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穿耽美]清和-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京的武官很清楚,此行十分凶险。风险却伴随着机遇,如能保住性命,他日燕王殿下荣登大宝,自己的功劳绝对是铁板钉钉。
    于是,在大摇大摆进入南京,将奏疏递上之后,武官春风满面的被大汉将军拿下,扔到锦衣狱中和武胜作伴去了。
    两人见面之后,隔着栏杆抱拳,互相问候。
    兄弟可好?如今做了邻居,为了美好的未来,光明的前途,理应互勉。
    接到燕王奏疏,通政使司上下冒出一身的冷汗。
    真要面呈陛下预览?
    会不会把皇帝气出个好歹?
    众人互相看看,最终由左右通政和誊黄右通政举手表决,送!
    通政使为何没参与表决?
    说起来惭愧,因与户部右侍郎政见不和,一言不愉大打出手。搏击之技略逊一筹,被敲破了脑袋,伤到了面子,告假养伤中。
    如通政使司上下所料,燕王这封奏疏的确捅了马蜂窝。
    民间的流言,建文帝一直被蒙在鼓里。宫中的宦官女官有意隐瞒,朝臣们是不愿自找没趣,大多趁着这段时间盘查府内,发现了蛛丝马迹,不免对皇帝寒心。
    作为事件的当事人,方孝孺除了做学问就是为平定燕王叛乱出谋划策,也无暇留意城内的老百姓茶余饭后都在说些什么。虽也感到同僚的眼神透着古怪,但方大学士对自己的名声和人品一向很有信心,自然不会多想。
    燕王这封奏疏,相当于揭开了众人联手遮掩的盖子,将“真相”摊开在阳光之下,一巴掌甩在了朱允炆脸上,另一巴掌赏给了方孝孺。
    派锦衣卫入燕,建文帝已经做好了被御史喷口水的准备。没等到言官,燕王先给他泼了一盆污水。
    方孝孺的震惊比建文帝更真实。他从没想过,自己会被燕王指着鼻子痛骂“沽名钓誉”,“与鹰犬为伍”,“挑拨天家亲亲之情”,“蔑视人伦”,“祸乱朝纲”。
    遭到如此污蔑,建文帝还能坚持,方孝孺却支持不住,一口血喷出,当场晕了过去。
    这已经不是面子的问题,而是上升到做人的根本。
    如果燕王这封奏疏上的罪名落实,方孝孺往昔为人称道的一切都将被打上问号。
    儒学大家,真君子?
    伪君子,真小人?
    有人暗中为方孝孺惋惜,这分明是燕王的毒计!可谁让方孝孺自己送出了把柄?计策不错,但用人不当。哪怕从大汉将军和旗手卫中挑人也比锦衣卫强吧?
    同锦衣卫搅合到一起,武将尚且罢了,一个文官,还是被读书人视为偶像的翰林院大学士,绝对是自毁长城。
    称快的同样不少。
    自古文人相轻,方孝孺是大儒,却不是唯一的大儒。他的名声太大,被他压下的人又怎么能甘心?
    遇上心胸宽广,胸怀坦荡的倒还罢了,有几分文采却小肚鸡肠的,无不想趁机踩上几脚,将方孝孺拉下神坛。
    流言从民间涌入朝中,争论从朝堂向天下蔓延。
    围绕着方孝孺的这场争论,在读书人中造成了巨大的反响。
    太学,府学,州学,县学,甚至是卫学,都分为了旗帜鲜明的两派。一派认为这纯属污蔑,方大学士是正人君子,即便同锦衣卫有牵连也定是被人陷害。另一派对此观点嗤之以鼻,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真是污蔑?为何不见方孝孺反驳?倒是张姓的锦衣卫千户手握证据,言之凿凿,还有方孝孺亲自草拟的诏书!
    “如此伪君子,便是学富五车,我等也不愿与之为伍!”
