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南皇-第3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经过这一次混乱,李贞也看清楚了岭南官场的态势,接下来就该他自己出手,彻底荡清岭南的混沌,还岭南一片朗朗晴空了。
    等这一切完成,岭南定然会进入一个安稳的发展时期,那时候就是自己开辟大航海时代的最佳时期了。
    只要开辟了大航海时代,根本不用自己管多少,只需要三五年时间,整个岭南就会大变样,超越苏杭完全不成问题,再有两年时间,一个新的长安,将屹立在大唐的南方……不,确切的说,是中部,因为征服了南洋,岭南已经不算是大唐南方了,而是变成了中南部。
    岭南的态势变得越来越好,东北的情况也不差多少。
    今年二月中旬,李世民过了大寿之后没多久,就以高句丽不敬大唐,屡屡进犯大唐边疆为借口,向高句丽发动了战争。
    此战双方总共投入了五十万大军,其中十万是大唐的,而胜于四十万则是高句丽宝藏王高臧匆匆召集起来的。
    话说这宝藏王也挺倒霉的,去年高句丽权相渊盖苏文(为了避唐高祖李渊的名讳,又叫泉盖苏文)发动了政变,杀了荣留王,扶持了如今的宝藏王继位,成为了他的傀儡。
    尽管宝藏王知道自己的傀儡,但他又如何会甘心?刚刚上位,就试图与泉盖苏文争夺权力,但是宝藏王的年纪不大,才能也不出众,如何会是老奸巨猾的泉盖苏文的对手?只是几次短短的交锋,宝藏王就被泉盖苏文死死的压在了下面,再也没有翻身的余地。
    就算后来西元666年(这个年号真好)泉盖苏文死了,他的三个儿子依旧争权夺利,宝藏王还是没有掌控国家,可见他才能有多平庸。
    自从上位后,他虽然有了一个国王的名义,但是无论军政,都在我请告诉我的手中,根本就没有他插手的余地。
    就比如这次,虽然召集国内敢战之士共抗大唐,这道诏令是以他的名义签发的,但实际上做主的其实还是泉盖苏文,甚至从始至终这道诏令都没有经过他的手,因为就连签名,都是泉盖苏文找人仿照他的笔迹写的。
    只是高句丽的常备军一共也不过十五万,剩下的二十五万根本就是带着兵器的农民,这样的队伍如何会是大唐的对手?恐怕大唐两炮下去,这些人估计就一用而散了吧?
    而接下来的情况也的确如此,安市城在李世民御驾亲征之前,就已经被拿下,因此这一次大唐主攻的地方是新城。
    高句丽与中原是老冤家了,因此为了防备中原王朝以及曾经的突厥,高句丽一共在于大唐的边境线上修建了诸多城市,比如安市、新城、辽东等等,而新城更是仅次于安市的高句丽边境第二大城市。
    当然,虽然名义上是第二大城市,但实际上也就和大唐的一些大一点的县城差不多,这样的防卫如何能是大唐火炮的对手?
    只是轻轻两炮下去,城墙上的人就都跑光了,等第五炮放完,新城城墙就已经彻底成为了废墟,大唐直接就跨入了新城之中,根本没有遇到丝毫阻碍。
    从大唐开赴新城下到打下这里,一共也没有用到一个时辰。

第三章 高句丽战事
    第三章高句丽战事
    至此,安市和辽东这高句丽的两大要塞,彻底落入大唐手中,高句丽向大唐敞开了胸怀。
    不过攻打下这两座城市之后,李世民并没有急着前进,而是停下了脚步,命令部队,将这两座城市内的百姓都给迁移道大唐境内去。
    李世民这么做,当然是有他的理由的,因为他太知道当年杨广是怎么失败的了。
    话说当年杨广第一次征伐高句丽的时候,前期同样是一帆风顺,大军所到之处,高句丽人几乎是望风而降。
    但是随着隋朝大军进入高句丽境内,补给线被拉的太长,补给开始变得越发困难。也就在这时候,之前投降的高句丽立刻翻脸,不但从背后袭击了隋军的补给线,更重新夺回了城市的控制权,彻底堵死了隋朝大军的归路。
    后路被断,补给消耗殆尽,隋军彻底失去了战心,尽管杨广逃得一条性命,但麾下军队却死伤惨重,十不存一。
    这一次李世民吸收了杨广的教训,不再急功冒进,而是步步推进,稳扎稳打,每打下一个地方,就将城内的百姓给迁移回大唐境内,这样就保证了即便这一次对高句丽的战争失败,高句丽也会元气大伤——那么多城市没有了百姓,就算是还给他们,他们又能如何?
