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太平王-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世的真正本源,这种人就如同唐仲等人一样,都是古人所称道的国士,也注定是一群孤独的人。

    杨柯也不回应柳三对自己身份的猜测,而是单刀直入的说道:“柳先生,东西两汉,张骞班超穷尽国力,倾注无数人辛劳与鲜血铸就的这两条商道尘封许久,该如何重现昔日的盛景也是我寤寐思服,无日不牵肠挂肚的大事,愿先生教我。”

    柳三叹了口气道:“本以为老朽这辈子要带着这些念想进棺材了,今日得遇豫王,不亚于高山流水遇知音,我们满饮此杯,再彻夜长谈。”

    杨柯也哈哈大笑道:“好,就依先生的,咱们满饮此杯,再彻夜长谈,不,不是彻夜长谈,是谈他个三天三夜。”

    仆从乖觉的适时送上了斟满酒的杯子,两个人举杯一饮而尽。

    坐在一旁的张昌与黑七等人相视一笑,他们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杨柯如今天这样兴奋外露,精神勃发了,根据他们交谈的话语可以判断出来,杨柯一直没有和大家讲透,他此行山高水远,艰难跋涉,到底要干什么,又是为了什么目的走的这次远行,其意图已经呼之欲出了。杨柯一直在谈的通商,布局是落在柳红姑的柳家老号,但真正要举朝廷之力破这个局的点其实是在这两条商道上面了。刚才柳三说这天下两大商道一条在柳红姑手上,另一条在自己手上,这一下,两条道的掌舵人会猎于潼关城中,定然有一番大变化了。由此,张昌等人对杨柯的佩服程度更上层楼,他看似空中楼阁的那些施政目的在旁人眼中无从着手,但杨柯就这么左一步闲棋,又一步孤子,在漫不经心中随意为之,突然遇到了一个突破点,整个棋子就连成了一片,大势已成,所有人才恍然大悟,但杨柯的思路其实又早到了千里之外去了。

    张昌与黑七等人悄悄起身,慢慢退出了房间,只留下了杨柯、红姑、柳三这三个人,在屋子里开始秉烛夜谈。

 第二二三章 古道艰难

    柳三指着其中一张地图道:“说是两条商道,其实应该算四条,6上三条,海上一条。这6上的又有南北中线之分,被称为玉石之路、皮毛之路、香料之路。北线由长安、东汉时为洛阳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这条道是最早的一条,路程较短,但沿途无人烟,供给跟不上来,不携带大量补给是走不了的。南线由长安沿渭河过陇关、上邽今天水、狄道今临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张掖,这条道沿途补给充足,但路程却是最远的,绕了不少行程。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今兰州,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中线路线长短优于南线,补给忧于北线,三害相权取其轻,所以中线实际上是目前最主要的商道。”

    杨柯听柳三介绍这路线的名称,不禁有些奇怪,怎么在柳三的口中,没有提到丝绸之路这个名称,不过他转念一想随即明白过来,这条商道开拓之初本来是为了获取外邦的玉石,而真正出口丝绸其实是要道隋唐年间的事,鼎盛之时也是从隋唐开始,那是胡商定居长安的根据自己对史料的研究,足足有几万人之多,但自唐中叶以降,战乱频仍,商路被阻,海路才逐渐取代了6路。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中国也因此失去了一次开放通商的千载难逢的良机。至于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其实不是古已有之。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行走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承认,也才有了正式的名称丝绸之路,概括地讲,丝绸之路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丝绸之路既是亚欧大6的交通动脉,也是中国、印度、希腊的贸易之路,同时更是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想到这里,他插言问道:“从地图上看,这三条6在张掖汇合之后,离着终点还有几条路线呢?”

    柳三点点头:“自张掖汇合之后,也是三条路线。”

    说道这里,柳三指着地图一一解释道:“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葱岭今帕米尔或怛罗斯今江布尔。自玉门关、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咸海间。北道上有两条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南道的于阗一是从龟兹今库车西行过姑墨阿克苏、温宿乌什,翻拔达岭别垒里山口,经赤谷城乌孙府,西行至怛罗斯。由于南北两道穿行在白龙堆、哈拉顺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条件恶劣,道路艰难。东汉时在北道之北另开一道,称新北道。原来的汉北道改称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经伊吾哈密、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萨尔、轮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砕叶托克玛克至怛罗斯。因为沿途之上城邦林立,部族众多,或因战乱,或因消亡,或因天灾,或因新道的现等等原因,不一而足,所以路线常有变化,但大体可分为南、中、北三道。”

    杨柯问道:“先生可走过这些商道吗?”

    柳三自矜的说道:“走过新北道这一条,还是五年前,经钹汗今费尔干纳、康今撒马尔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与中道会合西行,怛罗斯,沿锡尔河西北行,绕过咸海、里海北岸,至亚海东岸的塔那,由水路转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杨柯粗略一算,柳三到达的君士坦丁堡实际就是古罗马,而现在正是分为东西罗马,四帝共治的时代。随即便问道:“能到的了极远之地的人,在我大晋只怕都没有几个,先生真是行万里路啊。这6上讲完了,请教先生海路如何呢?”

