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蜀汉的复兴-第3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三万吴国禁卫军对上三万季汉鸳鸯阵兵后。双方战斗不到一刻钟,战场局面就出现了彻底的一边倒。

    “嘿!”堪堪的避过了藤牌手后面的两根长枪,周处极为狼狈的从地上爬了起来。但就在他刚刚站稳的时候,只听“嗖”的一声,一支弓箭不偏不倚的正中他的左臂。

    因为是在如此地形作战,所以哪怕周处身为军队指挥官,也是没有全身披挂的。所以,这支弓箭的箭头毫无悬念的深入了手臂。

    “哼!”咬咬牙,用力的一扯,有着倒钩的箭头连带着一大块血肉被周处拔了出来。可是还不等他吸一口气缓解疼痛,又有两根长枪刺过来了。

    没得办法,只有再次打滚、后退,险之又险的避开这要命的枪头。

    “嘿!到底还是在帝都待久了,对汉军了解不够啊。这阵型就是传说中的鸳鸯阵么?好难打,比当年老子除三害还难!”

    心里嘀咕了这么一句,后面的亲卫已经迎了上去。周处稍稍有了点闲暇,在撕下一块战袍裹住自己左臂的伤口再抬头一看。周子隐只觉得睚眦欲裂:视线所及,自己麾下那些不断打熬身体,磨炼个人武技的精锐们。在敌人的鸳鸯阵面前,就犹如一个蹒跚学走的婴儿般。一身武艺没有发挥出半点,就被敌人合力给轻而易举的杀死了。

    打了将近一个时辰,周处明显的感觉到自己麾下精锐的急剧减少。而对方呢?伤亡是有的,但是极少极少。

    不仅如此,周处的目光投向远方:汉军的骑兵正在以极为缓慢的速度慢慢的从战场两侧绕道。说不得,最多一个时辰,敌军的骑兵就要对本方实现合围了!

    “这一仗,败了!大吴注定灭亡了!”有了这个念头的周处再也不犹豫:“无难军,听我号令,全军转向,要南侧突围!”

    或许是心有灵犀,在周处发出突围令的时候。吴军右阵的沈莹也指挥着解烦军向北侧开始突围。

    唯一死战不退的,是中军的绕帐。

    作为东吴精锐中的精锐,绕帐军的组成极为严格:宗室子弟、烈士子弟。毕竟,这是绕帐啊,是君王最亲近的贴身警卫啊。

    而且,他们的统帅,还是张悌!

    不过,不管是什么人统帅,不管是什么人组成的部队。终究还是挡不住客观实力的差距。到了战斗开打后两个时辰,周处、沈莹已经率领参与部队突围后。鸳鸯阵兵开始合拢绕帐军。

    伤亡迅速增大了,不少士兵终于承受不住战斗中的绝望和无力,开始自发的丢弃武器,向汉军士兵投降。

    然后,在军阵最中间的张悌,仍然大呼酣战,完全没有任何想放弃的意思。

    时间来到了未时。绕帐军阵亡的阵亡,投降的投降。到了此时,只剩下了一队约莫两百余人的部队,簇拥着张悌,被数万汉军团团包围。

    张遵在此时踏马上前,稍稍一抬手,制止住了本方士兵的前进后,站到了阵前:“对面的吴将报上名来!”

    “大吴尚书令张悌!”

    “原来是张巨先。本将大汉前将军张遵。巨先兄,战到此时已经足矣,投降吧,这个时候投降,不丢人。”

    “呵呵呵呵我张悌自幼年时便受诸葛元逊赏识,屡受关照教导。陛下登基之后,又将我从一个校尉一手提拔为尚书令。张悌深受国恩,如何能降?再说了,若是大吴将亡,没有君臣为其殉葬。那大吴这个国家,岂不是会被万世所耻笑。今日张悌绝不会降,愿为国家而死!为国而死,人生至乐也!”

