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行有常-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各方国到大商之间的消息流通还比较落后,也就大商内部因为这么多年的修路计划道路交通状况好一点,所以大商名头上派出了多少人,放到方国之中,也差不多能作为实际情形来对待了。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刻意夸大出兵人数制造浩荡声势的“兵法”还没有诞生在这个世界上,目前所用的军事知识还比较粗陋浅薄的缘故,才让比干能够轻易地用这个计划骗到别人。
  没有姬昌找到吕尚请他出山,总还是有人听闻隐士高人的名声去延请的,而吕尚的名声大致是在周部区域内流传是可以肯定的,否则的话,姬昌总不可能跑到其他人的地盘上抢人吧?
  所以说,最后姬发还是收到了自己的天命谋士,吕尚。
  吕尚,姜姓吕氏,属于贵族之后,不是贵族他是不可能有姓有氏的。
  夏朝时有姜姓的申国和吕国,作为方国一直延续到大商,吕尚就是吕国的远支亲族,已经沦落为平民,但是总算还有一些祖传的学识,属于有真本事的那一种。
  怀才不遇的吕尚得遇明主,当然要为姬发排忧解难,遵循周部一直以来的策略灭亡周边的方国、部族抑或是夷狄之族,都只是扩充周部力量的手段,最后的目的,是让周拥有更为强大的实力,在姬发当政时期将周部发展为灭夏之前的商部一样的庞然大物就更好了。
  虽然如今的商帝帝辛不像当年的夏后桀一样倒行逆施,但是从武乙时代开始,大商便已现颓势,周部就如同冉冉升起的新星一样显眼,对于周部,奋力一争是早晚的事情,而结果,要么,就如同流星一样,在短暂的璀璨之后就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要么,就取代大商,成为天上那炽热的太阳,照耀整个天下。
  帝辛二十七年,商军出兵远征鬼方。
  鬼方主体在高宗武丁时代就已经被打残了,剩下的人或是远遁,或是融入大商,目前所说的鬼方,指的是这块地上的游牧民族。
  毕竟鬼方之地地处偏远,大商攻克下来以后,总还是有人会占据这块地方。
  至于为什么不征东夷,那自然是因为经过帝辛二十多年的辛勤努力,东夷差不多都已经完了。
  鬼方离大商的王畿颇远,远到就算国内出了什么意外,他们也不可能及时赶回来的地步。
  虽然名义上派出去的人是数万人,但是比干是按照高宗武丁时代用兵的数量派的人,也就是说,顶多也就上万人而已。
  剩下的“出征大军”自然被安排在了王畿区域镇守,尤其是牧野,这地方被攻破之后,朝歌就真的没有什么依凭了。
  帝辛没有过于想要实现自己中兴的目标而把步子迈太大,比干又是一个知道了后世历史的穿越者,专门挖了坑让周部跳,如果这样大商这边都能栽,那真的是没天理了。
  所以很悲催的,千辛万苦地攻到了牧野,还没像历史上那样来一场血流漂杵的牧野之战,周军就被商军隐藏起来的兵力给包了饺子。
  虽然秉持战术原则,给周军留下了一条生路,只围了三面,但是周军的退路所经之处都是大商的城邑,这让他们怎么活?
  因为有退路,所以周军倒没有太强烈的拼死之志,于是大商成功地拿下了大部分的周军,剩余的小部分残兵败将其实并没有什么威胁。
  周部正大光明造反的行为无论在谁眼中都属于不可饶恕的行为。
  毕竟当年的姬昌虽然也“行为不端”,但他只是在边境和大商作战,姬发这可是直奔朝歌而来啊!