    柳三笑道:“至于这海路,就该请东家给王爷讲讲了。”

    杨柯转过头对着柳红姑行了一礼,恭恭敬敬的说道:“敢请赐教,在下洗耳恭听。”

    柳红姑撇了撇嘴:“堂堂豫王,博闻广见,小女子可当不起赐教二字。”话虽如此,她依然起身走到了地图旁边,开始给杨柯讲解另一幅海图:“海路同样也是分成三条,起于秦汉,东线一路西去途径高句丽国、百济国、新罗国、高丽国、邪马台国、大和国。南线最长,途经林邑国、环王国、占城国、室利佛逝国、三佛齐国、阇婆国、狼牙修国、丹丹国、盘盘国、婆利国、渤泥国、诃陵国、麻喏巴歇国、扶南国、真腊国、吴哥王朝、林阳国、赤土国、罗斛国、八百媳妇国、堕罗钵底国、素可泰王朝、阿瑜陀耶国、骠国、蒲甘国、掸国、白古国、阿瓦国。西线则是摩揭陀国、孔雀帝国、安度罗国、笈多帝国、戒日帝国、僧伽罗国、条支国、拂菻国、阿丹国、麻嘉国、木骨都束。”

    听到柳红姑如数家珍,随口报来这一长串让人云里雾里的古国名,杨柯不禁目瞪口呆,惊愕得半晌合不拢嘴。

    红姑印象中的杨柯从来都是淡定自若,挥洒自如的样子,第一次看到他在自己面前露出这种表情,不禁心下得意之极,拍了拍手说道:“跟你说了也是白说,你只要记得路线走向就行了,其他的东西本姑娘有空在慢慢教你。”

    柳三在一旁听罢,不由莞尔一笑。

 第二二四章 丰功伟绩

    看到红姑洋洋得意的样子,杨柯淡淡一笑,问道:“何必改天,现在我就有个问题请教你这位先生。自汉以来,为何这两条商道由盛转衰?陆上和海上的商道又各有何侧重?”

    柳红姑沉思片刻说道:“这个问题我倒是没有仔细想过,不过家父和兄长在日,曾跟我谈过这些事,从商贾的角度来看,无非是安全没有保证、朝廷不允许商人经营这两个原因才导致商道时断时续。至于陆地通道和海上通道各有侧重也无非是两个原因。商贾重利,路程越远,风险越高,往往获利更丰。所以,陆路阻断,商贾们自然就会想方设法开拓海路。其次,类似于瓷器之类较重,又不利于陆上运输的货物,走海上自然就能带更多货物。”

    杨柯点点头:“窥一斑而见全豹,你说得有道理。陆上的商道畅通其实是有原因的。汉代经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坚实的国力基础,汉武帝承袭数代人的基业,才有能力开疆拓土,征伐四方,从公元前133年至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其中决定性的战役有三次: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公元前133年,武帝采纳王恢的建议,派遣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韩安国五将军,率30万汉军,埋伏在马邑附近。又派聂壹出塞与匈奴交易、诱敌。匈奴军臣单于发现这是诱兵之计,便立即引兵撤退。汉朝30万大军无功而返。公元前127年,匈奴贵族以两万骑入侵上谷、渔阳。汉武帝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派卫青率3万骑出云中,西至陇西,收复河套,扫除了匈奴进犯的前敌要塞。又采取迂回进攻的方法,从后路包抄,一举赶走匈奴的楼烦王和白羊王,解除了长安的威胁。于是才有了朔方郡、五原郡,加上移民10万屯垦,重修了秦代的旧长城,派兵驻守。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军短兵肉搏,大获全胜。同年夏天,霍去病第二次西征,越居延泽,攻到祁连山,大破匈奴军,河西的匈奴贵族损失惨重。同年,匈奴贵族内部分裂,浑邪王率四万人降汉。这次战役后,汉在这里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史称“河西四郡”。从此才彻底打开了汉通西域的道路。时人称颂为“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的局面。”

    柳红姑问道:“可是据我父兄和柳大柜所说,出河西四郡之后小国邻里,刀兵不断,后来又是怎么打通的呢?”

    杨柯道:“还能有什么办法,依旧是老办法,打出来的呗。远征西域先后也打了好几场大仗,首先就是远征大宛。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武帝为了得到汗血马于是命使者,带黄金二十万两及一匹黄金铸成的金马去大宛国都,求换汗血马。但大宛国王毋寡以汗血马为大宛国宝而拒绝,汉朝使节就在毋寡面前,破口大骂,并把金马击碎,掉头而去,毋寡因而大怒并杀死使团,夺走金银财宝。汉武帝闻使者被杀,财物被劫,不禁大怒,立命李广利任贰师将军,发兵数万远征大宛。太初四年,汉武帝命李广利远征大宛。汉军人多势众,声势浩大,沿途小国不敢对抗,纷纷开城出迎,供给食粮和饮水。只有轮台抗拒汉军,闭城紧守。汉军攻数日,破城,屠轮台,此后无人敢挡。直袭大宛都城贵山城,首先切断其水源,然后将贵山城团团包围,日夜攻打,破其外城,杀大宛勇将煎靡。大宛朝内因而发生内讧,其贵人多怨大宛王毋寡,于是共同杀死毋寡,遣使持毋寡首级赴汉营求和,表示愿将良马驱出供汉军挑选,从此大宛服属西汉。李广利命搜粟都尉上官桀攻打郁成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