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伐明-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这种身份贵重的官老爷。自然不会与黔首百姓挤在一起看热闹。尤其是颇有余财的程皓,早已经花费了一两银子雇佣了店家账房替他们揭榜望风。”

就在几人高谈阔论之际。辰时三刻已经到来,只听见一阵阵鞭炮爆响,临汾城中一片敲锣打鼓的声音。

不到片刻功夫,只见账房先生迈着碎步走来。他恭敬地拿出一张宣纸,只见上面抄录着众多考生的分数名次与姓名。

程皓眼神最好,他轻轻扫了几眼,发现没有自己的名次,脸上稍微带着一丝喜色。

这一张榜文,只有三十余人,名次都在四百开外。只有考的最差的几十人,才会位列其上,程皓是几百士子中唯一的秀才,并不想让自己丢人现眼,落到最后的几人。

六人仔细看了一遍,发现都没有上榜,脸上全部带着几分笑意。程皓高兴之下,马上打赏了账房先生一百文铜钱,让他再去抄榜。

随着账房先生越跑越勤,众人的名次也逐渐清晰。

其中袁镇考的最差,位列三百九十一名。孟真也好不到那里去,位列三百五十四名,二人总科目也没有超过一百五十分。

剩下的四人都在两百名之内,其中艾皋位列一百八十八名,廖光器位列一百二十名。程皓虽然因为算术、杂学二门考的不好,但是策论考了八十五分、文字考了满分,一总分数二百一十五分位列七十九名。

他们六人中,考的最好之人,反而是不露锋芒的临汾小吏宋义德。

此人虽然出身底层小吏,但是见识却比较高远,在策论一门中言之有物、切中要害,所以得了满分。在识字、算术二门科目中也表现不错,分别得到了高分,最终以二百九十四分位列第六名。

几人互相恭喜了一番,很快被刘宣的亲兵迎入了西河王府之中。

他们这几百人,算是刘宣这个草创的政权中第一批中举之人。一旦刘宣建功立业、开创新朝,他们就是文官之中资历最深的一批人。

而古代的读书人非常善于营造各种复杂的关系网,他们这些同一批中举之人先天性的就容易走到一起。就像明廷的同年一样互为援手、左右朝政。

在众人的互相恭维当中,刘宣带着李翰、赵瑨、冯吉仁等考官姗姗来迟。在几位主考官的祝贺中,众人按照名次领取了刘宣专门为他们制作的崭新官服。

这种官服与明廷大不相同,形制比较简单,分为朝服、公服、常服三套。都是简单的长衫、腰带、外加一顶官帽,上面也没有描绘着花鸟鱼虫、虎豹仙鹤之类的补子。

其中常服为黑色,公服为青色,朝服为红色。

官员品级的大小皆有官帽来区分。官帽两侧缀有金属纽扣,其中铁质纽扣为七品以下官员、银质纽扣为四品以下官员,如果官帽上的纽扣为金质,那么带这个官帽子的就是三品以上的高官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章官制一

宴请了中举的读书人之后,刘宣马上又开始忙碌不停。

现在他治下有县城五十余座,但是真正能控制安稳的也就霍州、隰州二地的九座县城。这九座县城刘宣治理已经超过一年时间,县中的各级官员也全部深入基层。

在这九个县中,刘宣先后动员征集了一万多新兵。可惜这九座县城除了洪洞县之外,大部分都在吕梁山两侧的山岭之中。这些山区小县,总人口加起来也不超过二十万人。

剩下的晋中府十县虽然已经被刘宣占据半年,但是因为缺乏合格的文官治理,现在还是稍微有些混乱之中。

至于刚刚攻下的南部三十县,县政还在当地的驻军手中。所幸靠着临汾县以南的两万精兵,才能压住治下乡绅、胥吏蠢蠢欲动的野心。

面对这种严峻的局面,刘宣只能大开科举,拉拢底层不得志的读书人。

不仅如此,这段时间刘宣还要与麾下的文臣商议,尽快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官制。以求迅速的摆脱流贼盗匪的名声,让一些愿意配合的士绅投奔。