  最后的处理结果是让姬姡Ы邮樟瞬糠种苊瘢缓蠼亲獾奖淮笊坦ハ碌亩模笫赖钠肼持兀'转封为鲁公。
  剩余的周民则是让他们投奔句吴,至于路上死了多少人,就不是大商关心的事了,毕竟没有将全部的周民贬为俘虏就已经是够宽宏大量了。
  剩余的周兵和主导这些事的周部权贵,则是另一种处理方法,无外乎贬为奴隶和处死两个结果。
  完美地解决了后顾之忧的比干,则是能够安心地等待自己的八十大寿的到来了。
  子干日记:
  谢谢大家,我就是传说中的人生赢家。
  作者有话要说:  原本计划要写好几章的,然后正经写起来的时候突然就不受自己控制了呢哈哈哈
  商朝卷就这么完了,不过还有穿封神的番外,到时候也会提及一些后续23333
  蠢作者已经迫不及待毁封神世界里的人的三观了23333


第21章 番外:八一八那个画风不对的封神世界(上)
  帝辛三十四年,八十四岁的王叔比干在王都朝歌去世,追封太师,其长子子泉改封于齐,次子封于谭,三子封于周部的周原之地,改为林国,齐为侯,谭、林为伯。
  自帝辛三十年之后,天下封国转行公侯伯子男五爵制,根据国之大小定等级,然而即使如此,达到侯爵级别的也不多,更不用说次子、幼子等原无继承权的人也有封国可封的了。
  比干死后没有魂归地府,看到侄子这么尊敬自己,堪称老怀大慰,嗯,不愧是我的宝贝侄儿,就是乖。
  大概是他最后的所思所想遭了报应,很快他就要被打脸了。
  封神世界的女娲娘娘:是谁让你得出你侄儿是个乖宝宝的结论的?你眼瞎吗?
  寿终正寝之后的比干被迫来到封神世界以后是很无奈的,至于他为什么能在没有人解释的情况下就得出这个世界是封神世界的结论……
  比干在从天而降、毫发无损地落到一处大殿中时,正好听到了这么一段对话:
  “臣商容待罪宰相,执掌朝纲,有事不敢不奏。明日乃三月十五日,女娲娘娘圣诞之辰,请陛下驾临女娲宫降香。”
  “女娲有何功德,朕轻万乘而往降香?”
  这两句是封神演义里的原版台词,虽然官阶、自称之类的有不对劲的地方,而且一个人记性再好也不可能完全把一本书的台词都记住,顶多记住大概内容就差不多了,但是这种情境,这种台词,不是封神演义才怪!
  更何况,不是这种怪力乱神的世界,比干他怎么可能从七十多岁的老爷爷变回五十多岁的模样,还从天而降都毫发无伤。
  别说比干自己觉得不科学,就连这个世界的帝辛和满朝文武都觉得不科学。
  因为《封神演义》是明朝文人编纂的,所以官制、言辞都充斥着浓浓的“后古代”风格,在大商待了一辈子的比干表示他们那个时代才不是这样说话的呢!
  《诗经》里的那种画风才接近他们那个时代的通用言辞好么!
  和比干长得有七八分相似,只是年纪约莫是六十几岁的某人一直抖着手,最后终于镇定下来:“汝是何人?”
  比干正色道:“吾乃文丁之子、帝乙之弟、帝辛之叔,名干,职封少师,因受封比邑,故人称比干。”
  “哦”,御座上的纣王来了兴趣,“你若是比干,那朕的少师,又是何人?”
  纣王是周人对帝辛的污蔑性的称呼,但是谁让封神演义里从头到尾都是称呼纣王的呢?更不用说,比干暂时还不能接受这个世界的纣王是他的亲亲小侄子,所以只能使用这个称呼了。
  如果按照书里塑造的那样,那这个世界的子受真的是熊到没朋友。
  “吾名为子干,若是非要区分,那便称吾为子干,陛下你的少师为比干好了。”子干从善如流地将名字从比干改成了子干,反正这个名字才是他一开始的名字。
  纣王并不满意子干的回答:“汝缘何在此?”
