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富妻盈门-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祖见火候差不多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脚把杨奉从神坛上踹下来,堂堂内阁首辅当下成为通敌卖国的大奸臣。从逆党羽也被一网打尽。
  然而,杨奉倒台了,这事儿还没完,恰恰相反,为期近十年的‘杨奉案’才刚刚拉开帷幕。
  太祖表面上以彻查杨奉余党为名,实则是为了剪除那些功高卓著的开国元老们。
  一桩‘杨奉案’拖延八九年,被抓进诏狱的‘余党’在酷刑之下胡乱攀扯,不知多少无辜者被牵扯期间。
  最后。太祖终于将那些未来有可能给儿子造成危险的老兄弟们全都扫除干净,自认为留给儿子一个安定、平稳的朝廷。
  太祖没想到的是,他杀了那些身经百战的老将,一方面是为新君扫除了危险,另一方面也是剪去了新君的臂膀。
  几年后,太宗即位,那些仅存的老国公们确实没有找新君的麻烦,可是新君的庶兄、庶弟和侄子们却接连造他的反。
  他的那位庶兄。太祖钦封的楚王,虽然只比他大十一岁,却是从战场上出生、成长的。远比新君的战争经验丰富。
  再加上太祖非常疼爱儿子,楚王又是他为数不多的儿子之一,还是实际上的长子,不免对他多有厚待,让楚王积攒了大批的人脉和资源。
  以至后来楚王与新君为敌时,新君手中竟没有什么可用之人。
  不过太不愧是太祖的亲生儿子。经过短暂的手足无措后,迅速找到了方法:为一部分冤屈而死的老将、国公平反,赦免他们的后人,趁机拉拢了一部分军中的势力。
  而后又整合宗室的力量,从道义上先定了楚王的罪,而后启用尚在弱冠之年的定国公世子为主将平叛。
  定国公世子也不负新君的重托,几场大战打下来,把楚王打回了封地,最后将楚王一家擒获。
  楚王兵败身死,新君的帝位却依然不稳,因为他那些亡兄们的儿子们长大了,接茬给他制造麻烦。
  可以说,太宗朝的前十几年是战乱的十几年,不是南边起战火,就是北边的王爷反了,太宗一个‘少主’硬是东征西伐,靠着从父亲遗传下来的‘铁血’和‘无情’,将一干庶兄、侄子干翻,而后才坐稳了江山。
  接任的武宗与其父的经历差不多,太宗做了三十年的皇帝,除了给继任者打下一个稳定的江山外,还留下了不少儿子、女儿。
  这些儿子也都不是省油的灯,个个觉得比武宗更有资格做皇帝,是以接二连三的给武宗找麻烦。
  武宗不愧一个‘武’字,颇有乃祖、乃父遗风的将一干作乱的兄弟杀个干净,最终也成为一个说一不二的霸道君王。
  大周朝的纷乱不断,皇帝个个强横、冷血,直到当今即位。
  相较于前三位长辈,当今的命就好了许多,首先他有个能干的爹,把所有的问题都掐死了,其次他又有个能干的娘,先太后把先帝制得死死的,后宫也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里。
  除了先太后所出的当今,武宗的后宫里竟再无其它男丁顺利长大。
  所以,当今是先帝唯一的儿子,根本就没人跟他争皇位。
  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呀,当今的性格就比曾祖、祖、父等三位皇帝和软了许多,对臣下也甚是宽容,约莫百年后能得个‘仁’或者‘文’的谥号。
  作为宗室女,陈氏对这段历史非常清楚,对于当今的性格也更加了解。没错,皇帝待人宽和,一派儒雅仁君做派,对待发妻也非常怀念。
  正是因为对发妻的感情,所以皇帝对太子、以及太子所出的太孙都非常偏爱。
  “主少国疑?难道圣人真想将皇位传给那个刚刚十二岁的太孙?”
