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傲唐(唐远)-第2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你认为另一路人马遣何人领军为好?”

“陛下,臣觉得以臣领另外一路人马是最佳的选择!”

“什么?你!”李隆基的惊异再也藏不住了,愕然地看着杨曦,“四郎,你说由你岳父郭子仪领一路人马,另一路人马由你统领?”

“是的,臣昨日在陛下面前已经请战过,今日还想再次请战,”杨曦抬头挺胸,非常傲然地说道:“请陛下准许臣率军出征,臣一定不辱使命,定会率军击败吐蕃人的!”

“你真的想率军出征?”李隆基眼中冒出了精光,直瞪瞪地看着杨曦。

杨曦也不避让地看着李隆基,大声答应道:“陛下,这是真的,臣想再次率军出征,还请陛下恩准。臣在平叛战役中的表现陛下知道的一清二楚,臣自认为有能力统帅大军出征。安禄山的叛军战力丝毫不比吐蕃人差,臣只花了这么点的时间就和其他将领一道平定了叛乱。臣自信,朝中在军事谋略方面超过臣的将领并无几个。希望陛下能同意臣的请命,委臣以统御兵马之职。”

李隆基认真地看了看杨曦,最终露出了欣赏的笑容,但还是再说了几句拂杨曦意的话:“四郎,你刚刚成婚不久,相信你的妻妾们都是不愿意你再率军了征的,你的父亲和母亲也肯定不愿意你再率军出征的。”

“陛下请放心,臣会想办法说服他们的!只要陛下同意。”

“只要没有其他人阻止你,朕当然会同意让你率军出征。诚如你所言,如今朝中军事谋略如你这般者,还真没几人。连你的岳父郭子仪都如此认为。你在平叛战事中的表现让人惊叹,朕还有何理由不相信?”李隆基面带笑容地说道:“朕也相信,你率军出征,肯定会给朕带来惊喜的。”

“多谢陛下信任,臣一定会想办法说服家人,同意让臣率军出征的!”杨曦再次大声说道。

从李隆基地话中杨曦感觉到了另外一点,那就是杨玉环并没在李隆基面前说什么不让他率军出征的话,要是杨玉环这样说了,李隆基肯定不会答应的这么爽快的。

昨天与杨玉环商量事的时候,杨玉环最后时刻虽然一再说她不希望杨曦出征,那时候的杨曦也不知道有没有说服杨玉环,但从今天李隆基的表现来看,杨玉环应该没有在李隆基面前阻止他请命出征的事。虽然松了口气,但杨曦还是有点失落,。真的要率军出征的话,那征战这段时间日子肯定过的非常艰苦,不要说美人相伴,连上安稳觉都不一定睡的上。

但强烈的使命感让杨曦觉得他必须要再率军出征一次。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率军出征要是打胜仗的话,声望是涨的最快的。而且还有一点好处,现在李玢不是打算在禁军中安插亲信人物吗?杨曦倒要看看,数路大军出征后,大批将领从军出征,李玢将会如何做这些事。

既然李玢打定主意这样做了,杨曦觉得他不在长安倒是件好事,避免过早与李玢出现争斗。

他与郭子仪都率军出征,就让不久以后可以康复的杨国忠,与李玢去拳打脚踢争斗去吧。

正在这时,盛装的杨玉环袅袅婷婷地从殿后出来了。

“陛下,你真的同意四郎率军出征了?”杨玉环很是不高兴地问道。

其实刚才她已经躲在后面偷听了好一会,虽然说昨天晚上时候,她与李隆基说这件事时替杨曦说了好话,希望能给杨曦单独统御一路人马的职事,但她潜意识里依然希望李隆基能拒绝杨曦所请。刚刚尝到了杨曦给予的男欢女爱的味道,杨曦要率这出征,这种偷欢的日子就要暂时结束了,也不知道杨曦什么时候会回来,这让她挺难过。

不过明白大势的她还是认可了杨曦和她说的话,大涨声望的最好办法就是率军再取得大的胜利。军队掌握在手中,那做起事来就方便多了。杨玉环清楚,李隆基的年龄和身体不允许他再继续执掌大唐很多年,很可能很快就传位给李玢。杨曦想要夺得帝位,只能在李玢刚刚当上皇帝采取行动。要是让李玢稳固了势力,那难度就大多了,甚至杨曦的势力被李玢消灭了都不一定。

但不乐意的话还是要说的。

李隆基冲杨玉环笑了笑,“玉环,这事不是还没定吗?你不要着急,要是再有其他合适的人选,朕一定不会让四郎出征的!”

