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宋不靠谱-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九成上前一揖,说道:“小人可做证见。那客人丢了钱财,正在茅厕边找寻,金孝走来承认捡到失物,带他回家归还。这是小人们有目共睹,只是钱财数量多少,却不知道。”

    知县相公又叫过围观数人,都是一词,便心中有数,叫过两个公人,取过远客身上裹肚,在旁细数。

    稍有出入,但却还在预想之中。孟九成站在那里,有些物游天外,想象着乱七八糟的事情。

    “看你言辞,可是读过书的?”知县相公突然对着孟九成开口问道。

    孟九成一时没反应,倒是一个认识他的公人提醒,转过头时还有些发懵,公人笑着说道:“回相公,他叫孟九成,小名合哥儿,是个秀才哩!”

    宋代虽有秀才的,但是与明清及现在一般意义上的却并不一样。因为宋代只有解试(乡试)和省试,后来又加了殿试。

    这个参加解试的资格一般是乡中选拔考核或者举荐,没什么功名一说,基本就是在本乡本县本村的读书人中选一些尖子生,跟摸底考试差不多,而这些被选上的尖子生,就是秀才了。

    从这个方面来看,这个秀才就是一种学习好的学生的敬称。而宋朝也没规定死严,老百姓为了省事,但凡读书人,他们也分不清学的好坏,一律称呼秀才。所以,秀才在宋代后期也可以作为读书人的泛称。

    听到别人介绍自己是秀才,孟九成不由得苦笑一下,躬身答道:“小人读过七八年书,略懂些文字,却是贪图逸乐,胡混乱花,败坏了家业,如今三餐不继,落魄至此,何敢称秀才?”

    知县相公仔细打量孟九成,见他只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模样,白净脸皮,头戴儒巾,说话甚是得体,不由淡然一笑,说道:“少年心性,不曾吃得苦楚,如今晓得些稼穑艰难,却也不是坏事。所谓:改过自新,皇天必看。只是这读书,却不要荒废了。”

    “相公金玉良言,小人谨受教。”孟九成恭谨地表示谢意。

    这时,两个公人向知县禀报,钱财已计数完毕,共是三十二贯零六十文。

    知县相公听了禀告,对远客说道:“你失的钱财是五十贯,他拾的是三十二贯六十文,可见这钱财不是你的,必然是另一个人失落的。”

    远客吃惊,没想到知县也是如此说,急忙辩道:“这钱财实是小人的,小人情愿只领这三十二贯。”

    知县冷笑摇头道:“金孝主动还钱,可见没有昧钱的情理。而现今之钱与你丢失的数目不同,又如何能够冒认?这钱财合断与金孝领去,奉养母亲;你的五十贯,自去他处找寻。再要争嚷,便治你的罪。”

    金孝得了钱财,叩头谢恩,领了钱财,扶着老娘,喜不自胜。那远客图赖不成,钱财已经官断,哪里还敢争论,羞愧难抑,含泪走了。

    知县相公转头对一个公人低语几句,冲着孟九成点头笑了笑,自上轿而去。

    金孝扶着老娘回家,不想那个得了知县吩咐的公人也跟了进来,招手叫过金孝,笑着说道:“你这厮好生运气,平白得了钱财。”

    金孝以为这公人是索要贿赂,赶忙解开裹肚,拿出一贯钱递给公人,陪笑道:“多谢差爷照应,些许茶钱,还请收下。”

    公人也不谦让,接过钱揣进怀里,笑道:“你得钱的大恩人却不是我,该谢合哥儿才是。知县相公也有抬爱之意,我看,对半分也是应当。若是合哥儿好生读书,日后有了出息,没准儿你也能得好处。”

    “差爷说得是。”老娘接过话头,对金孝说道:“若不是合哥儿利嘴分说,我儿既得不到钱财,还要被那远客图赖。合当拿出一半银两,来答谢合哥儿。”

