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900-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人知道的是,一路上这几个日本人把飞艇前前后后转了个遍,接着拍摄风景把飞艇用相机拍了个遍。

    显然日本人是在研究飞艇,自从杨潮用飞艇跟俄国人空战之后,全世界都开始关注这种飞行物,开始研究飞艇的军事价值,日本人自然不会放过,可是他们没有钱直接买一艘,造呢现在也没有能力,只能来齐柏林飞艇上来偷偷研究了。

    日本人一路上还拿出各种仪器,在包厢中不断的测量,等到了美国的时候,他们的笔记本上已经记录了厚厚一本数据。

    当然日本人没有得到高空的资料数据,因为这艘船可不是高空飞行,而是距离地平面只有300米左右低空飞行,因为飞的越高,对技术的要求就越高,以目前的技术还做不到,杨潮能做到,是因为他的那艘飞艇是外星飞船整个打造出来的,密封性和坚固性自然极高。

    另一个原因就是,万米高空的空气十分稀薄,只有海平面的三分之一,浮力也就低了很多,也只有三分之一的样子,如果飞到那么高的高空,这艘飞艇别说载人了,连自身重量都负担不起。

    飞艇出发后,杨潮就不怎么关心了,反正他知道这艘飞艇肯定会成功的飞到美国,一路上连太大的风都不会遇到,因为他的计算机中有整套的天气观策模型,通过地球轨道上的探测器监控着,这半个月都不会有大风大浪。

    杨潮在山东十分忙碌,也顾不得多关心飞艇。

    杨潮能争取到在山东进行招商引资试点的机会,可以说是跟康梁集团勾结的结果,为此他负有替康梁集团提供武力支持。

    本钱就是关外那十多万士兵,由爱国学生、东北子弟和土匪组成的军队。

    其中学生军已经被杨潮命令吴佩孚裁撤,土匪军则转头交给北洋军去收编,只有五万人的东北子弟兵,杨潮让他们坐火车直接到青岛。

    杨潮这一系列举动,让康梁还十分不满,梁启超发来电报责问,为什么要将土匪交给北洋军收编。

    杨潮告诉他们,那些人留着无用,还要靡费钱粮,告诉他们最有战斗力的,其实是东北这些子弟兵,同时告诉他们,将这些军队留在山东,足以震慑宵小守卫京师了。

    梁启超还对杨潮强行解散学生军不满,这一点杨潮决不妥协,坚持认为这些人就该上学,甚至去留学,学习先进科技,成为詹天佑那样的工程师。

    最后在杨潮保证,一旦有人以武力凌迫皇上和维新,杨潮愿意像上次那样,组建二十万大军勤王,这才让康梁放了杨潮一马,说起来他们之所以看重杨潮,还是因为杨潮有顷刻间组建十几万二十万大军的能力,那种组织力是这些书生难以想象的,而让他们放心的是,杨潮又不抓军权,打完仗想的不是拥兵自重,而是立刻就要裁军,完全不像袁世凯那样的奸臣。

    杨潮之所以忙,就是因为吴佩孚带着这些兵回来了,一起回来的还有两百多个学生,吴佩孚裁撤学生军到最后,这两百个学生,硬是不想在回学校去读书,他们表示要保家卫国,投笔从戎。

    “既然死活都不愿意上学,那就让他们去军校吧,告诉他们,学不好军事理论,我是不会要他们的。”

    “让他们去哪所军校?”

    吴佩孚迷茫的问道,他以为杨潮又会送这些人去德国呢。

    杨潮看着他,咪眼笑起来。

    “我觉得你学的也差不多了,德国人教你的那些东西,教材也都带回来了,我想经过这次战争,你其实比绝大多数德国教官对战争的认识都更真切,所以你从战争大学中毕业了。”

    杨潮没打算让他再去德国读书,吴佩孚想了想通过这次战争,他提高了很多,但是也看到了更多的不足,本来还打算再去学一年,学一年也就完成了学业,其实这年代的军校,学期都不长,一年到两年时间而已,最长的也不过是四年,但那是军民两用的课程,比如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工程学等等。

    但是听这话杨潮不打算让他再去了,吴佩孚想了想,那些理论知识,从书本上也能学到,其实去德**校学习,教官告诉他们,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去德**队中实习,吴佩孚已经参加过了那么大规模的战争,实习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所以,你就是最好的老师。你要将过去学到的总结一下,无论是理论还是经验。然后传授给这些学生。我们缺教官啊,现在北洋也不可能帮忙,他们的军校拒绝你们进入。不然我都打算让这些学生先去北洋的。”

    “还有马豁瓦他们,也跟你一起学。当然,他们可能不服你。能不能降服他们,其实也是你自己的学习!”

    杨潮又告诉吴佩孚,说马豁瓦那群华勇连背景的军官,也将跟他学习理论。

    这确实是很大的挑战,这些人每个当兵都超过八年,军事技能是没的说,步枪、机枪、大炮都玩的顺溜,唯一的劣势是,都是贫苦人家出身,一个个过去几乎都是文盲,包括他们的军官马豁瓦文化水平都不高。

    虽然现在全都脱盲了,也只能够读书写字,只能读不懂太晦涩的书,写不太好看的字,他们属于经验极为丰富,但是理论十分缺乏的人。

    这些人,就让他们跟着吴佩孚学,如果能接受到足够的军事理论知识,也不错,如果实在学不会,也不用勉强,做一个中低层军官,他们绝对够格了。

    不过马豁瓦带领的这些人在这次战争中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说实话,他们对吴佩孚这个书生,还是很不服气的,说打枪,不如他们,说军事技能不如他们,不就是多读了几年书吗,凭什么压在他们头上。

    一听到这些人要跟自己学习,吴佩孚也不由得头大起来。

    军事组织,往往就讲究一个上下尊卑,而且论资排辈情况十分严重,吴佩孚如何让这些人服从自己,这确实是极大的考验,这些人比他来的更早,这些人是他的前辈,心理上本就不服,又觉得他们比吴佩孚强,怎么才能驯服这些人呢?