    “我等誓死追随尚书令,为国而死!”

    “哎吴国,还是有国士的。”悠悠的叹了一口气,张遵右手轻轻举起:“放箭!”

    “这就败了?败了”

    “陛下,战情就是如此。巨先殉国,子隐、子光败走。现在,汉军已经朝着建业开进!”

    “这么大一个国家,从敌人出兵开始,三个月不到就亡国了。文彬,自古以来,有如此快就亡国的大国么?”

    “陛下,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汉军转瞬及至。何去何从,还请一言而决!”

    “哈哈哈哈朕岂是贪生怕死之人。顺民!召集你麾下的典校,然后出动我大吴的最后两万‘精锐’,朕要御驾亲征。便是战死在战场之上,也能坦然去见各位先帝了。”

    “陛下,臣惶恐。现在不管是臣下面的典校,还是那两万大军,都差不多已经逃光了。整个建业,已经没有可战之兵。”

    “嘿”咂咂嘴,孙皓很快就笑了起来:“善,诸位臣工,大家到底君臣一场。到了这个时候,朕也不为难你们了。朕待会就去后(防和谐)宫,先杀妻儿,然后自裁。诸君何去何从,请自便吧。”

    这话当然也就是说说罢了,皇帝本身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主动说出投降两个字的。当初之所以留着万彧不上战场,不就是在这个时候给皇帝安台阶的么?

    “陛下,何至于此。莫不如看看司马家,他们开城投降后,汉室也没有为难他们什么啊。相反,根据典校的情报,你也知道司马家现在其实在凉州过得很不错。陛下不如就此投降吧,以汉吴多年盟友的关系,想来汉室终究是不会为难陛下的。”

    “是啊,陛下,降了吧。汉军马上就要入城,即使是为了建业这数十万百姓不被遭受兵灾这一点,陛下也应该早点派人送上降表”

    “哐当”佩剑很是爽快的被仍在了地上:“非是朕贪生怕死,实在是为了我大吴的百姓,不得已出降尔。这就算朕这个大吴皇帝,为百姓们做的最后一件事吧。”

    西元277年十二月十六日,东吴丞相万彧出城,在距离建业仅仅五里路的地方向季汉前将军张遵递交了孙皓的降表。

    从孙权于西元229年正式称帝开始,东吴这个国家,历四十八年,四帝,至此亡了。

    从西元184年,张角三兄弟起事,东汉政府开始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掌控,乱世开始算起。长达九十三年的乱世,终于画上了句点。

    

第五三九章 汉室已复兴() 
孙皓这个人,做事情雷厉风行。所以,一旦决定投降了,他在后面做的事情就非常的爽快。

    在见过张遵后,孙皓就迅速的给各地镇守的将领、郡守写信。直接要求他们开城投降,以免百姓遭受兵祸。同时要求他们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坚持操守,千万不要学晋国的地方官,趁着亡国的时候把大量的资财出卖给世家——最后世家们吐出来的更多!所以,在后续的时间中,汉军对吴地地方的接手变得非常顺利。

    随着建业开城,孙皓投降。东吴各地纷纷举起降旗。即便如陶璜这样手里还握有东吴最后一支暂时可以自由活动,成建制武装的大将,在接到孙皓开城的消息后,也老老实实的整肃部队,然后率军来到南荆州向杜预投降。

    从十一月初开始就被罗袭围困在西陵的吾彦、成据等人,在看到孙皓的降表后,也迅速开城投降。

    至于淮南的钟会,也终于心安理得的开了合肥城,向马隆投降。

    到了西元278年的一月下旬,东吴的荆、扬、交三州所有县城全部插上了大汉的赤旗。整个接受过程显得非常的顺利。

    同样也是在这一年的一月下旬,长安的命令也到了建业。

    刘谌在圣旨里对南征将士们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赞扬和勉励。大司马府则是对参战士兵的赏格、抚恤做了明确的说明。同时,也下达了一系列的晋升命令。

