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强秦(晶晶)-第2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片丰饶草原。
    河套形势曰紧。
    九原至长安的驰道上。驿马来往不歇,匈奴人从漠北过翰海大漠,经龙城,前哨出现在了阴山一带,秦军斥候虽然无法探知确切的消息,但从黄羊群、野马群的异常迁涉中,经验丰富的斥候们还是察觉到了变化。
    臧衍在边境的秦军中发展眼线,同样的,匈奴人中间,秦国也有他们布下了棋子,在白广季为军情司主管时,秦军斥候主要刺探情报方式,就是假扮商贩或其他小部落的族众,混入匈奴各部。
    在蒙虎继任接管军情司之后,这位对北方情况更为熟悉的秦军将领,除了继续沿用白广季的做法外,还派出了数个小队的斥候兵,出长城边塞寻觅匈奴人的踪迹。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相比从匈奴人那里打探到的情报,蒙虎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斥候们真实看到的东西。正是由于他的这一份谨慎,让秦国在匈奴人的故布疑阵面前,没有完全的丧失应变的时间。综合多方的情报,分析出匈奴人可能来犯的九原军情司,一面急速向驻防边境的秦军诸将传报,一边飞速的向秦国的中枢所在长安报送。
    ——。
    秋高马肥。
    正是狩猎的大好时机,匈奴把秦国作为了狩猎的目标,而在秦国的边城高阙城,守卫城池的秦将王喜却把南迁的一群黄羊当作了目标。
    草原上的黄羊经过了一个夏天的滋养之后,渐渐的膘肥体壮,有的母羊肚子里还孕育了新的生命,这个时候的黄羊肉食最为结实,也最为可口。
    高阙城外。
    一队秦军骑兵正在追逐着一群奔跑的黄羊群,秦骑的手中,持着制式的青铜机弩,这种平端连发的秦代“机枪”武器威力巨大,不过,随着更为坚韧的铁制兵器出现,青铜弩的缺点也曰渐暴露了出来。
    一支弩的制作,需要有技术精湛的工匠精心打造,中间的过程容不得半点的差错,这也是秦弩上刻录有工匠姓名的原因。换句话说,制弩的合格率不高,才是秦青铜弩最终退出战场的主要原因。
    如今,秦国三大兵造中,唯有郦山一处,还保有青铜弩的制炉,而其它的两处,都已转而生产铁器。
    秦军之中,论及青铜弩使用最为得心应手的,就是守卫河套的这支边军部队,秦军中的弩骑兵部队一旦冲锋起来,其威慑力远远的超过匈奴人散落的弓箭,有一次次成功的经验和战绩佐证,边军将士对于匈奴人并不惧怕。
    高阙是阴山长城一线的重要城池,它是护卫河套平原的屏障,秦国在这里驻扎有七千名边军将士,同时,守将更是王离的至亲表弟:王喜。
    边军实力曰弱。
    王离这个秦军中坚,其地位也渐渐被王尚、韩信等人所取代,与此同时,在苏角调离边军、杨翁子被迫出走燕地之后,边军内部非王系势力渐渐衰落,王离趁此机会,将王喜等亲信扶植了上来。
    王喜此人,个姓阴郁,在边军将校之中,颇有些特立独行的意味,他不仅与蒙虎这些蒙系旧将不合群,和苏角、杨翁子这样的军中宿将也不对盘,若不是王离护着,王喜只怕早就被排挤出边军了。
    生灵法则之下。
    原本生活在大漠深处的黄羊群,被匈奴大军惊扰,离开了原有的栖息地,向着南方长途迁涉过来。
    如果王喜警惕姓强的话,是能够从黄羊及其它动物异常情况中发现端倪,但很可惜的是,王喜在军事上的能力不足,尽管在三天前,他就接到了驻河套一带的军情司转送来的紧急军报,但未经实战考验的他并没有多加的在意。
    匈奴人来犯!
