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900-第2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组建监察机构的过程中,李富安不会受到任何掣肘,他的监察机构人员数量不受限,预算不受限。而且将来这个监察部还将直接向他这个副总统负责,甚至杨潮建议形成一种制度,那就是日后的副总统将一直负责监察部。

    李富安等于是监察部门的创建者,这就形成了政府高层的权力制衡,总统纵览全局,是决策人,而总理负责具体的内阁事务,算是拥有行政权力,而副总统将拥有监察权,可以制衡总理和总统权力。

    有这个权力做后盾,李富安觉得自己做出政绩是十拿九稳的,他有足够的人脉和经验,他最早的时候只是在赫德的海关任职,当时的海关是大清最清廉的部门,他对清廉有深刻的理解。

    后来他在杨潮的支持下从山东出厂税务司做起,之后独立负责组建新的税务部门,他对机构清廉有深刻的认识,他深知道监督对反腐的重要性,中国历朝历代之所以对**屡禁不止,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现代的监察机构。

    当然让李富安尴尬的地方也有,比如真如赫德所说的,要让中国人清廉比让洋人更难,中国诚信文化的缺失,尤其是知识阶层中诚信文化的缺失,做官的人天然的感觉自己应该发财,千里为官只为财的挂念深入人心,有权力不用过期作废,不给自己谋福利那是傻子。

    这是真正腐朽的传统文化,要对抗这种文化,确实很艰难。李富安当年组建税务司的过程中,摸索到了两个方法,第一是组建严密的监察机构,第二是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

    李富安为了彻底反腐,当年的监督部门的人数一度比税务司的工作人员都多,当然等制度确定后,所有人发现**的代价太大,同时工资又足够吸引人的时候,慢慢也就习惯了清廉,监察人员的数量才开始降低。但是惩罚力度却有增无减,对**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一旦发现,立刻开革,并且登报公示,让**分子臭名远扬,永远没有政治前途,对那些贪腐数量巨大的,还要进行司法介入。

    拥有丰富经验的李富安,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制度,他向总统提交的人员规模,将达到整个政府职员数量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他将会控制整个政府机构中三分之一的人员。

    这是巨大的权力,如果米青是一个有政治意识的总统,是不可能答应的,但是米青根据过去的协议答应了,没有任何犹豫。

    仅此一点,李富安就有足够的理由鄙视米青了。

    之后他在极短的时间内,抽调在山东、东北等地的富强党骨干力量,同时在学校中招募没有任何参政经验,没有受到官场腐蚀的热血青年,以山东的骨干力量,带领这些还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在全国开始进行反腐调查,掀起一波一波的舆论关注。

    本以为这会是他的巨大政绩,可是没想到的是,很快舆论的注意力就被米青吸过去了。

    这时候李富安才发现,虽然**是中国人几千年来都痛恨的行为,是永远的社会焦点,可是跟发财比起来,中国人还是更关注自己的那点小钱钱。

    当然关注这些的,只是市井粗俗之辈,有家国观念的精英,还是更关心国家的。更关心李富安的反腐的。可是很快米青又用殖民地问题,将那些经营的目光也吸引了过去,相比反腐,这些民族主义者对开疆拓土的关注又更上一层。

    如果说提升工资,这种事情是米青那个女人想出来的,那么跟英国人快速的达成协议,这种外交手笔,李富安就绝不相信是米青的能力能够玩的转的。

    这时候李富安的目光才投向了北方,他明白总统不是一个人,她的背后有一个男人。(。)

第三百六十三节 分裂() 
那个人如同巨大的阴影一般,哪怕已经不在国内,却依然影响着他们,这种感觉让李富安十分的不安。

    有的人的动力来自于压力,有的人来自于理想,有的人来自于****,而李富安的动力则来自于这种不安,他内心深处很没有安全感,这种不安催促他不断的攀爬,因为他需要外界的证明。

    跟杨潮对抗,李富安没有勇气,而且直到如今,李富安都认定,杨潮是支持过他的,只因为他输了才去支持米青,如果他能够证明自己,杨潮一定会再次支持他。

    所以他要打败米青,他第一次将这个女人当做了他真正的对手看待。

    就好像他曾经将他的弟弟当做对手,无论是读书认字,还是留洋读书,因为他不是他父亲的亲生儿子,他是过继过去的,而他的亲生父亲早亡。他养父对他很好,好的让他没有任何怨言。但他到底不是亲生儿子。

    尽管有各种缺陷,但是李富安的智商绝对不低,他很容易就看到米青的一系列政策中的缺陷。

    那种普涨工资在他看来,就没有什么效果,根据最新的统计结果,他发现,虽然给超过一半的低技术劳动者涨了工资,更是带动了全国性的劳动力价格上涨,带动了物价的普涨,最底层的那些工人的工资涨幅在物价中完全被抵消掉了,生活水平并没有明显的提升。

    因为中国依然是一个劳动力过剩的国家,城里工资增长,农村的劳动力就涌入城市中,农村劳动力带给低技术工人的竞争压力巨大,甚至很多根本不需要技术的杂工的工资不但没有涨,而且降低了。

