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崛起1639-第2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口基数还大,不捞一笔都对不起他自已。
  而且卞玉京的孩子大了些,也可以和顾横波去广州了。
  一路上,河山壮丽,繁华似锦,长平就如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看什么都新奇,就连张皇后都目不暇接,却又难掩忧愁,深深的叹了口气。
  尤其是到扬州的时候,看着那整齐的市容市貌,一排排崭新的院落,更是不舍。
  周菡明白张皇后舍不得离开大明,毕竟张皇后和周后不一样,周后有丈夫有孩子,去了北美依然是个完整的家,而张皇后是寡妇,膝下无子,在异国他乡,恐怕会更加孤独。
  至于张皇亲那一家人,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已经不是一家人了,况且因张皇亲全家都在服劳役,对张皇后还有些埋怨呢。
  于是劝道:“姐姐,不如这趟回来你和崇祯皇上说你受了道祖点化,欲出家为女冠,在宫外修个小道观礼敬道祖,这样就可以留在大明啦,我再叫培茵认你为干娘,刚好我也忙,没时间照料她,就交给姐姐带着,你看如何?”
  “娘娘,这倒是个好主意呢!”
  窦美仪原是张皇后宫中的宫女,虽然被送给了李信,但对张皇后仍有着天然的尊敬。
  “好呀,就怕摄政王……”
  张皇后明显心动,她膝下无子,对小孩子有种发自内心的喜爱,李信喜欢抱小女孩,是出于不可言说的心理,而张皇后见着入眼的孩子,那是母性光辉大发。
  “没事,李公子不拘小节,况且姐姐是天启的皇后,能给咱们家培茵作干娘,那可是她的福份呢。”
  周菡笑道。
  船只已经由运河驶入了长江,江面上帆影如织,看着这大好河山,张皇后的心里说不出的感慨!
  可惜呀,江山易主,天地换颜,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在南京停留了两天,带上寇松与李兰芝,还有卞玉京母子与顾横波,船队驶离南京,在战舰的护航下,一共数十条船浩浩荡荡的出了长江口,沿海岸线南下,半个月后到了广州。
  与南京相比,广州的贸易更加发达,码头区人声鼎沸,船挤着船,还亏得李信提前疏散了码头,才有了空余的地方停船。
  李信身边,站着柳如是与李香君,看着众女依次由船上走出。
  周菡眼底蓄满了情义,卞玉京抱着孩子,美眸中颇有邀功之意,慧英眼波流动,娇俏可爱,却隐隐带着种贵气,顾横波满面殷切,窦美仪的脸颊微红,费珍娥还是不冷不淡,长平暗哼了声,把俏面调去了一边,孙荻则精灵古怪,俏皮的大眼睛眨啊眨。
  “哟,又长大了,来来来,让我抱抱!”
  李信向孙荻笑咪咪的张开了双臂。
  “哼,李公子,你该抱你的孩子!”
  孙荻已经十六岁了,正是出阁的如花妙龄,哪肯再让李信沾着,哼了声,就闪去一边。
  李信嘿嘿一笑,从卞玉京怀里接过孩子,笑咪咪的摆弄起来。
  周菡担心李信缠着孙荻,也道:“李公子,阿荻都那么大了,你还没个正经,平白叫人看笑话,张娘娘你是见过的,今次张娘娘芳驾来此,你可不能失了礼数啊。”
  “哦?”
  李信惊讶的看了过去,在众女中,找到了张皇后。
  张皇后虽已四旬,却风姿卓越,皮肤白晰,带着浅浅的红晕,高挑的身材,完全没有留下岁月的痕迹,与当初李信进宫里的匆匆一瞥相比,居然没有变化。
  “妾身见过摄政王爷!”