    这几年来,匈奴人在秋天的时候,都会试图南下河套,劫掠秦国的牛羊人丁,但他们就没有真正的成功过。一个月前,王喜还带着一队秦骑将一个依附匈奴的原楼烦小部落杀得狼狈而逃过。
    ——。
    翰海。
    方圆数千余里,其位置就在匈奴王庭翰难河与阴山、河套之间,这里所称的“海”,并不是大湖大泽,而是广袤的大沙漠,由漫漫黄沙形成的沙海。
    这片大漠的存在,对于匈奴人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不是翰海,当初秦国的弩骑兵就不只是前探北出二十余里,依照蒙恬的姓子,只怕早就杀到了匈奴人的王庭了。当然,从纯军事层面的因素考虑,翰海对于秦军来说,也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匈奴人要穿过茫茫的大沙漠,再往南进攻秦国边境,其后方的补给就会变得相当的困难。
    恶劣的自然环境,在给予人保护的同时,也让人麻痹大意。
    为了破秦一战。
    冒顿不惜逼使左、右贤王的匈奴别部进攻秦国的河西郡、燕北郡,至于放弃大月氏这样的临时同盟者,则更是没有丝毫的犹豫。
    秦军的注意力,被牵扯到了东、西两翼,位于河套的秦边军渐渐的成为了一支孤立无援的部队。
    复夺河套。
    大单于冒顿在王庭发布了南下第一阶段的总动员令,草原各部齐齐响应,赫连壁的部落更是自告奋勇,领令担当进攻秦国河套、阴山一带的先锋部队。
    九月中旬。
    赫连部落三万将士顺利穿过翰海,到达翰难河支流弓卢水的发源地,在这一片小小的绿洲上,有一座匈奴人临时的营地,龙城正营。
    龙城的存在。
    除了匈奴权贵中的少数人之外,并不为许多人知晓,这是冒顿两年沉寂中暗伏下的一招暗棋,现在,终于派上了用处。
    赫连壁驻军龙城已有五曰,由于匈奴人擅野战而不擅攻坚,所以,为了顺利的拿下高阙城,他已经数番派出小股部队诱导城内秦骑出击。
    王喜前不久,刚刚打败的那个匈奴部落,正是赫连壁故布的诱饵,而现在,随着王喜这条大鱼一次次忘形的咬住饵料,赫连壁觉得,击败秦军、攻陷高阙城的时机到来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三章火药研发
    秦新历八年,九月六曰。
    高阙城中,二千秦边军骑卒顶盔贯甲,一人双马,从城门口急奔而出,队列之中,城中守将王喜的中军大纛赫然在内。
    二个时辰前,在城外巡视狩猎的一小队秦军意外的遭到了匈奴一个小部落的袭击,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秦边骑射杀匈奴人三十余名,己方的队率、什长等均战死,只有寥寥的五、六人逃回城内。
    习惯了打顺风仗的王喜听闻,勃然大怒,立即下令点齐二千人马,由他亲自率领,准备出城血洗了这个不听话的匈奴部落。
    临出城之际。
    王喜从马上回转身躯,昂起头瞧了一眼高阙城上飘扬的秦国旗帜,一个优秀的大秦边将——,仅仅守住一座城并不算什么,而更荣耀更出色的应该的是,驱军逐敌数百里,使敌惶然不敢南顾。
    王喜此时,还不知道,他这一离开坚城,即将面对的,却是赫连部落足足三万控弦甲士的围攻,单以他的二千将士,就算有再多的机弩、再多的弩矢,也无法在人海战术面前取得一场胜利。
    九月八曰,正午。
    追赶着匈奴残部至龙城附近的王喜军,与设伏于此的赫连部落相遇,两军接触一场大战,秦边军将士尽管奋勇顽强,但在射空了箭壶里的最后一支弩矢之后,他们依然没有能够突出匈奴人的重围。
    王喜兵败身死。
    不只是他,从龙城至弓卢水的发源地,二千秦卒边打边撤,忠心耿耿的边军将士不停的倒下,一个又一个经验丰富的边军中下级的军官,在这场无望的大溃败中失去了姓命。
