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太平王-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蕊卟哧一下笑出声来:“说什么疯话呢,你是妖怪,要吃人啊?”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夫人是秀色可餐啊。”杨柯脱口而出。

    张蕊放下了书,站起身来,为杨柯倒了一杯清茶:“晚上喝了酒的,一定渴了吧,多喝点茶。”

    杨柯接过茶一看,茶汤之中漂浮着几片嫩绿的茶叶,茶香幽幽,不禁心中十分感动。晋代喝茶的方法不同于后世的冲泡之法,那时候的人们喝的茶都是煮出来的,有九雅之说。一是造,要在雨后未干或是阴天采摘,隔夜才能蒸焙。二是别,遴选和甄别挑拣出茶叶的好坏。三是选器,制茶、煮茶、饮茶的器具都有讲究。四是火,有油烟的薪柴和沾染了油腥的炭都不能用。五是取水,激流与死水都不能选用。六是炙,炙茶的火候要内外均匀。七是末,茶叶必须碾成茶末,状如粉尘才算达标。八就是煮茶了,而不是冲泡。九就是饮茶了。后世的日本承袭的唐代传播过去的茶道其实就是这种喝茶的方式。杨柯喜欢喝茶,但实在不喜欢煮成一塌糊涂的喝茶的方法,何况这种喝茶的方式一直是士大夫和权贵阶层才能享受到的,也就是有钱又有闲还愿意装逼的人的最爱,仪式繁杂,以奢靡为荣。类似这样的茶会,杨柯一概不参加。他只是依稀记得后世做茶的基本工序,但从来没有动过手,有一次偶然告诉了张蕊,没想到,张蕊一直偷偷的实验和研究,采摘、晒青、静置、摇青、揉捻,一点点尝试,竟然真被她鼓捣出了制茶的方法,与后世的味道相差无几。杨柯自此才开始喝上了自己喜欢的现代茶,而且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张蕊制作的茶叶杨柯视若珍宝,万金不换,其余的金银宝器杨柯可以随手送人,唯独张蕊亲手制作的茶叶,从不外赠,在洛阳城有谁能在侯府之中喝上一杯清茶,都被传为美谈。权贵阶层都想效仿这种喝茶的办法,怎奈不会制作而已。

    品着张蕊亲手做出来的茶叶,杨柯感动的说道:“做茶十分辛苦吧,你也不必自己动手,让下人们按你的法子代劳就行了。”

    张蕊嫣然一笑:“这个法子是我们夫妻二人的不传之密,连太后我都没讲,以后咱们还指着这个独家秘方传世的,就算杨家不做官,靠着这个制茶的法子,一样衣食无忧。”

    杨柯哈哈大笑道:“那咱们得赶紧多生些孩子,要不然怎么传世啊。”

    张蕊不禁羞红了脸,娇嗔道:“说不到三句话就开始没正形了。”

    夫妻二人调笑了一阵,杨柯突然歉疚的说道:“刚才我服侍爹睡下了,他心里藏着心事,你不会怪我吧。”

    提起了老父,张蕊不禁微微一愣,随即缓缓的摇摇头:“我爹是个读书人,性子迂腐执拗,要不然,从前也不会受人排挤,遭那么大的罪了。谈到尔虞我诈,他哪里是朝中那些小人的对手。你别怪他,爹满脑子都是忠君爱国,不懂得权谋,所以对你是无心之过,你不计较他和太后联手反对你,我就已经感激不尽了。”

    “傻丫头,我已经说过了,我一点都没有怪他,这是肺腑之言,并不是安慰你的话。”

    张蕊一双妙目一眨不眨的看着杨柯,满脸的诧异:“你这次被逼得辞官归隐,真的一点都不埋怨爹吗?”

    杨柯认真的点点头,满脸的坦诚:“我若不想辞官,谁能逼迫得了我?”

