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穿耽美]清和-第1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王,辽王心里门清,没主动参与,却也没向建文帝告密。假作被燕军击败,退回王府闭门不出。
    庆成郡主带回消息,燕王进京之日,安守宅邸定能无恙。
    几位藩王都是聪明人,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朝阳门和金川门接连被破,神策门与太平门同时火起。
    建文帝在宫中得知消息,顿时大惊失色,燕王进城了?!
    “快,召集群臣!”
    建文帝当真是慌了,他不像老爹出生在战火中,经历过元末战乱。更不像朱棣等北疆藩王,常年同北元对峙,视战场厮杀如家常便饭。
    他出生在明朝建立,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后,成长在皇宫大内,接受的是最正统的儒家教育。
    他有野心,有抱负,在登基之后重用文臣压制武将,并非单为个人喜好,更为巩固皇位。
    高皇帝大孝刚出,便想方设法削藩,推行周礼,也是为了整个江山。
    朱允炆认为自己没做错,高皇帝在世,不也同样清除了跟随他打江山的功臣?
    他唯一错的,就是过于急躁,过于相信自己的正统地位,过于……相信了方孝孺和黄子澄等一干文人。
    事到如今,后悔也没有用了。
    建文帝坐在空荡荡的大殿中,看着去而复返的宦官,知道不会有人应诏而来了。
    这一刻,他成为了孤家寡人,真正的孤家寡人。
    “齐、黄两位爱卿现在何处?”
    “回陛下,齐尚书和黄翰林已于两日前外出募兵。”
    建文帝恍然,道:“是了,是朕下的命令,竟然忘记了。”
    想起黄子澄在苏州无功而返,提议到外洋募兵,被方孝孺大声斥责的情形,朱允炆突然笑了。
    “事出汝等,岂可弃陛下而逃?!”
    “血口喷人!”
    “血口喷人?!若非汝谎报军情,为曹国公隐瞒,战况何至于此?!误国之辈,当杀!”
    “你……陛下!”
    方孝孺同黄子澄的声音似乎仍在大殿中回响,朱允炆的笑声越来越大,最后竟笑出了眼泪。
    走吧,走了也好。
    “陛下?”宦官小心翼翼的问道,“可要再下令?”
    “不必了。”朱允炆站起身,立在宝座之前,俯瞰整座大殿,脸上再无一点焦急的神色。
    他是洪武帝的孙子,孝康皇帝的儿子,他有自己的尊严,没有谁能够侵犯,就算是燕王,也不行!
    “退下。”
    “陛下?”
    “退下!”
    “奴婢遵命。”
    空旷的奉天殿中,只余朱允炆一人。
    良久,他又开始笑,笑声越来越大,带着愤怒和疯狂,传出殿外,映衬着火起的京师,令人胆寒。
    “万岁,天子,哈哈……”
    火光映红了天幕,喊杀声中,京城十三座内城门接连被燕军攻下。
    守城的藩王要么如谷王一般摆明立场,要么如辽王安王一般闭门不出,武将多在燕军入城后率军投降。不愿投降的也没支撑多久。被征调的青壮和部分士兵炸营,夺刀擒住上官,城门很快易主。
    城内的百姓纷纷紧闭屋门,却有地痞无赖趁机作乱。
    孟清和奉命往金川门处送信,亲眼见到几个贼眉鼠眼的无赖欺辱妇人,一个着儒衫的男子倒在一侧,面孔已被鲜血模糊。
    “杀了。”
    见惯了生死,孟清和下令时没有丝毫迟疑。
    高福抽—出长刀,地痞见势想逃,不等跑出两步,一道寒光闪过,顷刻人头落地。
    处置了几个地痞,孟清和没有停留,军务紧急,不能耽搁。高福收起刀,看着满脸泪痕,腰缠麻带的妇人,从怀中掏出一瓶伤药,指着倒在一边的书生,“给他用,养上几天就好了。”
    话落,调转马头,紧随孟清和而去。
