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1900-第4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营是武定府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城,比府城要繁华的多的多,甚至靠近东营的利津现在发展的都比武定府城繁华的多了,战后大繁荣开始三年后,东营等大城市终于达到极限了,地价、人力大幅度提高,距离东营最近的城市利津,就成了转移东营产业的不二选择。

    经过几年的发展,利津县出现了大量纺织业,郊区已经形成了工业区,同时利津和东营之间的道路建设的非常好,货运基本上都走公路,运价十分低廉,这不到40公里的短途运输上,灵活的汽车运输,拥有绝对的优势,铁路根本就无法竞争。

    公路的发展让过去的电气化铁路破败了,年久失修,仅靠客运维系,不但无法自负盈亏,甚至俩正常运营都做不到,所以去年武定府决定放弃这个地方,要不是杨潮接手,这里的路基都要扒掉,然后卖给一些工业企业建厂。

    杨潮让西门子改造这条断线铁路,第一是作为实验,第二也不影响两地运输,第三也不用重新征地,这几年这里的地价已经涨到了天价,虽然还没有美国的泡沫大,但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价格。

    当然除了不用拆迁外,改造这条铁路比新建都要困难,旧铁路的路基甚至都要扒掉,重新按照最新的技术建设,老式铁路的路基无法保证新式铁路的稳定。

    好在距离短,西门子认为一年时间就能完成,然后进入试验阶段,如果试验没有问题,最晚后年就可以推广开来。

    杨潮很重视的视察了这条铁路的施工,发现利津县确实比以前繁荣了太多,他站在城外已经看不到城墙了,城墙倒是没有拆,中国许多法律学习美国,而美国又继承自英国,英美体系,甚至整个西方文明,对历史文物都十分重视,不重视也不可能拥有那么多古代遗迹,所以没人敢拆城墙,只是周围的高楼大厦太高,也太多了,遮住了城墙而已。

    对利津县的发展,杨潮还是比较满意的,这并不是利津县的官员有多么高明,纯粹是一个市场选择,他们只是做好了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繁荣是经济发展带来的。

    利津甚至不是发展的最好的,这几年发展最好的城市是胶州,青岛已经容纳不下过于庞大的工业企业了,所以自然而然要向外发展,许多老企业虽然还没有迁出去,但是新建的工厂第一选择已经不是青岛,而是就近的胶州了。

    比如扬子汽车第二期工厂就选择了放在胶州,杨子汽车在胶州设厂,可以很方便的利用青岛的金属加工业,从青岛很方便的采购来零件进行组装,然后在将成品通过青岛出海,因为这个地利,过去被青岛黑洞效应吸的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的胶州终于得利了,这几年间已经成了一个2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了。

    靠着青岛发展的不仅有胶州,即墨也分了一杯羹,只是即墨人对青岛的工业不太欢迎,一开始青岛的德国人来即墨买地,即墨县附近的地主们高傲表示,一分地都不会给德国人,因为修建胶济铁路的时候,德国兵可是在即墨杀过人的,而当时阻挡德国人修铁路的,正是这些大地主。

    因此最初几家新建工厂落户了胶州,而工业这种东西,是有聚集效应的,比如某条街最初出现了几家电子商店,最后很可能发展成电子一条街,最早的几家工厂落户胶州,结果吸引了后来的相关工厂,胶州自然就滚雪球一般的状态起来,有工业就有钱,胶州自己修建了通向青岛的大道,这样就抵消了胶济铁路先经过即墨后经过胶州的距离劣势。

    当然即墨也不是没有任何收获,毕竟青岛的德国工业现在已经不足一半,民族资本才是占有统治地位的,很多看似大量德国人工作的工厂,背后的主人都是中国人,很可能是很少来工厂的上海银行家。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这次起…点515粉丝节的作家荣耀堂和作品总选举,希望都能支持一把。另外粉丝节还有些红包礼包的,领一领,把订阅继续下去!】(。)

第五百二十节 城市大农村() 
PS。 奉上五一更新,看完别赶紧去玩,记得先投个月票。现在起…点515粉丝节享双倍月票,其他活动有送红包也可以看一看昂!

    靠着青岛即墨和胶州发展起来,靠着东营的利津县发展起来,同样的例子还有靠近烟台的福山县、宁海州,另外还有自己发展起来的莱芜、潍县,加上老牌城市济南、济宁,还有周村、张店、蓝村等一大批从村庄、小镇发展起来中小城市,让山东的城市化率终于达到了35%左右,同时一大批小镇还只向城镇方向发展,纯粹的农业人口已经下降到了40%一下,这个古老的地方正在快速的脱离农业社会的味道。

    只是杨潮感觉到山东的城市中存在一种古怪的味道,不但没有西方国家那种城市的味道,甚至连上海这样的老城市都差别很大。

    这种怪怪的味道是来自于文化,文化是来自于生活,因为山东城市中的生活,让杨潮很陌生。大量刚刚来到城市的人,身上的传统农村生活印记太浓厚了,在急速城市化中,他们的数量如此的庞大,几乎瞬间就淹没了原本的城里人,将整个城市都同化了。

    什么是农村生活,那是一大群人居住在一起,邻居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亲戚关系,习惯互相帮助,习惯一起合作,在农村中,盖房子是不需要付工人工资的,因为帮自家盖房子的往往都是亲朋好友,只需要给他们每每的准备上几吨美餐,他们之间的劳动力换来的酬劳不是金钱而是亲情。