    两派学子争吵不休,声音渐渐压过了燕王造反的消息。
    支持方孝孺一派的学子战斗力强悍,凡是不站在自己一方的,无论观点为何,全都大力攻讦者。
    这些里有听信流言被方大学士的“无耻行径”伤害了心灵的,也有佩服方孝孺学问属于中间派的,还有看穿燕王伎俩却对方孝孺不通实务遗憾摇头的。
    第三类人往往更注重实际,在争论中看到了朝廷的软弱可欺,也看出了燕王的强悍和霸气。
    天子登基以来,除了削藩还有何建树?
    倭寇登岸抢掠杀戮,安南趁机侵扰西南,各番邦不再来朝见,反倒是北边的残元摄于燕王的威名不敢轻举妄动。
    对方孝孺和建文帝失望的同时,不免对燕王升起了期待。
    建文帝是正统不假,可如今的大明,需要一个更有力的君主,能震慑四夷,扬威海外的皇帝!
    这样的言论开始在部分读书人中流传,虽没摆上台面,却也不容小视。
    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明朝的读书人有不可理喻的一面,也有让人震惊佩服的一面。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瓦剌兵临城下,明朝的士大夫们宁可拥立新皇帝,背负不臣的骂名,也不向敌人低头。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汉家风骨的最后挽歌。
    最终,在野蛮的侵略之下湮灭。
    北平的燕王没有料到,只是针对皇帝和方孝孺的计策,竟然会取得这样的效果。
    朱棣很是高兴,当着众将领的面又一次夸奖了沈瑄与孟清和。
    “我儿甚好,甚好啊!”朱棣抚着短髭,“孟同知更是吾之仲卿!”
    听到这句,孟清和没觉得高兴,反而是后背发冷,头皮发麻。
    朱元璋夸蓝玉是他的李靖张良,蓝玉剥皮充草。
    朱棣称赞张玉是他的的冠军侯,张玉死在乱军之中。
    现如今,当面夸他是卫仲卿,这代表着什么?
    “卑职谢王爷,实在不敢当。”
    明知是乌鸦嘴,含着泪水也要表达感谢。好歹卫青算是善终,比英年早逝的冠军侯好上几个段位。
    心思跑远,孟清和脸上的笑容却没有露出半点破绽。
    沈瑄睨了他一眼,不着痕迹的弯了弯嘴角,没有出声。
    众人散去后,孟清和本想回房安慰一下自己,要么去找沈指挥找点安慰也成。不想中途被道衍叫了过去,进到厢房,坐下,对着大和尚愈发闪亮的光头沉默无语。
    道衍面前摆着炭炉,炉上架着烤饼和馒头。
    闻到烤饼的焦香和一丝肉香,孟清和没和道衍客气,大和尚为他准备的,不吃白不吃,浪费可耻。
    道衍夹起一片馒头咬着,等孟清和吃完三张饼,也放下了筷子。
    茶水送上,透过氤氲的热气,可以看到大和尚慈祥的面容。
    燕王不懂道衍,孟清和以为自己懂,接触多了才发现,他同样不懂这个人。
    以造反为平生最高追求的和尚,当真是个奇怪的人。
    “劝王爷绕过济南的计策,是徒儿所出?”
    预料到道衍会问这件事,孟清和放下茶杯,无视道衍话中的徒儿二字,说道:“回大师,是在下提议,做决定的是王爷。”
    “污蔑方孝孺的计策也是出自你口?”
    点点头,孟清和没想抵赖。虽然手段不太光明,把柄却是方孝孺自己送来的。况且,方孝孺的名声差了,燕王还会一意要他起草继位的诏书吗?如果方孝孺这样的都能逃过死劫,那自己欠了人情的铁铉,是不是也有办法?
    假若方孝孺没有彻底激起朱棣的杀性,历史上的灭十族还会出现吗?
    等到永乐帝坐上皇位,流的血是不是会少一些?
