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陵文典--黄帝故事卷-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几天,黄帝突然召集全体群民,开“庆功大会”,人们纷纷走来,相互询问:黄帝为谁开庆功会!大家都不知道,等人们到齐后,黄帝站起来向群民宣告:“今天召集大家来,专门庆贺伯益在黄土高原上打井成功,做出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没等黄帝说完,群民们就纷纷议论说:挖了口歪歪扭扭的黑窟窿,只能照见水,就是用不上水,这能算作功劳,有啥可庆贺的……黄帝听到这些议论,接着又说:“开天辟地以来,高原上能挖出深井水,这本身就是了不起一件大事,这就奠定了我们能不能在黄土高原上定居下来,生存下去。至于井身(洞)挖歪了,一时吊不上来水,这是小事,咱们挖它十口八口,把井身(洞)挖端正,问题不就解决了吧!”黄帝讲完,亲手奖给伯益两张虎皮、一件鹿皮挂。接着又把伯益挖井的地方命名为“井儿村”(此村现在陕西宝鸡蟠溪乡)。

    从这以后,挖井又重新开始了。由于吸取了第一口井的教训,第二、第三口井相继挖成功了,很顺利地把水吊上来。井水不仅清凉,又特别干净,人们食用后,疾病也大大减少。黄土高原深井就成为人们唯一生存源泉。早先因高原无水被迫迁走的群民,都纷纷迁返回黄土高原定居。几年来,迁居的群民越来越多,为了便于管理,黄帝命伯益、常先、大鸿等大臣以井划分区域,因而就出现了“八家为井,井井四道;而分八宅,同井而饮。存亡更守,井为一邻,邻为三朋,朋三为里。里为五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井井有条”。黄帝时期的政治经济从此走向正轨。

    整 理:兰 草

    流传地区:陕西黄陵

    skbshge

第二十八节 杜康妻制饴糖() 
古时候,有个名叫杜康的人。一天,他吃了中午饭在收碗筷的时候,把一碗剩下的糯米饭顺手倒在一个竹筒筒里,准备晚上当夜餐吃。碗筷收了以后,因有要紧的事就急急忙忙出门去了。7天后,杜康回家一看,竹筒筒里的饭还未倒出来,估计那些饭一定是馊了。哪晓得,他把竹筒盖刚一打开,一股香喷喷的气味冲了出来。用舌头一舔,又香又甜,还有些醉人。他感到诧异,就仔细看了看,发现原来那竹筒筒里曾经装过发酵药。后来,他把发酵药拌在饭里,反复好几次,结果发明了酒。

    杜康发明酒后,不少的乡亲和朋友都来庆贺他。可是,他认为自己不得了,就趾高气扬。他老婆劝他,他不但不听,反而质问他老婆:“那你造个新玩意儿出来嘛!”

    杜妻听后,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你不要以为别人就搞不出个啥名堂来!”

    杜康说:“莫说那么多,你若整得出个啥新玩意儿呀,我就手板心上煎豆腐给你吃。”

    杜妻说:“好,一言为定,男子汉说话要算话哟!”

    杜康满不在乎地说:“算话,算话!”

    杜康的妻子,在当姑娘的时候,不但屋里头的针线活路样样能行,地里的活也算得上是个好把式。有年秋天,遇到落绵绵雨,地上熟了谷子收不回来,有的就发了芽芽。这些发了芽的谷子放又放不得,煮起饭吃又不好吃,只好弄来推成粉粉,揉起蒸粑粑吃。说起真怪,用发了芽的谷子粉粉做成的粑粑又香又甜。杜妻又想,如果把发了芽的谷子弄来煮,说不定也还可以搞得出点啥新玩意儿来。她把谷子用热水泡涨,等到发了芽的时候,就架起火煮。煮得水要干的时候,把面上的谷芽一捞,底下便剩下酽咚咚 酽咚咚:形容汗液,粥等很浓。的水浆浆。一尝呀,很甜,饴糖就这样造了出来。

    杜妻把糖造出来后给杜康看,说:“老头子,这算不算搞出来的新玩意儿呢?”杜康用瓢羹舀起来尝了尝,说:“甜津津的,真是好吃呢!算个新玩意儿。”

    杜妻说:“呃,你说的事呢?”

