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甲壳狂潮-第2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速度越来越快,转眼间化做刺破苍穹的利箭。
  通过直播观看发射的观众多达数亿人,大家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上直冲天际的飞行器,表情或担忧或期待。
  飞上天空只是发射的第一步,航天飞机发射后在空中解体或者爆炸的先例又不是没有,只有飞入太空,才能算发射成功。
  三十秒后,航天飞机突破音障,两分钟后,固体火箭助推器下的焰流消失,并成功与主体分离。
  随后航天飞机由垂直上升渐渐改为向东水平飞行,八分钟后,主发动机熄火,外贮箱与航天飞机主体分离,休斯顿宣布发射成功。
  全球关注发射进展的数亿民众一片欢腾。
  然而航天飞机只是初步发射成功,四十多分钟后,航天飞机在地面的遥控下启动推进器,开始修正运行轨道,并最终将航天飞机稳定在海拔四百公里的近圆轨道。
  航天飞机的发射和变轨经过极其严密的计算,轨道稳定之后,其位置恰好在国际空间站下方不远,经过一段时间的位置调整,航天飞机像归巢的小鸟一样慢慢靠近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及时伸出细长的机械手,牢牢抓住靠近的航天飞机,并将航天飞机固定在空间站下方。
  空间站发出开启舱门的指令,航天飞机的货舱舱盖向两侧打开,提前几天入驻空间站的宇航员和工程师集体涌出气闸,拖着安全绳缓缓飘向航天飞机。
  直到成功抵达航天飞机,众人才切断安全绳,进入机舱接手航天飞机的控制权。
  随后空间站上的机械手,将提前就位的反应堆送至航天飞机,航天飞机上的人员立刻着手固定反应堆,连接线路和控制系统。
  反应堆安装完成后,航天飞机关闭外舱门,空间站又将电磁轨道炮递给航天飞机,并由机内人员采用太空行走的方式固定在航天飞机背上。
  为了减轻重量,电磁炮去掉了一切不必要的负担,除去主体之外,只有两根和长的导轨平铺在飞机背上,几乎是从机尾一直延伸到机头。
  这门电磁炮原本没有这么长,还是为了提高发射威力,才临时予以加强。
  好在太空没有引力之类的干扰,工程师只需要考虑轨道本身的承受能力,不必研究重力对弹道的影响。
  安装完毕的反应堆和电磁炮马上开始试机,反应堆运转正常的消息传到地球,各国元首同时松了一口气,电磁炮运转正常的消息送回地面,天地之间同时响起忘情的欢呼。
  最后,空间站为航天飞机加装来自天宫号的实验型电磁推进器,至此,历时四天的组装工程顺利完成。
  虽然只是由航天飞机、核反应堆和电磁轨道炮拼凑而成,但改装后的航天飞机虽然简陋到极点,却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艘实际意义上的宇宙战舰,航天飞机原有的名字即刻起成为历史,重新命名为地球号。
  美国佬原本打算将这艘简陋的战舰命名为美国号,但是遭到了全体盟国的一致反对,不得不妥协退让,以地球这个更加鲜明的符号为之命名。
  成功组装意味着计划已经成功一半,工程人员撤离后,航天飞机上只留两位来自美国的宇航员操纵——这是美国提出的底限条件之一,作为交换,美国完全放弃另外几架航天飞机的操控权。
  随后地球号脱离空间站,与数十艘在轨飞船对接,接收飞船上的弹药物资,陆续将各种功能模块固定在地球号表面,不过弹药却不是原本计划中的实心弹头,而是真正的导弹。
  与此同时,另一架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并与天宫号对接,原本驻留国际空间站的技术人员,也乘坐飞船脱离空间站,变轨后与天宫号对接,用中俄两方提供的设备进行全面改装,这架航天飞机改装完成后命名为人类号,由中俄双方各派一名宇航员操作。
  此时距离小行星群众飞临地球还有一个半月,小行星群距离地球还有一点五亿公里,正从太阳的方向飞往地球。
  首先完成改装的地球号立刻出发,迎着小行星群袭来的方向,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启航。
  几天后,人类号启航。
  剩余两架航天飞机原本没打算发射,但是地球号和人类号完成改装后,轨道上剩余不少物资,五大国凑到一起研究一番之后,英法两国深度合作,购买中方一艘核潜艇上的现役反应堆,又从美国买到电磁炮,并对航天飞机的发射升空进行一定的补偿。
  至于反应堆到底是不是从潜艇上拆下来的谁都不清楚——中方是有实力有底蕴的地区大国,不至于连一座反应堆都拿不出来,究竟从哪儿来的很重要吗?
  几天后,第三架航天飞机顺利升空,这架航天飞机改装后的操控权归英法国所有,最终命名为胜利号。
  然而中方只有两台电磁推进器,传统推进方式又太耗费燃料,没有动力的胜利号无法远航,只能留在高空轨道,充当人类的最后一道屏障。
  俄方极力争取第四架航天飞机的拥有权,虽然俄方并没有明说,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独立改装一架航天飞机有困难,外购一部分设备,甚至拿技术和中方换设备都是不错的选择。
  经过艰苦的谈判,俄方与美方达成一致,将最后一架航天飞机卖给俄方。
  然而航天飞机虽然成功发射,却在变轨时出了问题,无可奈何地坠入大气层。
  事后,俄方明里暗里指责美方故意损毁航天飞机,美方却辩称绝无此事,双方都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也没那个时间仔细查看发射数据,双方的合作最终不了了之。
  两国原本就矛盾重重,因为合作对抗小行星群而趋于缓和的关系再次紧张起来,为国际合作投下一片沉重的阴影。


第0400章 干扰
  两架航天飞机先后启航,在随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媒体不分昼夜地关注着远航的飞行器,从飞机的历史到改装技术,从搭载的设备到乘员身份,巨细无遗地对两架航天飞机进行全面报告,实时速度和位置,更是报道的重中之重,几乎和天气预报一样每天滚动播出。
  报道间隙,各大电视台不约而同地插播天文基础知识,数以亿计的人类,第一次认真地了解头上这片天空。
  尽管电磁推进器比传统推进器更适合远航,但电磁推进器的推力并不高,只是不需要化学燃料,地球号经过二十二天的飞行,终于抵达距离地球二百七十多万公里的预定发射位置,这个距离是地月距离的五倍有余。
  在普通人的观念里,两艘飞船的发射阵地应该是宇宙中某一个点,或者说相对地球静止的某个位置,可是实际上,抵达指定地点的飞船仍在加速飞行。
  地球号就位后,马上开始调整位置,将电磁炮对准远处的太空,而不是迎面飞来的小行星群!