临汾城中,西河王府。

自从刘宣攻破临汾之后,西河王这种民愤极大的藩王自然而然的被刘宣砍了脑袋,用来拉拢民心。这个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的西河王府,也成为刘宣驻节行辕之所。

府中正堂,刘宣高坐主位之上。下面两旁坐着李昭云、孙登、周建、种平、赵胜、李翰、胡宽、赵瑨、叶谬之、王庆仁、李自成、刘勇、刘宗敏。王双喜等文武百官。

除了临汾县总部的官员外,李翰、胡宽、赵胜、叶谬之、王庆仁等外放文官都是刘宣用书信相召而来,紧急参加这次会议的文臣骨干。

刘宣轻轻喝了一口茶水润了润喉咙说道:“如今咱们初步在山西建立根基。只要稳住了阵脚,就不怕朝廷的围攻。但是现在各县之中行政混乱,已经急需要咱们制定官制,派遣文官治理地方了。”

刘宣这番话一说完,资格最老的李昭云接话道:“明代的官制虽然有可以采取的长处,但是各种疏漏之处也有不少。尤其是重文轻武这一条,咱们可是万万不能照搬才行。”

“现在正是咬紧牙关打天下的时候。历朝历代,开国之时总是重武将、轻文臣。到了坐稳了江山。文官的地位才会逐渐超过武将、慢慢上升。咱们也是如此,这一次制定官制,一定要彰显将军的功勋。”

李昭云这番话,刘宣也比较认同。从汉唐到宋明。哪怕是重文轻武的宋明两朝,开国之时武将的地位也超过文臣。就连后世文官治国的红朝,在建国之处,军中的武将地位上也超过了地方上的文臣。

况且现在他仅仅占据了半个山西,远不是高枕无忧、马放南山之时。更不可能自束手脚,让文官指挥武臣。

所以,听了李昭云这番话,刘宣马上点了点头说道:“老岳父所言极是,明廷重文轻武。咱们不能与他们相同。咱们这里要文武并重,要提倡出将入相。”

“比如堂下的赵胜贤弟,本是秀才文人。却能在在陕北统领大兵,屡败官军。如今更是能上马打仗、下马安民。这几个月来,赵贤弟配合旭升在晋中就干得不错。”

“晋中这段时间虽说不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是也是安然有序,平平稳稳。况且赵贤弟在晋中十县兴修水利,发动百姓五万人疏通河道。修筑水库,可以说功莫大焉。定将被晋中百姓记在心中。”

面对刘宣的夸奖,赵胜谦虚的笑了笑道:“将军言重了、言重了。仲德所为,皆是寻常,当不得将军夸赞。”

刘宣摆了摆手,继续说道:“咱们现在手中无粮,银子也少得可怜,所以前期不得不从士绅手中抢夺。这样一来,早已经与乡绅交恶,治理地方就不能在交给乡绅。如此一来,底层的乡县之中就需要数量极多的官员。”

“况且自从宋明以来,向来是皇权不下县、县令不下乡。乡县之中权利皆有胥吏乡绅把持。这样下来,朝廷根本不能动员乡县之中的力量。”

“偌大一个明廷,广有万里之地,下辖万万之民。居然奈何不了一个丁口六十万,甲兵三万的辽东八旗军。这是为何,就是因为朝廷根本没有丝毫动员能力。”

“咱们建立新的官制,可不能与宋明相同。要将官吏派往最基层,在制定俸禄之时,官俸要定高一些,不要像明廷一样一个县令一年只有二十多两白银。”

“一个县令,家中还有妻儿老小奉养,身边还有家丁仆人,二十两白银能干什么。即便是最清廉的海瑞海青天,自己不纳妾、不养不养家丁仆人,但是每年的俸禄仍然不够生存。一年下来,堂堂县令居然吃不起一顿猪肉,这样下去成何体统。”