    听得公人和老娘都这样说,金孝也感谢孟九成仗义,给他解了麻烦,赶忙点头答应。公人一走,金孝便数好十五贯会子,出门直奔孟九成家而去。
………………………………

第三章 有钱吃饭啦

    且说孟九成,见事情已毕,便与张小乙作别,转身离开,自去家中。

    出来一趟,没有什么收获,却有了新的发现,他要回去静静思考,以便定今后的行止。

    说到底,穿越是个意外的事情,想也想不到,谁又能做得什么准备?既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初时的茫然无措便是难免,总要有个适应的过程,再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有个新的人生规划。

    回到家中,只坐了片刻,这大的人生规划,什么娇妻美妾、兴王图霸还没有想得十分,便被饥饿给赶得烟消云散。

    唉,孟九成叹了口气,还是先定个小目标,先把肚子填饱吧!四下瞅瞅,倒还有几件家什,只是笨重难搬,细小易拿的物件差不多早就典当一空了。

    败家子啊!想到穿越占据的这具身体,孟九成就不由得忿恨。本来这孟九成也是出生在一个中富之家,乡下有上百亩田地,城中还有店铺买卖。只是夫妇老年方得子,宠溺非常,没一事儿违拗了他。

    就这样养娇了孟九成,又结识了一班惨刻狡滑的泼皮无赖、帮闲篾片,走马声色,吃喝嫖赌,把那黄白之物,无算的暗消了去。老夫妇在世时还常常苦劝,却终究溺着一个爱字,三言两语,不听时也就罢了。

    等到老夫妇相继因病而亡,这孟九成也无兄弟,独主家政,愈发凭着自性而行。

    虽然还算富足有余,但豪奢成习,不过一年多光景,便把剩下的家业败得精光,只剩下城中一处小宅院,算是孟九成的最后栖身之地,不致流落街头。

    而连这一处小宅院,还有那卖身养娘六巧,孟九成亦托了牙行,寻机出手。

    当然,现在的孟九成是不想卖了,特别是那养娘六巧,伺候自己已经有三年,乖巧周到,怎么说也有感情的。

    若是原来的那个浪荡子,基于古代人的思维,卖个奴婢,甚至卖妻妾,都不会有什么愧疚不安。只不过,要找到糊口的行当,而且是很迫切的,却也不是那么容易。在院中、屋内转了一圈,孟九成找到两个箱笼,半新不旧,典当出去也够几顿吃食。

    “合哥儿,合哥儿在家吗?”孟九成听到叫门声,忙把手中箱笼放下,开门一看,却是金孝。

    把金孝让进屋内,金孝便把钱财奉上,说了些感谢的话,又把公人所说转述一遍。

    磕睡送枕头,这下子可有饭辙啦!孟九成心中欢喜,对这老实人金孝也不用矫情谦让,再说肚饥也容不得他客气。收下钱财,又与金孝说了几句话,便送他出去。回屋藏好钱财,孟九成喜滋滋地带上两贯钱,招呼六巧,却不去,只好自己先去外面吃饭。

    两个菜,两碗大米饭,孟九成在小饭铺里吃得十分尽兴,也有了观望风景、人文的心情。

    这可都是真正的宋朝建筑,真正的宋朝风情,比什么后世的水浒城那是天上地下的差别。没有后世车水马龙的喧嚣和快节奏生活的浮躁,入眼都是古色古香的韵味,耳里是有些怪异的乡音俚语,孟九成的脸上渐渐浮起了微笑。

    吃饱喝足,孟九成也约略有了些想法,便起身会账离去。

    等到再回到家里,孟九成手中已经拿了买来的笔墨纸砚和两本书,还有米粮、茶叶等物,俨然是一副痛改前非、自力更生的模样。

    “快去做饭吧,你定是饿坏了。”孟九成招呼着六巧,让她把米粮都拿到灶房,自己回房思考人生。

    按理说,穿越人士来到古代,不外乎生活种田、官场权斗、宅斗宫斗、赚钱发展科技、兴王图霸等套路,围绕着钱财、享乐、美女、权柄等中心。但万丈高楼平地起,总要结合实际一步步地奋斗。

