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勒胡马-第7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纯梢苑绶绻夤獾胤倒榻希ジ鲜Ω鸷殪乓
  ……
  甄随既入滇池,并没有在宁州停留太长时间,因为以他的能力,是不可能担负方面军政重任的,此来既然无仗可打,也就只剩下受降一桩差事了。
  遵照陶侃的嘱托——那也是陶侃受裴该所命——仍拜王逊为宁州刺史,并封成德县侯,其下诸将吏,一同旧命。然而王邵伯却不肯接受,他希望能够返回中朝去,或者干脆告老还乡——南中这地方,我可实在是呆够了。
  ——王逊本籍魏兴郡,倒是已经被陶侃、杨虎给打下来了,想回乡很简单。
  这也在意料之中,甄随乃将陶侃的亲笔书信,递于王逊——若要他自己开口,他可不知道该怎么劝说才是。陶士行在信中说,知道邵伯你久牧边荒,必然思念桑梓,但朝廷方灭巴氐而收南中,仓促间实在找不出合适的继任人选来,还望邵伯再为国事操劳一段时间吧。他说天子已然承诺,且再一任(三年),必召邵伯还都,到时候进位三品,爵封县公!
  王逊没办法,只得答应暂且留任,诸将吏亦喜——这个使君咱们伺候惯了啦,当然以不走为好啦。
  ——然而王逊并未能再任满一期宁州刺史,两年之后,他就病死在了滇池,遗命归葬魏兴。
  甄随请王逊整理宁州的地理、官员、户籍等资料,抄录副本,上呈朝廷,然后他仅仅呆了不到半个月时间,便即启程北归了。表面上是说我膝盖疼得厉害,不便久居南中湿热之地,也想回中原去寻访良医诊治,其实是担心赶不上攻伐建康之战。
  甄随虽是南人,但老家在山林之中,还真不怎么通水战。他想得很简单,以为造船嘛,有两三个月就能搞定了,然后训练水兵,又须三四个月,最晚今冬,便可乘船沿江而下,直取江陵。既然打算带兵走这一路,则造船我不必理会,练兵可是一定要在场的,不是自家练出来的兵,终究使得不会顺手。
  可谁成想急匆匆返回成都,却听说陶侃下令在江州建造战船,才刚召募了人手,调集了物资,建造了工坊,这头一条船都还没影儿呢……甄随乃请前往督造,等到了地方找人一打问,才知道原来船只这么难造啊,工序繁多,没有一年半载的根本造不成。
  陈剑病已痊愈,亦从甄随而至江州,他见工人将造船削下的木片、木屑全都抛入江中,便跑去劝说甄随,下令严禁。甄随不明所以,陈剑解释说:“昔王濬在蜀中大造战船,期以伐吴,碎屑亦蔽江而下,遂为吴建平太守吾彦所查知,上奏吴主,使实建平之防——幸好吴主不从。而今武昌王敦,非昔日吴主孙皓可比啊,倘若因此而遣重兵守备建平,将来我船难下……”
  甄随瞥了他一眼,问道:“小陈汝知道得倒多,是从何处听说的?”陈剑颇感自豪地回答道:“此天子所教也。”
  甄随双眉一拧,说:“天子亦常与我等说古,却从来不曾提起此事,汝才投效多久,如何倒能听闻啊?”
  陈剑不禁有些尴尬,这才老实回答说:“此乃天子曩昔陷身羯营时,说与支屈六知道,末将随支屈六为将,他闲来无事,转述一些……”
  甄随不禁恼怒,说:“天子好偏心,这种事,宁可说与羯将,不肯说与老爷!”
  ——倘若裴该在场听闻,必定会啐他一脸:“呸,朕一肚子的古事,都要说与汝听,汝还有空去打仗么?且朕又不是职业说书人……”
  随即甄随便道:“既然如此,小陈汝去传某将令,严禁抛弃木屑入江吧。”然而陈剑才刚转过身,却又被甄随给叫住了。甄随手抓胡须,就跟挠猫似的,好一会儿,才笑笑说:“却也无妨,且由工人吧,以免耽搁了工期。”
  陈剑疑惑地问道:“甄帅为何说无妨啊?”