    妇人擦干脸上的泪水,走到书生身边,咬咬牙,还是将他扶了起来。
    之前,她曾指着这人的鼻子骂,今日,他却差点为救自己丢了性命。
    这份恩情,她记住了。
    回想起杀了地痞的高福和在马上下令的孟清和,妇人攥紧了手中的药瓶,日后有机会,这份恩情也定然要报。
    建文四年六月乙丑,燕军下京城,困皇宫。
    京内勋贵纷至燕王驾前痛陈皇帝无道,听信奸臣谗言,迫害功臣后代。
    “吾等愿归殿下,请殿下为周公辅政。”
    燕王含笑,却没点头。
    众人以为台子架得还不够高,正想继续努力,却见燕王摆手。
    “公等都是深明大义之人,一心为国。孤已秉承太祖高皇帝遗训靖难进京,当下以捉拿奸臣为要,其他可再议。”
    随即,燕王令人取出拟好的奸臣名单,交给在场众人传阅。
    被列入奸臣名单的共有五十余人,左班文臣共二十九人。
    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文学博士方孝孺赫然在列。另有礼部尚书陈迪,刑部侍郎暴昭等,但凡曾被朱棣拉黑过的,一个也没落下。
    虽有道衍从北平来信,称方孝孺学问不凡,虽声名有堕,仍受士林推崇,万万不可杀。
    大和尚开口,朱棣自然不会不给面子,不杀他,却不妨碍将其列上奸臣名单,再泼几瓢脏水。
    造反期间,朱棣没少挨骂,大部分檄文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怎么着也得出了口气。
    负责草拟并抄录这份名单的正是待诏解缙。
    由于历史发生一点点误差,攻破南京城门的日期稍有提前,解大才子没来得及夜奔,但在燕王入城后,却同胡靖等人第一批出迎,给朱棣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名单末尾写明,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绑缚奸臣,各有赏赐。
    文武升官,军吏升级,庶民给钱。
    最后一条是在孟清和的的建议之下加上去的,草拟告示的解缙很不以为然,区区一个武官竟在此指手画脚?思及自己新投燕王,立足未稳,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燕王攻下内城之后,发布了捉拿奸臣的告示,并没进皇宫,反而带兵进驻龙江,下令不得扰民。
    很多人看不明白燕王此举的意图,看明白的却闭口不语。
    燕王以退为进,单看天子如何选择。
    生还是死,全在一念之间。
    翌日,天刚明,皇宫突然起火,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朱棣闻听消息,立刻赶往皇宫,至东华门时,火已扑灭。
    满面乌黑的守军跪在朱棣马前,“禀殿下,火自奉天殿起,卑职赶到时,天子,皇后及太子均已葬身火海。”
    听到消息的魏国公徐辉祖长叹一声,跪在徐达的神位前久久不起,直到深夜。
    寺庙道观的钟声又一次在京城内外响起,向天下宣称,建文皇帝已然大行。
    站在奉天门前,孟清和心中有个疑问,建文帝真死了吗?
    目光转向负手而立的燕王,慢慢垂下了双眸。
    钟声已响,穿着龙袍的尸体也已找到。无论朱允炆是不是还活着,大明的建文皇帝,朱元璋亲自选定的继承人,都已经死了。

    第一百零一章 暗潮

    建文帝驾崩;不管真崩还是假崩;皇宫都需要一个新主人。
    国不可一日无君;天下不可一日无主。
    建文四年六月丙寅;群臣上表,叩请燕王入奉天殿;祭祀太庙,继皇帝位。
    “为宗社民生;天下岂可一日无君?殿下奉高皇帝遗训,靖难扫除奸臣,功在千秋;当正天位,承太祖万世洪业!”
