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社交谋略与技巧-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人缘儿,嫌弃儿在第二章中,我们提到了“人缘几”和“嫌弃儿”的问题,并且做了简单的解释,而且“选择人缘儿”是甄选朋友的一条基本原则。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人缘儿”、“嫌弃儿”的含义,以使您在社交活动中能正确地把握其中的度,我们结合莫雷诺(J。L。Moreno)的“靶形图”(图5—1)对“人缘儿”和“嫌弃儿”这两个概念作进一步的解释。
{ewc MVIMAGE;MVIMAGE; !00700480_0105_1。bmp}
要注意,此处“靶形图”与第二章“靶形图”(图2—1)所代表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其中图2—1 代表的是你的人际关系网络图,而此处的“靶形图”
表明的是一个班级内部的人际关系状况。图中实线圆及虚线圆内的号码表明了该班同学的总人数是40 人,其中的Ⅰ、Ⅱ、Ⅲ、Ⅳ四个不同层次代表了受全班同学关注的程序,由内向外强度逐渐减弱。如Ⅰ层次中的三个同学(即第9、18、38 号)是最受全班同学关注的三个人;再如Ⅳ层次中的所有人,他们组成了班级的主体,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全班关注的中心,只是一个普通同学。实箭头“→”代表同学们的第一选择,即肯定的选择,它指向哪个人,则表明他(被指向的人)就受到同学的喜欢、肯定或接受。虚箭头“。。→”代表同学们的第二选择,即否定的选择,它所指向的人就是同学们持否认态度,不受欢迎或遭厌恶的人。
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就是,无论“人缘儿”还是“嫌弃儿”,他们应该都是最受全班关注的人物,即只有处于靶心(即Ⅰ层次内)的同学才有可能被称为“人缘儿”或“嫌弃儿”。“处在靶心的即是人缘儿,而处在最外层次的(即Ⅳ层次)的就是嫌弃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缘儿”和“嫌弃儿”都是处于靶心最受大家关注的人物。其中实箭头“→”指向最多的就是“人缘儿”,表明他(她)最受大家的欢迎(如图5—1 中的(18)和(38));虚箭头“。。→”指向最多的就是“嫌弃儿”,表明他(她)最不受大家的欢迎(如图5—1 中的■);而其他各个层次的都属于中间类型的人物,即大家关注较少,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的人物。但也有例外,如Ⅱ层次中的号同学虽是中间人物,但也颇受大家关注,且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他(否定选择较多),可称之为“次赚弃儿”。当然,也有相应的“次人缘儿”。
这样,我们在了解了“人缘儿”和“嫌弃儿”的确切含义后,就可以确定在你的社交活动中,有关“人缘儿”和“嫌弃儿”的原则问题了。
第一个原则就是:选择朋友要选择“人缘儿”。这在第二章中我们已论述。
第二个原则就是:要做个“人缘儿”。
而如何做个“人缘儿”呢?我们也许都读过周处的故事:
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村里人在路上看见他都远远地躲起来。当时村后山上有老虎,村前河中有蛟龙,因为都常常危害人,所以乡里人并称他们为“三霸”。。
由此我们可见周处在乡亲们的心目中的形象,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见人怕的一霸,即是个“嫌弃儿”。
有一天,有一个人告诉周处说:“村后山上有老虎,村前河里有蛟龙,你若有本事把老虎和蛟龙都杀死,那才真正地算是乡里的一霸。”周处于是就上山把老虎杀死,又下河去杀蛟龙。由于蛟龙在水中时隐时现,周处就跟着它在水中时隐时现,三天后才把蛟龙杀死,而乡里人则认为周处与蛟龙一起死在水中了。最后当周处精疲力竭地走上岸来时,正碰见乡人们庆祝,周处不解地扛住一个行人,问乡人为何而庆。行人对他说:“因为乡里‘三霸’
全都死了,所以乡人庆祝。”周处听后心中异常惭愧。。。
此处,周处已经知道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了,即对自己已经有了一个明确地了解。
周处于是就去找当时很著名的陆机、陆云,请示做人之道,并对陆云说,“像我现在到了这么大的年龄,如何才能改过自新呢?”陆云对他说:“从现在做起,还不算晚。”于是周处就投奔军队,因作战勇敢而很诀被提升为将军,后来在一次抵抗外来侵略军的战斗中英勇战死,受到了人们的称烦,时年才46 岁。
最后,周处不但改变了他在乡人们心目中的“嫌弃儿”地位,而且成为备受人们称颂的“人缘儿”。
周处为何能够从万人唾弃的“嫌弃儿”一跃而成为“人缘儿”,由乡村“一霸”而成为世人敬仰的爱国将军呢?那是因为他首先是有了自知之明,知道了自己原来在众乡人心目中的地位;其次是因为他下定决心从良,并且注意发挥他的长处——骁勇善战,从而改变了他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由此我们就可以受到启发,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人缘儿”呢?
首先,必须明确自己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即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呢?