  甄随大嘴岔子一撇:“老爷难道害怕王敦增建平之守么?便有万马千军阻道,老爷一样乘舟踏平了他!”
  陈剑苦劝不听,只得悻悻然而退。
  其实甄随的想法并没有那么简单,只是懒得向陈剑解释罢了。他刚才细一琢磨,今日的形势终究跟晋灭吴时候不同啊——
  想当年从魏、吴对峙到晋、吴相争,主要战事都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所以吴主就不信晋人会在巴蜀大造舟船,沿江而下,乃不听吾彦之言。可是既然有此前车之鉴,小陈你也说了,王敦非孙皓可比,则我华既得巴蜀,难道王敦非得见着些碎木屑随水漂来,才会担心来自上游的攻势吗?
  根据此前的调查,武昌之兵不下五万,荆、湘两州可用的大概三万,比起昔日东吴之兵来要少得太多了。从来力合则强,力分则弱,倘若王敦被迫要守备整条长江防线,还须实建平以封堵上游的舟船,就更容易被我军撕开缺口,渡过长江去了。
  当然啦,甄随本人是希望王敦全力防备江北,而不把上游当一回事儿的,则他将来乘坐大船,便可顺利出巴,夺建首功。问题王敦多半会增建平之守,这事儿他左右不了,既然如此,又何必特意严禁抛掷木屑,做此无用之工呢?


第六十一章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夏末秋初,裴通终于整理好了行装,陛辞归藩,裴该亲自送出洛阳东门。
  慕容皝时亦在洛阳,乃上奏恳请,说东北方情势臣最稔熟,希望可以护卫韩王,送其归藩。
  此前裴该以征高句丽得胜,酬奖功绩为由,召慕容皝入京,慕容廆本不愿遣,还是慕容皝自己说:“天子既下诏命,岂可推拒不遵?今北方强者,唯我与拓跋,儿臣请入觐天子,恳请天子授命,允父王去讨拓跋,从此统一鲜卑,雄踞大漠。”
  慕容皝乃是慕容廆的次子,却是嫡长,年方若冠,便已被册封为辽王世子。此人颇有才略,却性情多疑,不但猜忌庶兄慕容翰,跟几个同母兄弟慕容仁、慕容昭等,关系也不怎么好。因而慕容皝常虑世子之位坐不久长,乃希望靠着入洛觐见,得到朝廷撑腰,则诸兄弟或将不敢再觊觎储君之位了。
  本以为朝觐天子,接受犒赏,拉拉关系,找找靠山,顶多在中原居留半年左右,便可返归东北去的,谁想慕容皝既至洛阳,即被任命为礼部主客司郎中——看这样子,短期内是不打算让他回老家了。
  慕容皝等于是辽藩在朝中的任子,一般情况下,这种身份不过给个散职,留在都内悠游闲居罢了;然而裴该颇为看得起这位原本历史上的前燕文明帝,直接授意政事堂和吏部,给了他一个实打实的职务。
  慕容皝虽然感激天子的厚遇,却并不想就此踏实在朝中做官——朝官做得再大有啥用啊?除非我能入政事堂拜相,但且不说藩王世子的身份,光我的年岁,就绝不可能实授三品。他担心自己久离本部,将会逐渐的与乃父慕容廆,以及父亲左右亲信生分起来,最终导致兄弟们有机可乘。
  于是刻意奉迎中书右仆射裴诜,然后寻机委婉地道出顾虑,希望裴诜能够相助自己返归本部。裴诜笑着安慰他说:“若在国中,兄弟觊觎,即生父亦不能无疑,何如暂离啊?但得天子信重,辽王之位,迟早是卿的——此所以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出外得生也。”
  慕容皝心说这中国的史事么,我也是了解的,你可别蒙我。照你的意思,我慕容部迟早大乱,然后我要等到七老八十再回去收拾残局?重耳即便能霸,颠沛流离一辈子,他在位才有几年啊?这种君主,不做也罢……
  然亦无计可施。故而此番裴通之国,慕容皝就提出来了,以自身熟悉东北事务为藉口,请求代天子送韩王前往带方——只要到了东北地区,再回家就是一迈腿的事儿,到时候天高任鸟飞,朝廷还能强迫我再回来不成么?