    杜康说:“啥子事?”

    “手板心煎豆腐,未必就搞忘记了?”

    “哦,那不过是一句戏言!你想,手板心是肉做的,啷个能煎出豆腐嘛!”

    “男子汉说话要算话罗!”

    杜康假装正经地说:“算话,哪个说话不算话!你要吃手板心煎出来的豆腐,那就请你先在我手板下面把火烧起来嘛!”杜妻笑了笑说:“死老头子,你要知趣点,你不要认为你造出了个酒就了不起,世间能干的人多得很。以后,还是谦虚点好!”

    杜康心悦诚服地点了点头。

    杜康死后,人们为了不忘记他的功劳,凡是烧酒的作坊里头都把他供起,尊为酒神。杜康的老婆,制造饴糖的作坊里也把她供起,尊称为糖神。

    讲 述:张国治

    整 理:罗明常

    流传地区:四川营山

    skbshge

第二十九节 大音乐家——伶伦() 
上古黄帝时代,能人挺多,有很多创造发明。其中有一个叫伶伦的,就多才多艺。

    当时黄帝很重视人才,他驾前有个其貌不扬的老头儿,黄帝总称他为“先生”,他就叫伶伦。

    那时黎民百姓一遇什么喜怒哀乐的事,就用不同的什物投掷撞击,发出不同的“叮□”之声。有时也一面手舞足蹈,一面嘴里“咿呀”地哼着,不过大都是嘈杂难听,偶尔有的也还悦耳动听。这大大引起了伶伦这个老头儿的兴趣。经过一段思考,他胸有成竹了。

    他想制音律、造乐器,并把这意图奏给黄帝了。黄帝一听,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大设想呀!心里挺佩服这老头儿,就一口答应了,还应允予他各方面的支持。

    伶伦带几个助手出发,到了大西北的昆仑山的北面。在那一带砍了很多竹子,选出来又正又直、当中空、厚薄均匀的,分别截成3寸9分长。伶伦仔细地抿着跟一节一节地试着吹,最后分成为12个不同声音的堆堆,然后都带到*常有凤凰鸣叫的地方等凤凰鸣叫。说也奇怪,伶伦他们刚携带着截好的竹管来到这里,凤凰就聚集来不少。这些凤凰还有次序地按雌雄之别高声鸣叫起来。雄的和雌的各自都鸣叫了6声。伶伦就把这12样不同声音和谐地给分别组合起来。又进一步把12样竹节随凤凰的鸣叫声削改为长短不齐,能吹出12种声音律调的竹管来。最后,完全无误地和凤凰12种鸣声和谐起来了。

    伶伦从昆仑山回来后,向黄帝作了吹奏表演。黄帝听了后,更尊敬这位先生了。从此伶伦创制乐律的名声就传开了。

    接着伶伦又和另外一个人合作,铸了12口钟,拿这钟声来配合“宫、商、角、徵、羽”5音,也成功了。

    有了这些音律和乐器的成就,后来就训练了一批演奏的人。在首次公开演奏会上,伶伦这个小老头儿身穿大礼服,手执小木棒,亲自站在这个大型演奏队前面当了大指挥。这个伶伦不但是能制音律的最早的大音乐家,而且还是最早的一位乐器制造家,同时又是最早的一位杰出的乐队总指挥。

    战国时候赵简子有一次病中做了个梦,梦见他和许多天神一块游天宫,和天神们一块看了一场有歌有舞的大型天宫娱乐晚会。里面有一支庞大的音乐演奏队,这个队的指挥就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白胡子老头儿。赵简子从梦中醒来后,向他左右的人谈了梦中情景。他特别向人们介绍那个演奏队的指挥就是黄帝时候的伶伦。

    到了汉代,张衡写了一首《西京赋》。里面描述了西京长安演出的一场叫“鱼龙百戏”的大型演奏节目。这次演出的指挥是一个衣着考究、风姿绰约的白胡子老头儿,他名叫洪崖先生。

