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返大隋(木子)-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成员强悍些,可论起军阵对战,那他们就完全是外行了。

凭着一已之勇,在军阵之前又有多少用?你武功再高,刀耍的再漂亮,可一排长枪刺来,你就得全身窟窿。一阵箭雨射下,你就得成刺猬。

“我立即写调令,高骠骑,你立即带一队人回怀荒替我传令,最快的时间内把那出战的四千兵调来。兵贵神速,咱们最好是趁他们还没有过来之前,就把他们打败,这样一来,也免得各城受到影响。”

(大家有没有月票啊,给木子投票吧。这次家里网线整整断了一周,蛋疼万分啊,以后会努力更新的!)

第146章军粮

调令虽然已经发出,可要等四千兵马集结然后行军到达野狐岭,起码还需要三天时间。

这三天时间,凌云也不打算干等闲坐。五千人即将主动出击做战,对凌云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要解决,那就是军粮问题。一般打仗,特别是外出作战,粮草供应都是重中之重。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凌云五千军队出征,就算从野狐岭启程,距离桃山也足有百余里。按照战时的行军速度,凌云这支马步混合军队,起码也得走上三天。毕竟是去打仗,又不是赛跑,如果只是全速行军,一天赶个百里冲到桃山,到时全军上下都疲惫不堪,都不需要别人打,自己就已经累跨了,还打什么仗。一天行军三四十里,这是稳妥的速度,尤其是凌云的这支兵马其实也只是支新军而已。赶到战场三天,作战肯定也得好几天,再算上回程,这场战事预计时间最少也要一周左右,弄不好还有可能要半个月时间。

每个士兵最少需要准备六天的口粮,此时隋朝的府兵战时是每日给米二升,隋朝二升米大致相当于后世的九百多克,大约两斤。六天的口粮,就是十二斤米外加上一些酱菜和盐。凌云记得他以前曾看过一份数据,上面说普通士兵作战,正常驻扎和训练,至少需要消耗三千卡左右的热量,而作战期间至少消耗四千卡,最高可达七千卡。据此计算。士兵作战期间的口粮,包括主食和副食消耗每天不能少于一千五百克,不能绝对无法保持正常体力。

由此可见。虽然此时军士每天给粮二升看起来数量不少,可实际上却是远低于正常需要消耗的数值的。特别是凌云在见识过了这个时代的军中伙食后,越发的清楚这些。凌云执掌怀荒军以前,怀荒的士兵每天口粮根本达不到日给二升的量,一天也就是一升米,甚至还是糙米。再配一些青菜豆子咸菜什么的,可也是数量极少。凌云编练新军以后。亲自定下了新制,每兵日给粮二升,且每天三餐制。此外,每天还有一顿肉吃,另外还会配发一些副食品。

不过眼下要出外做战,粮食却又是问题。

凌云的计划是不打算另外带辅兵运送粮食。每个士兵自己携带六天的口粮。外加两天的应急粮食,一共八天口粮。争取在一周之内,打完这一仗。

对于士兵的行军粮,他仔细思考后,列出了一张单子。

在他的单子中,这六天的口粮包括三天量的精米六升(两千九百五十克),一天的发面锅盔饼一斤(六百八十克),两天量的死面饼两斤(一千三百六十克)。六天的干肉一斤二两(七百六十二克),一天量的腊肠四两(一百八十克)。六天的大豆酱十二两(五百零四克),六天的盐一两(四十二克),六天的豆子半斤(三百四十克),六天的蔗糖块三两(一百二十六克)。

这六天的口粮接近七公斤,是此时的十斤多,另外凌云还给每个士兵在六天口粮外,增加了两天的每人必须携带的应急口粮。

应急口粮重量两斤半,是不需要烧煮的炒米。

这张单子列出来后,凌云将他交给魏征,让他按单子准备。

不过魏征拿到单子后,脸上表情奇特,好半天后,还是忍不住抬头道:“这是打仗的军粮?”