    大唐在陆上对高句丽各种蹂躏,在海上,海军同样将高句丽打成了孙子。
    高句丽虽然也有海岸线,但因为海岸线太过短小(南韩那一部分并不属于高句丽,而是新罗和百济占着呢),因此也并没有发展什么海军,只有大鱼小鱼三两只充数,整个海岸防卫海军,也只有几十艘大小船只,不过将近一千人罢了——这样规模的海军,面对登州舰队,如何会是登州舰队的对手?
    所以,那一日,所有的高句丽人,都见识到了被热武器支配的恐惧。
    高句丽为了躲避中原王朝的战火,自从好太王时期,便将国都从国内城转移到了更靠近新罗的平壤,而平壤的临近城市名字叫做池城(就是现在的朝鱼羊的海州),是一座沿海城市,从这里可以去到东北亚的任何一个地方,是高句丽最重要的海运货物集散中心,同时也是高句丽都城的海面唯一一道防线,地位类似于京津两地的关系,只要池城破了,平壤就将会变成一个赤果果的少女,袒露在大唐这个壮汉的面前。
    同时这里还是高句丽的海军基地,存放着高句丽国家七成以上的战舰(另外两成在北部的咸兴)。
    只可惜,这些还是以投石机以及弩箭为主要作战兵器的战舰,哪里会是装载了火炮的战舰的对手?
    那一日,高句丽沿海城市池城被大唐炮火洗劫,登州舰队中上至三四级的战列舰,下至装了小口径的武装商船,每一艘上面至少都有一二十门火炮,多的甚至达到了七八十门——而这样的战舰,登州舰队一共出动了两百艘。
    两百艘战舰,就按照每一艘船二十门火炮,一轮齐射下去至少就是四千发炮弹。整个池城都被打成了筛子,守军在第二轮炮击之后就已经跑光了,等五轮2齐射下去,整个池城已经被打成了废墟,然后就被大唐轻易的占领了。
    这一次大唐的海军不但出动了两百艘各式战舰,更出动了几百艘运兵船,每一艘都可以装载两百人,一共运了六万陆军,再加上两万隶属于海军的海军陆战队,加起来一共是八万人,一窝蜂的冲进了池城之中。
    此时池城已经被大唐的轰炸打蒙了,守军全都跑了一个没影,城主以及城内的贵族们更是早在大唐舰队来临的时候就已经一溜烟的逃走了,所以等大唐军队进入城中的时候,除了看到满目的疮痍和基本被炸傻了的百姓,以及趁火打劫的混混流氓之外,连一个管事的都没有看到。
    不得已,大唐只好张贴安民告示,同时将池城设为军管区,暂时以军事手段控制住了城内的状况,等朝廷派人来了之后再做打算。
    不过大唐也不是没有收获,池城内的贵族和富商们走的太过匆忙,临走只带走了一些金银细软,大宗量的财产都落在了这里。尤其是金银,当打开池城府库的一刹那,尉迟宝庆当时就哭了——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钱呐,这辈子白活了。
    只见整座府库中满满当当的充满了白花花的银锭子,粗一望去,至少有三百万两。
    经过细细清点,发现光是这一个府库中,存银就高达三百五十万贯,如果再加上在池城各大贵族府邸搜刮来的银钱,更是足足有五百万贯。
    要知道大唐此次出兵高句丽,从士兵军饷到粮食补给,所用银钱加起来其实也没有超过两百万两,就算是再算上后期消耗,也不会超过两百五十万两去。
    也就是说光是此次池城的缴获,就足以是大唐此次战争消耗的两倍还要多,换句话说就是,这场战争大唐还有没有开始,他们就已经将投入连本带利的给赚回来了。