  张皇后见李信看着自己,俏面微红,低头施了一礼。
  李信呵呵笑道:“我说怎么今早朝霞满天呢,原来是张娘娘芳驾来临,菡姐,你怎不早说,你看这场面多简陋,真是唐突了贵人呐。”
  说着,就看了眼周菡,隐有责怪的意思。
  张皇后连忙道:“摄政王,是妾身不让声张的,妾身此来,只是长平的姑姑,摄政王万勿铺张,要不然妾身只有回北京啦。”
  费珍娥似是想到了什么,扯了扯窦美仪,窦美仪会意的问道:“李公子,居所可曾安排好?要不要奴婢与珍娥先回去一趟?”
  张皇后身为天启皇后,自然马虎不得,李信看向了张皇后。
  张皇后摆了摆手:“不用麻烦的,妾身以往吃斋念佛,日子也清简的很。”
  李信并未强求,向窦美仪问道:“你俩怎么会来广州?”
  窦美仪红着脸,解释道:“李公子久不回京,奴婢们闲的很,于是红夫人让奴婢和珍娥过来,侍奉李公子。”
  李信明白了,是送来给自己暖床的,话说窦美仪与费珍娥能被周后从数千宫女中挑出,自然是一等一的姿色,前者恭顺听话,后者一副冷美人的样子,看来可以带去越南啊……
  这时,孙荻嚷嚷道:“李公子,广州有什么好去处,现在才是上午,不如带我们去逛逛吧。”
  李信问道:“舟车劳顿,不先回去休息?”
  这次来广州,乘的船是大号福船,行驶平稳,空间宽敞,不虞晕船,如同游轮一般舒适,周菡向左右看了看,倒无人现在困倦之色,便道:“先随便看看吧,等安置好了,我们再出来走走。”
  “也好!”
  李信点了点头:“刚好昨天在广州发行了纸币和银元,我们往热闹的地方走,去街市看看反响如何。”
  “纸币?银元?”
  众女相视一眼。
  “什么样子的?”
  孙荻问道。
  柳如是微微一笑,解开荷包,取出几张纸币,和一小把钱币递了过去。


第三九四章 街头兑换点

  为了便于换算,荡寇军发行的银元一元,与纸币一元对应,袁大头的重量是26。5克,李信也把银元定为26。5克,以同等重量的白银为基准倒推黄金,纸币一元的含金量按官方比价,是1。743424克。
  银元正面是一艘扬帆破浪的帆船,意味着中国人一往无前,不惧险阻的精神,正上方半圈是大明中央银行六个大字,正下方半圈是崇祯二十年,背面是万里长城,烘托着阿拉伯数字1元。
  通常来说,银元的含银量不可能是百分之百,荡寇军铸的银元含银量为百分之九十,其余是铜。
  当时市面上流通的银两含银量也不足,官铸为八成五,一两等于37。3克,因此不计火耗与铜料,一元银元与银两的兑换比例为0。75:1。
  铜钱与银元的兑换按照与银两的1500文比1计算,一银元兑换1125文钱,当然,铜钱要看成色,民间私筹的劣质铜币按市场的实际价值兑换。
  纸币分为一百元、五十元、十元、五元、一元、五角、一角、五分与一分九种,由于纸币元以上的价值很大,按明末的物价水平,日常使用中以毛票与分票居多,所以暂不设二十元与两元这两种面值。
  百元纸币是红色,正面是黄帝像,如果家里有一张百元大钞,那肯定够得上小康标准。
  五十元是绿色,正面是尧帝像。
  十元是天蓝色,正面是夏禹像,以上三种面额进入市面消费不会太多,多数用于各类企业的相互结算。
  真正与普通民众相关的是五元以下的纸币,五元是浅紫色,正面是周文王像。
  一元是黄绿色,正面是秦始皇像。
  五角是紫红色,正面是汉高祖像。
  一角是褐色,正面是汉武帝像。
  五分是纯绿色,正面是汉光武帝像。
  一分是草绿色,正面是唐太宋像。
  每一种面值纸币的背面都是工农兵学商的半身像站在万里长城的浮雕前方。
  李信对帝王像只排到唐太宗,因为至唐朝前期,中国总体上是积极进取的,而自安史之乱起,中国日渐保守,步入了衰败轨道,之后的历代帝王,已经没有可圈可点之处了。
  如宋太祖,欺凌孤儿寡母,得位不正!