  听了宫嬷嬷的转述,陈氏也愣住了,开始细细思量起谢向晚这个推测的可能性。
  宫嬷嬷点点头,道:“谢大小姐也是这么一说……对了,她还说,若真是如此,今日的‘追缴国库’未尝不是昨日的‘杨奉案’!”
    
  第071章 陆家二少
  
  陈氏心下一凛,宗室出身的她,自是知道当年‘杨奉案’的真相。
  杨奉案也罢、追缴国库也好,说穿了都只是帝王的手段,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翦除异己。
  回想家中老人偶尔提及的陈年旧案,再联想当下的朝局,陈氏忽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前些日子萦绕心头的一种莫名的怪异感觉,今日也终有了答案:难怪她总觉得宫里和京城的气氛很不对劲,当今更像是换了个人一般,一改往日的宽厚和善,言辞间竟带着几分罕见的戾气。
  之前大家还以为皇帝是心忧太子的病,情急之下才有些情绪失控。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呀!
  不是陈氏或是一干皇亲看不破,实在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皇帝偏爱太子,哪怕太子要死了,他也要把皇位传给太子的嫡长子,他的好太孙,全然不顾身边还有几个业已成家立业的儿子。
  而一旦太孙即位,主少而国疑,又有这么多的成年王爷环伺其身,武宗时的‘五王之乱’没准儿还会重演呢。
  皇帝性子温和,可也是经历过那番战乱的,所以才会提前做准备。
  如果说太祖的‘杨奉案’是针对开国元勋和朝中重臣,那么今上准备发起的‘国库欠银案’则是冲着皇亲和勋爵人家来的。没办法,谁让这些人家都是国库的欠债大户呢。
  除此之外,陈氏还想到了更深一层的意思。如今皇位上坐着的算是她的堂伯父,对于自家人。陈氏还是有几分了解的。
  皇帝忽然掀起‘国库欠银案’,估计还有试探、考校的意思。
  皇帝约莫也想看看。臣下对于他这个皇帝的话知否百分百心悦诚服,对于他的旨意肯不肯真心实意的执行。
  谢向晚说得对,追缴国库看似皇帝不经意间的一个突发奇想,仿佛是件小事,毕竟皇帝一辈子都是个宽厚和顺的老好人。没道理临了来个‘晚节不保’。
  然而大家却忽略了一点,当今圣人再温和、再儒雅、再牲畜无害,他也是个万万人之上的君王,掌握着大周朝所有臣民的生杀大权。
  陈氏还知道一点,那就是越老实、越平和的人,一旦真发起飙来就越是惊天动地,其凌厉、狂暴程度绝对不亚于嗜血冷酷的太祖爷。
  而且纵观当下京城权贵们的表现,陈氏更是惊出了一身冷汗:皇帝想追缴国库。并没有发明旨,但私底下却是透过口风的,京中的百官和权贵们也都心知肚明,却无一人主动响应。
  此事看似平常,可落在皇帝眼中,却是不可饶恕的大错——这些人竟然不把朕放在眼里?如今朕还活着,他们就敢揣着明白装糊涂,就敢阳奉阴违。倘哪日朕去了,留下年幼的太孙,岂不被这群不忠不义的臣子欺负到死呀。
  追缴国库什么的。还只是件小事,且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臣下就敢如此‘应付’。
  皇帝有些不确定了,如果太子死了,他想越过其它儿子,把皇位传给更聪明伶俐的孙儿。那些臣子、那些宗室就算不敢明着跳起来反对,也会暗地里给孙儿下绊子呀。
  有了这些想头的皇帝接下来会做什么?
  陈氏摇摇头,她不敢继续猜下去了,拿帕子轻轻按了按嘴唇,定了定心神,抬头笑道:“嗯,妙善这孩子真是有心了。对了,她可还有什么话要带给我?”