“嗯,没错。”

“这也太过烦琐了一些吧,一共八天的口粮,却足有十二种,而且有十二斤半之多。”凌云在每项后面划了个符号,里面又写了一行数字,这个数字他知道是阿拉伯数字,而那两弧是标点括号,可这个克是什么意思?他一时没弄明白,但他还是看清楚了,凌云的这张军粮单子太过骇人,口粮订的高不说,还列了足足十二种类之多。精米、锅盔、死面饼、肉干、腊肠、大豆酱、盐、豆子,居然还有蔗糖块!

这罗列的东西,好多他都没有听过,如果说这是凌云给自己列的出征口粮还说的过去,可如果五千人都用这样的口粮,也太奢侈了。

“这个炒米是什么?”贺兰弘也在一边探头看了几眼,然后问道。

“就是把米炒熟了吃,不听听着简单炒起来却不简单,但炒米却是行军打仗最好的口粮,易储存,而且随时可吃,不用再蒸煮。可提前炒制,味美耐饥,吃法简便。”

李言庆在一边觉得稀奇,他还没听过这什么炒米,还以为是凌云从江南带回来的法子,连忙询问炒制方法。

炒米主要的做法就是将米洗净,去掉杂掉,然后放入锅中煮沸,待破开米嘴后,马上出名,再行炒熟。不过说起来轻松,真要炒起来还是很麻烦的,要经过煮、炒、碾三道工序才能做成炒米。至于原料,南方的稻米、北方的粟米,都可以。将精米用水浸泡后,上锅闷蒸,然后在炒锅上炒熟。这种炒好的炒米,色黄而不焦,米坚而不硬,由于经过水浸,使米表层中的水溶性维生素渗透到米粒中,增加了炒米中维生素的含量。又由于蒸炒后迅速冷却干燥,使糊化后的淀粉固定在原有状态,食用时只需以茶水浸泡即可。炒米食水量低,耐贮存。便携带,不易霉坏变质,极适合做行军干粮。

这样的炒米保存许久都不会坏,行军打仗没时间做饭的时候,直接抓着干吃也能充饥,或者直接烧点开水冲泡也行。

听到凌云这样介绍,李言庆道:“那干脆直接把军粮全做成炒米就好了。”

凌云摇了摇头,“炒米虽然说有易贮存便携带不易坏的优点,可也不让将士们作战只吃这个。炒米只做应急口粮就好,有时间和条件的情况下,还是正常生火做饭更好。况且,五千人出征,就算每人再炒六斤米,加起来也是三万斤呢。就算这次来的及炒制,难道以后还难都炒制的出来?”

“既然如此,那又为何除了两斤半炒米和六斤精米外,每人还要带这个锅盔和死面饼等?”

“当然是为了搭配方便,以及作战需要。每人带两斤半炒米,是应急粮食,这个应急口粮的意思,并不是说给军士们吃不上饭时应急用的,而是必须在指挥将领下令的特别允许下,才允许使用。不然,就算断粮,也不允许随便动用应急口粮,违者将被严厉处罚。这个应急粮,我设计的意思是用于我军作战的最后关头,当上面下令使用应急口粮,就说明出现两个情况,一是我们的后勤补给被切断或者中断,二是战事已经到了最紧要的阶段,如果两三天内不能得胜,就只能撤退的情况下,才使用应急口粮。

凌云仔细的向众人解释这个军粮配制的原因,“六天口粮,主粮是三天量的精米,两天量的死面饼,一天量的发面锅盔饼。配三种主粮,也是为应对不同的战场需求,当形势很好的情况下,我们就优秀吃精米,有时间能生火煮饭。而如果在时间紧迫的时候,就吃死面饼,这种饼事先制好,吃的时候泡点热水就可以吃。在最紧急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吃锅盔,锅盔是发面饼,就算没有水泡开,也能一边行军一边吃。”死面饼会很硬,没水泡开吃起来可不好受,而锅盔是发面饼做的,锅盔也能放上十天半月不坏,但却比较膨胀,带多了不方便。

