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穿耽美]清和-第2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汉们拎起斧头,伐木声在海岛上响起。
  一百七十名死者,一百七十具木棺。
  船队中没有阴阳生,同行的两名文吏做了祭文。
  脸上仍带着血迹的明军架起篝火,堆起柴薪,浓烟很快升起。
  船队负有使命,航程仍远,不能带着死者同行。
  看着一具具棺木在火中化为灰烬,焚烧祭文的两名文吏解散发髻,嘶哑着声音,高呼:“魂兮,归乡!”
  泣血般的声音,伴着海风,随着云朵,带着儿郎们的英魂,返回故乡。
  岸上的火光久久不熄,再没有蛮人来犯,船队也没有起航,郑和召集同行的文官和军官,商议接下来该如何行事。
  遭遇了这场突然袭击,船队死伤了上百人,事情不可能轻易揭过去,无论如何,总要有个说法。
  有军官表示,既然已经动了刀子,不如继续杀下去。用对付鞑子和倭寇的办法招呼这些蛮人,未尝不可。
  其他人有反对,也有应和,不至于争吵,意见却很难统一。
  郑和没有马上做出决定,沉吟许久,道:“我等身负皇命,遍访西洋诸国,传达天子之意。此事因岛民而起,被我等所杀,自是应当。然再造杀戮,流传开来,难免引起他国恐惧。”
  “依郑公公的意思,莫非就这么算了?”
  “不然。”郑和摇头,道,“此地名为爪哇,岛上分有数国。咱家的意思,可另遣人登岛探察实情,待明了白日之事是何因由,再做计较。”
  “公公勿怪下官多言,”奉命护卫宝船的金吾卫千户林子宜出言道,“若登岸之人再遇今日之事,该当如何?”
  “无碍。”郑和冷笑一声,“将蛮人的尸体堆到一处,不做掩埋,血迹也不必清理,再凶蛮之人,也该知晓利害轻重。”
  林千户不再多说,丁千户扶着受伤的左臂,想起孟清和交代寻访岛上华人之事,灵机一动,道:“下官曾听闻,西洋诸岛上多有先宋及元时遗民。”
  此言一出,郑和和王景弘同时心头一动,互看一眼,不必丁千户多言,也能猜到他话中未尽的含义。
  同为中原之人,自然比岛民可信。
  探查情况不论,能寻访到先朝遗民,大小也是件功劳。
  况且……郑和微微眯眼,天子明令船队寻访海外无主之地,既有中原之人在此,事情或大有可为。
  虽说肩负友好使命,不愿引起其他番邦误会,然今日之事必须找出主使者,讨个说法。
  郑和怎么想,其他人并不十分清楚。
  但受到某只蝴蝶翅膀的影响,自此时起,历史已悄然发生了改变。
  本来 “以和为贵,友谊第一”,实行“金钱外交”的郑和船队,奉行的宗旨变成了“友谊要有,利益更要有,金钱外交照旧,送出去的要加倍赚回来”。
  不管爪哇岛上的岛民出于何种原因,何种目的袭击了郑和船队,杀死了船队人员都是不争的事实。
  岛上管事的,必须要担起责任,赔礼,赔钱,赔偿土地。
  至于被明军料理的岛民,船队上下均表示,此为正当防卫。
  死在明军手里的岛民是船队人员的数倍?眼皮一翻,谁让此岛的蛮人如此不自量力,胆大包天,自己找死。
  言及此处,不必郑和王景弘出面,甚至不用船队中的文官开口,几个文吏就能驳斥得对方哑口无言。
  这就是文明人和野蛮人的区别。
  进一步发展大明的文化教育事业,很是必须。
  确定了下一步计划,郑和宣布散会。
  宝船放下小舟,文武各回各船。
  丁千户没急着走,而是将孟清和令他寻药一事禀告了郑和。
  临行之前,孟清和告知丁千户,一应行事,皆不必隐瞒。
  “适当借助他人之力,未为不可。此为利国利民之事,无不可告人之处。”孟清和能同锦衣卫交朋友,自是以心怀坦荡的形象示人。以他对郑和的了解,听闻此事,郑公公定会第一时间发现其中的关窍。
  甭管怎么说,两人也算半个师兄弟,不看僧面看佛面,借着道衍的关系,郑和终究会帮忙。