    看到吴佩孚为难的样子,杨潮摸了摸胸口,告诉他:“用心!”

    军事上交给吴佩孚,杨潮则开始制定一些思想上的东西,比如保家卫国之类的,但是绝对不空泛,而是切切实实从各个方面,比如族群竞争了,社会丛林了这些方面强化这些士兵的压力,说白了就是社会达尔文那一套。

    “你们知道俄国人为什么要杀你们的家人,奸yin你们的妻女姐妹吗,我告诉你们这就是世界,弱肉强食!”

    “世界上有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的国家和民族,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住在世界的东方。白人住在世界的西方,他们跨过上万里的路程,跑到我们国家杀人放火。这不是个人仇恨,这就是两个民族之间的竞争,争夺生存空间,就跟虎狼抢夺地盘一样。弱的只能被抢走生存的地盘,沦为野狼、野狗,最后饿死在草原上。”

    把人群比喻为狼群,把失败的国家,比喻成失败的野狼,失去了一切,孤寂的流浪,这些东北的子弟,大都见过狼,很多人都知道草原上那些年老被赶出族群的野狼,其实是很可怜的。

    让他们将民族跟狼群对等起来,让社会达尔文的学说,刺激他们的民族危机意识。

    “那马豁豁上尉,也是来杀我们的狼了。”

    一个愣头愣脑的东北士兵说道,他说的是马豁瓦,但是大家都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豁豁。

    此时马豁瓦也在旁边听课,立刻面色不悦起来。

    杨潮摆摆手:“马豁瓦上尉不是来争地盘的狼群里的狼,他属于被人抢走了地盘的狼群的狼。马豁瓦上尉是波兰人,波兰你们不知道吧,把地球仪拿过来。”

    让士兵把自己办公室中那架巨大的地球仪拿了过来。

    “本来地球上是有一个波兰的,但是被俄国人、奥匈帝国人和德国人给灭了,所以世界上就没有波兰了,我们冯上尉就成了一个没有国家的人。”

    一个个士兵哦了声,同时看向马豁瓦的眼神充满了同情,淳朴善良的中国士兵的眼神,让马豁瓦心里很不是滋味,把杨潮八辈祖宗都骂了一遍,但是突然想起来,对啊,他是个波兰人啊,又不由得哀伤起来。

    JeszczePolskaniezgin??a;Pondhasperished;波兰没有灭亡

    Kiedymy?yjemy。Solongaswelive。只要我们一息尚存

    obcaprzemocwzi??a;Whatfnvioleakenfromus;波兰就不会灭亡

    Szabl?odbierzemy。Wewillrecim;sabreinhand。举起战刀,收回失地……

    突然一首熟悉且陌生的歌曲在马豁瓦耳边响起。

    他突然失控了一般,跟着默默唱了起来,最后唱的热泪盈眶,才发现不对劲,太丢人,一言不发低着头走了。

    这首歌是后世的波兰国歌,名字叫做《波兰决不灭亡》,是拿破仑麾下的波兰军团英雄领导人东布罗夫斯基的好友为了歌颂波兰军团,鼓励波兰人复国而创作,当时波兰第三次被俄国人和普鲁士瓜分,所有有大量的波兰人加入了拿破仑的军队,为了复国而战。

    这是一首十分爱国的歌曲,但是又十分悲壮和哀伤,杨潮认为中国只有那首东北被日本占领后,东北人中流传的《松花江上》可以比拟。

    杨潮之所以知道这首歌,是因为上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波兰姑娘,那小妞是杨潮见过的最爱国的女人,而且对苏联模式的中国极不友好,当时既为了出气,也为了锻炼自己,杨潮费尽心机泡上了波兰妞,然后每天都会听到波兰妞唱这首歌,久而久之就学会了。

    看到马豁瓦失落的离开,很多士兵心里都升起一种深深的哀伤。

    “我们的冯上尉没有了国家,刚才那首歌是写他们的岳飞的,所以他听了很难过。你们想像冯上尉那样,没有自己的国家,没有自己的老家吗?”

    杨潮大声问道,在坐的一百多个人,都是东北士兵中的佼佼者,作战勇敢,苦大仇深,而且学习能力强,都是军官。

    “不愿意!”

    听到这些士兵的声音,杨潮很满意。

    然后他接着道:“现在我教你们一首歌,名字叫做《松花江上》,大家跟我唱,‘我的家乡在东北松花江上……’”

第一百四十四节 波兰复国组织() 
一首松花江上,虽然跨越了时空,但是威力还是那么的强大,一首歌唱哭了大多数东北士兵,后世这首歌能让东北军发动兵变,这个时代同样能唱哭东北人,就是那里面有浓浓的思乡之情。

    越是受苦难的民族,往往民族凝聚力就更强,爱国感情就越炽烈,就好像厚实的中国,好比波兰人,但是杨潮却很难在满清时期激发主要以汉人为主的百姓民族和国家意识。

    好吧,杨潮用故乡意识代替了国家意识,毕竟这还是一个极为别扭的国家,主体民族是受压迫的,满人才是统治者,强调民族国家弄不好搞出革命了,那时候杨潮就成了第一个被镇压的对象。

    但是看来效果很好。

    第二天几乎整个军营中五万士兵就都会唱了,这种歌曲在客居山东的东北人心中,还是很有感染力的,虽然他们大半的人真正的老家其实也在山东,但是不乏很多数代人都扎根东北的。

    于是sao动开始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