  宫嬷嬷亦是宫里混出来的伶俐人儿,知道陈氏已经将那些话听在了心中,谢向晚请托的事儿算是办成了,悄悄舒了口气,浅笑回道:“谢大小姐还说京中诸事有劳少夫人了,倘或府里银钱上有什么不趁手,不拘是她那里,还是谢家,都可帮衬一二。”
  唔,这个嘛……陈氏的手笼子袖子里轻轻捻动着,默默盘算着账面上能支用的银钱。
  成国公府一共欠了七十余万两,可公中的账面上只有三四万两,而国公府名下的田庄、铺子以及诸多产业加吧起来,约莫也有个三四十万两。
  这也不够。
  别看这几年陈氏和谢家做生意挣了不少钱,但大部分都用来填国公府的亏空了。有剩余的银钱,那啥,也变成陈夫人的‘私房’了。
  这些私房钱,陈氏自是要留给自己的儿女,想要用它来偿还国公府几十年来欠下的滥债,陈氏真心不愿意。
  可若是不动用自己的私房钱,陈家就算把祭田都卖了也不够还债的,皇帝真若追究下来,倒霉的还是国公爷、世子这一房呀。
  咬牙想了想,陈氏最后还是摇了摇头,“不必了,咱们国公府虽不如过去显赫,但也不是落魄人家,这几十万银子还是能拿得出来的……不过,妙善的心意我领了,呵呵,她可真是个好孩子呀,洪家妹妹能有这样的女儿,着实有福气!”
  宫嬷嬷虽是陈氏请来的教养嬷嬷,旧年里两人也曾有些交情,但彼此的情分还没有深到探讨国公府的家务事。
  又闲话了几句,陈氏好生谢过宫嬷嬷的辛苦,这才命小丫鬟将她送出去。
  把人打发出去后,陈氏一个人静静的坐在贵妃榻上,反复思索着这件事该如何操作对自己的利益最大。
  一刻钟后,方才那媳妇子亲自端着个托盘走了进来。
  “少夫人,厨房刚炖好的,您趁热喝!”
  那媳妇子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恭敬的服侍陈氏。
  陈氏却摆摆手,“先放下吧,我这会儿没胃口。对了,世子爷呢?可回来了?”
  媳妇子忙回道:“刚回来,老奴从厨房过来的时候,正巧碰到世子爷身边的小厮,便顺口问了句,小厮说世子爷去了书房,说是刚得了一本南朝的古籍——”
  陈氏无奈的闭了闭眼,她的丈夫千好万好就是这点不好,爱好个风雅,整日往家里捣鼓些古籍、古画、古董和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每件东西看着乱七八糟,动辄却要几千、乃至上万两的银子。
  陈氏也是郡王府出身的大小姐,见过的好东西也不少,眼光也是有的,可她实在看不出丈夫收藏的‘宝贝’有什么独特之处。
  倘或真是名人名家的手笔,花点儿钱买回来倒也划算,偏、偏……
  唉,面对一堆不知从哪个犄角旮旯扒拉出来的破烂儿,陈氏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府里的财政会如此窘迫,爱好美食、美女的国公爷,以及痴迷收藏的世子爷绝对居功至伟呀。
  想到这对活宝父子档,陈氏忽变了主意——
  她的私房打死不能动,至于债务嘛,哼,既然是两代国公爷一手造就的,那就让他们也尝尝穷困的滋味儿,好歹也要让国公府的人知道,没有她这个‘自甘堕落’与商贾做生意的主母,国公府的日子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兰香,给我收拾收拾,我要去见世子爷!”
  ……
  过了几日,恰逢十五,是大朝会的日子。
  朝堂上,成国公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儿,上书皇帝,表示自家已经变卖了所有能卖的产业,堪堪凑齐七十三万五千八百两纹银,准备归还国库的欠款。
  折子刚读了一半,四周便想起嘁嘁喳喳的议论声,几位与成国公相熟的人家更是惊讶的瞪大了眼睛,心里暗骂:啧啧,这个老货,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大方了,竟举家还债。
  即便是不相熟的人家,都是住在京城的,也听说了最近一段时间成国公府一直在清点名下的产业。那时大家还以为成国公不过是做做样子,投个石子儿,探探皇帝的口风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