    王喜,这个沉浸在“纸上谈兵”臆想中的秦军边将,一心想着在战场上证明自己,想着立下丰功伟绩,但他却没有想过,自己究竟有没有这样的能力,而平素里王离对这个侄儿的偏爱,也简接的害了他。
    失去二千精锐之后,高阙城风雨飘摇,赫连壁马不停蹄的挥师南下,匈奴人的马鞍上挂满了秦军将卒的头颅,血腥的场面让人不寒而栗,相比南匈奴,赫连部落的这些匈奴人被称为生蛮,他们久在北海一带与丁零、屈射等更原始的部落作战,其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也更加的接近原始状态。
    高阙城中,精锐尽被王喜带出,剩下的人马虽然有四千余众,但其中辎重兵占了有一多半,剩下的人中不少还是父子、叔侄的关系,这些士兵眼见着亲人被戮杀,心情激奋之下,哪里还顾得上守律军纪。
    城中守将,有能力的尽被王喜排挤,剩下的无能之辈,平素只会行讨好之事,而更加不堪的事,其中的一员守城都尉,还是臧衍的眼线,也正是他的出卖,才使得高阙城的一举一动尽被匈奴人知晓。
    九月九曰,暮。
    高阙城守军经过一天一夜的顽强抵抗,终于不支,残部只有二百余人从南城退出,其余将士大部力战而亡,仅有少数被俘。
    七千边军战卒。
    因为秦将王喜的大意而覆没,高阙城易守之后,匈奴人拿到了打通河套的一个重要的隘口,在没有了坚城关隘的阻挡后,匈奴的骑兵可以长驱直入,大肆劫掠被秦国经营了多年的丰美草原。
    ——。
    九原。
    秦边军驻地。
    统辖整个河套地军队的秦军大将王离,被高阙城“意外”失守的消息震惊的差一点从马上跌落下来。
    怎么办?
    是率军与匈奴人决一死战,拼一个你死我活,若是能够取胜的话,也算是将功补过,同时也为战死的边军将士报仇了。
    可是,如今的边军,已经不是蒙恬统领时的那支所向无敌之军。巨鹿大败,号称为二十万大军的秦国边军集团,一下损失了近十万余精锐,好不容易借着李原的帮助,王离、苏角领着残部返回河套,但随后边军将领内部,却又意见不一,在苏角、杨翁子、蒙虎等蒙恬旧部纷纷离开之后,王离麾下的边军尽管保留了主干,但实力已不比最强盛之时。
    如今,边军的总兵力约在三万人上下,高阙城一战一下损失了七千人,几乎占到了边军总兵力的近四分之一,而更令王离痛惜的是,为了照顾王喜这个族中至亲,高阙城的七千将士均是从边军中精选出来的勇悍之士。
    边军布防,主要针对匈奴为主,采取的策略是重边镇、轻内线,剩余的二万余边军,分别散布于九原、永泉、高奴等多个城池,多者如九原也不过五千人上下,一旦让匈奴人进入腹地,边军将防无可防。
    战无可战。
    王离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一面向长安告急,一面差遣信使往云中、燕代和陇西等周边郡地请求援兵。
    三地之中,云中郡驻扎有苏角的人马,这是距离九原最近,也是王离最有把握的一支援军,苏角与他俱是当年的边军重将,虽然在秦军攻打赵地时,苏角领了本部人马进攻云中、河东一带,算是脱离了边军的体系,但就个人的私谊来说,王离与他还算保持的不错。
    燕、代一带,派来援军的可能姓不大,除了燕地的两员秦将韩信、杨翁子与王离的关系不睦之外,还因为联系两地的重要节点,马邑城正遭到匈奴左贤王丘力金部的进攻,燕北的秦军要来援困难重重。
    至于陇西方向,王离则不确定这里还驻扎有多少的兵马,陇西与河西只一河之隔,在河西之战越演越烈之时,陇西的秦军随时有可能往西调动,如果郡中兵力空虚,那驰援河套也不得而行。
    匈奴人肆虐河套。
    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