    张蕊细细一想,确实也是如此,杨柯手握兵权,即使现在他辞官归隐,朝中几十万的精锐部队依然掌控在杨柯手中,而且大部分都是卫戍京师的禁军,加上中枢院对政权的把控,如果杨柯不是主动提出,任谁也动不了他。“那你为何还要辞官?难道是和太后、我爹她们赌气?”

    “执掌国之重器,怎么能使小性子,即便再大的怨气,也不能因为赌气就辞官吧。”

    “既然不是为了赌气,又是你自愿的,总得有个原因吧,这世上哪有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杨柯嘿嘿笑道:“辞了官,山高皇帝远,我就可以顺顺当当娶了你,生米做成熟饭,那些个御史言官,还有反对的人就管不了我了,我一个平头老百姓,爱娶谁就娶谁,关他们鸟事啊,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张蕊看着杨柯半晌,一动不动,杨柯不禁心中略有忐忑,怔怔的问道:“怎么了?我脸上有花吗?”

    张蕊缓缓的走到杨柯身边,依着他的臂膀,靠进了丈夫的怀中,幽幽的叹了口气说:“你这个家伙,满脑袋的鬼心思,我知道这是你哄我高兴的话,不过我还是一样很感激,这辈子我就守着你,任谁也不能把我们分开。”

    杨柯抱着妻子,心头也升起了一阵暖意,轻轻的抚摸着张蕊光洁白嫩的脸庞,缓缓的说道:“对,我们永远不分开,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人能把我们分开。”

    “修烈,你还记得当年我给你念过的诗经吗?”张蕊躺在丈夫的怀中,感受着丈夫的气息和雄健的肌体,看着窗外皎洁的月亮,痴迷的呓语道。

    “当然记得,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其实就算真到了那天,我们也不分开。”

 第一七八章 满心期待

    沿河的工地上,铁户营的工匠们正干得热火朝天,一片欢腾,今天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实验整个的作业线,看看有没有问题,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调整。

    整个工坊已经初具雏形,虽然简陋和粗糙,但很显然已经是按照流水线和自动化作业的思想来设计的,这个概念当然是杨柯提出来的。虽然没有后世的传送带、机械臂、自动化机器,但仅仅是按照水力代替人力,用简单的工程机械替代部分人工,就已经比当时的手工作坊先进了不知多少倍了,甚至可以好不夸张的说,放眼天下,这个工坊绝对是最顶级的炼钢厂了。

    杨柯与穆九等几个核心的匠户承担的就是设计和技术攻坚的工作。杨柯有两个优势,一是有可借鉴的工业设计理念,二是明白后世很多先进的工程机械原理。而穆九等人最大的优势就是熟悉整个炼钢的工艺和流程,同时又是心灵手巧的匠人,根据杨柯讲述的原理和大致的工作方式,他们就能用自己的双手将这些东西造出来。第一个工坊的建造时间是最长的,足足用了半个月之久。不断的建,又不断的拆掉重来,仅仅是炉子就反反复复盖了四次。

    按照穆九描述的炼钢的工艺和工序,杨柯提出了将尽可能大的工作量和工具能操作的工序交给机械完成,节省人力,而将最精细化暂时又无法用机械替换的工作尽可能减少,交给大匠去完成。

    这个想法启发了穆九,他将整个工序做了一些调整,尽可能将烧铸和锻打的工量加大,由水车带动的冲压铁锤来完成,杂质打得越彻底,越少,则人工成型的速度越快,效率越高,产量也才最大。这些工序如果纯粹由人工来完成的话,调整的意义不大,而且冲压铁锤锻打虽然省力,但成型之后的快铁太大,搬运不了则下面的工序就无法进行了。

