲出了通州城,五千骑兵纵马奔腾,尘土飞起了三丈多高。在猎猎西风中看上去兵强马壮、声威赫赫,吓的安营扎寨的明军心惊肉跳。胆战心惊。

此时杨鹤麾下的五万大军,除了步兵修筑营寨之外。剩下的骑兵列阵为前后三阵。人数大约为三万人。统领这三万骑兵的将领,也是满桂、吴志勉,贺虎臣、候世禄等当朝名将,九边总兵。

杨鹤见岳托骑兵出城。慌忙下令鸣金擂鼓,让麾下的兵马快速列阵。杨鹤麾下的兵马都是九边精兵,尤其是骑兵人数众多,超过了三万余人。

但是这三万骑兵,面对岳托的六千人马,还是小心翼翼,不敢轻举妄动。

从万历末年开始,辽东大地几乎连年战乱。在这十多年的征战中,满洲八旗威名赫赫。歼灭了几十万的大明精兵。在多年的战争中,凡是敢于与八旗军野战的军队,基本上都被八旗军消灭干净。这里面还包括名震天下的戚家军。

面对满洲八旗这些年的赫赫战功。九边的明军早已经丧胆。胆气一失,十成的本事就只能发挥出三四成。

就这样一场场战斗打下来,边军越是不敢野战,士气就越低落,在战场上的表现就越不好。这样的恶性循坏,更造就了八旗军战无不胜的威风。

很快官军的步卒已经整顿完毕。而通州城也燃起了高高的黄色狼烟。

两军在二里之外对峙,面对列阵完毕的官军。岳托并没有让骑兵轻易冲阵。

在当年残酷的浑河血战中,岳托早已经学到了经验,千万不能冲击又准备的步兵阵型。这一场血战,到现在也让岳托心有余悸,这一仗八旗军战死甲喇额真以上的军官九人,死伤不下于六千旗丁。

这一场血战,虽然全歼了戚家军,打残了白杆兵,消灭了明王朝最后一支强军。但是八旗军也是元气大损,直到十多年后,旗丁的人数还没有超过六万人。

血的教训让岳托明白,任何时候都不能马虎轻敌。他让旗手迅速传令,让城中的汉人辅兵迅速出城。

在一声声凄凉的号角声中,通州城的五千辅兵列阵出城。这五千辅兵虽然干一些押运粮草、修整器械的工作,但是并不是毫无战力的民夫。

他们生活在严酷混乱的辽东,本身也有一定的战争经验。他们虽然通常被满洲太君用来充当消耗的炮灰,但是后金严格的制度还是能给他们一定的上升空间。他们除了装备不行之外,无论是士气还是战斗力,不下于大明精兵。

这五千辅兵,除了一千八旗军列于阵后担任督战队外,当先列阵的两千人都是火铳兵。另外的两千人则是推着盾车的炮灰兵。

八旗军在攻城战中,从来不使用满洲骑兵去冲击有准备的步兵阵,以免折损太重。反而经常使用汉人辅兵推着盾车充当炮灰,后面跟着汉军火铳手,满洲重箭手等投射军队压制敌军。只有在最关键的时刻,才使用身披三层铁甲的白甲兵跟在盾车后面突破步兵阵型。

尽管面对五万明军,但是岳托还是气势汹汹的发起了进攻。只见火铳手,盾车兵列于阵前,后面跟着一千满洲兵督阵。岳托这率领麾下的五千精骑,列阵于后阵,保护着前方步兵的侧翼。

此时,杨鹤也已经抽调大军增援东门。只见三万骑兵分为五队,分别由满桂、贺虎臣、吴志勉、候世禄、孙祖寿五人统帅,依次朝着岳托骑兵方向列阵。

此时、战马的嘶吼声,火炮的轰鸣声,士卒的怒吼声声声作响。

严酷的气氛让两军的士卒倍感压抑,一些胆小的士兵顿时噤若寒蝉,有一些甚至当场屎尿齐流,大小便**。

在战鼓声中,两军的距离越来越近。岳托经验丰富,迅速的占据了有利的风向,带着麾下的五千骑兵狠狠的杀向官军中军。

此时,杨鹤中军,兵马最为雄厚。除了杨鹤标营外,还有延绥、宁夏、大同、宣府、昌平五镇骑兵,总人数超过三万人。

面对凶狠狂暴的岳托,官军迅速做出了应对,只见兵马最多最骁勇的满桂、贺虎臣二将率兵出击,绕到侧翼攻击岳托的骑兵。(未完待续。。。)

第六十八章岳托二

岳托见满桂、贺虎臣二部骑兵从侧翼冲来,脸色再无一丝轻松,反而带上了几分凝重。自从浑河血战之后,明军再无敢于野战之军。即便东江毛文龙最为骁勇,也不敢直面八旗强兵,只能偷袭老弱小股之军。

哪怕是军备最好,兵马最多的关宁军,也不敢面对八旗军的锋锐,只敢龟缩在坚城中靠着利炮守城。

眼见官军之中满、贺二面将旗迎风招展,在猎猎西风中高高扬起。

对于满桂此人,岳托也算有些了解。在天启七年的宁锦之战中,满桂的骁勇善战也给八旗军留下了深刻的映象。此人是宁远城的守军中,唯一敢于出城野战的将军,尽管当时后金已经开始退兵。

在这一战中,满桂带兵出城,追击退兵的八旗军,夺走了二百俱首级,取得了关宁军建军以来最大的胜利。

尽管满桂、贺虎臣都是明朝闻名天下的重将,满桂率兵在良乡、西直门成功击退了八旗军。但是在野战之下,岳托并不害怕满桂、贺虎臣的上万骑兵。

眼见满桂、贺虎臣从侧翼杀来,岳托连续传令,只见三丈高的巢车中令旗招展。一千名八旗铁骑在固山额真都类的率领下毫不畏惧的杀向上万明军。

都类为何和礼第五子,是努尔哈子长女之子,少年时初任牛录额真。在皇太极攻打朝鲜时,都类随军出征。在攻克汉城时率军先登,立下了入朝首功,被皇太极提拔为固山额真。

何合礼与费英东、额亦都、安费扬古、扈尔汉并称五大臣。都是努尔哈赤起兵时的左膀右臂。何合礼本是董鄂部的首领,努尔哈赤因为何合礼兵强马壮,亲自带人前来招揽,后来还将他的长女嫁给何合礼。两人不仅是翁婿,还是好友,何合礼病逝后,努尔哈赤还亲自哭灵。

都类因为是努尔哈赤长女之子。所以备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