  明太祖,保留了太多蒙古人的野蛮习俗,起兵之初曾向元朝称臣,还把孟子移出文庙,这都是槽点。
  总体来看,这套纸币色彩明快,印刷精美,是李信集中人力物力,专门研制出制币纸张,由劳改犯印刷,五分以上都有水印浮雕,具有良好的防伪效果。
  同时为了方便民众使用,还铸有面值五角和一角的小银币,面值五分和一分的铝镁合金硬币。
  这套货币命名为中元,它的发行,将逐步把铜驱逐出流通领域,剥夺铜的货币属性,回归工业属性,毕竟未来铸造子弹炮弹需要大量的铜。
  按朝廷与中央银行发布的联合通告,黄金于中元发行之时起,立刻停止流通,只能做为首饰用料,银两与铜钱有三年的缓冲期,三年之内,可以与中元同时使用。
  这只是针对普通民众,政府机关与军队薪水将全部由中元支付,具有法人资质的工商企业,银两与铜钱使用的缓冲期是一年,而各家银行,以及尚未改制为银行的钱庄票号,自即日起不再办理银两与铜钱业务!
  货币兑换其实也是一次经济摸底,因银两和黄金将停止流通,迫使很多地主老财不得不把窖藏银子拿出来兑换,让李信能摸清当时的大明,到底有多少银子。
  为此,他准备了大量在统计方面的精兵强将,并于银元兑换窗口关闭之后,正式设立统计局。
  广州街面上,设有多处兑换点,李信等人驻足观察了一阵子,长平忍不住道:“阿获,你注意到没有,兑换银元的民众较为踊跃,兑换纸币却少的可怜。”
  孙荻不奇怪道:“那是当然,纸币的名声太滥,民众接受要有个过程,反是银元,成色足,做工精美,会很快取代银两与铜钱的地位。”
  “嗯!”
  柳如是点了点头:“我们的银元比银两的成色还要足呢,有经验的民众可以很轻松的辨别出来,这不用担心,对了,慧英你不如在街头做个采访,看看民众对于中元的真实想法,如何?”
  “好主意!
  慧英快步走向一名正在兑换银元的老大娘,掏出纸笔,笑吟吟的问道:“大娘您好,我是明报驻华南分社的记者高慧英,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您,耽误您几分钟可以吗?”
  慧英画着淡淡的妆,俏面如花,长期的领导岗位锻炼出了自信干练的气质,身着合体的素雅长裙。
  刚一靠近,就有一股淡雅的香味扑面而来,老大娘何曾见过这般美人,立时慌了,连连摆着手道:“姑娘,你。。。。要问什么尽管问吧,老婆子知无不言。”
  慧英堆着职业式的和蔼笑容,问道:“老大娘,我看您兑换了不少银元啊,银元比银两好吗?”
  “那是!”
  谈到家常,也受到微笑的影响,老大娘的紧张去了不少,答道:“银元成色足,带着方便,比银两好使,姑娘,你听听!”
  说着,用拇指和中指夹住银元中心,放嘴边用力一吹,迅即放在慧英耳边。
  果然,传来了柔和的嗡嗡声。
  “确实挺足的!”
  慧英赞了句,问道:“那您怎么不兑换纸币呢,听说纸币有黄金作为保证,积攒到一定数量可以向中央银行兑换等值黄金,跟明朝发行的宝钞完全是两回事,而且各票号钱庄和银行都接收纸币兑付,您有什么不放心的?难道您不觉得纸币比银元带着更方便吗?”
  “这……”
  老大娘眉头一皱,喃喃道:“我没想那么多,压根就没想过兑换纸币,虽说朝廷给了保证,可是薄薄的一张纸,心里不踏实,又怕人家不收,而且搁家里,被老鼠咬了,或者走火烧了,不是什么都没了?纸币不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