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穿耽美]清和-第1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起魏国公徐达,自己的老丈人,朱棣不好继续发火,瞪了一眼徐增寿。
    徐增寿故意笑得赖皮,朱棣没好气的哼了一声,“摆这个样子,是想朕打你板子?”
    “臣不敢。臣对陛下之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对陛下的爱戴,如江水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朱棣:“……哪学来的?”
    “不敢瞒陛下,两日前,臣拜会了燕山后卫的孟同知,谈话间获益匪浅。”
    “你怎么会去见他?”
    “孟同知帮过臣一个大忙,臣上门道谢。”
    “哦。”
    徐增寿欠孟清和一个人情,还是不小的人情,朱棣知道。
    杨铎和纪纲在京中的活动,包括助徐增寿脱险,以及孟清和在其中的作用,他都一清二楚。如今摊开在自己面前,是想为孟清和讨赏?
    “陛下英明!”徐增寿笑道,“臣就那么点家底,还要养活老婆孩子,想还了孟同知的恩情,只能请陛下帮忙。”
    朱棣又瞪了他一眼,哼了一声,“行了,朕知道了。”
    “陛下答应了?那顺便也给臣点赏赐?臣好歹也是立了功的。”
    朱棣吸气,呼气,再吸气,最终吐出一个字:“滚!”
    “臣遵旨。”
    徐增寿见好就收,从善如流的滚了。目的已经达到,此时不滚更待何时。
    孟清和的赏跑不了,由陛下恩赏远比他赠送金银要好得多。
    大哥的头也掉不了,顾念着宫里的徐皇后和三个外甥,天子也不会砍了魏国公的脑袋。
    吹了一声口哨,徐增寿心情大好。
    原本,他被徐辉祖突然下狱惊到了,整日心焦,没想到这一层,还是孟清和给他提了醒。说到底,徐辉祖和朱棣打仗是尽本分。燕王进京后,他只是避入祠堂,沉默以对,自始至终没有发表任何反对燕王的言论。不奉召,可以尽量往家庭内部矛盾上靠拢,如此,魏国公应当性命无忧。
    所谓旁观者明,徐增寿看不透的东西,经过孟清和的反洗,顿时如醍醐灌顶,一下给他点透了,这份人情不亚于孟清和曾借杨铎的手救了他一命。
    人情啊。
    步出皇宫,看着宫门在身后合拢,徐增寿长出一口气,只要徐家还在,大哥能从锦衣狱出来,欠下再多的人情也无所谓。
    自己还不了,不是还有皇帝宝座上的姐夫?
    陛下应该十分乐意帮徐家还人情,这可是个对臣下示恩的好机会,还是两方示恩。
    想到这里,徐增寿表情一变,难不成,孟清和在提醒他时就想到了这个?
    先帮忙,再卖人情,进而给皇帝拉拢人心的机会。
    多智近妖……不愧是道衍的徒弟。
    正在演武场看沈瑄练枪的孟清和突然打了个喷嚏,揉揉鼻子,谁在念叨他?
    沈瑄回头看他,孟清和忙道:“指挥,不要停,继续!”
    沈瑄:“……”
    黑眸微沉,枪如游龙,无端的带上了一股杀气。
    孟清和摸摸鼻子,他说错话了?
    没有啊?
    想不明白的结果是,当夜,草原狼大开杀戒,某只狐狸的脖颈和肩后留下了数枚牙印。
    孟清和呲牙,他还是伤员!
    沈瑄挑眉,那又如何?他可是斟酌过力道,且相当“守礼”。
    孟清和:“……”
    好吧,不能和侯二代讲理。
    秋七月壬午朔,朱棣大祀天地于南郊,再祭太庙。
    同月,复太祖成法,凡建文朝因反对周礼被罢免者一概复官。周礼派和太祖派的争论至此划上句号。没了领军人物方孝孺,周礼派受到了严重打击。意志坚定的为建文帝殉节,其余人多改变理念,重投太祖成法的怀抱。
    没有殉节又固执己见的,大多没什么好下场。
    朱棣不是朱允炆,敢和他鸡蛋撞石头,头破血流是肯定的。
    况且,对于恢复周礼一事,朝中本就存在争论,如今被朱棣一刀切也没什么不好。
    早朝不再像个菜市场,大臣们不必为一个官职该是几品争论不休,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质工作中,于国于民都是利好。按照洪武帝的话来说,拿着老子的工资就得给老子办事!每天想七想八不办实事,统统拖下去砍了!
