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勒胡马-第1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幢冉锨阆蛴诮ǹ捣矫妗还菜苹共⒚挥姓嬲钌舷撸ǹ嫡ㄒ裁挥忻魅氛欣克募O蟆
  荀氏为颍川显族,中原大户,家系源远流长,更在裴氏之上,荀菘乃是大名鼎鼎的荀彧荀文若的玄孙。裴该手头正缺人呢,就琢磨着,既然你荀景猷并不倾向于长安,却又尚未投入建康怀抱,那你愿意不愿意到我这儿来呢?
  这是真正的千金马骨,若得荀崧,说不定将来河阴的荀组那一大家子存身不住,也都会往徐州而不是江东跑哪。
  提起荀菘,裴该就不禁会想起传说中对方那位著名的闺女荀灌娘——实话说他前世知道荀灌娘还比知道荀菘为早。不过十三岁就能突围求援,拯救父亲和家族,怎么听怎么不靠谱——当代贵族少女裴该也见过不少了,就完全想象不出一个武艺超群的初中……甚至只是高小女生来。尤其是荀氏这种书香门第,好几代只出文吏,不出武将,怎么可能基因变异到这种程度呢?
  《晋书》常被嘲笑为“芜秽”,完全不甄选材料,什么神神鬼鬼、荒诞不经的事情都肯记录,很多篇章单截出来,就可以编一本《搜神前记》,定不使干宝专美于后。哦,或许得倒过来说,《晋书》很多篇章可能正是直接抄的《搜神记》。
  要么此事根本子虚乌有,要么有这么一个荀灌娘,但绝对不会只有十三岁。不过此去见到荀菘,倒可以打问一下,探寻一番历史的真相,也颇为有趣啊。
  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故此裴该才会在夏季便即挥师西征。但他料想不到,此行还真见着那位荀灌娘了!


第二十七章 胡马窥亭障
  裴该率军沿淮而西,于路不时下令疾走,甚至于打着火把夜间行军——他要训练士卒跑远路的能力,反正理论上这会儿是不大可能遭遇强敌的——因而八百多里路程,短短十二天,便即顺利抵达谯城。祖逖事先就已经得到裴该要来的消息了,急忙召集众将,出城相迎。二人下马牵手,不住唏嘘,裴该瞧着祖士稚神情憔悴,鬓边、须上斑白见多,不禁劝说道:
  “祖君,胡不可遽灭,都不可遽复,来日方长,还请多保重身体啊。”
  祖逖微微苦笑:“记得文约前日曾有一语,说‘只争朝夕’,逖铭记在心。今中原板荡,百姓涂炭,而胡骑既破旧都,又呼啸于长安郊外,我又安能不急啊?”
  祖逖长子祖涣十四岁从父北渡,如今已经十七岁了,生得是肩宽背厚,孔武有力,还比老爹整高半头。他以对待叔伯的礼数拜见裴该,裴该牵着祖涣的手,夸奖道:“将门虎子,国家又添一栋梁也。”你既然磕了头,叔叔我不能毫无表示,想了一想,就从袖子里摸出几枚铜钱来,递给祖涣。
  祖涣笑着推辞:“涣虽未满十八,也已行过冠礼,裴使君尚以我为孺子么?”