  过了这些年,孟某人不会再试图挣扎费力,和道衍划清界限。知道他和沈瑄的关系之后,永乐帝都没咔嚓了他,叫道衍一声师傅,被灭掉的可能更小。
  脑门已经被打上“佞幸”的印子,加盖一个“宦官之友”的大戳,也算不得什么。
  事情果如孟清和所料,丁千户道出寻药一事,述说缘由之后,立刻引起了郑和的重视。
  “此乃利国之举,咱家定会尽力相助。”
  于是乎,被派遣上岸的船队人员和军汉又多了一项任务,寻药。
  郑和船队停留在爪哇岛期间,占城王阇耶僧伽跋摩五世派出的使臣队伍抵达了南京。
  负责接待外国使臣的鸿胪寺官员很是奇怪,先前一批还没走,又来一批?队伍规模明显扩大不少,这是组队到大明来公费旅游?
  心中带着疑问,面上却没有露出分毫,依旧是严格按照规矩和章程办事,安排占城的使臣住进会同馆,一切待遇比照之前的使臣团队,不差分豪。
  告状的和报喜的占城人在会同馆汇合,满眼激动的泪水,住在隔壁的安南人顿时压力倍增。
  得知大明的船队停靠占城,船队正使同占城王阇耶僧伽跋摩五世进行了友好会谈,还同当地人进行了瓷器和丝绸贸易,却没给安南丁点好处,甚至没有见安南国王和大臣一面,安南使臣连连苦笑。
  还有什么可说的,事情明摆着,大明是在敲打安南。
  如果识趣,事情尚可以缓和。若再不识趣,就不是漠视冷待,而是军队上门了。
  “阮相,这该如何是好?”
  听到其他使臣的询问,阮景真只是摇头,一脸的愁容。
  大明天子不露面,也不见他们,也传递不出消息,哪怕有再多办法,都是空谈。
  唯一的希望,就是胡氏国王立马开窍,放低姿态,按照大明天子的要求做。归还抢占的土地和劫掠的人口,再负荆请罪,主动迎陈氏回国。
  产生这个想法,并非阮景真想改换门庭,转投陈王子。
  在阮景真看来,经过数年,胡氏已掌握了安南的实权,陈氏王族只剩下陈天平一个,忠心于陈氏的大臣也没剩下几个,单一个裴伯奇,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就算迎陈天平回国登上王位,也完全可以将他架空,成为胡氏的傀儡。
  到时,陈天平就是笼中鸟,瓮中鳖,搓圆捏扁,全在胡氏一念之间。
  安南只是向明朝朝贡,并不是大明的藩国,大明能插手的地方终究有限。只要事情做得机密,成了定局,大明也不好多做置喙。
  阮景真曾劝过胡氏国王,照此行事,才是万全之策。可惜胡氏一意孤行,不听劝,总抱着侥幸心理,以为拖一拖,再向大明表表忠心,这事就过去了。论起来,大明天子也是抢了侄子的皇位,大家应该很有共同语言。
  只可惜胡氏不了解朱棣的性格,更不明白他衡量事物的标准,想让朱棣对他产生战友情,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会同馆里,安南使臣一片愁云惨淡,隔壁的占城人却在举杯庆祝好日子就要来了。
  陈王子也出席了占城人的庆祝会,当众表示,等他回国登上王位,一定同占城世代友好,绝不会如胡氏一般,动不动就发兵找邻居麻烦。
  皇宫中,朱棣看完锦衣卫递上来的条子,抚过颌下的短髭,晾了够久了,敲打也敲打过了,广西和云南的军队已经到位,该见一见安南使臣了。
  
  第一百五十八章 郑和下西洋五
  
  永乐帝下旨召见安南使臣,会同馆里的气氛顿时为之一变。
  安南使臣见到传达旨意的鸿胪寺少卿潘赐,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被冷落了这么久,坐了这么久的冷板凳,终于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阮景真等人一夜没睡,聚到一起商量,待见到大明天子,该如何申辩,才能打消大明出兵的念头。
  “可禀明朝天子,安南愿迎陈氏归国。”
  “迎回陈氏?国王并未明令,怪罪下来,我等如何解释?”