是“人缘儿”、“嫌弃儿”还是“中间层”。一个人只有在了解了自己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后,才能针对现状作出努力,或改善,或加强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各种形象。就像周处在杀死蚊龙之后知道了自己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一样。
而如何知道自己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呢?一是你可以凭自我感觉,感觉一下自己是否受人关注,是否受人欢迎。当然,个人的感觉并不总是十分正确,总有或多或少的偏误,这样你就应该采取一些比较客观的办法,如通过询问朋友,或其他人,或者是局外人,这样较客观一些。二是通过一次或两次以你为中心而发生的事件观察众人的反映,就像周处通过众人搞庆祝活动而明白自己的形象一样。这样得到的结论要客观得多。但具体通过什么事件,那就不一而定了,因为生活中的事件大多,你随时随处都可灵活应用,然后客观地观察众人的反应。
其次,在明确了自己在众人(即某个特定的组织内部的成员,当然,你也是组织中的成员之一)心目中的形象以后,就可以针对现状,采取措施。
具体又分以下三种情况:
(1)如果你在人们心目中是个“人缘儿”形象,那你就应诙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即我是因为什么才被多数人肯定或喜欢;还有没有比我更受人们欢迎的“人缘儿”;如果有的话,如何采取措施,使自己更受人们喜爱,成为组织中的最受欢迎的“人缘儿”,而不是“次人缘儿”;如何充分利用自己是“人缘儿”的有利条件,多结交几个朋友,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等等。
(2)如果你是个“嫌弃儿”,那么情况是非常严峻的。人人都不想成为“嫌弃儿”,但有时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嫌弃儿”。你应分析一下自己成为“嫌弃儿”的原因。若是自身的原因,那是因为什么,是性格上大内向不被人了解还是有某些不被人接受的习惯?是自身之外的原因吗?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某某人在单位一向受人尊重,但是由于某一次事件而被人们误解或损害了人们的利益而成为“嫌弃儿”,那么你就应该找机会向人们澄清一切。知道了不受人们欢迎的原因之后,你就应该采取措施,或者改掉自身的某些缺点和不良习惯,或者为大家切切实实地做几件有益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靠自己努力能做到的,就靠自己,自己难以做到的,你可以真诚地找别人帮助,我想别人是不会拒绝你的要求的。周处不就为我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吗?
(3)如果你是个“中间型”,平时不太受人们关注,那么你就应该设法引起人们对你的兴趣。按照公共关系学上的术语说,“人缘儿”就是既有知名度又有美誉度,而“嫌弃儿”则是有知名度而无美誉度,“中间型”则是既无知名度又无美誉度。但是切记一点,在你设法引起人们的兴趣,在人们逐步地把目光投向你的同时,你必须时刻注意你自身的形象。因为成为“人缘儿”和“嫌弃儿”有时往往就是一步之差。
如何才能设法引起人们对你的关注呢?人们总是欣赏那些美的事物,如果你能突出你在某一方面的美,不论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你就可以吸引人们的目光,使你成为众人注目的中心——这就是社交中的单向吸引问题。
二、单向吸引“希望被人爱的人,首先要爱别人,同时要使自己可爱。”富兰克林的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使别人注意你,必须要使自己可爱起来。
汉代有一首乐府诗叫《陌上桑》,其中写道: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以其纯真的自然美,不仅吸引了小伙子,就连那些耕田或锄地的农夫,过路的行人,甚至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要放下担子去观赏一番,她则成为了众人瞩目的中心,这就是一个成功的单向吸引的例子。如果罗敷肯乘机交几个朋友的话,那么她的朋友肯定会有一大堆了。如果你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姑娘,或者是一位潇洒幽默的男士,你也大可以像罗敷那样,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如果再加上你的内在美,何愁找不到知心的朋友呢?
由此可知,单向吸引,就是一个人单方面所产生的吸引力。卑向吸引力的大小,直接关系着你受众人关注的程度是否密切。一般而言,单向吸引有下面三种类型:
(一)动态吸引在情场上,有的青年条件并不怎么样,却颇引人注目,追求者趋之若骛。
但是有的青年条件虽颇为不错,然而总是“门庭冷落鞍马稀”,不被人青睐。
在社交场上,也同样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不被人注意,确实是一件遗憾之事,巴尔扎克借他笔下的尼埃那(《被遗忘的女人》)之口说:“能够吸引别人的视线,我们就显得伟大了。”引人注目,受人垂青,有什么不好呢?
在情场上,引人注目确实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在社交场上,何尝又不是如此呢?虽然并不能说引人注目就可以完成社交活动,但它却是使你社交成功的前奏。
在人群中,尤其是在那种陌生的社交场所,怎样才能够使自己惹人注目,成为被选择的目标,这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新颖在一群中国人中,突然出现一个非洲黑人,或者在一群身着朴素的人群中,突然出现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或一位衣着入时的小姐,都会立刻吸引周围的视线,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新颖。在社交场合中也是一样,如果你的衣着、言谈、举止、行为给别人带来一种新鲜感受,也会很容易地引起别人的注意。
屠格涅夫《初恋》中的齐娜伊达周围经常有一群枯燥元味的男子,她一个也瞧不上,可是当彼得·瓦西里伊奇以“能支配我”的新奇魅力出现时,她立刻感到了他那与众不同的新鲜处,从而一见倾心,坠人情网,甚至被鞭打也觉得幸福。屠格涅夫在他的另一篇小说《罗亭》中,也塑造了一个同样的角色。娜塔莉娅听厌了皮加索夫、潘达列夫斯基之流味同嚼蜡的谈话,一见罗亭出现时,就为他那新鲜的话题,新鲜的内容,新鲜的姿势所着迷而一见钟情了。
现实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例子。“五·四”运动以前,北大的学生认为听那些老先生们讲中国哲学史的课程是一件最为挠头的事情,而当留学回来的年轻的胡适登上讲台,用白话文,结合西方哲学,深入浅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