听了刘宣这番话,主持制定官制的李翰接话道:“将军的意思下官等人已经明白,但是依照将军的意愿。一县之中,吃皇粮的官员就有几十人,再加上一些办事的吏员,只怕咱们并没有那么多银两发放俸禄。”

听了李翰这番话,刘宣豪气干云的笑道:“文恭不必忧虑,咱们拿下平阳府,查抄了四家藩王,再加上一些为富不仁的乡绅。缴获的白银已经超过两百万两,况且这平阳府五十座县城府库中也多少有些积存。按照咱们现在的家底,支撑个两三年问题还是不大的。”

“两三年之后,哪怕朝廷不来围剿,咱们也要打出山西,夺取天下了。况且只要官绅一体纳粮,按照平阳府的田亩之数,咱们每年的税收也有上百万两白银。”

刘宣这番话,大致制定了建立官制的原则。下面的文臣互相商议了一番,大致拿出一个草案。

刘宣看了看这个草案,最终还是将县令这个亲民官地位大大的提升了一番。

在明代官制中,知县一般为七品官。而刘宣为了加深对乡县的掌控,极大地提高了县令的地位,将县令定为五到六品官不等。(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一章官职二

眼见天色已晚,众人还在商讨之中。刘宣让府中厨子准备酒菜,与麾下的文武官员一同赴宴。等吃过了晚饭,刘宣让麾下的亲兵将外来的文官送归到驿馆之中。

等众人都已经离开,只见李昭云还等在大堂之中。李昭云为刘宣岳父,现在已经是临汾县中最了解刘宣的官员。

刘宣见岳父还没有回去休息,于是疑惑的问道:“天色已晚,岳父大人还有何事?”

“贤婿啊,咱们现在兵强马壮,已经有了割据称王的基础。此时称王,不仅能鼓舞士气、提振军心,还能在士绅中树立志向,招揽读书人前来投奔。”李昭云踌躇良久,最终还是直言相劝道。

刘宣稍微想了片刻,最终摇了摇头问道:“岳父大人,这番话是你有没有向旁人露过口风?”

李昭云猛地摆了摆手,生怕刘宣误会般说道:“贤婿呀!我现在还没有老糊涂,这种机密的事情怎敢随意露出口风。不过李翰、赵胜二人仿佛有这个意思,先后来探过我的口风,想让我当这个出头鸟问问你的意思。”

刘宣仔细想了片刻,终于忍住了称王的诱惑道:“咱们现在手中只有半个山西,实力还有些太弱小。现在称王只会被有识之士讥讽笑话。但是现在没有一个名义也不行,不如就叫吊民伐罪大将军吧!”

送走了欲言又止的李昭云。刘宣马上陷入数量繁多的文书当中。虽然有赵瑨能为他处理一些政务,但是五十个县城的文书还是能将刘宣埋葬在文书账册当中。

为了早日避免这种生活,刘宣以极快的速度建立了自己的文管系统。在刘宣与下面的文官几番商议斟酌之下。他治下的官制终于被制定出来。

刘宣治下,最高的权力机构的为大将军府。大将军府之下,下辖中书府、枢密府、监察府三府。

其中中书府设立侍中一名,为文臣之首,品级为为正三品。每年的俸禄为一千八百两白银,禄米十二石,另有一千五百亩免税田。

中书府侍中被刘宣任命为李翰担任。侍中之下另有侍郎二人,官职为从三品。每年俸禄一千五百两白银。禄米十二石,免税田一千二百亩。

侍郎协助侍中掌管民政,节制百官。这两名侍郎分别由赵胜、胡宽二人担任。

刘宣现在治下的领土,包括整个平阳府三十六城。太原府九城、汾州四城。这四十九座县城被刘宣分割为五个府,分别是晋中府、平阳府、隰州府、解州府、霍州府。

知府的品级定为正四品,年俸白银一千二百两,禄米十二石、免税田一千亩。

为了方便二人办公,赵胜调任为平阳知府,掌管临汾、襄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