    又后来,有个成了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他常倒骑着一头毛驴,打着简板,敲着鱼皮鼓,嘴里唱着“道情”。他唱的那“道情”,词儿、调儿,都是他自己编的,多少年来流传在秦晋甚至冀鲁豫一带,特别是在晋南。临汾地区的洪洞县多年来就有个道情剧团。“道情”,人们也叫做“道腔”。唱道情的鼻祖看来就是张果老无疑了。

    浮山县仁张里村至今尚有“果老故里”及张居敬墓。那张果,字居敬,后来羽化列入八仙,人称张果老。他的别名洪崖子,也叫洪崖先生或洪先人。他和尧王一同避地震来到浮山,并在浮山下落了户。再往前追溯,黄帝驾前那个最早的大音乐家——伶伦,正是张果老。

    讲 述:黄 中

    整 理:江童颜

    流传地区:山西临汾

    skbshge

第三十节 宁封子为陶正() 
黄帝时代,有个名叫宁封子的人,家住在沮河沿岸的一个部落里,母亲是个捏陶泥坯的。宁封子3岁时就跟着母亲来到窑场。他最爱学妈妈捏各种各样的盆盆罐罐。母亲看他聪明好学,就教会了他捏制各种陶坯的手艺。年复一年,星移斗转,宁封子长大成人了,部落里就派他专门从事烧陶。

    宁封子受母亲的熏陶,对工作很负责,他专心专意地捏呀烧呀,可是烧出的陶器总觉得不满意,不是粗糙笨拙,就是形体不正。宁封子说他对不起部落的人们,每天除了上窑场干活,就躲进自己的泥屋里,不跟外人接触,妻子问话,也顾不上搭理。他就这么闷闷不乐地呆在屋里苦思冥想,每天都是妻子把部落分配的饭食用陶钵给他端回来吃。宁封子吃着,想着,食不甘味。妻子看他一心扑在制陶上,累得又瘦又黑,吃过饭就叫他躺在草席上歇一会。说来也怪,往日里宁封子根本睡不着,今天身子一倒,就呼噜呼噜地进入了梦乡。他梦见自己脚踩着五色的彩云,去了九千九百九十九个部落,各处的人们送给他很多很多的陶器,那些陶器可好看了,样式别致,有尖底的,有圆的,有方的,还有带盖的,并且画了彩色的花纹和各种各样的图案,简直使人眼花缭乱,只当到了天宫。宁封子高兴地笑出了声,也笑醒了。他连忙把自己的梦告诉了妻子。妻子也兴奋地说:“好呀,你还不如去外面转转,多看一看别的部落的陶器,或许就能制好了。”宁封子正有此意,听了妻子话,就赶紧收拾行囊。部落首领知道宁封子的打算,送给他一匹马。

    宁封子一去两年。妻子盼呀盼的,总算把他盼回来了。他拉回来了一车陶器,摆开来就好像是交换市场的一角,宁封子就整天钻在这些陶器堆里,比较研究,描呀画呀,又取来砂泥盘一盘,捏一捏,没完没了。

    这一天,天还没亮,宁封子就叫醒妻子,两个人摸黑来到窑场和砂泥。泥一和好,宁封子就坐在草席上盘陶坯。他一会盘一会捏,妻子端来饭也没吃。太阳都到头顶了,他还在干着。妻子嗔怪地给他戴了一顶竹篱,又端详着男人捏的一大堆陶坯,高兴地说:“好,真好呀!”宁封子逗趣地说了一句:“比我梦见的还好看哩!”

    一个一个的坯子制成了,放在草棚下阴干。快干了,妻子就蹬动转轮,宁封子拿着陶坯在转轮上磨。磨光后,宁封子又和妻子用赭石在坯子上画图案。他们也不再重复过去简单的图画和直线条。宁封子的妻子特别心灵手巧,天上飞过一只小鸟;叽喳地一叫,她带着石镯的手就几笔画出一个飞动的小鸟;地头跑过一只梅花鹿,也没跑出她的手,让它静站在陶盆的壁上;想起了男人们捕鱼的渔网和捕回的鲤鱼,也画在陶盆上。快到收获季节了,想像收获后全部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