    战场之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战场之下,殉国者固然可敬,被无辜牵累的人还是越少越好。
    这些话只能藏在心里,不能同任何人说,连沈瑄也不行。
    偶尔,孟清和也会觉得自己的举动有些可笑。心底的良知却告诉他,即便被骂虚伪,被骂假慈悲,也应该这样做。
    孟十二郎走神了,眼神放空。
    道衍没出声,静静的捻着佛珠。
    厢房里只有火星爆裂的劈啪声,良久,孟清和缓缓舒了一口气,再看道衍,大和尚闭目凝神中。
    “孟同知,”道衍睁开双眼,没有再叫孟清和徒儿,笑容中带着认真,“心有善念,便可随心而动,何须迟疑?”
    孟清和惊骇,大和尚莫非会读心术不成?
    正惊骇着,道衍又道:“为师交与徒儿的典籍可有读通?不懂之处可向为师求教。切莫为面子耽误了学习。”
    孟清和:“……”
    “没有不懂之处?”道衍笑得十分得意,“不愧是贫僧的徒弟。”
    孟清和:“……”
    这和尚不是高深,只是人格分裂而已吧?
    建文三年十二月底下,经过休整与部署,燕王在承运殿召集众将,宣布将发动最大规模的进攻。
    “频年用兵,何时可已?当临一决,不复返顾矣。”
    解释过来,造了三年反,必须见真章了。此次出兵,当是最后一次,不打到南京,老子绝不回头!
    以朱能,沈瑄为首,众将齐声道:“遵令!”
    站在沈瑄身后,听着殿中的回声,孟清和胸中一阵激荡。
    靖难,终于进入了倒计时。
    
    第九十五章 胜利的曙光二

    建文四年元月;燕王师出北平;锋锐再指山东。
    盛庸等朝廷将领压根没想到燕王会来得这么快。
    仗打了三年;双方已经有了默契;正月不打仗,春季才进攻。
    燕王却突然不和盛庸等人讲规矩了;正月里就开炮,对着朝廷军队喊打喊杀;明摆着不打算过年,旁人也照样别想!
    “燕逆此来,所图定然非小。”
    济南城中;盛庸刚接到朝廷将派兵增援的消息,随军还有大量粮饷。
    有人有粮,多好的事?
    结果燕王突然出兵,一切的计划都被打乱,笑到一半就再也笑不出来了。
    盛庸一咬牙,不过年?好,那就不过了!他倒要看看,燕王是不是真能打下济南!
    将领们接到命令,立刻加快了构筑城防的速度。士兵排成几队,不分日夜到城外樵采,运回大量的原木巨石,并在乡间征集军粮,以备燕军断绝粮道,围城困守。
    济南做好了准备,等着燕军的到来。燕王的举动却再次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大军放弃了以往的进军路线,兵过藁城,乘河水结冰,夜渡滹沱河,转道威县进入山东。
    南军将领都有些迷糊,摸不透燕王此举是何用意。莫非要再来一次东昌大战?
    不想燕王压根没在东昌停留,取道馆陶一路南下,连夺冠县,东平,郓城,巨野,定陶,单县,只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穿过了山东,大踏步迈进了江苏。
    燕军对山东境内的盛庸军理都不理,也不担心被抄了后路,一心一意的急行军,只要天气允许,便日夜兼程,探路的前锋全部由蒙古骑兵和边军精锐组成,十二骑便破邹县追兵,当真是势不可挡。
    在朱棣的率领下,燕军像是一颗出膛的子弹,不击中目标绝不罢休。
    进入江苏之后,发动了更加猛烈的进攻,丰县,沛县接连易主。
    沛县知县颜伯玮不肯投降,又无足够兵力防守,在燕王进城之前,遣子还乡,自己留在县衙,整肃衣冠,向南再拜,哭道:“臣无以报国,唯有一死!”
    遗文大骂燕王不臣,自缢而死。
    被送出城的儿子中途折返,见到父亲的尸体,伏地大哭,随后自刎。
    颜伯玮死后,沛县指挥王显打开了城门,迎燕王入城。
    孟清和奉命搜捕城中的朝廷“细作”,进到县衙,发现沛县主簿和典史等都是一身官服,端坐大堂之中,等着燕军的到来。
    看着一身正气满面正义的主簿等人,孟清和苦笑。
    这场景,怎么看怎么像正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