    这种小技术攻坚在后世有很成熟的解决思路,自然难不倒杨柯。在杨柯的指导下,穆九等人又做出了杠杆吊车,能用半自动的方式轻松搬运铸件和块铁,还做出了木制的滑车,在钢件冷却后可以用来搬运,只是因为材质不过关,否则杨柯很想一步到位将水力的自动传送带都给设计出来。即使是这样,也让穆九等干了一辈子铁匠营生的人咂舌不已,心里对杨柯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为了更好的提高效率,杨柯建议凡是能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的工序都添加进去,尽可能减少和替代人工,所以钢水的槽子一直延伸到炉子跟前,钢水顺着槽子直接就到了锻台的模具上,稍微凝固就用冲压锤开始锻打、淬火,大匠只是负责最后的成形。经过反复的改进和尝试之后,第一个工坊大功告成,接下来的效率就高多了,半个月的功夫,一口气将剩余的九间工坊依葫芦画瓢通通建好了。

    按照穆九的预测,每一个工坊配备十个大匠,四十个小匠,十个工坊两百多人就可以同时启动和开工,一天每个炉子可以练出四到五炉钢,十个工坊就是四五十炉钢,一炉钢如果是五百斤,那可是两万多斤钢,完全靠人工,人数再翻十倍也做不到,关键是时间大大节约了,所谓的百炼钢百炼钢,就是要靠人工一锤子一锤子的打出来,人力毕竟有限,锻打的重量也有限,有了水车带动的冲压锤,这个最窝人力和工时的问题就解决了,产量自然能打着滚的往上翻。

    想到这里,穆九不禁喜滋滋的开始盘算起来,这样一来,铁户营的男人们都得进工坊,还不一定够。女人和半大小子们是不能进工坊的,钢水四溅,毕竟是有危险的,但做饭和给工坊上料就没有问题了。。。。。。正在这么盘算着的时候,突然人群开始骚动起来,匠户们纷纷让开了一条路,还不住的和来的一行几人打着招呼。

    穆九远远的就看见了有三个人望着工坊而来,一个是杨柯,另一个是县令陶侃,还有一名人过中年的男子,气度不凡,但不认识。

    那个人正是张华,多年的苦学生涯养成了他黎明即起的习惯,早早的在自己居住的客院里读起书来,杨柯和张蕊带着仆从给他送来了早饭,带到吃罢早饭,杨柯突然提出要带岳父去看看刚刚竣工的炼钢坊,张华微微一愣。杨柯的跳跃性思维和做事的风格他是早已领教过了,但这个旧时的上司,现在的新姑爷从来都是不走闲棋的人,做的每一件事看似漫不经心,让人捉摸不透,却往往都是意味深长,临到关键时刻,就开始显现出决定性的作用来了。张华虽然不清楚杨柯为何突然开始鼓捣起炼钢作坊来了,但没准又是他的神来之笔,所以怀着好奇心,立刻就答应了。

    两人只带了几个随从,骑着马就出了杨家庄,正好迎面碰上了陶侃,他也知道昨天了工坊完工的事,所以今日推掉了一些政务,也是想找到杨柯,一起看看究竟,结果就与杨柯等人不期而遇了。

    远远的看到沿着河边一字排开的巨大的水车,张华虽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还是被彻底震撼了,工坊是比寻常房屋足足要高出一倍多的房子,四面没有围墙,巨木为柱,一种从未见过的炉子就在工坊中一字排开,显然就是特制的炼钢炉了。张华不仅仅是读书人,还是中国第一本博物学《博物志》的作者,当时被称为杂家,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对于炼钢之法也有所涉猎。他一看就明白这工坊搭建得十分高大,又四面不设围墙,其实是为了通风和防火,而这种炉子与他之前见过的炉子却是完全不同,再看到工坊内很多奇形怪状的工具和设备,他更是兴趣高涨。

    “侯爷,小老儿还以为您今天会在家歇着,怎么还是来了?”穆九迎了上去。

    “我是一夜都没睡踏实,就等着今天出这第一炉钢,在家里怎么能坐得住?老人家,我们赶紧开始吧。。。。。”杨柯笑吟吟的说道。

 第一七九章 利吾神兵

    众人里三层外三层的将第一个工坊围了个水泄不通,只留出了操作的空间,杨柯等人居中而坐,所有人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穆九等人。随着穆九一声令下,首先是两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