  “火烧眉毛,不如此还能如何?”阮景真拔高了嗓子,马上又意识到墙壁隔音效果不好,放低声音道,“事急从权,迎陈天平回国,不过是让大明无出兵的借口。待回到国内,仅凭陈天平一人又能掀起什么风浪。国王知晓,也不会怪罪。”
  “这……“
  安南人商量一番,大部分同意了阮景真的意见。
  正如阮相所言,不如此,又能如何?
  以安南的国力,同大明硬碰硬,胜算几乎是零。
  相比安南使臣的激动,占城使臣却是心里打鼓。
  大明天子召见安南人,会不会给安南人翻盘的机会?无论如何,是否能压下安南人的嚣张气焰,夺回被胡氏抢走的土地和人口,都需要明朝的帮助。如果大明天子突然不打算出兵了,之前不是白高兴一场?
  在会同馆里住了数月之久的安南陈王子同样心中忐忑。
  陈氏同胡氏有血海深仇,如果不是胡氏把陈氏王族杀得七七八八,也轮不到他向大明寻求帮助。
  怀抱着明朝出兵帮他夺取王位的期望,却一直没有得到切实的回应。
  现如今,大明天子突然召见叛臣阮景真等人,莫非是事情发生了变数?
  除了安南和占城使臣,会同馆里还住着归附的鞑靼部落和野人女真的朝贡团队。几日前,朝鲜国王派遣的使臣也抵达了南京,众人目的不一,被永乐帝召见的时间有先后,得到的赏赐也有厚有薄,却同样关注安南和占城的这场好戏。
  鞑靼部落和野人女真盘算,大明是否会出兵,部落若跟随出兵,能得到多少好处。
  自年中以来,北疆各卫所陆续开始在归附部落中垛集壮丁。归入边军体系的部落勇士,得到的待遇比守御千户所直上数个台阶。尤其是大宁和宣府等地,单是军饷外发放的粮食和布帛香料,就足以令人眼红。
  如果大明真要发兵攻打安安南,跟随军队出征,拼一下战功,得到的赏赐定能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盘算着斩首几级能得到多少赏赐,部落勇士们不由得摩拳擦掌,心中火热。
  为实现部落发家致富的梦想,安南千万别开窍,继续顽强的作死才是最佳选择。
  朝鲜使臣一样在心中打算算盘,明朝如果出兵安南,辽东的边军是否会调动?如果辽东的边军部分南下,朝鲜是否能趁机占点好处。
  虽说朝鲜国王换了人,但对辽东的土地,思密达们始终流着口水,垂涎三尺。哪怕一直未能如愿,也不惜编造历史。按照后世的话来说,万年的历史算得了什么,人家的祖宗来自火星。
  会同馆里的使臣们各自打着算盘,还关起门来开了几次座谈会,自以为做得机密。不承想,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锦衣卫的监视之下,开会的内容全被写成了条子,一字不落的送到朱棣面前。
  在安南使臣朝见之前,朱棣一一翻过锦衣卫的汇报,看到朝鲜使臣私下里的谋划,冷笑数声,蔖尔小国,井底之蛙,当真是不长记性。
  “拟旨,令大宁,宣府,辽东诸卫自归附部落垛集壮丁。赵王领骑兵一千步卒三千巡视辽东,备御朝鲜。”
  内官带着朱棣的命令到了文渊阁,当值的杨士奇和杨荣领命,动作利落的对圣旨加以润色。一切妥当之后,交由皇帝盖印。
  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