    靖难清君侧的旗帜早被高高挂起,周公辅政的口号也被扔到一边。
    皇帝人选中,群臣无一例外的忽略了建文帝的儿子。
    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少主容易被奸臣蒙蔽,建文帝就是前车之鉴!燕王殿下是太祖高皇帝嫡子,文韬武略,天生圣人,绝对是皇位的最佳继承人。
    文臣的一张口,一支笔,骂人时像锋利的刀子,反过来却能使人通体舒泰。
    解缙,胡靖等人笔下生花,劝进的文章一篇接着一篇。不单呈送到燕王面前,还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广发民间,推动强大的舆论攻势,证明燕王继位是顺应民心,是大势所趋,是国家的必须。
    舆论已成,文臣再上表,燕王仍不应,并言:“孤为国家社稷,起兵清君侧,不意少主不亮孤心,自绝于天。孤甚愧,伤矣。天子之位当择德才兼备者。孤才疏,岂敢负荷。”
    简言之,他起兵造反是为皇帝好,结果皇帝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自焚死了。他很羞愧,万分的伤心。没心思当皇帝。皇帝谁当,另选吧。
    话说得漂亮,姿态也很诚恳,但能当真吗?谁当真谁是傻子。
    文臣劝道:“殿下,您就是德才兼备之人,天下还有谁比您更有才?”
    燕王摆手,“孤才疏,很是才疏。”
    文臣再劝:“殿下,您乃高皇帝嫡嗣,您不负鼎谁来负?”
    燕王仍摆手,谁来负他管不着,总之,他不负!
    文臣急了,殿下,谦虚两次就行了吧?快点继位,咱们也好恢复生产,重新开工,建设国家不是?
    燕王不语,沉默,坚持顽固不化。
    文臣没辙了。
    天下人都知道燕王起兵就是奔着皇位来的,如今建文帝崩了,登上九五的道路扫清了,他却突然撂挑子,把到手的果实扔出去,可能吗?
    当然不可能!
    朱棣想当皇帝,一直都想。
    朱标死后,洪武帝选了孙子继承大统,朱棣很不服气。
    凭什么?
    论才干资历,论对国家的贡献,朱允炆哪一点比得上自己?
    一个黄口小儿,成日里只晓得同书生为伍,之乎者也,能处理好国家大事?
    朱棣心中的火苗一直在烧,加上道衍在一边煽风,建文帝不停递柴,火越烧越旺,一路从河北烧到江苏,烧进南京,阻拦朱棣的所有一切都被烧成了灰烬。
    最后,建文帝的执政生涯也在大火中彻底结束。
    朱棣辛勤诚恳的造了四年反,为的就是奉天殿中的那张宝座,如今万事俱备,抬腿坐上去就万事大吉,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完全可以继位,改年号,宣布从今天开始老子就是皇帝,天下都是老子的。跟老子一起靖难的厚赏,和老子作对的一刀咔嚓,新皇帝新气象,这就是老子的风格!
    要是真这么个干了,他就不是朱棣,也不会是将大明的国势推向顶峰,震慑海外的永乐大帝了。
    大家都知道朱棣是在端着,如何才能架起让他满意的梯子,就是没能找对路。
    文臣三次上表,朱棣皆不应,最后,连面都不见了。
    站在朱棣的大营前,文臣想哭。当真是没办法了,总不能捆着朱棣推上皇位吧?再说他们也没那能耐啊!
    武将们冷眼看着文臣们蹦跶,很是沉得住气。
    直到文臣折腾了几个来回,燕王仍是不为所动,才联合勋贵一同上表劝进。奏疏内容很直白,也很实际,主题思想只有一个,殿下是皇位的当然继承人,除了殿下,无人能继承皇位。大家是粗人,只认殿下!便是建文帝活过来也哪凉快哪玩去吧!
    最后一句话才是关键,也真正骚到了朱棣的痒处。
    当然,奏疏上不会写得这么直白,字里行间表达出的意思却十分清楚。
    武将和勋贵对燕王殿下情比金坚,义比海深。
    殿下,您就顺应大家的心愿,继位吧!
    武将之后,藩王也接连上表,同朱棣结盟的宁王和晋王更是言辞恳切。
    燕王推辞不过,肃然道:“公等如此,孤便返回北平!”
    众人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