故此,凌云在三种主粮的选择上,以精米为主,死面饼次之,锅盔再次之。

当然,也不能光吃主粮,光吃大白米饭吃大饼,吃的多,也不一定能获得足够需要的热量。因此,还得有适当的副食品,肉干、腊肠、豆子、盐、酱,蔗糖块,这些都是副食品。

凌云解释了半天,魏征等人都还有些不以为然,盐、豆酱还能算是必须补给品,肉干也算需要,可蔗糖块、腊肠没必要也列进去吧。腊肠先不说他,就这蔗糖块,这可都是极为贵重的物品了,六天的口粮中还要配三两的蔗糖,易盟主还真是大方啊。

不过这单子可是凌云仔细计算了半天的结果,单子上的主副食品加起来,六天口粮平均每天才一点一六公斤,要远低于标准的一点五公斤的量,他还想要增加一点呢,怎么肯再减少。至于所谓此时的蔗糖很昂贵,是奢侈品什么的,凌云还真不在意,不就是蔗糖么,有什么可稀奇的。别说最简陋的蔗糖块了,就是红砂糖,白砂糖,冰糖他也都会提炼啊。想想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还曾经派官员去印度取熬糖法的事情,再看眼下魏征等人对他给士兵行军粮中增加三两蔗糖的那份小气样,他觉得,倒是可以派人去购买如今这些提炼工艺简单的蔗糖块来进行加工,生产出更好的红砂糖、白砂糖,甚至是冰糖。想想唐宋时期,糖业已经成为一个获利极高的行业,凌云也不由的觉得是个大有可为的行业。

既然凌云已经打算将来制作出更好的糖来,那么眼下这些蔗糖块还真不被他放在眼中。列入军粮单中,他又岂会再听魏征等人的意思划掉。

“这事就这么定了,你们速按这张单子去准备,我回头就把炒米等制作方法传授下去,必须赶在三日后出征之前,把所有的军粮准备妥当。”

第147章鸟枪换炮

“三郎真的决定不带民夫随军?”魏征再次问道。

野狐城内军粮加工所,凌云看着一队队的妇女正在热火朝天的炒制粟米,揉面蒸饼,分装盐包,不时的检查一下,对着忙碌的妇女称赞几句。对于魏征的问题,他一边从一个热锅里抓了一小摄新炒好的炒米,放在嘴里偿着,一面头也没回的道:“嗯,兵贵神速,带上民夫速度就不可能快的起来。而且这次我们也只距城百里作战,对手也并不强,七天之内就可以得胜收兵了。”

“万一七天之内不能结束战事,怎么办?”魏征又问。

“真要打不赢,我就会撤回来。”

“这。。。”魏征没想到凌云居然这样回答,兵者大事,怎么能如此草率。真要打不赢,到时要撤,又哪会那么容易,万一打不过,又撤不回,拖在那里,军中到时无粮,怎么办?

不过凌云却并没有想到那些去,他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这次不带民夫。军中需要的粮草,由出生士卒自带,六天口粮,两天应急粮,有八天的粮食,足以打完这一仗了。这当然不是凌云轻敌或者狂妄,而是本就有七八分的把握,再加上带民夫并没什么帮助,反而会拖累大军。

古代的军队后勤效率是极低的,甚至低的让人发指。

西汉时,李广利二伐大宛,步骑六万,动用的后勤为牛十万,马三万匹。驴、骆驼以万数运粮。

《汉书…主父偃传》:“秦始皇北击匈奴,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一钟相当于六石四斗,三十钟相当于一百九十二石,这段书里的意思是从后世山东将粮食运到西北河套地区,其有效的输送量只有千分之五。从山东运两百石粮到河套,最后只能剩下一石粮,这是何等的惊人。当然。随着历史的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