    孟九成既没带来能忽悠古代人来换得万金的后世之物,一下子暴富;也没有什么雄厚的资金,马上去从事炼钢、造玻璃、蒸酒等穿越者最为常见的生财之道。便只有先赚些快钱小钱,解决温饱之余进行资本积累,然后再作后计了。

    是不是穿越者都在古代混得风生水起呢?孟九成没见过穿越的同行,但心下揣测,其中折戟沉沙的也未必就没有。到了古代,其实很多事情并不象想的那么容易,也别低估古人的智慧和能力。

    就说简单的开火做饭吧,后世使惯了煤气灶、电磁炉、电饭锅,只是用柴禾点着锅灶,这边看火,那边炒菜,就很有些手忙脚乱的感觉。

    好在有六巧在,用不着孟九成去糟蹋米粮。否则,就算能把饭做熟,那肯定不是夹生,便是爆糊,难吃得要命。

    “大郎,请用茶。”六巧是个懂事儿的,先烧开水泡上茶,送到了孟九成房中。

    “谢谢。”孟九成随口客气,却让六巧瞪大了眼睛,但旋即退下去。

    轻抿着茶水,孟九成的思绪继续在展开。

    说起来,今天远客欺心图赖钱财,孟九成之所以敢为老实人金孝出头,实在是看着听着,意识到这个故事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乃是后世《三言二拍》中的章节。尽管并不全是按照书中所说的发展,但偏差不大,而孟九成就是基本按照小说中的情节来饰演的。

    是穿越到了小说世界,还是冯梦龙所写的确有其事,孟九成觉得现在深究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或者还要在以后继续观察。

    而既然穿越到了南宋,成了本来是小说中看热闹的路人甲,并且喧宾夺主,那就顺其自然,重新开始好了。反正孟九成作为一个穿越者,是绝不相信自己会碌碌无为,泯然众人矣。
………………………………

第四章 退亲?没问题

    俗话说:一日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说话会变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

    孟九成的初步想法还是从书本上汲取力量,毕竟在后世好歹也是大学毕业,干着清闲的工作,却也没少上网看书,五花八门的涉猎极广。

    现在呢,继承了本尊的记忆,虽是败家子,可也在宋朝接受过七八年的教育,算是有文化底子的读书人,走科举当官儿的道路看起来还是比较合理的。

    再者,通过金孝的转述和知县相公的态度,孟九成觉得若改他业,恐怕会令父母官失望,万一有个马高蹬短的,想找个能罩着的人也不可得。人脉嘛,这也是孟九成从后世带来的思维。

    别看只是个知县,俗话说的七品芝麻官,但宋朝的县令和知县并不是一个概念。为了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从乾德元年开始,由皇帝直接委派京官带本官去掌管一县之政,即所谓知县事。

    通俗一点地讲,知县一般都是上面下放来镀金或者贬放的大人物,前面一般还有个决定他品级的头衔比如(大理寺评事知某县事)。这样的知县至少是二甲进士,根红苗正的出身,没准什么时候便调回中央或晋升官职,前途远大。

    虽然现在的宝兴知县贾涉,是历经几番波折,且是荫补得官,并不是一般由科举入仕的官员可比。但时势造英雄,蒙古南侵,金朝衰落,山东淮海地区的局势如波涛汹涌,擅于观察、掌握时势的贾涉终得以一展才华,开创新事业的契机,在历史上写下浓重一笔。

    将来兴许会挺着胸脯对别人炫耀:“咱上面有人!”孟九成就是这样想的,不管日后能不能用上,先留个好印象,别得罪了。

    有虑于此,孟九成便翻看起刚买来的《尚书》、《四书集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