  裴该答道:“此我所铸新钱,民间唤为‘吉钱’,据说佩之可以攘凶。一点点好口彩而已,何必不受?我看卿生得雄武,明日当别有良马相赠。”
  祖逖轻叹一声:“若在太平时节,当使我儿读书仕宦,如今却只能教习他弓马,一家若此,何况一国呢?”一把裴该的胳膊,说走吧,随我进城去。
  于是裴该便命大军在城外屯扎,自己带着几名将领跟随祖逖进入谯城,来到衙署之内。院中早已摆下酒宴,当下分宾主落座,祖逖逐一向裴该介绍自己的部下——原本带过江那些部曲,裴该自然是识得的,但还有不少入兖后才刚招揽的将吏,以及依附的坞堡主,裴该就都是初次见面了。
  祖逖在左,裴该在右,各踞上首,下首两列,左边儿都是祖逖的直属部下,右边儿是坞堡主们,真是泾渭分明。至于裴该带来的刘夜堂、甄随,以及六名副营督,则被插入左列之中——由此也可得见,坞堡主的数量比正牌祖家军将吏多多了。
  祖逖的一半儿部下,比方说董昭、冯铁、韩潜等人,裴该是熟稔的,终究曾经在建康和淮阴共处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嘛。初次见面的有新招揽之吏,包括司马张敞、从事周闳、将军卫策等,还有自己跑来投军的祖逖几名从子:祖智、祖衍和祖济。
  此外祖逖在谯城还纳了一房妾室,生下一个庶子,起名叫祖道重,尚未周岁,也让祖涣抱出来与裴该相见。裴该照样从袖子里掏出两枚吉钱来,塞在小儿襁褓之中。然后他就不禁慨叹:“君家尚有如许子弟,可叹我河东裴氏,一世的豪门,而今却枝叶凋零……”
  祖逖赶紧安慰他:“听闻关西及幽州尚有贵家叔伯辈,何言凋零?不过因为世乱而散居各处罢了。且待我等重造社稷,自能团聚,文约不必感伤。”随即笑笑:“若惜家族不蕃,文约何不早早娶妻纳妾,以广后嗣?”我听说你临渡江前是定了亲的,怎么那么久还不结婚呢?
  裴该苦笑道:“确实定下了杜氏女,然而初至江北,筚路蓝缕之际,哪有精力筹办婚事?去岁本已有迎娶之意,奈何从李头处,得知了家兄亡故的消息……”
  他终究不是这时代的人,所以很多风俗习惯虽然因为吸纳了这一世的记忆而深深镂刻在脑海之中,但真不是能够随时回想得起来的。结果去年写信给裴氏,说你这就安排杜家送女到淮阴来吧,却反而遭到了裴氏的拒绝。
  其实也算是提醒,因为裴该不能不把裴嵩的死讯通报裴氏,裴氏就说了:“礼制,兄死当服齐衰一年,岂可此时而成就婚姻?”裴该接到回信,这才恍然想起来,古代果然是有这么一说的……虽然裴嵩已经死了好几年了,终究自己才刚得着消息啊,那就应该开始服丧啦,即便不必要去职守丧——打死他也不会干——也不可能每天都穿着丧服,但也没有在这段时间内办喜事的道理吧。
  婚事就这样一直拖了下来——不过这是当时的习俗,是周礼规定,杜家虽然心急,却也无法可想。
  说起自己的婚事,裴该不合提了句“李头”,就听席间有人大哭起来,定睛一瞧,原来是李头旧将冯宠。裴该便问祖逖:“陈川无状,先害李头,复不肯救援祖君,闻祖君行文以责陈午,彼如何说?”
  祖逖摇摇头:“陈川终是陈午叔父,彼又能如何?不过砌词敷衍,并说已夺陈川兵权,命他闭门反省罢了。我要陈川前来当面谢罪,陈午恐怕我杀陈川,总是推诿……”随即一咬牙关:“且待我收了河南,定要将陈川拿下,送与文约,由得卿将他千刀万剐!”
  冯宠当即站起身来,抹着眼泪朝裴该一拱手:“果有此日,还请裴使君允许末将行刑!”
  座中气氛就此变得凝重起来,司马张敞赶紧也站起身来,开言劝慰,还呵斥冯宠,说今天是欢宴裴使君的好日子,你怎么能够在席间哭泣呢?赶紧出去,擦干净眼泪了再回来。
  等到冯宠出去之后,张敞就率先举杯,为两位刺史上寿。随即众人也陆陆续续地,都来敬裴该的酒——尤其那些坞堡主,虽说还是初次见面,却都对裴该恭敬得不得了。裴该连连推拒,说自己酒量不大,坞堡主们就说:“裴使君略沾唇可也,我等先干为敬。”
  气氛就此逐渐变得轻快而融洽起来,没过多久冯宠也回来了,挤进敬酒的队伍,先后敬过祖逖和裴该,执礼甚恭——估计主要是因为祖逖在大庭广众下声明了,必要杀陈川为李头报仇之故吧。
  酒过三巡,从事周闳也过来敬酒,并且对裴该说:“裴使君执政之子、高门之后,必然学问高深。今日既有此会,安可无诗啊?还请裴使君赐下一诗,以记今日高会。”
  话音才落,就听甄随叫起来了:“既然有酒有肉,又何必要什么诗?!”