    说起来也很幸运,这一批钱其实并不是池城州府的钱,而是前段时间高句丽与倭国完成了一项交易。这批钱是倭国付给高句丽的报酬,只是暂时存放在池城而,等过几天,这笔钱就会在池城换上马车,然后运到平壤去的。但不幸的是,银子前脚送到,后脚大唐就打来了,这笔钱也就成了大唐的战利品。
    而且这还只是池城一地的战利品,如果大唐能够顺利攻下平壤……
    作为高句丽的国都,平壤的繁华程度绝对是高句丽第一,城内贵人多不胜数,钱财恐怕也要比池城要多很多,甚至多出两三倍恐怕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加上别的被占领反倒城市,大唐这一次绝对血赚。
    如果大唐真的能攻打下这里,不但可以成就灭国之功,开疆拓土。如果大唐这一次打仗本身也会赚的盆满钵满,不但不会给国家带来损失,反而还能狠狠的给补上一口奶,让大唐大赚特赚。

第四章 高句丽战事(2)
    第四章高句丽战事(2)
    不管怎么说,池城被占领了下来,八万精锐成功登陆,与北方李世民亲自率领的大军形成了南北夹击的形态,只要稳扎稳打,不出几个月,高句丽必灭无疑。
    而池城失守的消息也传到了平壤,平壤震惊,大怒的泉盖苏文杀死了逃走的城主泄愤以安民心。
    但这对于改善目前的战局并没有什么用处,大唐南北夹击态势已经形成,他已经回天乏术了。
    何况为了防备大唐北方的入侵,整个高句丽的九成军队都已经被他调遣到了北部进行防御,现在整个高句丽能抽调出来的大军一共也不会超过三万人而已。
    三万人对八万人,高句丽还是少数一方,这仗怎么打?
    面对可谓是武装到牙齿的大唐精锐,泉盖苏文实在是想不出,自己战胜大唐的方法,除非……
    就连李绩甚至李世民都没有想到,自己这一招竟然一刀通到了高句丽的要害,面对如此战机,作为国内仅次于李靖的战神,李绩要是不懂得抓住的话,那他就不叫李绩了。
    于是三天后,八万大军来到了平壤城下,至于池城,没有留下一个人看守——反正池城外面就是大唐海军,他们不觉得在两百艘战舰的照应下,有什么人胆敢收复池城的。
    大唐军队来到了平壤,高句丽彻底慌了,这时候别处抽调来的大军离得最近的距离这里还足足有几十里,平壤城内现在只有一万大军不到,面对八万大唐精锐……
    于是高句丽非常干脆果断的就投降了,宝藏王去年登上宝座,屁股都没有暖热呢,就捧着金符玉绶出城投降了。
    只是面对高句丽的投降,大唐却丝毫不为所动,深知连见宝藏王都不见一面。
    原因很简单,原本换做别的时候,作为统帅接受也就接受了,没什么大不了。
    但这一次不同,这次是大唐皇帝御驾亲征,要受降也是李世民接受投降,而现在李世民在北方督军。
    而南方这支军队,统帅是李绩,以他的资格,固然有资格接受宝藏王的降书,但事后肯定要遭受李世民的埋怨甚至冷落。
    所以为了安全起见,这个降表李绩是肯定不能接受的,对于宝藏王的献媚,他他只能是爱理不理,一边推脱敷衍,一边派遣军队将平壤城周围的城市都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