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谋天下-第6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知道,他们在皇兄这些年的发展中,已经不再是你想象的那般?”
  “英王此话差矣,难道英王在安西还曾深入了解……”
  “不错,我不单率兵与大食、吐火罗、突起施作战,同样我还要查看安西都护府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是不是已经脱离了我印象之中的恶劣形象,而事实就是,安西的富庶、安西百姓的礼数并不是你们口中所说的如此之差!”李哲当然有这样的发言权,他在安西东征西讨近一年的时间,那里的民风到底是彪悍还是质朴,是野蛮还是文明,他最起码比这两个货要清楚的更多。
  历史上不论是大唐还是其他朝,特别是这些以中华民族主流文化自居的文学大儒,他们基本上很少有人愿意踏出中原之地,前往其他地方查探民情,而他们即便是要做的拱卫皇权,也不过是在朝廷的威压之下,为了保住他们家族的骄傲与名望,不得已而为之。
  大唐此时最为出名的外使有谁?王玄策毁誉参半,朝堂之上提起他的名字依然是忌讳,毕竟他的出使西域等国,虽然曾经做出了多数惊为天人的举动,一人灭一国甚至都被李弘挂在了嘴边,引以为傲。
  但话说回来,除了王玄策外,还有谁曾经出使过其他国家?玄奘算是一个,可也不过是为佛义而去,从来不曾把华夏民族的文化带出去。
  而上一世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华夏民族的伟大与包容力,在大唐显得尤为的明显,可我们在包容其他外来文化的同时,可曾向其他地方真正输出过我们的文化?
  即便是上一世,我们在历史的遗迹中,能够看到的便是最为著名的丝绸之路,而丝绸之路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作用,显然不是把中华民族的文化输送出去,而是依托着士农工商里最底层的商,把我们的华夏民族的商品贩卖出去,从而达到了上一世历史遗迹中的影响力,为此我们还欢呼雀跃,骄傲不已。
  可曾想过,中原以外的土地,为何对我们的中华民族归属感、包容性并不是很接纳?
  其中原因,不外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这个儒术被统治者们惯坏了,给了他们足以安逸生长的土壤,让他一边为皇权服务,一边享受着皇权蒙荫给他们的名望。
  少了竞争对手后,加上身后皇权统治者的支持,让他们变得安逸起来,让他们不用再去为他们的儒术文化寻找更多的培育土壤,从而使我们的主流文化,只能在中原地区生根发芽,却永远不能被他人接受。
  最后,却是如同上一世一般,我们需要大费力气的花钱,在各地开办孔子学府,来增加我们海外华人对先祖的认同感。
  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可曾有过哪一个儒术大贤,会走出中原地区,把自己的文化传承到中原以外的地区?是中原以外的地区难以接受?可他们连最起码的文字还没有呢!为什么会难以接受?
  是他们的野蛮劣根,让我们主流儒术失去了适合的土壤?可我们的主流儒术,也是冲破了重重险阻,最终登顶中原文化的金字塔尖。
  所以,我们的主流文化在中原地区大行其道,却在其他地方处处碰壁,难以扎根,是因为皇权不需要他们远行散播文化,还是因为他们因为皇权的宠溺,让他们失去了继续发展壮大的野心?
  如果独尊儒术从大汉朝实施以来,能够在当时被大汉朝统治的牧族之中播种下去,那么,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会不会就变得范围更大,而不是只是局限于中原地区?
  当然,其中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但被皇权宠坏了的儒家大贤,失去了继续登顶、继续发展壮大的欲望,养成了惰性的原因怕是分不开的。


第815章 李哲发难
  土蕃的文字被李弘扼杀在了摇篮里,安西牧族部落的文字在李弘统治的十余年里,汉文字成了唯一的文字,如果继续往西推进,强制性的让五姓七望的旁支扎根安西,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散播着中原文化的精髓,与维护皇权的要义。
  如此哪怕是百年以后,中原大地烽烟四起,群雄逐鹿,但在同根同种的文化上,岂不是比历史上的轨迹要更加辐射的更加辽阔?岂不是更有凝聚力跟向心力?
  传统是用来打破的,我们的传统文化扎根于中原大地,却从来不愿意走出去看一看,瞧一瞧,一厢情愿的把自己认为乃是世界的中心,儒家大贤却不知道,在少了开拓创新之后,任何的东西面对时代的发展,都终将是要被淘汰的。
  李哲傲然而立,在群臣的目瞪口呆下,在李治与武媚的神情错愕之间,对着孔志约与颜惟贞再次说道:“你只看到了大食王子来到了我大唐朝拜,便沾沾自喜的认为我大唐无人能及,认为我们的文化乃是世界正统!但你可曾想过大食为何会发展的如此强大!他们为什么会强大?他们以什么来支撑他们的强大?以什么来支撑他们的政权,是什么让他们的政权可以得到稳固?佛经要义被我大唐接纳、融合,使得我大唐成了外来佛经的一片净土,使得来自西域的僧人成为了大唐尊贵的使者,但大食为何却能能够以自己的文化坚持着,而让佛经要义无法渗入他们的传统文化中?我们可曾从中汲取过经验?这些你都懂吗?”
  面对李哲一连串的为什么,孔志约跟颜惟贞开始显得有些茫然失措,今日原本参加皇室宴会,是打算在陛下跟皇后面前,以孔志约的高谈阔论为开端,而后引申把颜惟贞再推上台来。
  从而让渐渐远离传统、向东宫崇文馆靠近的弘文馆,能够从苏敬手里,被陛下交给颜惟贞来掌管。
  但不想,他们的目的还没有开始实施,还没有跟在座的官员交流、商讨关于弘文馆的问题,就先要面对皇室亲王对他们的质问跟质疑。
  李哲看着表情茫然,带着丝丝深沉怒气的孔志约与颜惟贞,突然间拔出了含元殿门口侍卫腰里的横刀,而后高举横刀走到二人跟前,就在群臣以为李哲这是要动粗,李治想要阻止但被武媚暗地里制止时,只听见李哲凝重地说道:“既然你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就让我李哲告诉你为什么!”