  然而奏虽上,天子却仍不许……
  正如裴诜所说,裴该确实盼着慕容廆死后,诸子争权,慕容部大乱,到时候才好利用慕容皝,将其部彻底掌控在手中。
  且说裴通去不过两月余,才刚抵达带方郡,便有上奏送回都内,说国相王贡乘坐海船时,不慎落水殒难……
  裴该得奏,不禁唏嘘,心说王子赐你精明了一辈子,最终还是着了人的道儿啊。
  裴该之所以准许王贡追随裴通北上,并非如裴诜所说,要先把那“毒士”放诸荒远,然后再找机会收拾——真若有此心,他大可以密令裴通下手嘛。一则蛮夷之事向来难弄,确实需要王贡之类的人物协助裴通;二则他也希望王贡就此可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从而落得一个好下场。
  王贡实设谋以害裴丕,虽然并无实证,裴该也自然心中有数。然而他本人是那场事变的受益者,又怎么会因此而痛恨王贡呢?恼怒王贡谋而不告、专断自为是有的,心伤裴通殒命也是有的,但还到不了因此就想除去王贡的地步。终究裴丕等人跟他只有名义上的亲眷关系,比起接触频密,从而多少培养出了一些感情来,远远不如王贡。
  然而裴该一见裴通上奏,当即明白,王贡绝非偶然落水陨难,其中必有蹊跷!但此事即便下于有司,下令彻查,估计也不会有啥结果,更不可能直接去问裴通。再者说了,以裴通的性情,未必能为此事,或许是有人挑唆他谋害了王贡,也有可能是朝中那些忌恨王贡者,随便哪个买的凶,杀的人。
  裴通可是领着连官吏带兵卒,好几千人泛海前往东北去的,想往其中塞一两名刺客,绝不烦难。裴该最怀疑的,乃是裴轸、裴彬,终究他们是裴丕的亲兄弟啊,倘若从裴嶷或裴诜处听闻一言半语,或者自己通过分析查出了杀害裴丕的真凶,乃使人私害王贡,实在情理之中。
  至于其他朝臣,虽恶王贡,但还很少有人与之真正仇不可解的;他们多半希望能够寻机以国法处置王贡,好就此杜绝对内的密侦之风,未必会私下里下毒手。唯有诸裴,欲为裴丕报仇,但这事儿又不能摆在明面上,便只能为此下策了。
  裴该不禁黯然,心说即便我再如何精明,“难眩以伪”,终究也有被人蒙骗的时候啊。偏偏此事又不便彻查,若恐王贡沉冤不雪,则裴丕又如何啊?倒真应合了佛家的一句话:“自造其因,自食其果。”又如唐代宗所言:“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一家之主是如此,一国之主又有什么区别呢?
  该装聋作哑的时候,也只好装聋作哑吧……
  于是乃下诏旌表王贡,追增三品,荫其子嗣,并准韩王所奏,改以勃海人高瞻但任韩王相。
  裴该自我安慰道:王贡虽死,其恶自消,或许还能名垂青史,总比将来某一天身败名裂要来得幸运些吧。如《列子》语:“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
  ……
  江南方面,经过王导等人的反复劝说,司马睿终于默许了称帝之事,打算挑个好日子就迈出那最后一步去——虽然心不甘愿,也不好一直跟臣僚们顶着干啊,必致政权分崩离析。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传来李雄出降,巴氐殄灭的消息,司马睿闻报大惊,就此收回前命,不管百僚再如何劝说甚至于逼迫,都坚决不肯僭位了。
  再说报至武昌,王敦不禁默然。华势方炽,挟平定中原之威,发喋血百战之锐,击败蜀中李氏,本也是预料中事,但他没想到会这么快……原本还计划着先拱司马睿登基,则可依诸葛亮故事,承认成国,然后相互策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