    李富安很清楚,当涨工资运动酝酿一段时间之后,会积累起新的民怨。

    而资本家中的怨气已经出现了。

    别的不提,富强党内部的怨气就已经公开化了,甚至造成了组织内部的分裂。

    分裂从什么时候开始。恐怕从战前杨潮允许和鼓励富强党成员投资创业就开始了。

    以前的富强党,大都是留学生的时候,年轻、激情、理想化,那时候大家都是纯洁的。可是一旦牵扯到了利益,于是分化就开始了。

    说到底这不是一个完全军事化的党派,虽然比美国那种菜市场一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组织要严密的多,成员还是要服从重要决议,比如这次涨工资。富强党成员如果不配合,那么就会被开除;可是也没有弗拉基米尔那种军事化的组织严密,不干涉个人的生活,一个成员,想干宣传的就去干宣传,想管后勤的也可以申请调到后勤部门去,甚至不愿意承担任何党务也可以;组织更是不干涉个人的私人生活,不干涉个人的事业发展,允许大家获得事业的成功,不谋求他们完全奉献。

    所以这是一个比国内那些半成品组织严密。又不及苏俄那种组织严密的组织,在服从统一管理的同时,成员享受到充足的自由,这种自由,尤其是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让怨气出现后就开始扩散,而且很快相同的观念就开始形成新的派别。

    首先是对宗旨的理解就开始出现分化,富强党的主旨一直是强国富民,但是是两个方向,强国和富民。先强国还是先富民,这两种观念始终存在,杨潮在的时候,确定的方向是先强国后富民。杨潮能压制的住一切,所以没有任何疑义。

    可是杨潮一走,本来就对方向问题有不同见解的两方就开始分化,米青这次的日薪一两运动,则强迫所有的富强党成员企业增长工资,这在那一批始终把富民当做理想的人来说。没有任何困难,很乐于接受。

    可是在企业家中,由于受到利益影响,他们并不认同这种观念,办企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恶人,不管原来是什么理想,很多都转变为强国思想,因为强国就意味着要集中,聚集资本,扩大工业。

    因此在富强党企业家中,越来越倾向于强国派,米青的运动不但影响了他们的收入,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理念受到了挑战。

    李富安很容易就跟这批人成了一个派系,不仅仅是因为他要跟米青对抗,也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强国派的人物。

    强国派的人物,通过不定时的聚会,私人聚会,开始表达着对政府的不满。

    这些人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力量集中,关键是手里还有钱,他们决定办自己的报纸,脱离富强报,取名强国报,开始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他们完全支持李富安的政绩,在全国范围内,发出反腐倡廉、强国和工业化的声音,以自己的喉舌的出现为标志,富强党这个组织开始走向了分裂。

    米青对此并没有太过关切,因为这批人真的只是少数,以一千来个资本家加上大量的民族分子为核心,总成员还不到两万,而富强党的总人数现在已经超过了百万,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内部派系而已。

    而且她也不认为内部派系有什么问题,凡是自由的组织,都有这种派系,美国人、英国人都是如此,她没想到的是,在她执政的后半期,这个小派系将成为她执政的最大阻力。

    米青也没有精力关注这个问题,她现在的注意力在调停欧战。

    随着跟英国和解,她的威望极度提高,这种被全民歌颂的感觉,让她十分享受,根本看不到任何危机。

    而调停欧战很显然将让她的威望进一步提高,因为这是一次中国国际地位的巨大证明。

    中国将从一个任人欺凌的东亚病夫,变成一个可以在世界上发出,不容忽视的声音的列强国。尽管她早就是强国了,但是她需要一个证明。

    而这次调停,就将是一次加冕礼。

    米青向各国发出了调停的照会,表达了对世界和平的关注,这一次没人不给面子。

    德国倒是真想体面的退出战争,英法虽然不愿意就此停战,但是不想这时候得罪中国,美国对于就这样结束战争其实也没有太多的抵触,因为他们的目的基本达成了,那就是削弱英法霸权,同时捍卫了他们的债务安全。

    所以他们还是给了面子,立刻在北京召开和会。(。)

第三百六十四节 休战() 
英法、德奥两大集团,以及关系复杂的意大利和美国,总共六国代表齐聚北京,至于比利时、保加利亚等国家,他们只是列席会议,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力。

    可以说北京和会就是这六大国家和中国操控的。

    会议谈判的异常激烈,因为各国都有不同的诉求。

    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要求是,双方以战前的领土结束战争,但是奥匈要求吞并塞尔维亚,或者他们允许塞尔维亚成为一个奥匈帝国中的一个自治共和国,现在奥匈新皇帝已经开始进行改革,允许境内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甚至波兰组建自己的政府,在加上一个塞尔维亚(斯拉夫人)的政府,形成四元帝国。

    奥匈表示,一个涵盖南欧四大民族的帝国,有助于维持该地的稳定。俾斯麦曾经说过,奥匈敌国的存在有利于欧洲的和平,如果没有奥匈这个可以维系各个民族的国家,欧洲也必须组建一个类似的国家,否则南欧就没有和平可言。

    这场战争就是因为奥匈和塞尔维亚的争端为导火索的,所以要是奥匈吞并了塞尔维亚,意味着他们获得了胜利,这是英法根本不能接受的。

    德国人的要求是,和会承认他们跟苏俄签订的条约,也就是让欧洲国家承认白俄罗斯以西的所有领土归属德国。

    虽然德国的诉求没有伤害到英法的利益,德国人也表示会撤出法国领土,可是英法还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