    张翼晋升为元帅,罗宪、张遵、杜预、马隆晋升为上将,王濬晋升为中将,罗袭晋升少将其他参战将士,基本都晋升一级。而对东吴的诸多降将,也根据其原有职务,分别予以一定的军衔。

    而总理府这边,则是人事任命。

    杜预任荆州刺史、王濬任扬州刺史、马隆任交州刺史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只是在荆扬交三州之上,居然还多了一个东南总督。

    不过这总督的人选,居然不是这次灭吴立下最大功劳的张遵,而是关彝的铁杆心腹:马过。

    “令行,大司马让我转告你。接到命令后,就迅速押送孙皓等东吴宗室回朝。到时候有新的任命给你,可不要有什么委屈啊。”

    “嘿!改之,咱们涪陵郡出来的兄弟,哪个还在乎这些?兄长就是这时候把我一撸到底,我也不会有任何怨言啊。嗯,东吴的府库钥匙、各种账本都在这里了。哎呀,我在这里一个多月,江东的这些世家送来的豪宅、美女差点就让我迷乱了眼。你在这个位置上,可得小心一点。常阎王那家伙可是六亲不认的。”

    “嘿嘿,你怎么知道下个月常阎王马上就要亲自来江东视察?话说,你有什么事情还没有收拾干净的?赶紧的把手尾弄清楚。”

    “哪有?哪有!我张遵再怎么说也是复兴社的大股东之一,怎么会在乎这点蝇头小利?”

    “呵呵呵,想来也是如此。好了,令行早日收拾行装率军北返吧。按照大司马的安排,整个荆扬交三州,暂时留兵十万。其他的,全部北返。”

    “嗯,接下来对江东世家清查户税什么的,其反抗一定不少。多留一点兵是肯定。如此,我先安排一下留守部队,三日后启程。”

    “善,令行回去的时候,从淮南走,把钟士季带去长安。”

    “哦?好,我知道了。”

    西元278年3月,张遵率领南征将士顺利还朝,刘谌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灞上迎接。

    接下来当然是献俘,东吴君臣拜见汉帝的常规流程。

    在这样的常规流程中,被穿越者教导出恶趣味的刘谌,也笑意盈盈的对着下面拜见自己的孙皓道:“孙卿,可看见这把椅子了?朕在长安为卿设此座已经很久了。”

    “臣在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久矣。”

    呵呵朕可不是司马家那些废物,朕的子孙绝对能够守好这份基业,不用跑到南方去偏安所以,你那个位置看来是永远都用不上哪。

    “孙卿好胆色,如此,你听封吧。”

    “臣恭听陛下圣裁。”

    “朕封你为顺命侯,裂云中郡北舆一县之地给你。这块地域内,所有的军事、民政都由你自主。赋税嘛?你到底只是侯国,朕已经给归命侯下了命令,每年归命侯国内的所有收入,有两成作为赋税上缴长安。顺命侯国也参同此例吧。”

    “臣多谢陛下不杀之恩,容臣冒犯,臣去了北舆,除了孙家宗室之外,可否延揽外姓人才为北舆侯国效力?”

    “当然可以。”

    “如此臣就有底了,请陛下放心,臣在北舆,定然会陛下守好北疆!”

    所谓北舆县,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市。这个地方在汉代,可是实打实的边境地区了。在季汉所处的这个时代,此时的北舆附近,主要就是拓跋鲜卑的势力范围。

    当然,现在的拓跋鲜卑已经分裂成了三部。在他们没有再一次统一之前,孙皓的北舆侯国还是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汉民族的生死之敌从来都是来自北方。光是安插孙皓这一颗钉子还是不够的。

    在孙皓等人离开之后,刘谌在关彝的陪同下接见了钟会。

    “士季之名,朕在十多年前便已如雷贯耳,昔年阳安关下匆匆一见,一别已经十有五年了。”

    “劳烦陛下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