  裴该狠狠地横了他一眼,随即再环视众人,就发现还真有不少期待的目光投向自己。要知道今日宴上,多是大老粗,但也有几名士人,比方说周闳和张敞,而且瞧着祖逖几名从子也都是读过书的——祖氏原本就是书香门第,而不是武夫世家——至于那些坞堡主,虽然都是寒门,相信既为一坞之主、一族之长,多数也都认识字,难免存有附庸风雅之心。
  要知道写诗那是上流社会的风尚啊,即便不是上等人,也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要沾上点儿光。是,自己是不会写诗,但凡裴刺史赐下一首来,将来可以背给别人听,然后炫耀:瞧,此诗成就之日,我也在宴席之上,高人雅事,与有荣焉,那谁还敢说我不文?
  ——或许只有甄隧这种外族蛮子例外吧。
  裴该一想也好,自己虽然不会做诗,前世却对唐诗宋词很感兴趣——文史不分家嘛——曾经背诵过不少。还在胡营的时候,他就借着整理文书的机会,把记忆中很多诗篇都默写了下来复习——当然啦,临走前都付之一炬了,这可不能落于他人之手——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因为他考虑到,自己若是逃往江东,难免要和那些官宦、文士打交道,恐怕写诗作赋是逃不过去的;你不需要有多高的才华,但若一首都拿不出来,必会遭人耻笑,就怕影响到自己的声誉,更影响到自己的计划。可是没想到真去了江东,就才呆了短短几个月,没得着任何抄袭的机会……
  莫名其妙的,这机会突然间主动送上门来。裴该原本不打算再抄什么诗文了,可是琢磨着,即便不在江东,也还是必须得跟士人们打交道啊,抄袭的需要虽然降低了,也未必全然归零。既然如此,那我就来一首,让你们崇拜崇拜吧。
  当下略一沉吟,便即吟诵道:“月生西海上,气逐边风壮。万里度关山,苍茫非一状。晋兵收郡国,胡马窥亭障。夜夜闻悲笳,按剑起北望!”
  这是抄的初唐诗人崔融的作品,不过裴该给改了几个字。一是诗中原本为“汉兵开郡国”,但目前匈奴人建国号为汉,再说“汉兵”,很容易造成歧义,所以给改成了“晋兵”;而且“开郡国”是开疆拓土之意,不合如今的局势,因而改成“收郡国”。
  二是结句本为“征人起南望”,抒发中国士卒的思乡之情,裴该给改成了“按剑起北望”,一扫哀惋之意,而蕴含了渴望驱逐胡虏、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要知道初唐的诗风直接继承魏晋,除了部分词语含义和文字声调不同外,大致上没什么区别。唐诗是从普及了格律体之后方始一变,继而攀上古代诗歌的最高峰的,格律诗就离得魏晋风骨比较远了;但就理论上而言,这年月的士人也并非全然不能接受,说不定还会赞叹:中间四句竟然两两对仗,有赋之风,巧妙哉!
  再往后就不成了,宋词多俚俗语,而且长短句相杂,甚至于平仄韵同叶,就算比这年月的民歌都差出十万八千里去,抄没法抄,改不好改,什么“但愿人长久”、“惊起一摊鸥鹭”,都只能够烂在肚子里。
  崔融是唐中宗时期的文章魁首,然单论其诗作,在唐代可能得排出一百名外去。他这首作品结构简单、用词通俗,虽非上品,裴该前世却很容易便记下来了,就此端出来飨客。座中多为老粗,即便张敞、周闳等人,也从来未闻其文名,想来不至于太过掉价吧。
  果然一诗吟罢,当场激起喝彩声一片,只有甄随仍然闷着头喝酒,估计完全有听没有懂。祖逖也慨叹道:“我等日日北望,企盼胡尘静息,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如愿啊……”裴该赶紧端起酒杯来安慰和鼓励他:“祖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