  小行星群正在三千多万公里外高速飞向地球,每一天的飞行距离高达一百三十八万公里,电磁炮的炮弹速度远远低于小行星的飞行速度,瞄准小行星目前所在的位置什么也打不着,必须瞄准小行星轨道前方的某一点,并以精确的方位和速度实施发射,才有接近小行星的可能。
  注意,是接近而不是命中!
  实际上,地面上的几大国和空中的宇航员都很清楚,无论电磁炮多么精确,在动辄以千万公里计算距离的太空里,弹药的散布面积都会非常的大,甚至所有炮弹都有可能落空的地步。
  别说是小行星群,就是打二百七十万公里外的地球,究竟有几发炮弹能命中都难说,之所以将普通弹丸换成导弹,就是考虑到命中精度问题。
  这批导弹都是紧急赶制的特殊型号,弹体极短,携带的燃料也很少,导弹中安装的弹头经过特殊设计,可以抵达电磁炮发射过程中的超高加速度,而且不会在发射过程误炸。
  其中几枚导弹并不携带核弹头,而是携带引爆需要的仪器设备。
  地球号上的空间有限,携带的导弹只有三百余枚,两位宇航员在几天的时间里,用电磁炮将飞船上的导弹一一发射出去,每一次发射,都要仔细调校射击角度。
  所有弹药全部打空的时候,飞船的速度也因为后坐力下降了一大截,不过由于惯性,飞船仍然迎头飞向小行星群,(不要跟我说电磁炮没后坐力,不懂的自行百度。)
  当然飞船并不是一定要减速返航,如果金星的位置合适,也可以飞到金星,利用金星的引力调头返航。
  做到这一点对宇航员来说并不难,实在不行还可以寻求地面的支援,由地面计算好相关数据,宇航员只负责实施。
  随后人类号就位,同样向小行星群发射二百多枚特制的导弹。
  两群导弹在宇宙中飞向小行星群,就像两群扑向篝火的飞蛾,不过这两群飞蛾的位置每时每刻都在地球的监测之下,地面每天都要对导弹群的位置进行微调,确保导弹群继续飞向小行星群。
  普通弹头发射后无法调整方向,而宇宙中又充满各种难以预测的干扰因素,这两点也是各国放弃普通弹头,改用导弹的重要原因,哪怕要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代价。
  导弹发射后第八天,第一波导弹即将与迎面飞来的小行星群遭遇,此时的小行星群仍然保持着每秒十六公里的高速,导弹群的飞行速度则是每秒十一公里,相对速度高达每秒二十七公里,即便以方遭遇,相会的一瞬间也只有区区0。037秒,短到不能在人类眼睛里留下哪怕一瞬间的影像。
  双方的相对速度虽快,却快不过雷达的探测速度,导弹群里那几枚特殊的导弹,已经在地球的控制下提前开机,释放的雷达波迅速确定了小行星群的方位,并向其他导弹释放了延时引爆信号。
  小行星群飞驰而来,地球号发射的第一枚导弹即将接触小行星群,却在与小行星群遭遇前接到引爆信号,弹体中的核弹头在遭遇前四秒提前引爆,黑暗的宇宙间骤然爆开一团炽烈的光芒,爆炸的能量瞬间向四百八方扩展,加料的弹体在高温中产生大量气体,并在爆炸能量的支持下化为了圈冲击波。
  一颗小行星以极高的速度自光团附近掠过,原本的飞行轨道遭到冲击波的影响,小行星的飞行方向发生了本不该出现的偏移。
  核弹爆炸持续的时间极短,然而区区数秒的时间,已经可以对十数颗甚至数十颗小行产生影响。
  随后,第二枚导弹,第三枚导弹……二百多枚导弹以三到五分钟的间隔爆炸,持续影响着小行星的飞行轨道。
  核爆产生的冲击波,就像一个弹性超低的皮球,路过的小行星在爆炸消散之前,多少都会被冲击波弹一下,虽然弹动的力量很小,对小行星轨道的影响也不大,可是当不住弹动的次数一次次叠加,最终撬动了小行星的飞行方向。
  爆炸的画面经由空间望远镜传回地面,目睹这一切的各国元首和相关人员,却没发出半点欢呼。
  这个方法究竟有没有效果需要时间验证,现在庆祝太早了点。
  在随后的几天里,两艘飞船发射的导弹陆续引爆,空间望远镜和小行星雷达也终于确定小行星群的飞行轨道出现偏差,百分之六十的小行星轨道已经偏离地球,元首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些许笑容,可是还剩下百分之四十的小行星呢!
  这个时候,终于轮到胜利号上场。
  在地球号和人类号迎面飞向小行星群的二十多天里,胜利号已经安装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