第六十六章出征诏令

===========

因为青海和安西一带传来的形势报告非常危急,危急程度出乎所有人的意外,特别是接到安西镇军将领费了几个月才送到长安的求救急报后,李隆基有点坐不住了,匆匆结束了在华清宫的泡温泉御寒的休养,率御驾返回了长安。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对吐蕃开战了,如今国内叛乱平息,大唐有力量保卫安西和青海,心里残存的那点骄傲让李隆基不允许在他手上将安西和青海丢了。

李隆基结束休假返回长安是在郭子仪一帮人到华清宫后的第八天,这距离他离开长安前往华清宫刚好一个半月。留守长安的官员及监军的太子李玢没料到安西和青海的事让皇帝如此心焦,这好像不是这些年以来皇帝正常的表现么?不过也没有人敢质疑什么。

李隆基在返回长安后,休息了两天,马上就召集群臣商议关于青海及安西之事了。

做出决定之前,必须进行朝议。

在听了皇帝通报了安西及青海的情况,还有一些大臣补充说明情况后,许多大臣才知道如今这两个地方形势的危急程度。

安西那边具体的情况很难用言语描述出来,大概情况就是这样:原本安西都护府及北庭都护府所辖的地方大概相当于后世时候三分之二个中国的大小,但现在大唐势力所能控制的地方,总的加起来只有一个浙江那么大了,缩水了几十倍。当然这些疆土并不是全被吐蕃人占去,那一带的土著部落在大唐势力迅速衰弱之际,也不服大唐朝廷的号令,投靠吐蕃,或者自己当老大,扩展地盘。安西境内的突厥各系原本对大唐就不是完全臣服的。如今吐蕃人这么一插手,马上就闹出很大的动静来,而大唐残留在安西的军队。只能缩在那些大的军镇内,依靠坚固的城池据守。

而吐蕃人时不是纠集一下仆从部落,攻打大唐军队镇守的军镇,危急情况不时出现,谁也不知道现在安西及北庭的情况如何了。毕竟现在情况下,从安西及北庭都护府传来的消息要几个月以后才能送抵长安,打仗时候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几个月过去。谁也不知道安西四镇有没有完全陷落。

而青海除了凉州、肃州、河州、鄯州、兰州这些离青海较远的州府还在大唐军队的控制中外,其他地方已经尽入吐蕃之手了。也就是说,大唐军队势力能及的地方,已经离青海那个大湖有点远了。

青海及安西一带的情况通报后。整个朝堂上鸦雀无声,除了事先知道情况的几个人外,其他大臣都没料到这两处地方形势竟然如此危急。就在大殿内一片寂静之时,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郭了仪站了出来,大声禀奏道:“陛下。安西、北庭及青海的形势万分危急,臣恳请陛下,马上下令,派大军讨伐攻我疆域的吐蕃人,并平定这一带各部落的叛乱!”