  “所有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大食人凭借他们右手里的战刀,以及他们的左手里的一本经书,从而往东、往西征服了众多你们闻所未闻的国度!用右手里的战刀,让那些国度的百姓屈服于他们的强大武力之下,而后用他们左手里的经书,让那些国度的百姓相信,这是唯一能够让他们内心充满力量、信仰、精神寄托,能够救他们于水火之中,给予他们温饱、安康的唯一法典,所以,大食人征服的国度,与其说是被右手里的战刀征服,不如说他们是被大食人手里的法典征服了内心!从而使得法典成了他们的唯一的信仰,成为了他们的图腾!
  现在,你们知道皇兄为何要把五姓七望的旁支全部遣到安西了吧?现在你们该知道,皇兄在你们躺在祖宗蒙荫的功劳簿上,正在吃力不讨好的,替你们孔颜,把你们的学说传授给我大唐边界百姓,而你们非但不知道感激,还要加以阻挠,试问,你们这样做,真是为我大唐的百姓造福吗?”
  李哲的一番话语,非但让含元殿的所有人,开始重新审视李弘的所作所为,就连李治与武媚,也对李弘不安分的呆在长安城,老是想要跑出去率兵打仗的行径,有了新的认识。
  随着李哲的话音在含元殿内消失殆尽,整个含元殿内一片寂静,孔志约与颜惟贞神情复杂的看着彼此,李哲嘴里所说的,即便是强词夺理所言,但以他们从来不曾走出中原大地的见识,却是无从反驳。
  “拿上来。”就在众人还沉寂在李哲刚才那一番话中时,殷王李旦突然向门口自己的太监高喊了一声。
  随后,众人的目光全都移向了含元殿门口处,李旦的那两个太监,正小心翼翼搬在手里的东西上。
  两个太监手里的东西,随着被李旦示意两个太监放下后,便挥手让两人离去。
  在场的众人,没有一个对眼前这个莫名其妙的圆球,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熟悉感,甚至,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是做什么用的。
  就是武媚跟李治,也对此刻立在李旦身前的圆球,感到不可思议以及充满了好奇心。
  圆球被固定在下面的一个底座上,而当李旦的手微微在圆球上用力,大半个画满了各种各样的密密麻麻线条,以及刻着细小字迹的圆球,便在两端支架上转了起来。
  “皇兄在出发前曾摸着我跟李淳风制造的这个东西说,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他这个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就是瞎编的,只要每次有什么新鲜事物出现,他都会这么引用的,所以还请父皇、母后不要在意皇兄嘴里那些不可靠的细节,但儿臣认为接下来皇兄说的话,绝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他曾经看了看这个圆球说,还不错,但还需要完善细节跟精度,弄好了他会是我大唐的镇国之宝。”李旦摸着圆球,就像是国子监的先生在给学生授课一样,自信、从容。
  “儿臣也很好奇,这玩意儿怎么会成为我大唐的镇国之宝呢?说白了就是一个木头圆球,上面被我跟李淳风画满了看似密密麻麻的线条,刻上了极小的字迹而已。所以儿臣以为,这样的东西估计放在东市的商铺内放上十年,恐怕是都无人问津。但皇兄却告诉我,哦,就是刚才那个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有人拿他彰显皇权的伟大,甚至还有人以他自我加冕,所以儿臣就更加好奇了,也更加珍惜这个我跟李淳风一起制作的宝物了。”李旦微笑着看着众人,虽然所有人都是如坠云里雾里,听不懂自己在说什么,但每一个人却都是在静静的倾听。
  最后,李旦的目光在扫过李治与武媚后,然后停留在了面色难堪的孔志约跟颜惟贞身上,拍着跟前的圆球说道:“孔先生、颜先生,你们固执的认为我们所处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你们不屑把你们祖宗的典籍子集授予中原以外的大唐百姓,也不愿意继续辛苦的发扬你们的文化要义,只愿意依附在皇室跟前,拱卫皇权,但你可知道,你这样的思想,不是在帮我大唐拱卫皇权,而是在使我大唐失去前进的动力,失去探索这个世界宝贵财富的动力!”
  “你们可知道,刚刚英王所说的大食,为何只往东、往西征战,他们为什么不往南、不往北征战呢?”李旦上半身都快要趴在那圆球上了,这让李治有些担心,他那肥壮的身子再把那圆球下面的支架压塌了。
  孔志约跟颜惟贞脸色冰冷,彼此沉默着不说话,显然,他们对于这个问题也并不知晓,他们一生从来不曾走出去过中原大地,怎么会知道大食为何只征战东西,而放弃南北不管不顾。
  但这时的武媚,听着李旦的话语,心里却开始有了计较,甚至就连李治,在心里也隐约的明白了李旦问题的答案。
  蓬莱殿、紫宸殿内悬挂着李弘绘制的所谓地图,却与大唐的传统地图格格不入,甚至曾经招来过孔志约等人的谏言,认为此图有异,乃是不详之物,不适合悬挂在李治的寝殿。
  但李治跟武媚,却从那里知道了大唐所在的位置,甚至还知道自己西边的大食、安西、土蕃、吐火罗等等国的位置,包括东边四周俱是大海的倭国位置。
  看着两人默不作声,李旦从圆球上终于直起了身子,抚摸着那地图叹气似地说道:“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