    朱棣没像老爹一样几乎杀光朝中的大臣,只用实际行动让有资格站在奉天殿中的人明白,建文朝的日子过去了,装鹌鹑消极怠工的路也堵死了,在其位谋其政,想白拿工资?掂量一下脖子是不是够硬。
    大臣们很快发现,继工作狂洪武帝之后,皇位上又出现了另一个朱扒皮。
    抖起来的文臣开始变得小心,被压制了四年的勋贵和武将们颇有扬眉吐气之感。
    一朝天子一朝臣,朱棣和朱元璋一样,人杀得多了,也就不在乎多少人骂他了。
    大不了给史官提个醒,下笔的时候多想想,该用春秋笔法的就别用记实手法,该美化该颂扬的绝不能吝惜笔墨。对天子不利的言辞,能少两个字就别少一个字。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能当做神话故事和八卦周刊诵读的《明太宗实录》正式出炉。比起朱棣下令重修的《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的艺术性拔高了数个层次,真实性却要打个折扣。
    谁让朱棣是皇帝,还是大明历史上唯二杀文臣杀得无比顺手的皇帝?
    说来也奇怪,朱元璋和朱棣杀官如麻,朝廷的运作却如加足了燃料的火车,轰隆隆往前飞驰,到站都不停一下,上不去的人只能跳着脚,在火车后边紧追。追上了,有可能成为一代名臣。追不上的只能安慰自己,非吾无才,朝中无伯乐,天子不用而已。
    换成皇帝对文官无比和蔼,被骂也笑脸相迎时,官员们的工作效率却像是老牛拉破车,鞭子甩出花来也不见挪动一下,动不动还要倒退两步。具体参见崇祯帝,真心勤政,也真心倒霉。
    所以说,历史和人心当真是个奇怪的东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压根没法用常理来推断。
    八月癸巳,朱棣将朱允炆的三个弟弟和还活着的儿子分批降爵,改封,随前太后吕氏守居懿文太子陵园。抹去了建文帝的年号,废掉了建文朝更改的法典规章,朱棣也没忘了自己的长兄,前太子朱标。
    革去孝康皇帝庙号,仍号懿文太子,看似表面文章,实际却在暗中抹杀朱允炆的正统地位。并以白纸黑字记载,朱标只是太子,根本没登上皇位,朱允炆的皇位是趁高皇帝临危矫诏!
    听起来荒谬,但朱棣就这么干了。
    谁反对?
    没人敢。想做下一个方孝孺吗?
    只不过,让朱棣没想到的是,历史终究无法掩盖,在他大行不久,儿子就拆了他的台。
    处理好了家务事,坐稳了皇位,朱棣开始封赏随他起兵造反的靖难功臣。
    大佬发家了,手下也不能亏待。
    发钱分地,授官封爵。
    在朱棣的授意下,靖难功臣名单火热出炉。
    名单按功劳大小依序排列,能排在前边的绝对是简在帝心的人物。
    当时,侍读解缙、编修黄淮已入职文渊阁,成为了朱棣的机要秘书,递送到皇帝面前的奏疏都要先经两人过目。两人也比其他朝臣先一步知晓了功臣名录。
    大致内容多在预料之中。
    以战封赏,封公四人,侯十五人,伯十三人,归附功臣另赏。
    张玉被追封荣国公,谥忠显。陈亨追封泾国公,谥襄敏。朱能封成国公。邱福封淇国公,均为世袭。
    值得一提的是,原定远侯沈良之子沈瑄,朱棣本欲封其为国公,以沈瑄的战功,如此恩赏无可厚非。但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最终只能改封为侯。
    关键一点,是解缙的一句话:“沈子玉英武,有谋略,类平安,更类蓝玉。初封国公,后有何可赏?”