“陛下。臣附议!”韦见素也马上跟着站出来,对郭子仪的提议表示了支持,“安西和青海危急,朝廷应该马上派大军讨伐趁火打劫的吐蕃人。”

随即杨晞和高适也马上站出来,表示了相同的意思,并当殿请命出征。

但马上就有人站出来,反对现在举大军讨伐吐蕃,他们表示,现在内乱刚平,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万不能现在再起战事,那样会激起民怨的!太子李玢也站出来,表示现在举大军讨伐吐蕃,并不合适。这也是他在此前陈述的观点,并和郭子仪起过争执,今天依然坚持已见,不过因为杨晞等诸多大臣强硬的表态,他的口气弱了很多,没有很坚持地陈述。

但有一些大臣是强烈反对现在派军出征吐蕃的。

这样的情况很是正常,任何朝政大事拿来朝议时候都会有出现,连安禄山起乱后,要不要起兵平叛这样的事,都在朝堂上争论非常久,许多人反对起兵平叛,建议派员晓谕,劝降安禄山,不建议以暴制暴的。朝堂上一下子变得很热闹,站出来陈明意见的大臣很多,相互间的争论也,甚至有人争的面红耳赤。武部侍郎高适就与一位吴姓的户部郎中争的不亦乐乎,差点捊袖子打架了。李隆基似乎对这样的情况没有任何的意外,耷拉着眼皮听任殿堂上大臣们在争论。

大臣们的争论还是很快就出现了分化,因为建议现在就举大军讨伐吐蕃的人占多数,职位也比较重要,说话的份量较重,并以大量的分析驳倒了反对者,最后站出来反对的人越来越少了。

朝堂上的声音轻了下去后,李隆基这才抬起了眼,扫了一遍殿内那些争的在喘粗气的大臣,声音如刚才一般地说道:“诸位爱卿讨论的很热烈,朕也听到了你们的争论,看来支持出兵讨伐吐蕃的人占了大多数。那朕也支持今日朝议的结果,遣大军讨伐吐蕃人。”

“传朕诏令:派使者往青海,令吐蕃人退出青海和安西,”李隆基面露威严地下令道:“同时组建大军讨伐侵犯这两地的吐蕃人,平定这一带的叛乱!改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为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令安西、北庭境内各部落,协助我大唐军队抗击吐蕃人,不然以谋逆论处!”

李隆基的命令一下,朝堂上又一片寂静,吃惊的人不在少数。皇帝已经好久没表现这样威严了,在许多大臣的记忆中,皇帝的威严早已经失去,即使在安禄山的叛乱起来之时,皇帝的训斥都是中气不足,恼羞成怒的味道,但今日,他们又看到了让人胆战的圣威。

没有人站出来反对皇帝做出的决定,即使刚才喊的很响的那些反对者也是如此。

“陛下英明!”倒是有人站出来,拍李隆基的马屁了。一个人站出来称赞皇帝的英明后,马上就有一群人跟着说一样的话。一时间,朝堂上又是一片闹哄哄。

李隆基摆手示意诸臣安静,在所有大臣都住了口,站回到原来班列中后,李隆基再问道:“既然朝议决定了要对吐蕃人用兵,那朕还想问问各位爱卿,要如何出兵为好?”

这次杨晞第一个站了出来发表意见:“陛下,臣觉得应该同时对青海和安西用兵,将这两地的吐蕃人完全击破。吐蕃国力不如我大唐,军队数量及战力也不能和我大唐军队相比,此次出征,应当尽量给予吐蕃人以严厉的打击,让他们记住教训,再不敢犯我大唐为止。臣愿望请命出征!”

接着郭子仪也马上站出来,支持杨晞的提议,并大声请命,他愿意率军出征,攻打安西的吐蕃人,并誓将安西各部落的叛乱平定,恢复安西和北庭秩序。他还大概讲述了一下要如何用兵的情况。

但马上就有人站出来,反对杨晞所提,组建两路兵马讨伐吐蕃人的建议。他们的理由是如此分兵,容易被吐蕃人各个击破,不但不能取得战功,反而会被吐蕃人得更多的领土。连宰相房琯都站出来反对了,一时间朝堂间又是一片闹哄哄的争吵。

不过最终还是杨晞和郭子仪的支持者在争论中占了上风。李隆基似乎也烦了,没等争论结束,就散了朝会,只留政事堂诸宰相,还有杨晞、高适、魏方进、张垍等重量级的大臣商量事儿。

人少了,意见更容易统一,在半来个时辰的讨论后,终于得出了最终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