  他的话音落下,满朝文武眼里也闪着好奇的光芒。
  子干很无奈,要是他知道,他早就说了好么!问题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啊。
  大殿地上的石板光可鉴人,子干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现在的容貌,手上的皮肤状态以及下巴上的胡须都提醒他,他现在绝不是死时白发苍苍八十几岁的模样,而是大约五十岁左右的状态。
  “吾不知。陛下宣召,吾正准备入宫议事,谁料刚下了马车,便到了这么个地方。看陛下你那少师的年龄……不知此时是否是帝辛十年之后?吾来的时候才是帝辛二年,大王子禄父刚刚出生呢!”子干这么说道。
  虽然他知道这应该是封神演义的世界,但是一个纯正的古代人怎么会弄清楚平行世界、未来之类的区别呢?
  所以能装傻就装傻吧!
  听完他的话,纣王来了兴趣:“大王子禄父?朕的大王子名为郊,二王子名为洪,就是没有禄父这个儿子啊!”
  子干暗暗地在心里翻了个白眼,废话,我还没有殷郊和殷洪这两个连“子”都不姓的侄孙呢!
  况且,我的子受侄儿的自称怎么会是朕?分明应当是寡人才对!
  看着纣王依然兴致勃勃的脸,子干回答道:“当初为王子命名的时候陛下说过,大王子名禄父,二王子名纪,妲己王后如今虽只生育了大王子一子,但吾相信二王子诞生的时日必也是不远了。”
  满朝文武and纣王:等等,你说王后是谁,能不能重复一遍?
  子干呵呵笑了两声:“有苏氏之女,妲己啊!”
  说完这个名字,他还好一通感慨,把当初子受登上帝位以后还没成婚,结果太后和他只能在天下广选美貌女子,最后子受自己选定了妲己这样的戏剧化过程都说了出来。
  大殿上所有人都听愣了。
  纣王:喵喵喵?朕仿佛娶了一个假王后,生了俩假儿子。
  这个时代并不忌讳女子抛头露面,因此冀州侯苏护之女妲己貌美的名声可谓是传扬四方,人尽皆知,但是纣王的王后早在他被立为太子之前就定了下来,要不是有岳家支持,他做作为幼子想要抗衡两个兄长还是很有难度的。
  “这……缘何你说的那个朕他直至登上帝位以后还未成婚?父皇如何会允许?”纣王表示自己非常好奇。
  能按照自己的心愿娶一个美人为王后,当然比迫于外界形势娶来的王后有感情啊!
  “陛下幼年之时便颇为聪慧,天资聪颖,先帝甚是喜爱,早早立为太子,因此攀龙附凤之辈甚多,为此先帝特许太子可自选正妻,于是一直到陛下登基,都未曾大婚。”
  纣王:……可恶,不知道为什么朕好羡慕啊!
  不过……
  “什么叫早早立为太子?”千辛万苦地从正史上的商朝根本没有的“寿王”升级成太子的纣王表示不高兴。
  比干很乐意给这个世界的人科普一下自家的子受侄儿有多么的聪明伶俐,小时候有多么的乖巧可爱,多么受人喜爱。
  纣王的脸色五彩斑斓,所有人都知道他心里想的约莫就是“天道不公”之类的中二台词。
  想想也确实不公平。
  在没有给女娲庙题词儿的时候,纣王他的画风还属于一代明君,否则的话,在他被迷惑以后,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忠臣义士站出来劝谏他。
  忠臣义士哪里来?还不是早些年培养出来的?
  要是他一开始就不是个好东西,不用九尾狐出马,他自己就能把这个江山给败光。
  为什么明明早年的经历是一样的,子干的侄儿就能从小被立为太子,纣王就要自己一个人辛辛苦苦地博得父皇的喜爱,然后力压两个兄长夺得储君之位。
  这中间的差别也太大了一点吧!
  子干:怪我咯?
  谁让你们这里是封神演义的世界呢?一切都是命啊!
  在这样一问一答的循环往复中,子干也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