    解缙的话不是当着朱棣的面说的,他还没傻到那个份上。相反,解缙被称为第一才子,聪明才智自然非同一般。
    特意当着杨荣等人的面说出这番话,为的就是传进朱棣的耳中,在朝臣间引起争论。
    朝中文武不和,京中官员同朱棣的嫡系也存在矛盾。
    利用种种矛盾,解缙达成了目的,也将自己摘了出去。
    严格来说,解缙不算说沈瑄的坏话,前定远侯沈良同蓝玉有交情,否则也不会被无端牵扯进蓝玉谋反案,而蓝玉为人骄狂,战功赫赫,是否真的谋反,后世仍存在争议。
    将沈瑄同平安蓝玉作比,可认为是对沈瑄的赞誉,但传进朱棣的耳朵里,却不是那么回事了。
    “解缙。”
    听完杨铎的密报,朱棣脸色有些阴沉。
    沈瑄几乎是在他身边长大的,他手把手教出来的,将他同蓝玉作比,打的是什么主意?
    功高震主?后无可赏?
    想起靖难时军中的传言,朱棣嘴边掀起一抹冷笑。
    “除了沈瑄,还有谁?”
    “回陛下,解侍读等还提到了燕山后卫同知孟清和。”
    “说他什么了?”
    “夸赞其仁孝,谦和,与人为善。”
    话落,杨铎垂首,不再多言。
    与人为善?好一个与人为善!朱棣冷笑,不如明说结交权贵,图谋不轨。
    好一个解大才子,好一班文臣!
    “下去吧。”
    “是。”
    杨铎退出暖阁,始终没有抬头。他能察觉,陛下已经发怒了。怒火到底是冲谁……只怕有些人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暖阁内,朱棣单手敲着桌案,明黄色的龙袍,两肩上的金龙似正昂首咆哮。
    良久,朱棣出声道:“郑和。”
    “奴婢在。”
    “把朕的三个儿子都叫来,朕有话同他们说。”
    “是。”
    “再去皇后那里传个话……算了,暂时不用去。”
    “是。”
    郑和退了出去,一路思量着朱棣传召朱高炽三兄弟是何用意,莫非是与解缙等人有关?
    和朝臣牵扯上……
    郑和额上冒了一层薄汗,不敢再想。
    朱高炽三人听到传召,第一时间赶到了文华殿,侍候的宦官宫女都被赶到殿外,殿门一关,等着三人的只有狞笑中的老爹和老爹手里的鞭子。
    这一次,朱棣一点也没手下留情。
    鞭子舞得啪啪作响。
    兄弟三个见着头顶冒烟的老爹都有些心虚,不敢躲,硬生生的挨了几鞭,却不见老爹有停手的迹象,不敢硬扛了,站起身撒腿就跑。
    朱高炽浑身大汗,朱高煦绷紧了腮帮子,朱高燧不时揉着胳膊和后背,身后的鞭子虎虎生风,被抽中可不是开玩笑的!
    文华殿内似台风过境,不时传出朱高炽几人的痛叫。叫得越大声,鞭子来得越快。
    到最后,朱高炽三个都不敢叫了,朱高煦和朱高燧也不再自己跑了,再次架起朱高炽,在大殿内兜圈圈。
    徐皇后得到消息,掐着时辰赶过来。在门前又等了两盏茶的时间,才一脚踹开了殿门。
    敢在朱棣教训儿子时踹门的,也只有徐皇后了。
    郑和没抬头,在徐皇后进殿后,冷眼扫过见到刚刚一幕的宦官和宫人,众人顿时脸色发白,差点连气都不敢喘。
    “咱家问你们,刚才都看见什么了?”
    “回、回公公,什么都没看见。”
    “管好眼睛耳朵才能活得长,可记住了?
    “是。”
    郑和不再理会他们,转而思索,皇后怎么会来得这么快?念头一闪,郑和垂下了眼。
    殿中,朱棣正举着鞭子,怒瞪爬到柱子上的三个儿子。
    “给朕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