    长久以往,互相帮助,互相之间留下了算不清分不明的错综复杂的人情体系。

    当这些村里人来到城里的时候,他们将农村时候的关系也引了进来,他们可以的选择居住在接近的地方,在乡下他们住在一个村子里,在城市他们大都选择在某一条街安家,然后平时经常走街串户。你可以看到端着茶壶的老人到邻居家一坐一天,在邻居家大大咧咧,浑然当成自己家一样,因为邻居可能就是他的老哥哥。

    光是生活也就罢了。连生产都是如此,很多农村人来城里定居,不是自己闯进来的,而是被人带进来的。很多新市民,甚至是大半新市民。都是沿着这个路子进入城中的,他们有的是某个亲戚在城里安家立业,然后将亲戚朋友也带进了城市,亲戚朋友就先在他们的铺子里,作坊中,工厂里工作,积累资本,然后自己又开新铺子,新作坊和新工厂。

    这种产业膨胀的模式跟过去几百年中晋商、徽商等商帮的传承模式如出一辙,脱胎于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乡村文化。那种一个学生考上了大学,全村人掏钱资助的情况,一点都不稀奇,甚至是一种社会现象,那么这个大学生毕业后,就不仅对自己家庭,对自己家族,甚至对整个村子,整个族群都负有责任。

    而做生意的人起家,整个家族出资给他做原始资本的情况。也很普遍。

    于是造成了一人成仙鸡犬升天的情况,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就带起了一个宗族进城定居,一个村庄进城定居的情况,由于很多都是举家、聚族迁入。将农村的社会关系,生活习惯,和伦理道德完整的带到了城市,形成了很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

    这跟杨潮想象中那种城市发展将乡村直接摧毁,从实体上到文化上彻底摧毁的想象完全不一样,顽固的中国百姓不是城市摧毁了农村。不是城市文化取代了乡村文化,而是乡村文化侵入了城市,在城市中生根发芽,最后是乡下人将城市变成了一个大农村。

    这种现象杨潮没有想到,但他并不抵触,只是略有所思,一个社会平稳发展,总是会有传承和替代,不可能断代发展,后世中国的城市文化跟乡村文化截然不同,那是激进的历史造成的,而现在没有那种激烈的革命发生,所以文化的传承就出现了连续性,当然杨潮相信城市文化跟乡村文化还是有所区别的,最后城市中肯定会在乡村文化,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诞生新的文化,毕竟这不是几十、几百人居住在一起的小国寡民式乡村,而是一个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聚居的复杂社会,必然有更复杂的文化形态。

    乡下人进城了,那么乡村呢?也没有废弃。

    杨潮发现,很多人在城市中定居了十几年,二十年,向别人介绍的时候,依然习惯以自己乡村的名字来介绍自己,会说自己是李官庄的,是杜家村的之类的,显示出他们在心理上还没有跟乡村割裂。

    心中没有割裂,行为模式就不可能割裂,所以很多人会定期回乡,很多人举家在城中,过年又举家回乡村。很多人挣了钱第一件事,不是在城里买房安家,而是回农村盖房子,盖体面的房子,尽管他们一年中可能就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去住几天,可依然乐此不疲,还出现豪宅化的攀比风。

    很多最靠近城市的乡村中,出现大量的豪宅,杨潮不由想起荷兰在海上马车夫时代,很多城里人发了大财,也在乡村中建造别墅,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同样的情结。

    在城市中发展,不忘记乡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祖坟、祠堂在乡村,很多人建豪宅之前,必须先修祖坟,很多人认为自己发财是祖宗保佑,或者是祖坟风水好。

    在嘈杂的城市中生活工作,在宁静的乡村度假休闲,这倒也是不错的调节,杨潮自己都很向往这种生活方式,就是不知道等城里的下一代成长起来,会不会继承他们父辈的文化,会不会出现瞧不起农村人呢?

    反正上海就有这种情况,阿拉上海人可是真的瞧不起乡下人,而且乡下人,乡巴佬在上海可是一个相当严重的贬义词,上海人高傲的认为,世界上除了上海人,就只有乡下人,把其他地方的人都一起鄙视了。

    杨潮很悲观的认为,这种情况几乎必然会出现,因为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笑贫不笑娼的劣根性,发家致富往往是一个人最大的奋斗动力,后世为了挣钱不惜冒险去国外经营的华人,让中国人跑遍了全世界,连黑非洲都随处可见中国人就知道了。

    这种动力一旦被激励起来,中国人可是相当可怕的,能创造一个个财富神话,也能突破一个个道德底线,山寨什么的都是小儿科,毒奶粉之类的才更可怕,那是泯灭良知的行为,渴望财富不是错,笑话穷人却不好,不择手段的追求财富更是大错,归根结底是中国人心中没有拷问良知的机制,因为这个民族太过现实主义了。

    杨潮不知道城市中的教育发展能不能在中国人心中种下道德种子,让他们坚守一个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的准则,但法律上一定要对此严加制约。

    杨潮建立杨子实验室,聘请了大量的高级工程师,除了让他们帮自己挑选合理项目外,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制定出一套准则,具体就是编制各种标准,工业标准,工程标准等等。

    中国这些年一面是飞速发展,一面是规则混乱,光是山东的企业执行的标准就有多重,最主要的是美国和德国的标准,因为这两个国家在山东过去建立了大量的工业,自然就引入了他们国家的标准制度。

    制定一整套完善的标准,这不是简单地事情,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杨潮认为时机成熟了,当然重新编制既困难也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